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宋

龍騰世紀 第七章 初見張憲 文 / 幻新晨

    岳雲瞇起眼睛一看,只見這騎士年約二十**歲,頭上戴著一頂金色頭盔,身穿一身紅色的鎖子甲,胸前還有一個明晃晃的護心鏡。手持一柄虎頭鏨金槍。看上去相貌堂堂,白面短鬚,一雙丹鳳眼炯炯有神,眉宇中透著一股精明強幹的神情。

    岳雷見到此人,卻是驚得立刻從石頭上站了起來,拱手行禮道:「張憲大哥,您也來了?」

    岳雲這時也是微微一驚,他從腦海中搜索出前世瞭解的情況。看來這就是岳家軍中的二號人物,前軍統制張憲了。

    歷史上,岳雲十二歲時就參加了岳家軍,當時就編在張憲的前軍之中,而在調任背嵬軍統制之前,岳雲就是前軍的十名統領之一。兩人關係一向很好。

    而張憲也是岳飛的部將中唯一一個和岳飛、岳雲一起在風波亭被斬的(其他的岳家軍將領大都是被貶職或流放),可謂是岳雲的難兄難弟了。

    岳雲也連忙起身行禮,此時張憲卻連連擺手,笑罵道:「應祥、發祥(岳雷的字),你們勿須多禮……都是自家兄弟還這麼多繁文縟節幹什麼?」

    說罷,他略微停頓了片刻,然後又說道:「應祥,元帥叫我來通知你去帥帳,說有要事商議……」

    說到這裡,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也略微顯露出一絲敬意,「聽元帥說,這次你竟然獨自說服了曹公公,讓他同意向朝廷上奏,以護送百姓為由延緩一個月再撤,實在讓我大為歎止。元帥亦在我面前大大誇將了你一番呢。」

    「哎,循禮(張憲的字)兄,小弟有什麼功勞啊?我不過是見百姓困苦,一時不忍,逕直便領了幾名百姓去找曹公公訴說了,未曾想到百姓的悲慘遭遇讓他甚是震動,竟然同意上奏此事了。實在讓我也有些驚訝呢。」岳雲訕訕地說道。

    「嗯,應祥,感覺你這次康復後,比以前要聰明多了,以前的你就完全是個棒槌!呵呵……我們速度去帥帳吧,不然元帥要等不及了!」

    張憲微微一笑。他隨即便招呼岳雲也上了馬,然後兩人一起向中軍帥帳處奔去……

    *********************************************************************

    「循禮兄,父帥這麼急急忙忙的叫我們,究竟是有何事商議啊?」一路上,岳雲不禁忍不住問道。

    「據說是和大軍南撤及糧食問題有關。近幾日來,附近幾地到朱仙鎮的百姓越來越多,應是我軍即將南返的消息已流傳出去。百姓擔心我軍走後又遭金軍荼毒,想和我軍一起南返吧……唉!」張憲不禁感歎道。

    岳雲聞後也是一陣無語,兩人就這樣沉默著趕路,不多時便到了中軍帥帳。

    兩人一起進入帥帳後,只見大帳內已經擺了二十多張灰漆的行軍椅子,每張椅子前均有一張小桌,上面端放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蓋碗茶,而在每張椅子上都坐著一名岳家軍的各軍統制,現在已經來了約十來人。

    這些統制坐在椅子上,一邊喝著蓋碗茶,一邊卻是在竊竊私語。他們看到岳雲和張憲進來,均紛紛點頭微笑示意。

    而在大帳正前方,岳飛正端坐於此,他身旁一名文士模樣的軍師,正在和他商談著。

    岳雲這時方仔細打量了一下岳飛,雖然之前在接十二道金牌時他也見過岳飛一面,但那時他才剛剛穿越而來,腦子渾渾噩噩的,根本沒注意看這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究竟長何樣子。

    只見面前的中年男子皮膚白淨,濃眉大眼、鼻直口方,國字臉,留著幾綹長鬚,相貌甚是威武,黑白分明的雙眸正仔細地看著自己。他戴著一頂精鐵頭盔,身披一身白鐵鎖子甲,在這鎖子甲的正中間還有一個明晃晃的護心鏡。他只是氣定神閒地坐在大帳內的一張椅子上,卻自然有一種統帥大軍多年的凜然氣度。

