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都洛陽後,呂布就開始著手統一全國語言文字,逐步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
呂布在五年前推行全民教育政策時,就開始嘗試推行簡體字,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簡體字已經獲得了大部分民眾的認可,只是被一部分世家士子們強烈反對,一直大罵簡體字為殘體字,拒絕接受簡體字印製的任何報紙、書籍。
呂布心裡明白,繁體字也罷,簡體字也罷,都是文字的一種表現形式,跟西方人用拼音文字一樣的道理,繁體字並不比簡體字高貴多少,那些世家士子們反對普及簡體字,只是因為繁體字比較難學,可以有效地減少勞苦大眾的識字率,可以有效地保障他們這些識文斷字的世家士子們的優越地位罷了。
簡體字不僅比繁體字好學好記,還節省學習、寫字的時間進而提高學習、書寫的效率,還節省筆墨,最重要的是,能夠在最快時間裡實現全民教育的目標,一旦大部分民眾都能夠讀書看報,都能夠參加科舉考試,那世家大族的統治還能那麼穩固嗎?
呂布想到全民啟智的宏偉前景,就堅定自己推行簡體字的初衷不改,他一邊用王朗、華歆等世家人物去跟那些世家士子磨嘴皮子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與此同時卻下令此後所有報紙、書籍全部印成簡體字,逼著那些士子們去適應簡體字。
現在大漢境內的書籍裡,一半簡體,一半繁體,相信不到五年,繁體便會消失,成為語言專家們的專長。
繁體改簡體。實際上並不複雜,本來就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筆畫複雜難以書寫」」的,那些常用字裡面只有一千多個文字是繁體,剩下的都很簡單好寫,而那些繁體字多半都是以簡單符號替換原來的偏旁,或者省去字形的一部分。基本上簡體字跟繁體字之間還是能夠互相辨別出來的。
大學者蔡邕、鄭玄對呂布簡化文字都持支持的意見:「本來文字都是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化一直是主要傾向,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體字。推進教化萬民的歷史重任,就要提高民眾的識字水平,增加民眾識字水平的捷徑便是把複雜的文字簡化。」
歷史上,從南北朝時代,便開始出現了簡體字,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簡化的原則是約定俗成。太平天國時期,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簡體,後來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掀起了一場文字簡化運動,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經過呂布親自編訂的簡化字字典,經過有關人士統計,極大地減少了文字的筆畫數目。原來的繁體字平均筆畫是十六畫,簡化後平均筆畫是十畫。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記憶難度,經過五年的推行,冀州當地民眾基本上都能看得懂簡體版報紙,也能親手寫書信,很多底層民眾也變得喜歡看書,這樣也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詩詞歌賦、傳奇小說、出版印刷業、造紙業全部都帶動起來了。
統一了文字為簡體字之後,呂布又統一了書寫,以簡體楷書為標準。
在楷書產生之前,已有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範統一的,這是中國最初的規範化書體。隸書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從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體,故名隸書,將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
楷書又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筆畫更簡爽,猶若楷樹之枝幹,故此得名。
