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經》引,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因此,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目錄
黃庭經簡介名家臨本傳世
黃庭經內容
黃庭經歷史
《內經》與《外經》兩者的關係
《內景經》的概述
《內景經》的內容
《內景經》的觀點
《存思法》《存思法》的概述
《存思法》的內容
三丹田上丹田
中丹田
下丹田
三黃庭
《內景經》的存思身外之物概述
修煉存思之法
存思法對後人的影響概述
多種版本
黃庭經作者
黃庭內景經
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第一
中部經第二
下部經第三
福建雲霄人物黃庭經簡介名家臨本傳世
黃庭經內容
黃庭經歷史
《內經》與《外經》兩者的關係
《內景經》的概述
《內景經》的內容
《內景經》的觀點
《存思法》《存思法》的概述
《存思法》的內容
三丹田上丹田
中丹田
下丹田
三黃庭
《內景經》的存思身外之物概述
修煉存思之法
存思法對後人的影響概述
多種版本
黃庭經作者
黃庭內景經
黃庭外景經
上部經第一中部經第二下部經第三福建雲霄人物展開編輯本段黃庭經簡介
名家臨本傳世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因此亦有真偽之辨。
黃庭經內容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屬於洞玄部。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因中經出
黃庭經賞析(5張)現較晚,可以暫置不論書中認為人體各處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論。介紹了許多存思觀想的方法。關於內外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相互關係,向來有多種說法。
黃庭經歷史
今人王明先生在《黃帝經考》中曾作詳細考證,認為魏晉之際,民間已有私藏七言韻語體《黃庭》草本。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華存得到這個《黃庭》草本並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華存筆錄而寫成定本《黃帝內景經》。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年),魏華存去世,《黃庭外景經》約在這前後問世,它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作者不祥。這是主張《內經》在《外經》之前出現。歷史上也有人認為《內經》在《外經》之後出現的,如歐陽修等。
編輯本段《內經》與《外經》
兩者的關係
《內經》與《外經》旨意相通,這點是無疑問的。歷來校注本經的較多,今所見最早注本為唐玄宗時隱士白履忠(號梁丘子)注的,收入《雲笈七簽》和《修真十書》,另有胡?、歐陽修、劉處玄、蔣慎修等都注過《黃庭經》,而清人董德寧《黃庭經發微》較曉暢易懂,陳攖寧《黃庭經講義》分類詮釋,解難釋晦。據《雲笈七簽》本,《內景經》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為標題,正文計416句,2912字;《外景經》分上中下三部,計98句,686字。別本與此大略相同。經名「黃庭」一辭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正統道藏》染丘子注序:「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內者,心也;景者,像也。外象諭,即日月星辰雲霞之象;內象諭,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王明《黃庭經考·釋題》說:「按黃庭三宮,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並具中義。內景者,含氣養精,內視神像:似義取雙關。」今人陳攖寧認為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對人體而言就是臍內空處。總而言之,「黃」是中央之色(根據五行說: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為黃,故黃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階前空地,「黃庭」即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
《內景經》的概述
《內景經》又名《太上琴心文》、《東華玉篇》、《大帝金書》。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其實它遠在一般藥物養身、術數延命之類書之上,而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修煉要訣。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經典,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內景經》包含著一些醫學理論,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經中認為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榮衛、通血脈、調陰陽;心開竊於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別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
《內景經》的內容
經中認為肝開竅於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鏡。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為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氣流布,百骸受潤,則無疾病。脾為倉廩之本,納穀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認為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臉色;脾胃相合供應營養,那麼血脈通暢,筋骨強健、肌膚豐潤、營養全軀,就能延年益壽。故它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為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肺為氣之本,開竅於鼻,布氣於七竅,主耳目聰明。認為肺氣起自三焦,能調理五臟之元氣,人若能把津*液吞進丹田,那麼膚色亮澤,百脈通暢,齒堅發黑,不會衰老。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骨。經中認為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於耳,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骨健、百脈通暢。又腎藏精,認為人若止精可長壽。經文認為,膽主決斷,為六腑之精。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又認為膽外名於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發上衝冠。
《內景經》的觀點
《內景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將人身份為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宮都有八景神鎮守,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碚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經中認為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能乘雲升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神的名字並非隨意起的,而是根據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處方位以及顏色、狀態等,加以提煉概括成的。如對面部七神的介紹:「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峰字羅千」。這些神名都是對相應器官進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經中認為,人體正是靠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維持生理活動正常地進行,才能「形與神具」。這些神有別於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神」。這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體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確認識,但他們卻將人體器官功能的主宰歸結於神,是明顯錯誤的。
