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紅軍和白軍的進攻之分析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紅軍的兵力兵器並不具備對敵方的優勢。在戰略進攻中,紅軍通常在方面軍進攻地帶總寬度20%-50%地帶上實施主要突擊,在這種情況下,兵力兵器的密集使用也在不斷加強。1918年-1919年初,主要突擊方向一般集中20%步兵與騎兵、10%機槍和15%火炮。
而隨著戰爭的發展,後期達到了45%-70%的步兵和騎兵、40%-80%的機槍和火炮。根據當時的狀況,紅軍的突擊集團通常包括最有戰鬥力的集團軍、軍、師以及裝甲兵和航空兵。同時,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特別重視使用大量的騎兵。在1919-1920年的幾次戰略進攻中,騎兵部隊都當仁不讓的成為突擊集團的主力。在這其中布瓊尼的騎兵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為他以後成為紅軍的元帥作了很好的鋪墊。
紅軍的戰略進攻目的非常明確,除了重視殲滅對方武裝力量集團外,他們還很重視對於重要政治、經濟中心城市的奪占。因為這些地區或者城市的失去會使國家無法生存、軍隊無法作戰。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紅軍在殲滅高爾察克作戰中,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奪占烏拉爾和西伯利亞(雖然他們的目的沒有成功,但是其目的卻是相當的明確的。);而在進攻鄧尼金的南方作戰中,紅軍同樣關心頓巴斯、羅斯托夫、新羅西斯克等城市的攻佔問題。
東方面軍的進攻,紅軍投入兵力7.5萬人、火炮260、機槍1130,敵方兵力7萬人、火炮220、機槍720,進攻寬度2000公里,進攻縱深150-900公里。持續時間為177天。
紅軍的南集團軍群(轄第1、4、5集團軍和土耳其斯坦集團軍)連續實施3次進攻戰役(布古魯斯蘭進攻戰役、別列別伊進攻戰役和烏法進攻戰役)。北集團軍群(轄第2、3集團軍)實施了1次進攻戰役(伊熱夫斯克和格拉佐夫方向)。結果。高爾察克主要集團(漢任將軍的西集團軍)遭到重創,殘部被驅趕到烏拉爾山前丘陵地帶。
南方方面軍反攻,紅軍投入兵力11.55萬人、火炮500、機槍1950,敵方兵力6.95萬人、火炮260、機槍790。進攻寬度750公里,進攻縱深70-160公里,持續時間39天。作戰是在兩次集團軍群戰役過程中進行的,一次是在方面軍中央地帶的奧廖爾-庫爾斯克戰役(投入第13、14集團軍和1個突擊集群)。一次是在方面軍左翼實施的沃羅涅日-卡斯托利亞戰役(投入第13集團軍部分兵力,第8集團軍和1個騎兵軍)。結果使敵方遭到重創,也為轉入總攻創造了條件。
南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總攻,紅軍投入兵力14.4萬人、火炮890、機槍3800,敵方兵力16.55萬人、火炮800、機槍3300,進攻寬度1500公里,進攻縱深350-550公里,持續時間53天。紅軍連續實施了一些列不同規模的戰役:1次方面軍戰役(哈爾科夫戰役)、2次集團軍群戰役(頓巴斯戰役和羅斯托夫-新切爾卡斯克戰役)以及一些集團軍戰役,鄧尼金主要集團被擊潰,殘部撤退到北高加索。
北高加索戰役。紅軍投入兵力7.03萬人、火炮590、機槍2730,敵方兵力5.86萬人、火炮440、機槍1070。進攻寬度800公里,進攻縱深330-360公里,持續時間72天。戰役目的在於消滅位於頓河和北高加索的鄧尼金部隊。紅軍在季霍列茨克-葉卡捷琳諾達爾-新羅西斯克方向上,由數個集團軍連續實施一些列進攻戰役,而在其他方向則實施了一些集團軍獨立進攻戰役,最終鄧尼金部隊不復存在。
