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呂岱的軍隊掌握了南海所有島嶼並攻佔了馬來群島時,當周瑜的軍隊攻佔了琉球群島時,呂布欣然宣佈中華帝國海軍成立,呂岱為海軍元帥,周瑜、甘寧、賀齊為海軍大將,將渤海水師更名為渤海艦隊,東海水師更名為東海艦隊,南海水師更名為南海艦隊,遠洋水師更名為遠洋艦隊。
呂布擢升周瑜為海軍一星大將,給他的回書中除了對那些島嶼做了命名外,還寫道「不可沽名學霸王,宜將剩勇追窮寇」,讓他繼續佔領剩下的群島,一直將第一軍的勢力推進到倭國九州島附近,開始劫掠那裡沿岸的倭國人小說章節。
周瑜領命後,留下蔣欽率一個旅防守建設琉球群島,剩下的人馬從「滅倭島」出發,陸續攻佔「屋久島」、「種子島」、「甑島」,最後推進在「福江島」、「五島列島」「中通島」,將兵馬駐紮在這三島上,跟「濟州島」上的甘寧渤海艦隊遙相呼應。
濟州島上的甘寧部收到周瑜部已駐紮在福江島的消息後,便派呂蒙率領兩個旅的兵力攻佔了高麗和倭國中間的對馬島,攔截倭國的貿易。
自此,周瑜、甘寧的五萬海軍艦隊開始了對倭國的頻繁騷擾,根據呂布和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達成的協議,周瑜、甘寧的海軍艦隊是幫助邪馬台國對付她的敵對小國。
那些敵對小國多次派出船隊來對付周瑜、甘寧的海軍,怎奈他們現在還處於奴隸制時期,造船技術很差,弓箭不行,船堅炮利的中華帝國海軍艦隊將他們盡數全殲,那些小國只得保持防守態勢。他們的商船只得繳納高額的過路費,才能通過渤海艦隊、東海艦隊封鎖的海面。
與此同時,台灣警備軍的一萬海軍從基隆港出發,接防了彭佳嶼一帶,隨後又揮師北上,攻佔了釣魚群島和黃尾嶼、赤尾嶼一帶。
自此東海、黃海、渤海和倭國海盡在呂布的掌控。
此時。台灣府在顧雍的經營下,屯田、開礦、民族融合,一切紅紅火火,台灣開始生機勃勃。
顧雍的屯田里並不是一味的水稻,還種了一些綠豆、芝麻和大豆。另外更多的則是甘蔗,台灣濕熱多雨,特別適合甘蔗生長,有了甘蔗便有糖,台灣的制糖業又是一大創收點。
糖在這個時期是稀罕物。直到唐代初期,糖還是貢品,只有皇室能夠嘗到,唐朝中葉以後,才日漸走向民間,到了宋朝民間已經開始有糖作坊,有了各種糖製品小吃,但糖或者甜品還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可想六七百年前的東漢末年,而在其他國家。糖價更貴,尤其是倭國、羅馬帝國等少產糖或不產糖的地方,糖價甚至比鹽價還貴多了。
本來呂布壓根就沒有想起來要發展制糖業,顧雍更加想不到,但其他人想到了,因為呂布曾頒布過一個法令:「一人計短。三人計長,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群策群力,凡對國家的各方面發展獻言獻策有效者重賞!」
有一個永寧來的移民張禾。之前曾在無意間發現甘蔗可以制糖,又見台灣的氣候比大陸更適合甘蔗的生長,同時國家所有行業裡缺少了制糖行業,便向顧雍獻言開闢甘蔗園繼而制糖。
顧雍隱約意識到這會是一個大行業,便向呂布發信請示,呂布看了大喜,令顧雍重賞了張禾,讓他前往永寧帶回甘蔗苗。
張禾得了重賞,欣然返回永寧,取回了大量甘蔗苗,然後以這些蔗苗為基礎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並開始培育蔗苗,然後再進而擴大甘蔗種植。
蔗苗來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莖,因為蔗節上會長芽,方法是取整支蔗莖,分切成一段段雙芽苗,然後平植或斜植。另外還可以採用宿根方法,就是當原料甘蔗采收時,不挖蔗頭,采收後再經過切頭、開根、排土、施肥即可。
甘蔗生長期主要受氣溫和品種影響,在台灣大約十四到十個月,不過宿根的可以縮短,只需要十二個月。但是生長期不足的甘蔗,不只產量低,而且糖也較低。秋植甘蔗以、九月,春植甘蔗以二、三月為種植適期,因為制糖開工期從十一月到隔年的四月,所以秋植蔗都有足夠生長期,而春植蔗需要延後采收來配合。
張禾做為台灣島屯田司蔗糖處的主管,他在具體的勞作中總結出一套輪作制,可做到不浪費田地資源也不影響甘蔗生長。