編輯本段《存思法》
《存思法》的概述
《內景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早期道教《太平經》中就有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的說法,《內景經》繼承這一思想並加以進一步發揮。認為「存思百念視節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雜念。並認為「可用存思登虛空」,這是把存思之法當作學仙之道。可以說,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也是《內景經》的核心內容。所謂存思之法,《內景經》中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指存思身內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存思法》的內容
道教認為人體多神,而以五臟神為主,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內景經》對於存思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神,都分別加以論述,其中對存思心神的論述最多。如經中述道:「心典一體五藏(髒)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樑,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這是認為心有神靈,且是五臟之王,倘若經常存思心神,那麼陰陽和順,臟腑調勻,均無疾病。存思肝神:「肝氣鬱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五色雲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肝氣旺盛清而且長時,如東方之木主春,肝為生氣之本,閉目冥想生氣遍照體內五臟之腑,與臟腑相應,上為五色雲,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徹,久久即可自己內視臟腑。「內視」是存思法中一種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定後,內觀形體,神氣充溢而使體內朗然洞徹的景象。關於存思脾神:「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宮,存思脾神,即可增長精氣,延長壽命,心虛洞鑒,神靈自通。關於存思肺神:「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素錦衣裳黃雲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雲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同之不己形不滯。」肺為金宮,在五臟之上,狀似華蓋。童子、白雲都是指肺神。當喘息不定呼吸不暢、身體不快時,就趕緊存思肺神,便能調和六氣而無災害,常用此道,可保形體不枯衰。關於存思腎神:「腎部之宮玄闕園,中有童子冥上玄,……蒼錦雲衣舞龍幡,……百病千災急當存,兩部水王對門生,使人長生■九天。」腎為水宮。玄闕園,喻指腎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腎神。當人正生病時,就應立即存思腎神,這樣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三丹田」《內景經》提出「三丹田」之說。關於三丹田之名,在此經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現。《太平經》、《大洞真經》提到泥丸、心、臍等與之相關的名稱,只有到了《內景經》才明確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著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圓一寸,故稱寸田,下面分別簡介三丹田。
編輯本段三丹田
上丹田
眉間內入三寸為上丹田宮,也叫泥丸宮。「泥丸百節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講的是泥丸宮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節都有神,它們都受腦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羅裳,人們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壽不老。
中丹田
就是指心,又叫絳宮。經中述道:「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講的是,六腑五臟息息相關,共同維持人體正常運轉,它們各有所轄,有不同的運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則五臟六腑聽令而正常運行。人們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捨,自會長生。
下丹田
又叫氣海、精*門、名關元、命門等,在臍下三寸處。經中講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別執方,核孩合延生華芒。」道經認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陰陽的門戶、五氣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處,內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稱下丹田為「命門」、「生門」或「生宮」。「核孩」,指宮中的陰陽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們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陰陽之神,則陰陽之氣不衰,生命不枯。
三黃庭
與三丹田相對應,《內景經》還提出三黃庭之說。上黃庭宮在腦中,與上丹田相應;中黃庭宮也與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黃庭宮在脾中,與下丹田不一致。總而言之,《內景經》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黃庭為樞紐,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強調積累精氣作為長生要訣,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
編輯本段《內景經》的存思身外之物
概述
《內景經》除了主要講存思身內之神以外,還講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過程是:調整體內元氣,使與所攝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氣相結合。經中數處講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儀結■善相保,乃見玉清虛無老,可以回顏填血腦。」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應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還章顏,讓精氣充沛血脈腦際。無論是存思身內諸神,還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內景經》強調修煉存思之法必須精誠苦修,「至道不煩決存真」,「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積功成煉非自然,是由精誠亦由專」,這些都強調修煉要專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紹了《內景經》的主要內容,《外景經》的內容與《內景經》密切相關,大體一致,仍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敘寫修煉存思法的要訣,但文風略有不同。《外景經》去掉《內景經》中諸多臟腑色像神名,語言要簡明平易些,語詞清顯,意義通暢。《外景經》原不分章,務成子注本分為上、中、下三部,至於與《內景經》內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紹,下面就與《內景經》不同而較重要的幾個方面的內容加以介紹。
修煉存思之法
