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龍騰世紀 第721章 效王莽之仁 文 / 常歡樂

    現在的呂布,已經位極人臣,反對他的人往往把他跟王莽、董卓相提並論。

    實際上,王莽做出了一系列劃時代的改革,雖然功敗垂成,卻都是有意義的嘗試,反觀董卓只會破壞而不會建設,完全沒有資格跟王莽放在一起。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靠篡位而得天下的,又因為他的新王朝只建立了十五年,那些士大夫出身的史家都比較鄙視他,寫史的時候都不承認新朝是一個正統王朝

    但從篡位自立這一點來說,他是後來的曹丕、司馬炎、楊堅、趙匡胤的前輩,也有可能是呂布的前輩。

    擁護呂布謀朝篡位的從龍一黨董昭、郭嘉、王朗、華歆等人猜測到呂布蘊藏的野心後,就多次跟呂布秘談,讓呂布早作準備。

    在呂布大司馬府裡的密室裡,董昭直白地獻上方針大計:「王莽是史上第一個靠禪讓(難聽一點就是篡位)而得天下的皇帝,而主公您必將是第二個,望主公務行王莽之仁,莫效王莽之策!」

    呂布皺著眉頭,故作怒意道:「為何將本公與王莽相提並論?」

    董昭丰神俊朗的臉上從容不迫地笑道:「現在劉漢皇室的龍氣已盡,少帝有龍陽之好斷袖之癖,德行不足為人君,且因酷愛丹藥,身體羸弱,恐不久於人世,太子年幼,而現今四方不平,主少而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如前漢末年之勢,主公之地位,恰如當年王莽,方是之時。當屬主公,此天賜良機,主公若不取,反受其咎,望主公勿慮,早作準備!」

    呂布見他說得誠懇。也知道他在歷史上的表現,知道他是誠心擁簇自己,便躬身道:「還請公仁為本公詳論,何為務行王莽之仁?!」

    董昭笑問道:「主公可知,當年王莽接受皇太子劉嬰的禪讓時,幾乎所有大漢民眾都支持王莽上位,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王莽之前的仁義做得好。」

    呂布一臉不屑道:「王莽所行不過是假仁假義罷了,難道你也要本公效仿?」

    董昭一臉嚴肅道:「主公。仁義本無所謂真假,讓大漢民眾看到便是真,沒有讓他們知道便是假。大漢立威樹德已有四百年,若非主公有巨大的仁義聲望,必定不能被當世之人擁護,這很可惜,您本來有仁君之仁心,卻沒有表現出來。不為世人所知,我們便無法取得天下大部分民眾的支持。主公登頂之路便會艱難許多。

    主公,還是讓卑職給您講一下王莽登基之前的一些事情吧。」

    王莽少年時期,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門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末年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成了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他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

    王莽隨後除掉了政敵淳於長,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僕。

    漢哀帝繼位後,他的祖母定陶國傅太后與丁皇后的外戚得勢,王莽卸職隱居於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期新都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復出,漢哀帝只得重新徵召王莽回京城。

    哀帝死後,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開始排斥異己,他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后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諸多反對派。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王莽還在長安城中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王莽按照《周禮》的記載,在全國建立倉儲制度,儲備穀物。做賑災之用。他按照上古傳說,改革官制,設置「四輔」,加封周公、孔子等聖賢的子孫。

    王莽還大興教育,擴大太學招生量,太學生數量很快翻了幾番,突破一萬人,他還在各地廣建學校。徵召「異能之士」,拓展了普通文士入仕的渠道。

    和此前的一派亂象相比。大漢朝在王莽的治理下,真的是撥亂反正,蒸蒸日上。由於王莽不遺餘力地大抓道德建設,紀綱恢復,社會正統價值觀念得以弘揚,所以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從王公貴族到文士再到普通百姓,都覺得王莽是他們利益最好的代言人,王莽具有超人的品格和能力,是人民信得過的領袖。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訂了「車服」制度。全國人民的著裝、住房、器用按等級得到了整齊劃一。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據德政精神,下令對老人、兒童不加刑罰,婦女非重罪不得逮捕,並且按《禮記》的記載,修建據說上古時曾有過的明堂,一時之間,文治達到極盛。大學者揚雄也被王莽的煌煌治績所傾倒,孤傲的他滿懷熱情地作了《劇秦美新》一文,讚頌王莽的偉大。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當政五年之後,朝臣又總結王莽的治績,說他的德行,為天下紀,他的功業,為萬世基,提議加封「九錫」。九錫是九種極尊貴的物品,加九錫,就意味著取得了接近皇帝的地位。消息傳出,不長的時間內,朝廷竟然收到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書,支持給王莽加九錫。數字之所以如此精確,是因為《漢書》作者班固核對了當時的政府檔案。

    四十八萬多件上書在漢朝意味著什麼呢?西漢末年,全國人口不過六千萬。其中絕大部分是文盲,識字者不過數百萬。而在長安附近,能夠上書的識字之人加起來也不會比四十八萬多多少。這就是說,幾乎所有有能力上書的普通百姓,都參與了這次運動,如果在當時進行民意測驗,王莽的支持率肯定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在高層官員中,支持給王莽加九錫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達九百零二人,幾乎佔了全部。

    由此可知,王莽篡漢並不是用武力權勢威逼,而是眾望所歸,幾乎所有人都想把王莽推向至尊寶座。

    董昭將王莽的行事說到這裡,強調道:「主公,不論王莽到底是假仁假義還是真正仁義,但他名望到了這個地步,民眾便真心擁戴他上位,主公亦可如此行事。」

    其實呂布現在在很多地方,比如掩飾野心、善待百姓上,已經做得很像王莽,但這樣還是不夠,呂布繼續從王莽的故事裡,從孔孟儒家典籍裡尋找可以提高自己仁義名聲的事情來做,這樣做了若干年後,呂布在仁義上的名望甚至有可能超過了當年的王莽。

    不過東漢人對王莽這樣沽名釣譽的人有了警惕之心,所以呂布在數年間都要努力掩飾自己的野心,讓朝野上下都失去了警惕心,與此同時,呂布讓自己那些從龍之臣悄悄散佈劉漢皇室在過去四百年的所有醜事,讓劉漢皇室的威望漸漸喪失,直到民眾認識到劉漢皇室根本沒有資格再為天下之君時,一切都順理成章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