    看著岳雲和張憲上前行禮,岳飛才微微露出了一絲微笑,他和藹地對兩人說道:「雲兒、循禮,你們坐下吧。」

    待親兵給兩人搬來椅子坐下後,一名頭戴綸巾、身穿鶴氅,面色白淨,下巴上長著五綹長鬚的中年文士方說道:「元帥此次叫大家來,亦是事出有因,近日,穎昌、偃城、鄭州、陳留一帶的百姓均遣人到我軍中,要求隨大軍南返,最近兩天,已有不少百姓留滯朱仙鎮上,意圖於月隨軍撤退。只是,隨行百姓增多之後,我軍準備的時間亦將會增加許多,一個月的緩撤期已是遠遠不足。況且如若百姓隨我軍南返,糧草短缺之窘亦讓我軍左右為難,據下官的估算,僅上述四地的百姓人數就達二十餘萬,且近日還在不斷增加中。眼下尚未秋收,百姓的存糧亦大多被金軍劫走。如百姓隨我軍撤走,糧草問題勢難迴避。此事如何應對,還請大家一起商量斟酌。」

    岳雲看著這一臉精明,宛如諸葛亮再世的中年文士,心知這就是岳飛的軍師,行營後護軍參議官李若虛了,他的弟弟就是在靖康之難時,隨徽宗皇帝被擄到金國,因怒斥金國大太子粘罕被殺的吏部侍郎李若水。

    在歷史上,此人是岳飛的第一智囊,為岳飛出謀劃策多年,岳家軍的後勤供應,內部調拔運轉的很多工作都是他的功勞。

    李若虛說的情況,在座的岳家軍將領都有所耳聞,這些天來,附近城鎮的百姓在得知一個月後岳家軍就將撤離,且朱仙鎮的百姓已決定隨同南返的消息後,紛紛扶老攜幼來到岳家軍大營,要求一起隨軍同返大宋,免遭金軍欺壓蹂躪。

    現朱仙鎮內外的各地百姓越積越多,人數已達數萬人,按這個趨勢,一個月後甚至可能突破二十萬。這可是件很棘手的事。

    眾將皆知,帶這麼多百姓南返,會給岳家軍帶來不小的麻煩,如遇金軍趁機進攻,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將會成為岳家軍極大的包袱和拖累,他們一旦混亂逃跑,就會衝散岳家軍的陣形,影響戰鬥。

    況且就算金軍不來進攻,這麼多人的吃飯及安置也是一個大大的難題。可以說,單憑岳家軍本身是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不過,若要不理會此事,立馬南撤,又和岳家軍長期以來的立軍宗旨相違背。

    岳家軍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光復中原,解救受金人欺壓的漢人百姓,現在北伐不成,飽受金人欺凌的漢人百姓要求一起隨軍南返,豈能對這些一心歸宋的百姓坐視不理,只管自己一溜煙跑掉。

    這時,那脾性暴烈如火的牛皋當即便叫道:「元帥!這種情況俺們還撤什麼啊?馬上就秋收了,要撤也是等秋收後再撤啊!這段時間正好留給百姓處理變賣田宅財物。不然,大夥兒沒飯吃,餓也餓死了,還如何走路啊?」

    牛皋的話音剛落,李若虛卻輕搖折扇道:「牛將軍此言差矣,現雖糧草緊缺,但只需後方能及時運來糧食,卻也不算太過為難之事。眼下最大之難題還是撤軍期限太緊,百姓有的要收拾家中細軟,通知親朋好友,有的甚至還想遷墳、變賣田宅。這些雜七雜八之事可不是一月內就能完成的。如若我軍超過一個月的期限還未撤回鄂州,就會落下一個抗旨不遵的罪名,徒送把柄於朝中奸臣。亦讓元帥難以自處!依下官之見,不如先行撤軍,至於百姓南返及安置之事,恐怕只有暫且推後一步了。」

    李若虛的一番話,除牛皋等幾個脾性暴躁,性格魯直之人,大多數將領都點頭稱是。他們雖然也不願撤軍,但在不撤軍就會落個「抗旨不遵,不聽號令」的罪名時,他們還是願意選擇遵守聖旨的,雖然當地的百姓們也令人同情,但這卻不足以讓他們去冒違抗聖旨的風險。

    但眾人都沒想到的是,這時岳飛卻臉色沉重地說道:「收復中原,解救百姓乃是岳某一直以來的心願。現官家的旨意雖要執行,但岳某又豈能眼見百姓因我等撤軍而再陷於金人之手?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我軍定當待百姓準備妥當之後,再行南返之事!」

    眾將領這時一聽都呆住了:違抗官家十二道金牌傳來的軍令和聖旨可是殺頭的大罪啊!元帥昏頭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