一是關於吐納行氣的方法。《外景經》在《內景經》的基礎上,繼續強調這方面的內容,如「像龜引氣至靈根」,「呼吸廬間入丹田」,講的是人應當傚法長壽之龜,引氣到丹田,以保持體內元氣。又如:「人盡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呼吸廬間以自償,子保完堅身受慶」,講的是常人都吃五穀,品五味,而修煉黃庭經者的形狀只食太和陰陽氣,以充實體內元氣,經常這樣做,就會使元氣充足,神氣合一身體健康無損。二是關於咽津和寶精、固精的問題。道教常稱津*液為玉液、玉*漿、醴泉、靈液等,認為此液由煉氣而產生,是五臟之精華,甜美清香。若人們勤加修煉,漱津咽液,那麼就以去病防病,強健身體。《外景經》很重視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隨鼻上下開兩耳,窺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治發齒,顏色光澤不復白」,可見經常叩齒咽津,可使齒堅發亮,童顏常駐,其妙無窮。歷來道經甚重視寶精、固精的問題,《太平經》主張「人欲壽,當愛氣尊神重精」,《內景經》也強調說:「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外景經》也強調固精、寶精的意義,如「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俗專子精……閉子精*門可長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還歸老復壯」。三是恬淡無慾的思想。《外景經》反覆強調這種思想,並在數處加以闡述:「物有自然道不煩,重拱無為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寂寞廓然口不言」,「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虛」,「近存子身還自守,清靜無為神留止」,「恬淡無慾養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等等,這些都強調修煉者要恬淡無慾,清靜無為、虛靜自守。這些思想是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加以繼承,並有所發展,運用於存思修煉中。
編輯本段存思法對後人的影響
概述
《黃庭經》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煉方法之一,由於注重意念,靜思默想,簡便易行,很適合士大夫的口胃,故東晉以來,在社會止廣為流傳。《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在唐宋時期流變為內丹道,成為中唐以後道教煉丹養生方術的主流,所以《黃庭經》與《周易參同契》都對後代道教產生重要影響。不過,中唐以後道教傳播《黃庭經》與晉南北朝大不相同,晉南北朝重默誦,中唐以後則不斷有人為之作注,加以詮釋。注家略可分為兩類,一類注重臟腑的性狀、功能及調護方法,以生理結構和醫藥知識為主。如晚唐胡?《黃庭內景經五臟六腑補瀉圖》;絕大多數注家屬於另一類,以內修術或內丹道來解釋《黃庭經》,如歐陽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歡該經,如晉代的王羲之給道士書寫《內景經》,而且仿其句式作辭贊,陸游更有詩句讚道:「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黃庭經》在歷史上先後被禁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並禁佛道時受劫難。從內容上講,《黃庭經》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書中反映民眾願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講長生久視之道,按理不會觸犯統治階級利益,也不會帶來消極的社會影響,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紀那場大辯論後佛道兩教受禁的犧牲品。《黃庭經》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多種版本
現傳《黃庭經》有內景、外景、中景三種。一般認為中景經出世較晚,故通常所說《黃庭經》未包括《中景經》在內據《內景經》捲上梁丘子注說,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內指腦中心中脾中,故稱黃庭。心居身內,存觀一體的象色,故稱內景。所謂黃庭之景,實指道教修煉時產生的景象。《外景》與《內景》先後出現於兩晉,據稱由晉代魏華存夫人所傳。《黃庭經》以七言歌訣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煉與養生學說,是道教思想與古醫學結合的修真書。《黃庭經》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經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為全真道功課之一。它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考價值。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編輯本段黃庭經作者
麻姑仙境之「南嶽夫人」魏華存侍女一瞥魏華存(weih魏華存(251∼334)女,字賢安,任城(今山東濟寧市)人,西晉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幼而好道,常服氣辟榖,攝生修靜,志慕神仙。24歲適南陽掾劉文,生二子劉璞、劉瑕。其心期幽隱,更求神書秘籍,齋於別寢,謹修道法。西晉建興五年(318)夏天,來到南嶽衡山集賢峰下紫虛閣修道,凡16年,為湖南最早的傳播道教者。道家之《元始大洞真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和《總論》一卷,均屬魏華存所疏義。東晉鹹和九年(334),在黃庭觀側的一塊大石頭上白日飛昇,其石尚在,稱「飛昇石」。歷代南嶽志和衡陽地方志都對魏華存的事跡有所記載,陶弘景著《真浩》中稱魏華存為「魏夫人」,後世習慣稱魏華存為「南嶽夫人」。李白《送女道士褚三清往南嶽詩》中有「倦尋向南嶽,應見魏夫人」句,杜甫《望岳》中亦有「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句。宋仁宗賜魏華存「紫虛元君」稱號,故又稱魏元君。宋哲宗封為「高元宸照紫虛元道真君」。她還擅長書法,黃庭觀牆壁上刻有其親筆所書《上清黃庭內景經》。《黃庭經》為道教修持內丹的重要經典之一,在中國道教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直接促成了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產生。但據現代道學者考證,此經初作乃出自男仙之筆,早在漢武帝之前,黃庭經已經流世,只是不為人所知。
編輯本段黃庭內景經
上清黃庭內景經上清章第一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閒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是為黃庭曰內篇,琴心三疊舞胎仙。九氣映明出霄間,神蓋童子生紫煙。是曰玉書可精研,詠之萬過升三天。千災以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卻老年永延。上有章第二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四氣所合列宿分,紫煙上下三素雲。灌溉五華植靈根,七液洞流沖廬間。迥紫抱黃入丹田,幽室內明照陽明。口為章第三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審能修之登廣寒。晝夜不寐乃成真,雷鳴電激神泯泯。黃庭章第四黃庭內人服錦衣,紫華飛裙雲氣羅。丹青綠條翠靈柯。七蕤玉龠閉兩扉,重扇金關密樞機。玄泉幽關高崔巍,三田之中精氣微。嬌女窈窕翳霄暉,重堂煥煥明八威。天庭地關列斧斤,靈台盤固永不衰。中池章第五中池內神服赤珠,丹錦雲袍帶虎符。橫津三寸靈所居,隱芝翳郁自相扶。天中章第六天中之岳精謹修,雲宅既清玉帝游。通利道路無終休,眉號華蓋覆明珠。九幽日月洞空無,宅中有真常衣丹。審能見之無疾患,赤珠靈裙華茜粲。舌下玄膺生死岸,出青入玄二氣煥,子若遇之升天漢。至道章第七至道不煩決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峭鋒字羅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當。心神章第八心神丹元字守靈,肺神皓華字虛成。肝神龍煙字含明,翳郁導煙主濁清。腎神玄冥字育嬰,脾神常在字魂停。膽神龍字威明。六腑五藏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目長生。肺部章第九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七元之子主調氣,外應中岳鼻齊位。素錦衣裳黃雲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用之不已形不滯。心部章第十心部之宮蓮含華,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適寒熱榮衛和,錦飛裳披玉羅。金鈴朱帶坐婆娑,調血理命身不枯,外應口舌吐五華。臨絕呼之亦登蘇,久久行之飛太霞。肝部章第十一肝部之中翠重裡,下有青童神公子。主諸關鍵聰明始,錦披裳佩玉鈴。和制魂魄津*液平,外應眼目日月清。百痾不存無英,同用七日自充盈。垂絕念神死復生,攝魂還魄永無傾。腎部章第十二腎部之宮玄闕圓,中有童子冥上玄。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蒼錦雲衣舞龍幡,上致明霞日月煙。百病千災急當存,兩部水王對生門,使人長生升九天。脾部章第十三脾部之宮屬戊已,中有明童黃裳裡。消谷散氣攝牙齒,是為太倉兩明童。坐在金台城九重,方圓一寸命門中。主調百谷五味香,辟卻虛贏無病傷。外應尺宅氣色芳,光華所生以表明。黃錦玉衣帶虎章,注念三老子輕翔,長生高仙遠死殃。膽部章第十四膽部之宮六府精,中有童子曜威明。雷電八震揚玉旌,龍旗橫天擲火鈴。主諸氣力攝虎兵,外應眼童鼻柱間。腦發相扶亦俱鮮,九色錦衣綠華裙。