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
大漢治下的大部分道士收到通告,都往鄴城而來,只有張修、張魯在漢中的五斗米道置若罔聞,他們自詡為張道陵天師嫡傳,並不把左慈這個自立門戶的道人放在眼裡,他們卻忘了現在的左慈已經不是天柱山修道的左慈,現在的左慈身後有呂布的支持,張修、張魯現在的行為已經注定了他們日後的覆滅。
讓呂布欣喜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於吉這次也來到鄴城,這個老頭敏感地覺察到鄴城朝廷有扶持道教復興的意圖,不僅攜帶了上百個門人弟子前來鄴城,還攜帶了修訂版的《太平清領書》獻給呂布。
經過呂布觀察,又經過華佗、張仲景暗地裡的檢查,這個於吉確實已經九十多歲,從年齡上判斷,確實是漢順帝時期就嶄露頭角的於吉,呂布、左慈再跟這個於吉探討一下道法,這個於吉雖然九十多歲了,玩起方術道法比三十多歲的左慈還要靈活,而精湛神通之處有甚於左慈。
左慈佩服得五體投地,想拜於吉為師,被於吉拒絕:「天子欽命的國師怎能拜他人為師。」
左慈執意要拜,於吉執意不肯,呂布在旁勸解,於吉最後決定帶師收徒,收左慈為自己的師弟。
呂布又帶於吉拜見天子劉辯,劉辯見識了於吉的方術道法後,欣然冊封於吉為護國左仙師,左慈則為護國右仙師。
呂布笑說:「陛下,兩位國師都有通天之能。封為仙師,不如封做天師。」
經呂布的建議,劉辯改封於吉為輔漢天師。左慈為佐漢天師。
呂布這個舉動,就是要把那個桀驁不馴自以為道教正統的五斗米道打入萬劫不復之地。
這個國度的宗教不同於西方的宗教,在這個國度。宗教信仰永遠都是政治信仰的附庸,不要想著能夠清高地凌駕在政治之上。
呂布在後世曾經去過龍虎山,看過那個張道陵開創道教的過程,跟其他宗教一般無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裡面充滿了裝神弄鬼,而且非常能夠看出張道陵在開創道教時企圖創造一個不受大漢管轄的國中之國的野心,在張道陵和他兒子張衡兩代沒有實現的理想。在他們孫子張魯那裡暫時得到了實現,五斗米教興盛的漢中,曾經獨立了十多年,甚至於張魯歸降了曹操以後,五斗米教也流傳到了中原。
張道陵曾被封為輔漢天師,卻因為他的孫子張修、張魯的愚蠢舉動,他已經沒可能再被封為輔漢天師。但因為他在道教的開創性地位,勉強還給他留個位置吧。
呂布仔細看過五斗米教的教義,非常不完善不具體,太平道的教義也很殘缺,難怪道教搞不過佛教。佛教東入中土後銳意創新,一直跟著國人的愚昧品味改變著,甚至不惜把觀世音菩薩原本的男身變成女身,以適應國人的母性崇拜。
道教的教義必須要改變,不能再搞神秘主義,不能再神秘到普通大眾都不鳥的地步。
對於新教在大漢的普及,呂布是非常有信心的,左慈和於吉這兩個最善於裝神怒鬼玩仙風道骨的大忽悠努力下,再加上他們徒子徒孫們以及其他道士的眾志成城之下,新教絕對是信者雲集,呂布再在後面扶持著,對付那些對道教杯弓蛇影的世家子弟們,絕對能把新教搞成全民信仰的國教。
呂布準備創立的新教,之所以脫胎於道教,一則是有左慈、於吉這兩個現成的道教高手來幫助自己,二來道教還是有很多適合中國的東西,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還是一個多神教派,那麼多神中很多都是民眾耳熟能詳的。
改革道教並一統道教也是左慈、於吉一直以來的願望,道教的大派別現在看起來只有五斗米道、太平道兩大分支,但其他如左慈這樣開創丹鼎派的小派系還有幾十種,每個派的教義都不大相同,既不利於民眾信教,也不利於集中道教的力量擊敗日漸猖獗的佛教,所以左慈、於吉意圖借助某一個世俗力量統一道教壓倒佛教的想法由來已久,現在呂布主動提出來扶持他們,當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錯過。
但在確定新教的名稱、神靈、教義上,呂布跟左慈、於吉發生了爭執。
左慈、於吉還是想沿用之前的稱呼,名為道教,呂布非常果斷地搖頭道:「太平道,五斗米道,這些道,因為張角的暴亂,因為漢中張修舉旗響應張角,這兩個道在大部分人眼裡,已經變成了邪魔外道,我們不要再用道來做教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雖然不必拘泥於他的名稱,但也要考慮到大部分大漢民眾能不能接受!」