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進攻,紅軍投入兵力12.64萬人、火炮700、機槍3370,敵方兵力13.55萬人、火炮750、機槍3280,進攻寬度800公里,進攻縱深300-600公里,持續時間104天。紅軍推進了300-600公里,進至華沙、盧布林和利沃夫的接近地,但因在維斯瓦河遭到波蘭軍隊反攻受到重創,退至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裡托夫斯克一線。
南方面軍進攻,紅軍投入兵力14.31萬人、火炮530、機槍2660,敵方兵力3.81萬人、火炮210、機槍1660,進攻寬度350公里,進攻縱深180-350公里,持續時間21天。這次紅軍唯一一次有完全優勢的戰略進攻作戰,結果完全佔領了克裡木,弗蘭格爾帶著殘存的原黑海艦隊部分艦船則「轉進」去了突尼斯的比塞大。
總體而言,在多數情況下,紅軍能夠長時間奪取並掌握戰略主動權。以不斷增強的力量對敵方實施突擊,且實際上沒有長時間的間歇,使得敵方無法鞏固中間防禦地區。而且,在這些作戰中,紅軍還實施了方面軍群戰役,南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對鄧尼金軍隊的總攻與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對波蘭軍隊的進攻就屬於這種類型,當然這根本無法與日後在衛國戰爭中的方面軍群進攻戰役相提並論。
在戰爭過程中,根據戰役目的、兵力兵器對比、戰區性質、兵力部署、戰線寬度與縱深,實施進攻的紅軍採取了向心突擊、包圍突擊或者割裂突擊。例如1919年夏,東方面軍在發展勝利同時對敵軍實施了縱深割裂突擊;而在1919年秋-1920年初春對鄧尼金的總攻中,紅軍也應用了同樣方法。結果,白軍的戰略防線被撕裂開來,紅軍的突擊主力強大的騎兵部隊迅速進入打開的缺口,向縱深發展勝利。當然,紅軍還廣泛採取了一種方法,就是實施分割突擊(2-4次或以上),目的在於隔離和逐個消滅敵軍獨立集團。
紅軍在這期間也暴露出來了許多的問題,例如1918年秋,東方面軍計劃實施合圍戰役,但由於缺乏足夠的快速突擊集群及相應的兵力兵器,戰役未能成功。1920年秋,南方面軍對敵軍包圍同樣未獲成功,由於方面軍集團軍之間協同不足,第4、13集團軍不得不克服敵軍的堅固築壘防禦,而無法及時與已深入敵後的騎兵第1集團軍協同作戰。
而且,由於紅軍的兵力兵器不足,首次突擊威力與突然性大打折扣,使得對方可以從非受突擊地段調集兵力,拖延了戰役持續時間,增加了戰役的困難性;紅軍1919年南方面軍反攻作戰與1920年北高加索作戰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讓我們再來看看白軍的戰略進攻。與紅軍相似的是,白軍也非常重視戰略進攻,目的一般是消滅各個戰區的紅軍部隊並奪取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與紅軍相比,白軍的戰略進攻在戰線寬度與縱深上比紅軍小了很多。白軍主要的戰略進攻作戰有下述4次
1919年3-4月,第一次是高爾察克的軍隊,縱深180-360公里。白軍出動14.3萬人、火炮210、機槍1330,紅軍為10.14萬人、火炮334、機槍1882。紅軍第1、2、3、5集團軍先後受損,被迫放棄烏法、薩馬拉、伊熱夫斯克、阿克糾賓斯克等地;白軍稱紅軍被俘5.6萬人,損失火炮200、裝甲列車13
1919年9-10月,高爾察克軍隊,縱深90-120公里;白軍5.75萬人、火炮239、機槍766,對紅軍5集團軍(3.48萬人、火炮76、機槍479),紅軍第5集團軍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後撤過托博爾河
1919年6-10月,鄧尼金部隊,縱深50-200公里。白軍在進攻之初取得了勝利,但最終因為各軍隊集團缺乏協調性以及缺少預備隊而未達成預期的全殲當地紅軍計劃。紅軍第8、13、14集團軍先後受損,先後失守察裡津、庫爾斯克、沃羅涅日等地。白軍稱紅軍被俘10萬人,被繳獲火炮48、機槍730、裝甲列車51920年9-10月,弗蘭格爾軍隊,縱深70-180公里,白軍稱紅軍損失4萬餘人被俘1萬餘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