佩金帶玉龍虎文,能存威明乘慶雲,役使萬神朝三元。脾長章第十五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闕字靈元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糧。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三老同坐各有朋。或精或胎別執方,桃孩合延生華芒。男女迥九有桃康,道父道母對相望。師父師母丹玄鄉,可用存思登虛空。殊途一會歸要終,關塞三關握固停。含漱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饑三蟲亡。心意常和致欣昌,五嶽之雲氣彭亨。保灌玉廬以自償,五形完堅無災殃。上睹章第十六上睹三元如連珠,落落明景照九隅。五靈夜燭煥八區,子存內皇與我游。身披鳳衣銜虎符,一至不久升虛無。方寸之中念深藏,不方不圓閉牖窗。三神還精老方壯,魂魄內守不爭競。神生腹中銜玉當,靈注幽闕那得喪。琳條萬尋可蔭仗,三魂自寧帝書命靈台章第十七靈台郁藹望黃野,三寸異室有上下。間關營衛高玄受,洞房紫極靈門戶。是昔太上告我者,左神公子發神語。右有白元並立處,明堂金匱玉*房間。上清真人當吾前,黃裳子丹氣頻煩。借問何在兩眉端,內俠日月列宿陳,七曜九元冠生門。三關章第十八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口為心關精神機,足為地關生命哭,手為人關把盛衰。若得章第十九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玉堂絳宇盡玄宮,璇璣玉衡色蘭開。瞻望童子坐盤桓,問誰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雲儀玉華俠耳門。赤帝老與己魂,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煥明是七元,日月飛行**間。帝鄉天中地戶端,面部魂神皆相存。呼吸章第二十呼吸元氣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在前。朱鳥吐縮白石源,結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長生,三氣右回九道明。正一含華乃充盈,遙望一心如羅星。金室之下可不傾,延我白首反孩嬰。瓊室章第二十一瓊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當中立。長谷玄鄉繞效邑,六龍散飛難分別。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歿,但當吸氣錄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決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氣亡液漏非己形。專閉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恬淡閉視內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意矣匪事老復丁,思詠玉書入上清。常念章第二十二常念三房相通達,洞得視見無內外。存漱五牙不飢渴,神華執巾六丁謁。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起自形中初不闊,三官近在易隱括。虛無寂寂空中索,使形如是不當污。九室正虛神明捨,存思百念視節慶。六府修治勿令故,行自翱翔入天路。治生章第二十三治生之道了不煩,但修洞玄與玉篇。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高拱無為魂魄安,清淨神見與我言。安在紫房幃(左巾右莫)間,立坐室外三五玄。燒香接手玉華前,共入太室璇璣門。高研恬淡道之園,內視密盼盡睹真。真人在己莫問鄰,何處遠索求因緣。隱影章第二十四隱形滅形與世殊,含氣養精口如朱。帶執性命守虛無,名入上清死錄除,三神之樂由隱居。倏(左焱右欠)游遨無遺憂,羽服一整八風驅。控駕三素乘晨霞,金輦正立從玉與。何不登山誦我書,鬱鬱窈窕真人墟。入山何難故躊躇,人間紛紛(上如下巾)如。五行章第二十五五行相推反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可用隱地回八術,伏牛幽闕羅品列。三明出華生死際,洞房靈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二光煥照入子室。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高奔章第二十六高奔日月吾上道,郁儀結(王旁磷)善相保。乃見玉清虛無老,可以回顏填血腦。口銜靈芒攜五皇,腰帶虎(上竹下錄)佩金,駕(左焱右欠)接生宴東蒙。玄元章第二十七玄元上一魂魄煉,一之為物叵卒見。須得至真始顧盼,至忌死氣諸穢*。六神合集虛中宴,結珠固精養神根。玉(上竹下氏)金龠常完堅,閉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煉獲飛仙。仙人章第二十八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黃童妙音難可聞,玉書絳簡赤丹文。字曰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火兵符圖備靈關,前昂後卑高下陳。執劍百丈舞錦幡,十絕盤空扇紛壇。火鈴冠霄隊落煙,安在黃闕兩眉間,此非枝葉實是根。紫清章第二十九紫清上皇太道君,太玄太和俠侍端。化生萬物使我仙,飛昇十天駕玉輪。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積功成煉非自然,是由精誠亦由專。內守堅固真之真,虛中恬淡自致神。百谷章第三十百谷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三魂忽忽魄糜傾,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心典章第三十一心典一體五藏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喜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樑。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經歷章第三十二經歷**隱卯酉,兩腎之神主延壽。轉降適斗藏初九,知雄守雌可無老.知白見黑急坐守。肝氣章第三十三肝氣鬱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心精意專內不傾,上合三焦下玉*漿。玄液雲行去臭香,治*蕩發齒煉五方。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嚨神明通,坐侍華蓋游貴京,飄飄三帝席清涼,五色雲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使心諸神還相崇,七玄英華開命門。通利天道存玄根,百二十年猶可還。過此守道誠獨難,唯待九轉八瓊丹。要復精思存七元,日月之華救老殘。川氣周流絡無端。肺之章第三十四肺之為氣三焦起。視聽幽冥候童子。調理五華精發齒,二十六咽玉池裡。開通百脈血液始,顏色生光金玉澤。齒堅發黑不知白,存此真神勿落落。當憶此宮有座席,眾神合會轉相索。隱藏章第三十五隱藏羽蓋看天捨,朝拜太陽樂相呼。明神八威正辟邪,脾神還歸是胃家。耽養靈根不復枯,閉塞命門保玉都。萬神方胙壽有餘,是謂脾建在中宮。五藏六府神明主,上合天門入明堂。守雌存雄頂三光,外方內圓神在中。通利血脈五藏豐,骨青筋赤髓如霜。脾救七竅去不祥,日月列布設陰陽。兩神相會化玉英,淡然無味天人糧。子丹進饌餚正黃,乃曰琅膏及玉霜。太上隱環八素瓊,溉益八液腎受精。伏於太陰見我形,揚風三玄出始青。恍惚之間至清靈,坐於飆台見赤生。逸域熙真養華榮,內盼沉默煉五形。三氣徘徊得神明,隱龍遁芝雲琅英。可以充飢使萬靈,上蓋玄玄下虎章。沐浴章第三十六沐浴盛潔棄肥薰,入室東向誦玉篇。約得萬遍義自鮮,散發無慾以長存。五味皆至正氣還,夷心寂悶勿煩冤。過數已華體神精,黃華玉女告子情。真人既至使六丁,即受隱芝大洞經。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后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雲錦鳳羅金鈕纏。以代割發肌膚全,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傳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真文。
編輯本段黃庭外景經
上部經第一
