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正文 第843章登基稱帝上 文 / 常歡樂

    ps:希望《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的朋友請關注我的新書《超級曖昧高手》,希望能多提寶貴意見!

    當呂布繼續在全國各地巡遊,削弱保皇黨勢力時,京城裡傳來消息,少帝劉辨服用藥物過,駕崩。

    呂布趕緊領兵回歸洛陽,此時全國各地稍微有些勢力的漢室宗親全被呂布派人以劉辨的名義清除乾淨,能夠繼承劉辨皇位的只有呂布和皇后唐妍的私生子劉熙。

    是順理成章地讓劉熙推上皇位,自己做攝政王呢,還是自己乾脆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呢?

    把私生子或疑似私生子推上皇位的例子,莫過於呂不韋、多爾袞,這兩個人都沒有好下場,他們悲催的下場讓呂布驚醒,不能因為照顧少數人的觀感而放棄皇位,權力會迷失心智,自己若是把皇位交給劉熙,等他羽翼已豐,到時父子之間定然決裂,就像李淵、李世民,李隆基和他兒子一樣,呂布不想重蹈他們的覆轍。

    再看黃袍加身謀朝篡位,王莽當時是成功的只是因為改革不利所以最後功敗垂成,還有曹丕、司馬炎、楊堅、趙匡胤乃至於袁世凱沒有稱帝之前,這些人的成功經歷告訴呂布,只有狠下心篡位奪權,自己完全掌控權力,才能保證自己這一代的利益以及千秋萬代的功名,不然像曹操那樣顧忌名聲最後反倒落了千古罵名。

    呂布沒有在第一時間稱帝,他先讓孔融安排了劉辨的喪禮,是按照漢靈帝的規格一樣照搬,呂布作為萬年公主劉言的駙馬,也參與喪禮。

    喪禮過後,全國各地擁戴呂布登基稱帝的表絡繹不絕傳到洛陽。所有手握重兵的武將、所有商會、所有學校、所有農會、所有工會、所有教會、大部分官、大部分世家人物、大部分商賈全都獻上了勸進,各大報紙長篇累牘地回顧著呂布這三十年人生中對大漢的貢獻,絕大部分大漢民眾都深切地感受到,沒有呂布,就沒有他們現在富足安穩且蒸蒸日上的生活。

    呂布召開內閣擴大會議,把所有保皇黨的骨幹人物都召集在一起,鄭玄、孔融都懷疑這些勸進是呂布提前授意的,呂布笑而不語,由田豐提議。舉行全民公決,是該讓劉熙稱帝,還是讓呂布稱帝。

    全民公決的結果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贊同呂布稱帝,四千五百萬大漢子民裡只有四萬多人贊同劉熙稱帝。極少數自然要服從絕大多數。

    早在幾個月前,呂布就組織了周群、沮授、司馬徽等人確定了陽曆,他選擇公元202年的元月一號登基稱帝,便在這一天順勢推出了稱為華歷的陽曆紀年,從此之後徹底廢除年號紀年的制,改變了換個皇帝或皇帝在任期間遇到個什麼屁事就搞出許多年號純屬折騰老百姓的瞎逼做法,從此之後。陽曆和陰曆並行,陽曆作為官方紀年,記錄歷史、確定軍國大事,陰曆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確定年的節日、假期。

    呂布還廢除了往昔的天干地支紀年法。同時在心中也廢除了那個公元紀年西元紀年,洋鬼子的救世主對於中國人算個屁,那個年代以那個紀年為準是為了與世界接軌,如今的呂布君臨天下。世界看東方,東方看中國。所以呂布搬出了黃帝紀年法。之所以用黃帝紀年,究其原因是盤古、華胥、伏羲、女媧這四神誕生時人間人煙稀少並未構成社會也沒有形成原始中國,中國的雛形是從黃帝開始,來黃帝紀元等於公元紀元+2698年,呂布為了自己計算方便,同時因為公元紀年的算法來就是一群僧侶拍著腦門瞎編的,呂布也把黃帝紀年算成公元紀年加2798年,這樣一來,呂布創立新中華帝國這一年是黃帝3001年,為了簡便日後的紀念方式,呂布還創立了一個名為「華元」的紀年方式,從新帝國開始這一年算起,黃帝開闢那一年就算做華元前3000年。

