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漢子

龍騰世紀 259 【慈禧下血本】 文 / 過河老卒

    259

    「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後一個方陣行過不久,街邊的、觀禮台上的、路口的、金水橋兩側的、**內的大清**民俱都向著城樓上的「國家象徵」,「大清國從剛剛戰敗走向強盛的希望」,「三萬萬千萬國人的皇帝」跪伏山呼。

    被儒家理學道德觀麻痺得難以自拔的國人心目,大清國的好都是皇帝造就的,天恩浩蕩!大清國的歹則是奸臣們作的孽,皇帝遲早會要了奸臣們的腦袋!老實到麻木的國人剛剛經歷過一場蕩滌心靈的洗禮之後,先想到的不是軍隊本身,不是那個騎白馬上的年輕將領,而是感謝大清國的皇帝為大清國帶來了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

    似乎,從這一刻開始起,大清國就可以不受洋人的窩囊氣了,大清國又是真正的天朝上國了,大清國的皇帝真個是興明君了。

    光緒略顯消瘦的小臉上充溢著紅光,此時的他已經不自覺間放開了攙扶太后老佛爺的手,雙手頻頻向城樓下山呼萬歲的臣民們揮舞,眉宇之間滿是難以壓抑的自得和洋洋喜氣,卻依舊保留了幾分皇帝應該保留的矜持之態。

    閱兵,打壓後黨、震懾洋人,如今收取了京城姓的民心,一舉數得的大好事兒,楊格辦得漂亮,漂亮得遠遠超乎了皇帝的想像!不可否認,今天的皇帝總算見識了「何為強軍」!平時,西苑紫光閣前演武的作為,大軍滾滾而過,氣勢如虹之際,真如小兒玩戲一般。嗯得空要好生向楊格討問治軍之道,以便他日御駕親征時揮斥萬軍、克敵制勝。

    興許是閱兵留給國人的震撼太大,其後的南河沿宅子的喜事兒就顯得不那麼引人注目了。倒是越來越多的京城姓錯失觀看閱兵之後,又得知大軍德勝門外休息,便紛紛自的湧向德勝門,擠出城去看個仔細。各種各樣的傳說也隨之全城流傳,什麼第一軍的大兵不會眨眼睛啊,什麼第三旅足足有三萬精銳啊,什麼第三旅以前遼東如何痛揍倭鬼子的啊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反正,軍,也就是大清帝國國防軍第一軍第二師第三旅,被人們越傳越神,幾乎如天兵天將一般了。

    因為預計到閱兵會造成交通影響,楊馮兩家的親事免了迎親、送親的俗套,等楊格、馮義和從德勝門外回來,門口的吹鼓手們就鑼鼓喧天的鬧騰起來,數目有限的賓客們也紛至沓來,無一不是顯赫之極的人物。

    渾身濕透的楊格洗了一個熱水澡,穿上一身乾淨的軍服充作禮服,剛剛拾掇妥當,就聽前院的喜曲聲變了調子,又是一陣山呼萬歲聲。趕緊的,真像他娘的打仗一般,又匆匆趕到門口迎駕,恭恭敬敬的接了皇帝,和連帶青黑之氣卻硬是擠出一丁點笑臉的皇太后,並不受皇帝待見的皇后、還有二位嬪妃以及侍衛太監宮女一大群進府,安置內院正廳的喜堂上端坐了,還沒來得及喘口氣,贊禮官順善就高呼道:「吉時已到!」

    皇帝賜婚,天地君親師、忠孝仁義的綱常下,李鴻章作為楊格的恩師、馮義和作為泰山老丈人都得靠邊兒站。

    喜堂正坐了老佛爺,左邊是皇帝,右邊是皇后葉赫那拉靜芬,後面還站了瑾妃他他拉寧馨、香妃他他拉瑞雪,噢,還有,皇后還牽了一個穿著杏黃團龍袍服,年約十來歲的小男孩,名曰愛覺羅載灃。載灃身後站著一位長身馬臉略顯富態,有頂戴花翎卻身著總管太監服色年人,此人就是李蓮英了。

    李鴻章、馮義和只能並排坐喜堂的左邊,對面是恭王奕訢和慶王奕劻。

    此時的婚禮,對結親的兩家人,對郎官和娘子來說,有點純屬折磨的意思,轉移角想一想,又是極大的榮寵。

    隨著順善的唱禮,兩位二品誥命夫人扶出一身大紅喜服、頭蓋紅羅帕的娘子,與站堂有些不知所措的楊格牽了一條紅花綢帶並肩跪了,然後麻木的跟隨唱禮聲向「破格恩寵」的太后老佛爺磕頭三次,向「聖意親眷」的皇帝磕頭三次,又向「母儀垂范」的皇后磕頭三次。這才開始拜天地,拜父母,對著拜。

    拜完了,人家都是禮成了,可以進洞房挑蓋頭了,這一對兒還不成,得請賜婚的皇帝、皇后的旨意之後才行。

    光緒樂呵呵的看了看面帶急色的楊格,以眼神示意「稍安勿躁」,從身後的珍妃手裡接過一卷黃色綢緞製成的書,也就是「誥命」,遞給贊禮官順善。順善高聲道:「奉聖上諭,賜楊門馮氏秀若二品誥命書,封誥二字,曰端、曰婉,按例秩比一品,特賞行走宮禁無阻!」

    楊格夫妻有的趴下磕頭,言稱「謝主隆恩」,再由馮秀若雙手接過誥命。

    光緒道:「楊愛卿,你說說看,朕該當賞賜你什麼為好呢?」

    一時間,喜堂上鴉雀無聲,眾人俱都朝楊格遞去羨慕的目光。據說只有22歲的楊某人如今都秩一品,實銜正二品了,看關外移民實邊和整編軍的勢頭,不出三年恐怕就是實授頭品頂戴,再往後走這是正常的推測,而此時皇帝如此說法,極大可能是皇帝今兒看了閱兵很是高興,又要破格封賞楊格,來個喜上加喜了。

    「臣蒙皇上、太后老佛爺恩寵有加,不敢再要賞賜。」楊格特意加了「老佛爺」內,此時,他實猜測不出慈禧的心思如何,只知道老佛爺不太高興,從昨天到海澱迎駕到此時,老佛爺似乎就沒興趣與楊格說一句多的話。這……相當的不正常!莫非這就是所謂的「暴風雨之前的平靜」?