老君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黃庭中人衣朱衣,關元茂龠闔兩靡,幽闕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橫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閉之,神廬之中當修治,玄府氣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繹,子能見之可不病,橫立長尺約其上,子能守之或無惹,呼吸廬間以自償,子保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心結幽厥流下競,養子玉樹令可壯,至道不煩無旁午,靈台通天臨中野,方寸之中間關下,玉*房之中神門戶,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達法海源,真人子丹當吾前,三關之中精氣深,子欲不死修崑崙,繹官重樓十二環,瓊室之中五色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長城玄谷邑,長生要慎房中急,棄捐淫*欲專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長留心安寧,推志游神三奇靈,行間無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達,時思太倉不飢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閉子精*門可長活,正室堂前神所捨,洗心自治無敗污,歷觀五臟視節度,六府修治潔如素,虛無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煩,垂拱無為身體安,虛無之居在幃間,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獨立真人官,恬淡無慾游德園,清淨香潔玉女前,修德明達神之門。
中部經第二
作道優遊深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羽翼已具正扶疏,長生久視乃飛去,五行參差同根蒂,三五合氣其本一,誰與共之鬥日月,抱玉懷珠和子室,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無失,即欲不死入金室,出日大月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進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寶,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基養華彩,服天順地合藏精,七口之五回相合,崑崙之上不迷誤,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官舟城樓,俠以日月如明珠,萬歲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內拘三神可長生,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庶幾結珠固靈根,玉匙金鑰身完堅,載地懸天周乾坤,像以四時赤如舟,前仰後卑列其門,選以還丹與玄泉,像龜引氣致靈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扶葉實是根,晝夜忌之可長存,仙人造士非異有,積精所致和專仁,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試說五臟各有方,心為國主五臟王,受意動靜氣得行,道自將我神明光,晝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漿饑自飽,經歷六府藏卯酉,通我精華調陰陽,轉陽之陰藏於九,常能行之耳不老,肝之為氣修而長,羅列五臟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漿,我神玖魄在中央,精*液流泉去鼻香,立於玄膺含明堂,雷電霹靂往相聞,右酉左卯是吾室。2006-10-2902:52:44來自:年月(+1)
抱朴子內篇
晉·葛洪著
卷一·暢玄
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電馳。或倏爍而景逝,或飄滭而星流,或滉漾於淵澄,或雰霏而雲浮。因兆類而為有,託潛寂而為無。淪大幽而下沈,凌辰極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剛,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佪旋四七,匠成草昧,轡策靈機,吹噓四氣,幽括沖默,舒闡粲尉,抑濁揚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夫五聲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鮮華艷采,彧麗炳爛,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伐命者也。其唯玄道,可與為永。不知玄道者,雖顧眄為生殺之神器,唇吻為興亡之關鍵,綺榭俯臨乎**,藻室華綠以參差。組帳霧合,羅幬雲離。西毛陳於閒房,金觴華以交馳,清弦嘈囋以齊唱,鄭舞紛p柔蜲,哀簫鳴以凌霞,羽蓋浮於漣漪,掇芳華於蘭林之囿,弄紅葩於積珠之池,登峻則望遠以忘百憂,臨深則俯攬以遺朝饑,入宴千門之焜熀,出驅朱輪之華儀。然樂極則哀集,至盈必有虧。故曲終則歎發,燕罷則心悲也。寔理勢之攸召,猶影響之相歸也。彼假借而非真,故物往若有遺也。
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高不可登,深不可測。乘流光,策飛景,凌六虛,貫涵溶。出乎無上,入乎無下。經乎汗漫之門,游乎窈眇之野。逍遙恍惚之中,倘佯彷彿之表。咽九華於雲端,咀六氣於丹霞。俳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踐跚旋璣,此得之者也。
其次則真知足,知足者則能肥遁勿用,頤光山林。紆鸞龍之翼於細介之伍,養浩然之氣於蓬蓽之中。襤褸帶索,不以貿龍章之暐曄也。負步杖筴,不以易結駟之駱驛也。藏夜光於嵩岫,不受他山之攻。沈鱗甲於玄淵,以違鑽灼之災。動息知止,無往不足。棄赫奕之朝華,避僨車之險路。吟嘯蒼崖之閒,而萬物化為塵氛。怡顏豐柯之下,而朱戶變為繩樞。握耒甫田,而麾節忽若執鞭。啜荈漱泉,而太牢同乎藜藿。泰爾有餘歡於無為之場,忻然齊貴賤於不爭之地。含醇守樸,無慾無憂,全真虛器,居平味澹。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與造化鈞其符契。如闇如明,如濁如清,似遲而疾,似虧而盈。豈肯委屍祝之坐,釋大匠之位,越樽俎以代無知之庖,捨繩墨而助傷手之工。不以臭鼠之細瑣,而為庸夫之憂樂。藐然不喜流俗之譽,坦爾不懼雷同之毀。不以外物汩其至精,不以利害污其純粹也。故窮富極貴,不足以誘之焉,其餘何足以悅之乎?直刃沸鑊,不足以劫之焉,謗讟何足以戚之乎?常無心於眾煩,而未始與物雜也。
若夫操隋珠以彈雀,舐秦痔以屬車,登朽緡以探巢,泳呂梁以求魚,旦為稱孤之客,夕為狐鳥之餘。棟撓餗覆,傾溺不振,蓋世人之所為載馳企及,而達者之所為寒心而淒愴者也。故至人嘿韶夏而韜藻梲……奮其六羽於五城之墟,而不煩銜蘆之衛。翳其鱗角乎勿用之地,而不恃曲穴之備。俯無倨鴟之呼,仰無亢極之悔,人莫之識,邈矣遼哉!」
卷二·論仙
或問曰:「神仙不死,信可得乎?」抱朴子答曰:「雖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雖稟極聰,而有聲者不可盡聞焉。雖有大章豎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雖有禹益齊諧之智,而所嘗識者未若所不識之眾也。萬物云云,何所不有,況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為無之?」
於是問者大笑曰:「夫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故三五丘旦之聖,棄疾良平之智,端嬰隨酈之辯,賁育五丁之勇,而鹹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也。徒聞有先霜而枯瘁,當夏而凋青,含穗而不秀,未實而萎零,未聞有享於萬年之壽,久視不已之期者矣。故古人學不求仙,言不語怪,杜彼異端,守此自然,推龜鶴於別類,以死生為朝暮也。夫苦心約己,以行無益之事,鏤冰雕朽,終無必成之功。未若攄匡世之高策,招當年之隆祉,使紫青重紆,玄牡龍跱,華轂易步趍,鼎餗代耒耜,不亦美哉?每思詩人甫田之刺,深惟仲尼皆死之證,無為握無形之風,捕難執之影,索不可得之物,行必不到之路,棄榮華而涉苦困,釋甚易而攻至難,有似喪者之逐游女,必有兩失之悔,單張之信偏見,將速內外之禍也。夫班狄不能削瓦石為芒針,歐冶不能鑄鉛錫為干將。故不可為者,雖鬼神不能為也;不可成者,雖天地不能成也。世間亦安得奇方,能使當老者復少,而應死者反生哉?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歷紀之壽,養朝菌之榮,使累晦朔之積,不亦謬乎?願加九思,不遠迷復焉。」
抱朴子答曰:「夫聰之所去,則震雷不能使之聞,明之所棄,則三光不能使之見,豈輷磕之音細,而麗天之景微哉?而聾夫謂之無聲焉,瞽者謂之無物焉。又況管弦之和音,山龍之綺粲,安能賞克諧之雅韻,暐曄之鱗藻哉?故聾瞽在乎形器,則不信豐隆之與玄象矣。而況物有微於此者乎?暗昧滯乎心神,則不信有周孔於在昔矣。況告之以神仙之道乎?夫存亡終始,誠是大體。其異同參差,或然或否,變化萬品,奇怪無方,物是事非,本鈞末乖,未可一也。夫言始者必有終者多矣,混而齊之,非通理矣。謂夏必長,而薺麥枯焉。謂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謂始必終,而天地無窮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存焉。盛陽宜暑,而夏天未必無涼日也。極陰宜寒,而嚴冬未必無暫溫也。百川東注,而有北流之浩浩。坤道至靜,而或震動而崩弛。水性純冷,而有溫谷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蕭丘之寒焰;重類應沈,而南海有浮石之山;輕物當浮,而縝洉_有沈羽之流。萬殊之類,不可以一概斷之,正如此也久矣。
有生最靈,莫過乎人。貴性之物,宜必鈞一。而其賢愚邪正,好醜脩短,清濁貞淫,緩急遲速,趨捨所尚,耳目所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冰炭之乖矣。何獨怪仙者之異,不與凡人皆死乎?