首先,因幼蔗生長緩慢,土地沒有充分利用未免可惜,這時張禾授意蔗農們間作一期其它的短期作物,和蔗苗一起生長,趕在蔗苖長大之前收穫完畢,以增加土地收益。但有個條件需要遵守,就是間作的作物不能對蔗作有太多不良的影響。適宜的作物有落花生、豆類、大蒜等,從中南美洲一帶取回了玉米、蕃薯、馬鈴薯後便種植這些作物。
其次,在蔗苗長大以後,開始應用完整的輪作制。通常是甘蔗一期新植,接著二期或三期宿根,再一期或二期水稻,然後又回到新植。而在末期水稻未收穫前,把新植甘蔗種植在水稻株間糊狀泥土中,稱為糊仔甘蔗。它的優點是既不影響水稻生長,又可使後作甘蔗提早種植,還可節省整地築畦等作業費用。和第一期水稻間作的,稱為第一期糊仔甘蔗,也叫做春植糊仔甘蔗。和第二期水稻間作的,稱為第二期糊仔甘蔗,也叫做秋植糊仔甘蔗。
因為甘蔗的生長週期,決定了一年之內,糖場只能開工兩三個多月,現階段民營資本恐怕也空耗不起。另外因為糖業的利潤豐厚,呂布想到日益增高的軍費開支,也放棄了與民分利的打算,決定由台灣官府開設糖場,所有的利潤都由東海艦隊和台灣地方警備軍獨佔。
在台灣開設幾個大型的糖場,設置煮糖器具,因煮糖時正值農閒時節便臨時徵用耕牛,用牲畜之力來拉磨,而工人的來源則是台灣的地方警備軍和東海艦隊的輔兵,因為只需要開工兩三個月,不影響軍事行動。
蔗民們將甘蔗收割後,清除不需要的蔗葉、泥土、根須等,接著捆綁到牛車上,然後再運送到制糖工場。運送到工場以後,再細細清洗完畢,然後送進「石車」裡壓搾。
石車是由兩個花崗石製成的圓柱形石磨製成,以牛拉石磨,甘蔗從兩個圓柱石磨中夾碾而過取得蔗汁,並產生蔗渣。兩個石磨組成的石車,需要十二三頭牛來拉磨,後來則採用牛拉和水車推動的聯合方式,使得可以多番壓搾,使得蔗髓當中的糖汁能基本都搾取出來。
然後再將蔗汁加熱,隨後加入石灰淨化,讓雜質沉澱,取得較清澈的甘蔗汁,然後將清汁煮至羹狀,沾之會黏手時,一邊冷卻一邊以木棒攪拌,使糖漿能均勻結晶成顆粒狀,即俗稱黑砂糖或紅糖的赤糖。烹煮時會有雜質浮沫產生,以木瓢撈出,冷卻沉澱後可作為養豬飼料,或拿來釀酒。、
一般來說,雙磨石車製造黑糖,若全憑牛力與人力(用牛十二頭,煮糖工二十人),每日大概可以處理一萬斤的甘蔗,並於當日內煮成黑糖。
這種黑砂糖和紅糖雖然各有妙用,奈何價值甚低,市面上偶見的紅糖只賣出了二百多錢的價格,如果白糖上市,擺出十貫的價格怕也會有人購買。
不過,這公元三世紀的生產力不足以支持呂布用現代化學工藝從赤糖裡面提煉出白糖,只能用土法,這個就要靠張禾等制糖工人的反覆摸索,直至找到適合這個時代的加工方法。
先是取出赤糖中顆粒大而完整、比較不乾淨的顆粒,裝入漏斗狀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黃泥水,使黑渣順孔流出,上層的糖自然變白,愈上層愈潔白,就是白糖。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取出上層的白砂糖,中層的黃砂糖,下層的褐砂糖(這種褐砂糖比未經精練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顏色淺一點,可以賣的貴些)。
至於流出的黑色殘渣則稱為糖蜜,可用來釀造酒。釀出的酒之過濾後,兌上以米釀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飲用或作為料理用酒。兌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澱後的泥漿稱為「濾泥」,是極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壓搾過程中所殘餘的廢棄物,糖場可以回收曬乾後當柴火煮糖,甘蔗枝葉與蔗皮也是主要燃料來源。基本上,制糖燃料無須外求。事實上,往往因為蔗渣太多,可以將多餘蔗渣當堆肥使用,後來發現蔗渣其實是可以拿來製造紙漿的,便拿去做了紙漿。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設想的很好,但就在制糖業剛開始發展的階段,在甘蔗園的經營上就出現了問題。顧雍向呂布飛鴿傳書匯報稱:「這些蔗園我原定的是全部屬於官軍所有,蔗民只領取薪水,卻發現種植甘蔗的百姓們遠遠不如那些屯田勞作的百姓勤勞。張禾獻策改蔗園為私有,即可激發百姓幹勁,不知主公意下如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