左慈、於吉都記得張角還沒有舉旗暴亂之前,大漢民眾對道教的接受度很高,所以張角才能一下子發動數百萬教眾起事,但隨著黃巾軍的潰敗、劫掠地方淪為山賊流寇,太平道的名聲也一落千丈,現在確實不宜再用道教之名。
左慈、於吉便稽首問道:「請問大將軍您有何主張?」
呂布笑道:「兩位天師,給新教起名,要跟教義聯繫起來,我以為新教最核心的教義便是導人向善,只要人們加入我們的新教,然後積善積德,就能在死後升入天堂,而信仰我們的新教,便是一個通往天堂的坦途,所以新教的名字,不妨叫做通天教?」
呂布說出通天教這個名字以後,心裡怪異莫名,因為他不由得想起了《封神演義》裡面的通天教主。
在《封神演義》裡,盤古開天死後,鴻鈞道人執掌天道,收弟子三人,號為三友,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及通天教主,三友皆是萬劫不滅混元大羅金仙聖人,簡稱聖人。三友各掌一教,分別是人、闡、截三教。通天教主執掌截教,住在金鰲島碧游宮,在分寶崖上取得誅仙四劍及誅仙陣圖,又是煉器大家,曾憑借成聖功德煉製後天功德至寶青萍劍。
《封神演義》的作者跟寫《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一樣是借古諷今,《封神演義》的描寫重心是闡教與截教之爭,是貫穿商周戰爭全過程的主線,而所謂的闡教與截教這兩大教派恰恰是作者的杜撰。
明嘉靖時,明世宗曾賜給他所寵信的道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闡教輔國」的玉印,可能是因為這一事件在當時影響太大了,所以《封神演義》的作者沿用了「闡教」這一名稱。「闡」有闡發、闡明之意,「截教」的截,是指洞悉天道的意思,再以此為基礎,截滅與天道相背離的事物。
闡教與截教的鬥爭,在本質意義上代表的是不同教派之間的鬥爭,維護教派尊嚴和地位,是截教門人與闡教作對的共同理由,截教門徒通常自稱「煉氣士」,所以一般認為是明代道士得勢的丹鼎派與被排斥的吐納派之爭,此外還包括南宗、北宗,天師道與全真教之爭。
很顯然,呂布提議的通天教,跟《封神演義》裡面的通天教主,沒有任何鳥關係,純粹取得是「信仰我教,便入通往天堂之坦途」的意思。
至於神靈,道教的神仙太多太泛,什麼三清、六御、五方五老、四大天王、四大天師、四值功曹、五嶽大帝等等,有數千個神靈,其實嚴格追究起來,大多是子虛烏有瞎編出來的,比如那個三清,說是三個人,其實都是老子李耳的化身而已。
呂布分析過自古以來的宗教,凡是發展到後世生命力強大的宗教,都是一神教,如基督教、伊斯教、猶太教,即便不是一神教,但神靈只有幾個而已,像道教這麼多神靈,就太過兒戲。
其實道教這種多神教,是很原始的教派。在人類普遍處於蒙昧階段的原始社會,部落林立、人類意識形態尚未統一、尚處於分散混亂的局面,各個氏族教都有自己的神,甚至一個氏族中還存在著多種神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自覺的渴望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思想信仰能夠出現,起到團結、號召、統一氏族部落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一神教逐漸取代了多神教,尤其是耶路撒冷三大天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教的產生,使全世界迅速的轉向了一神教,而目前的大多數民主國家都是有一神教信仰的,尤其是基督教信仰,是西方民主國家自由與人權思想的支柱。
一神教的產生對民族的形成、團結和統一,社會的進步,文明的傳遞起到了號召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呂布勾勒出來的通天教,只有四個天神,盤古、華胥、伏羲、女媧,雖說是四個天神,卻代表了一家人,算是四位一體。
很顯然,呂布的通天教依托的便是中華民族最為根本的祖先崇拜,盤古是父神,華胥是母神,伏羲是男神,女媧是女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