若謂受氣皆有一定,則雉之為蜃,雀之為蛤,壤蟲假翼,川蛙翻飛,水蠣為蛉,荇苓為蛆,田鼠為鴽,腐草為螢,鼉之為虎,蛇之為龍,皆不然乎?
若謂人稟正性,不同凡物,皇天賦命,無有彼此,則牛哀成虎,楚嫗為黿,枝離為柳,秦女為石,死而更生,男女易形,老彭之壽,殤子之夭,其何故哉?苟有不同,則其異有何限乎?
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而淺識之徒,拘俗守常,鹹曰世閒不見仙人,便雲天下必無此事。夫目之所曾見,當何足言哉?天地之間,無外之大,其中殊奇,豈遽有限,詣老戴天,而無知其上,終身履地,而莫識其下。形骸己所自有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壽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脩短之能至焉。況乎神仙之遠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淺之耳目,以斷微妙之有無,豈不悲哉?
設有哲人大才,嘉遁勿用,翳景掩藻,廢偽去欲,執太璞於至醇之中,遺末務於流俗之外,世人猶鮮能甄別,或莫造志行於無名之表,得精神於陋形之裡,豈況仙人殊趣異路,以富貴為不幸,以榮華為穢汙,以厚玩為塵壤,以聲譽為朝露,蹈炎飆而不灼,躡玄波而輕步,鼓翮清塵,風駟雲軒,仰凌紫極,俯棲崑崙,行屍之人,安得見之?假令遊戲,或經人間,匿真隱異,外同凡庸,比肩接武,孰有能覺乎?若使皆如郊閒兩曈之正方,邛疏之雙耳,出乎頭巔。馬皇乘龍而行,子晉躬御白鶴。或鱗身蛇軀,或金車羽服,乃可得知耳。自不若斯,則非洞視者安能覿其形,非徹聽者安能聞其聲哉?世人既不信,又多疵毀,真人疾之,遂益潛遁。且常人之所愛,乃上士之所憎。庸俗之所貴,乃至人之所賤也。英儒偉器,養其浩然者,猶不樂見淺薄之人,風塵之徒。況彼神仙,何為汲汲使芻狗之倫,知有之何所索乎,而怪於未嘗知也。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見為有,所不見為無,則天下之所無者,亦必多矣。所謂以指測海,指極而雲水盡者也。蜉蝣校巨鼇,日及料大椿,豈所能及哉?魏文帝窮覽洽聞,自呼於物無所不經,謂天下無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及著典論,嘗據言此事。其閒未期,二物畢至。帝乃歎息,遽毀斯論。事無固必,殆為此也。陳思王著釋疑論雲,初謂道術,直呼愚民詐偽空言定矣。及見武皇帝試閉左慈等,令斷穀近一月,而顏色不減,氣力自若,常雲可五十年不食,正爾,復何疑哉?又雲,令甘始以藥含生魚,而煮之於沸脂中,其無藥者,熟而可食,其銜藥者,遊戲終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藥粉桑以飼蠶,蠶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藥食雞雛及新生犬子,皆止不復長。以還白藥食白犬,百日毛盡黑。乃知天下之事,不可盡知,而以臆斷之,不可任也。但恨不能絕聲色,專心以學長生之道耳。彼二曹學則無書不覽,才則一代之英,然初皆謂無,而晚年乃有窮理盡性,其歎息如此。不逮若人者,不信神仙,不足怪也。劉向博學則究微極妙,經深涉遠,思理則清澄真偽,研覈有無,其所撰列仙傳,仙人七十有餘,誠無其事,妄造何為乎?邃古之事,何可親見,皆賴記籍傳聞於往耳。列仙傳炳然其必有矣。然書不出周公之門,事不經仲尼之手,世人終於不信。然則古史所記,一切皆無,何但一事哉?俗人貪榮好利,汲汲名利,以己之心,遠忖昔人,乃復不信古者有逃帝王之禪授,薄卿相之貴任,巢許之輩,老萊莊周之徒,以為不然也。況於神仙,又難知於斯,亦何可求今世皆信之哉?多謂劉向非聖人,其所撰錄,不可孤據,尤所以使人歎息者也。夫魯史不能與天地合德,而仲尼因之以著經。子長不能與日月並明,而揚雄稱之為實錄。劉向為漢世之名儒賢人,其所記述,庸可棄哉?凡世人所以不信仙之可學,不許命之可延者,正以秦皇漢武求之不獲,以少君欒太為之無驗故也。然不可以黔婁原憲之貧,而謂古者無陶朱猗頓之富。不可以無鹽宿瘤之醜,而謂在昔無南威西施之美。進趨尤有不達者焉,稼穡猶有不收者焉,商販或有不利者焉,用兵或有無功者焉。況乎求仙,事之難者,為之者何必皆成哉?彼二君兩臣,自可求而不得,或始勤而卒怠,或不遭乎明師,又何足以定天下之無仙乎?