    呂布不想被後世稱他的皇朝為「後漢」,所以廢除了原來的國號「漢」,改國號為「中華」,稱為「中華帝國」,簡稱中國,中華帝國的紀年是華元,以公元202年的1月1日作為華元1年,此前稱為華元前。

    呂布繼續選擇洛陽為中華帝國的首都。

    在登基之初,呂布召開了第一次朝會,商議新朝各項制。

    這次朝會又名御前會議,以後制定國策和其他各項重大決定都要通過御前會議的決策。參加御前會議的人員的有三公九卿、政務院六部尚書、軍務院六部都督、御史台、情報總署、通天教總部的主要官員,從這裡面挑出十個人,組成了十人內閣,做為呂布的顧問團隊,協助呂布處理一些平常的奏章和不是太過急切的國家大事,類似於後世明朝的內閣制。

    關於徵集國旗、國徽、國樂、紀年的意見稿已經提前半年發放到各地,就彙集上來的設計稿樣經過御前會議的篩選,再經由呂布的敲定,自此頒布下去。

    國旗為金龍紅旗,金龍象徵著皇權至上,而紅旗既像征著鐵血征戰四方的決心,也象徵著華族百姓們在皇帝呂布的帶領下日子會紅火火地興旺下去,國運也會宏盛下去。

    國徽的中間是一輪紅日照耀下的中華門,國徽的邊緣則是祥雲環繞,象徵著國勢升騰。

    國歌是《梅花》:「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呂布曾經想過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但轉念一想,現在的大漢民眾並不像後世的華夏子民遭遇倭寇入侵,所以他們無法感同身受,倒不如用梅花詠志並勵志。

    「梅花滿天下」和「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代表了呂布及大漢軍民為了大漢子孫萬代而努力擴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壯志。

    而作為新的軍歌,則是《詩經秦風》裡的《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軍歌,歷朝歷代都有軍隊把它當做軍歌,呂布以為這首軍歌不錯,可以繼續保留下去。

    統一全國語言字,逐步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普通話以洛陽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原是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唐代科舉時賦詩作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以洛陽語音為標準音的《切韻》的規範。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天下暫設十五州和五直轄府,司州為第一州,五直轄府為中京洛陽府、東京開封府、西京長安府、北京鄴城府、祖京九原府,以後會設置二十州一百個郡和十直轄府。

    一個月後,登基大典籌備完畢,除各個遠征軍的副將留在駐地外,其他大將都陸續趕到洛陽,參加主公呂布的登基大典,並在大典後接受封賞。洛陽府周邊各道駐軍精銳也選拔出五萬人,跟呂布親率的近衛軍一起十萬人參加登基大典的閱兵式。

    這一年,黃元3001年,華元一年,也就是西元二零一年,這一年的一月一日,中華帝國隆重舉行了開國大典。

    皇城南門中華門上雕樑畫棟,上千把黃龍旗和麒麟旗飛舞;中華門前的校場上十萬精銳之師身著最新戰袍手持最新武器,氣勢雄壯,威武不凡。更遠處,是數以百萬計的洛陽府以及周邊司州、長安府、開封府的百姓們前來觀禮。

    中華門城樓上上百位通天教教士齊聲喝道:「陛下駕到!」

    在百萬軍民「萬歲!萬歲!萬歲」的巨浪歡呼聲中,呂布一身金黃滾龍袍,威風凜凜地莊嚴肅穆地走出中華門,沿著臨時鋪就的長長漢白玉階梯向中華門城樓走去。

    呂布身後跟隨的是以高順、張遼、黃忠、趙雲、董昭、田豐、沮授、郭嘉為首的上千名武重臣,人人也都是換上了嶄新的朝服,精神抖擻地,一臉喜悅地跟隨在後!

    須臾,呂布到了中華門城樓最頂端的加冕台上轉身面向南方,武群臣分立兩旁。

    登基大典司儀左慈大聲道:「登基大典現在開始!」由於參加大典的上千名通天教教士一起運功,再配合呂布發明的揚聲器,將聲音傳播到整個洛陽城,甚至更遠。

    中華城樓的鼓樂台上,禁衛軍樂隊吹起呂布譜就的國樂,樂曲激動人心,將全城氣氛調到最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