    「好,你不要,朕偏給!」光緒存心要太后面前顯示出皇帝的權威,起身走到楊格面前站定了,沉吟片刻後說道:「朕就破格賞你二等子爵並雲騎尉世職。」

    子爵,需要有一品官銜才能賞給,如今楊格是秩一品,一下子就越過實銜和三等子爵,真的是破格了。這個爵位,其實含金量高的還是那個並字後面的「雲騎尉世職」,世職就是世襲罔替,小楊、小小楊、小小小楊只要大清國還,即便沒有了子爵的頭銜,也還是雲騎尉,每年能領到俸祿130兩、米130斛。須知當年擔任台灣巡撫,主持抗法保台的淮軍名將劉銘傳,現今也不過是一等子爵而已。

    楊格又得磕頭謝恩一次,當真有點磕頭如搗蒜的味道了。

    慈禧終於開口道:「皇帝破格加賞,哀家也得賞些東西才是。李安達。」

    「老奴。」李蓮英應了一聲,見慈禧抬手作勢,忙向隨從的小太監招手。兩名小太監各自捧著紅緞錦盒上前,李蓮英似乎知道主子不想多話,乃對楊格拱手揖道:「楊爵爺,此乃老佛爺精心挑選出來的幾件物什,請爵爺過目。」

    楊格起身,伸手打開第一個錦盒,裡面是一本金光燦爛,用薄薄的金片和細細的金線打造的一本書,封面上有鐫刻精美的三個字——金剛經。翻開一頁,全是鐫刻金片上的密密麻麻的經。黃金算得貴重卻不稀奇,可這鐫刻的功夫,製作金片和金線的手藝,堪稱精妙絕倫!

    光緒一旁微笑道:「皇爸爸真是捨得,把自個兒喜歡的金剛經都賞給楊格了,可見器重、恩寵無比啊!」

    近處的幾位太后近臣王公因為被楊格擋住視線的關係,沒有看清楚禮物是什麼,此時聽皇帝這麼一說才明白過來,一個個驚訝出聲、伸長脖子想要看清楚。這些人大多聽說過或者看到過那本絕世經書,須知老佛爺名為佛爺,其實潛心向佛之心總被大清國的朝政瑣事打斷,手邊經常放著的就是這本經書了。

    楊格身為主人,當然要滿足客人,乃接過錦盒轉向堂上眾位貴賓展示了一圈。此時的他就是配合著皇家演一出「褒獎功臣,收取人心」大戲的龍套小卒子,該當演好就得演好。不過,慈禧送經書的啥意思?為何要送如此貴重的經書給一個以武功躋身朝堂的,又與後黨作對的銳重臣?其的含義,尚需細細琢磨。

    隨即,楊格又打開第二個錦盒,錦盒乃是檀木作底,內裡還用檀木薄片分為四個格子,每個格子裡裝的東西皆不相同。

    第一格裡面裝著幾顆用深紅色瑪瑙雕刻的大棗,還帶著翡翠雕成的棗葉,紅的、綠的具皆寶光氤氳,雕工精美猶如真物;第二格裡裝著麻色黃玉雕成的桂圓,那麻色稀罕,別人選黃玉都要選精材,不帶雜色的,偏生這桂圓所用黃玉卻是帶著細密的小褐點,精純的黃玉好找,此等黃玉卻很難看到,乃是奇材反選的典型;第三格裡面是花生,這就是精純黃玉的選材了,可精妙之處於有一顆花生是剝了殼的,露出裡面紅衣花生粒來,還精妙是那顆花生粒又被剝了一些紅衣,剝處潔白,與那紅色和花生殼的黃色相映成趣;第四格裡就是蓮子,為羊脂白玉做成,還用銀絲連接成串,可作為手鐲佩戴。

    早生貴子,有意趣,有選材之精妙和雕工之精美,與那金剛經一般,堪稱寶物,價值難以估量。

    楊格心道,這回慈禧是下了血本了!嗯,還得好生琢磨琢磨她究竟是何種心思?想歸想,謝恩是必須的,還得恭恭敬敬、認認真真的帶著馮秀若一起磕頭。

    「臣謝老佛爺隆恩厚賞,如此寶物,臣受之有愧,心懷惴惴,必當視作傳家之寶珍之、重之!」

    「起來,今兒是你大喜日子,哀家不過是表表心意,湊個鬧熱。你記著哀家的好,嗯,今後心幫襯著皇上多辦幾件漂亮的事兒出來就成,去,這時辰也耽擱了許久,莫要過了吉時。」

    順善瞅了瞅皇帝,見光緒回座示意了,才悠悠的拉長了聲調道:「送入洞房吶!」前院的吹鼓手們又起勁的吹吹打打,隨即,一連串的鞭炮聲響起。

    再向恩師、岳父磕頭之後,楊格用紅花綢帶牽著改由玉秀和如意攙扶著的秀若,楊格回到東廂的正房,一屁股坐到雕花圓凳上,解開領口的風紀扣,鬆了一口長氣……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