夫求長生,修至道,訣在於志,不在於富貴也。苟非其人,則高位厚貨,乃所以為重累耳。何者?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屍居無心,而帝王任天下之重責,治鞅掌之政務,思勞於萬幾,神馳於宇宙,一介失所,則王道為虧,百姓有過,則謂之在予。醇醪汩其和氣,艷容伐其根荄,所以翦精損慮削乎平粹者,不可曲盡而備論也。蚊噆膚則坐不得安,虱群攻則臥不得寧。四海之事,何祗若是。安得掩翳聰明,歷藏數息,長齋久潔,躬親爐火,夙興夜寐,以飛八石哉?漢武享國,最為壽考,已得養性之小益矣。但以升合之助,不供鐘石之費,畎澮之輸,不給尾閭之洩耳。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而人君撞千石之鐘,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唁,驚魂蕩心,百技萬變,喪精塞耳,飛輕走迅,釣潛弋高。仙法欲令愛逮蠢蠕,不害含氣,而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誅,黃鉞一揮,齊斧暫授,則伏屍千里,流血滂沱,斬斷之刑,不絕於市。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而人君烹肥宰腯,屠割群生,八珍百和,方丈於前,煎熬勺藥,旨嘉饜飫。仙法欲溥愛八荒,視人如己,而人君兼弱攻昧,取亂推亡,闢地拓疆,泯人社稷,驅合生人,投之死地,孤魂絕域,暴骸腐野,五嶺有血刃之師,北闕懸大宛之首,坑生煞伏,動數十萬,京觀封屍,仰干雲霄,暴骸如莽,彌山填谷。秦皇使十室之中,思亂者九。漢武使天下嗷然,戶口減半。祝其有益,詛亦有損。結草知德,則虛祭必怨。眾煩攻其膏肓,人鬼齊其毒恨。彼二主徒有好仙之名,而無修道之實,所知淺事,不能悉行。要妙深秘,又不得聞。又不得有道之士,為合成仙藥以與之,不得長生,無所怪也。
吾徒匹夫,加之罄困,家有長卿壁立之貧,腹懷翳桑絕糧之餒,冬抱戎夷後門之寒,夏有儒仲環堵之映,欲經遠而乏舟車之用,欲有營而無代勞之役,入無綺紈之娛,出無遊觀之歡,甘旨不經乎口,玄黃不過乎目,芬芳不歷乎鼻,八音不關乎耳,百憂攻其心曲,眾難萃其門庭,居世如此,可無戀也。
或得要道之訣,或值不群之師,而猶恨恨於老妻弱子,眷眷於狐兔之丘,遲遲以臻殂落,日月不覺衰老,知長生之可得而不能修,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何者?愛習之情卒難遣,而絕俗之志未易果也。況彼二帝,四海之主,其所耽玩者,非一條也,其所親幸者,至不少矣。正使之為旬月之齋,數日閒居,猶將不能,況乎內棄婉孌之寵,外捐赫奕之尊,口斷甘餚,心絕所欲,背榮華而獨往,求神仙於幽漠,豈所堪哉?是以歷覽在昔,得仙道者,多貧賤之士,非勢位之人。又欒太所知,實自淺薄,飢渴榮貴,冒乾貨賄,衒虛妄於苟且,忘禍患於無為,區區小子之奸偽,豈足以證天下之無仙哉?昔勾踐式怒璉?,戎卒爭蹈火。楚靈愛細腰,國人多餓死。齊桓嗜異味,易牙蒸其子。宋君賞瘠孝,毀歿者比屋。人主所欲,莫有不至。漢武招求方士,寵待過厚,致令斯輩,敢為虛誕耳。欒太若審有道者,安可得煞乎?夫有道者,視爵位如湯鑊,見印綬如縗絰,視金玉如土糞,睹華堂如牢獄。豈當扼腕空言,以僥倖榮華,居丹楹之室,受不訾之賜,帶五利之印,尚公主之貴,耽淪勢利,不知止足,實不得道,斷可知矣。按董仲舒所撰李少君家錄雲,少君有不死之方,而家貧無以市其藥物,故出於漢,以假塗求其財,道成而去。又按漢禁中起居注雲,少君之將去也,武帝夢與之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龍持節,從雲中下。雲太乙請少君。帝覺,以語左右曰,如我之夢,少君將捨我去矣。數日,而少君稱病死。久之,帝令人發其棺,無屍,唯衣冠在焉。按仙經雲,上士舉形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今少君必屍解者也。近世壺公將費長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將兩弟子去,皆託卒,死,家殯埋之。積數年,而長房來歸。又相識人見李意期將兩弟子皆在郫縣。其家各發棺視之,三棺遂有竹杖一枚,以丹書於枚,此皆屍解者也。
昔王莽引典墳以飾其邪,不可謂儒者,皆為篡盜也。相如因鼓琴以竊文君,不可謂雅樂主於淫佚也。噎死者不可譏神農之播穀,燒死者不可怒燧人之鑽火,覆溺者不可怨帝軒之造舟,酗■者不可非杜儀之為酒。豈可以欒太之邪偽,謂仙道之果無乎?是猶見趙高董卓,便謂古無伊周霍光。見商臣冒頓,而雲古無伯奇孝己也。又神仙集中有召神劾鬼之法,又有使人見鬼之術。俗人聞之,皆謂虛文。或雲天下無鬼神,或雲有之,亦不可劾召。或雲見鬼者,在男為覡,在女為巫,當須自然,非可學而得。按漢書及太史公記皆雲齊人少翁,武帝以為文成將軍。武帝所幸李夫人死,少翁能令武帝見之如生人狀。又令武帝見灶神,此史籍之明文也。夫方術既令鬼見其形,又令本不見鬼者見鬼,推此而言,其餘亦何所不有也。鬼神數為人間作光怪變異,又經典所載,多鬼神之據,俗人尚不信天下之有神鬼,況乎仙人居高處遠,清濁異流,登遐遂往,不返於世,非得道者,安能見聞。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訓,故終不言其有焉。俗人之不信,不亦宜乎?惟有識真者,校練眾方,得其徵驗,審其必有,可獨知之耳,不可強也。故不見鬼神,不見仙人,不可謂世閒無仙人也。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故分去則術家有拘錄之法,盡去則禮典有招呼之義,此之為物至近者也。然與人俱生,至乎終身,莫或有自聞見之者也。豈可遂以不聞見之,又雲無之乎?若夫輔氏報施之鬼,成湯怒齊之靈,申生交言於狐子,杜伯報恨於周宣,彭生託形於玄豕,如意假貌於蒼狗,灌夫守田蚡,子義掊燕簡,蓐收之降於莘,欒侯之止民家,素姜之說讖緯,孝孫之著文章,神君言於上林,羅陽仕於吳朝,鬼神之事,著於竹帛,昭昭如此,不可勝數。然而蔽者猶謂無之,況長生之事,世所希聞乎!望使必信,是令蚊虻負山,與井蟆論海也。俗人未嘗見龍麟鸞鳳,乃謂天下無有此物,以為古人虛設瑞應,欲令人主自勉不息,冀致斯珍也。況於令人之信有仙人乎!