當代大書法家鍾繇最擅長楷書,甚至可以說是楷書的創始人,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可王羲之是一百年後才出世的,呂布只能用自己破爛不堪的毛筆字來啟發鍾繇,讓他在楷書上能更進一步,果然這開宗立派的大書法家就是不一樣,他竟然從呂布破爛不堪的毛筆字上領悟到真諦,他後來寫得楷書已經無限接近後來的楷書,跟王羲之的楷書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呂布原來跟隨蔡邕學寫字,蔡邕老先生寫的都是小篆和隸書,呂布學了幾年除了勉強能修身養性之外,書法造詣並沒有多大提高,反倒是琴藝有所長進,畢竟彈琴時可以跟蔡琰小師妹談情。
呂布最終發現,他還是習慣楷書,就乾脆」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第746章簡體字和普通話」不去叨擾蔡老先生,而轉向鍾繇學習楷書,為了學習楷書,呂布還否決了鍾繇由京兆尹升任雍州刺史的任命,改命法衍為雍州刺史,而鍾繇升任廷尉,一邊在朝廷做官,一邊教授呂布楷書。
呂布跟著鍾繇學了幾年楷書後,從臨摹到有自己的風格,費盡了心思,到最後,呂布在書法界也儼然是獨具風格的一代大家,畢竟呂布的書法力透紙背狂放恣肆,有著鍾繇無法企及的霸氣,呂布成了有名的書法家後,也開始熱衷給各種各樣的建築題詞了,而換做之前,他是絕對不敢獻醜的。
簡體字的推廣如火如荼,普通話的推廣也絲毫不慢。
東漢時期的普通話以洛陽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原是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
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隋煬殿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以洛陽語音為標準音的《切韻》的規範。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呂布也不可避免地沿用洛陽話為普通話,他倒是想用北平話做普通話,但是此時的北平人講得方言跟一千八百年後迥然不同。根本不是一脈傳承的,畢竟北平那個地方在歷史上」重生呂布一統三國」被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清人頻頻佔據過,夾雜了太多外來的語音,變異太大了。
因為從東周到春秋戰國再到東漢,大部分時候的官方用語都是洛陽話,所以呂布在推行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的過程中,並未遇到太大阻力。
呂布開始只規定了兩點,以後不論是招官吏還是招兵。不會說普通話的一律不要;不會說普通話的一律不得入洛陽城,這兩點就督促大部分漢人都努力地學說普通話。
呂布後來發現那些偏遠地方的中下層民眾生活富足起來以後。發現官員的權力被呂布限制得死死的,他們也懶得當官,更不想跑那麼遠去洛陽城,結果距離洛陽千里外的大部分地區還是以方言為主。
呂布非常不滿,他偏執地希望,將來的大中華地區只有一種文字。只有一種語音,他不想再聽到那些聽不懂的雞同鴨講的鳥語,所以隨著他權力越來越大,他推廣普通話的政策越來越嚴,先是頒下一個法令「所有不會說普通話的人一個月罰十錢」。對於這麼輕的罰款,很多偏遠地區的人都不以為然,後來這個法令逐步嚴厲到「不會說普通話的人一個月罰一百錢」,甚至於「普通話標準不到二乙水平的不能做官」。
呂布為什麼對推行普通話這麼病態這麼偏執,因為他在二十一世紀就是一個從北方到南方上學的苦逼,南方很多城市的方言都很難學,而且當地土著非常排外,外地人不說他們的方言就會被他們坑騙被他們冷遇,而且不同方言的人在一起很難成為朋友很難建立信任關係,方言的存在對於整個經濟的融合發展絕對是弊大於」娛樂秀」利,對於一個國家的齊心合力眾志成城也是一種阻力,所以呂布由自身的處境出發,強烈推行普通話。
呂布對於推廣普通話是有清楚的認知,這絕對是一場漫長的戰役,現在畢竟還是處於小農經濟時代,國家強制力再高,方言都不會遇到危機,畢竟很多人是常年不離家鄉的,他們在家鄉當然是說方言,像明朝的時候曾經強力地推行過一段時間的官話,但只是城市裡的人們講官話,農村的民眾還是用方言,因為農民是大部分人,所以過了沒多久,城市人也開始說回方言,明朝的普及官話運動失敗了。
呂布對未來普及普通話是有信心的,隨著呂布對經濟、科技、文化各方面的不斷改革,大漢必將打破小農經濟的束縛,逐漸地走入工業時代,到時候人口流動頻繁、地區交互頻繁,除了一些行將就木的老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要出遠門都要接觸普通話,到時候普通話的推廣便會進入黃金時代。
呂布估計一下,大概十年後,就能迎來普通話的黃金時代,到時候涼州人見到揚州人,幽州人遇到交州人,他們之間已經不再需要翻譯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