世人以劉向作金不成,便謂索隱行怪,好傳虛無,所撰列仙,皆復妄作。悲夫!此所謂以分寸之瑕,棄盈尺之夜光,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鈞,非荊和之遠識,風胡之賞真也。斯朱公所以鬱悒,薛燭所以永歎矣。夫作金皆在神仙集中,淮南王抄出,以作鴻寶枕中書,雖有其文,然皆秘其要文,必須口訣,臨文指解,然後可為耳。其所用藥,復多改其本名,不可按之便用也。劉向父德治淮南王獄中所得此書,非為師授也。向本不解道術,偶偏見此書,便謂其意盡在紙上,是以作金不成耳。至於撰列仙傳,自刪秦大夫阮倉書中出之,或所親見,然後記之,非妄言也。狂夫童謠,聖人所擇。芻蕘之言,或不可遺。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豈可以百慮之一失,而謂經典之不可用,以日月曾蝕之故,而謂懸象非大明哉?外國作水精碗,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鑄作之者。今以此語俗人,俗人殊不肯信。乃雲水精本自然之物,玉石之類。況於世間,幸有自然之金,俗人當何信其有可作之理哉?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是化鉛所作。又不信騾及駏驉,是驢馬所生。雲物各自有種。況乎難知之事哉?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信哉此言,其事雖天之明,而人處覆甑之下,焉識至言哉?」
卷三·對俗
或人難曰:「人中之有老彭,猶木中之有松柏,稟之自然,何可學得乎?」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葉,與眾木則別。龜鶴體貌,與眾蟲則殊。至於彭老猶是人耳,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眾木不能法松柏,諸蟲不能學龜鶴,是以短折耳。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道,則可與之同功矣。若謂世無仙人乎,然前哲所記,近將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為本末,非虛言也。若謂彼皆特稟異氣,然其相傳皆有師奉服食,非生知也。若道術不可學得,則變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亡,興雲起霧,召致蟲蛇,合聚魚鱉,三十六石立化為水,消玉為台,潰金為漿,入淵不沾,蹴刃不傷,幻化之事,九百有餘,按而行之,無不皆效,何為獨不肯信仙之可得乎!仙道遲成,多所禁忌。自無超世之志,強力之才,不能守之。其或頗好心疑,中道而廢,便謂仙道長生,果不可得耳。仙經曰,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此皆至道要言也。民間君子,猶內不負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豈況古之真人,寧當虛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誤將來,何所索乎!苟無其命,終不肯信,亦安可強令信哉!」
或難曰:「龜鶴長壽,蓋世閒之空言耳,誰與二物終始相隨而得知之也。」抱朴子曰:「苟得其要,則八極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遠,有若同時,不必在乎庭宇之左右,俟乎瞻視之所及,然後知之也。玉策記曰,千歲之龜,五色具焉,其額上兩骨起似角,解人之言,浮於蓮葉之上,或在叢蓍之下,其上時有白雲蟠蛇。千歲之鶴,隨時而鳴,能登於木,其未千載者,終不集於樹上也,色純白而腦盡成丹。如此則見,便可知也。然物之老者多智,率皆深藏邃處,故人少有見之耳。按玉策記及昌宇經,不但此二物之壽也。雲千歲松樹,四邊披越,上杪不長,望而視之,有如偃蓋,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壽萬歲。又雲,蛇有無窮之壽,獮猴壽八百歲變為猿,猿壽五百歲變為玃。玃壽千歲。蟾蜍壽三千歲,騏驎壽二千歲。騰黃之馬,吉光之獸,皆壽三千歲。千歲之鳥,萬歲之禽,皆人面而鳥身,壽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熊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如此比例,不可具載。但博識者觸物能名,洽聞者理無所惑耳。何必常與龜鶴周旋,乃可知乎?苟不識物,則園中草木,田池禽獸,猶多不知,況乎巨異者哉?史記龜策傳云:江淮閒居人為兒時,以龜枝床,至後老死,家人移床,而龜故生。此亦不減五六十歲也,不飲不食,如此之久而不死,其與凡物不同亦遠矣,亦復何疑於千歲哉?仙經象龜之息,豈不有以乎?故太丘長穎川陳仲弓,篤論士也,撰異聞記雲,其郡人張廣定者,遭亂常避地,有一女年四歲,不能步涉,又不可擔負,計棄之固當餓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塚,上巔先有穿穴,乃以器盛縋之,下此女於塚中,以數月許乾飯及水漿與之而捨去。候世平定,其間三年,廣定乃得還鄉里,欲收塚中所棄女骨,更殯埋之。廣定往視,女故坐塚中,見其父母,猶識之甚喜。而父母猶初恐其鬼也,父下入就之,乃知其不死。問之從何得食,女言糧初盡時甚饑,見塚角有一物,伸頸吞氣,試效之,轉不復饑,日月為之,以至於今。父母去時所留衣被,自在塚中,不行往來,衣服不敗,故不寒凍。廣定乃索女所言物,乃是一大龜耳。女出食穀,初小腹痛嘔逆,久許乃習,此又足以知龜有不死之法,及為道者效之,可與龜同年之驗也。史遷與仲弓,皆非妄說者也。天下之蟲鳥多矣,而古人獨舉斯二物者,明其獨有異於眾故也,睹一隅則可以悟之矣。」
或難曰:「龜能土蟄,鶴能天飛,使人為須臾之蟄,有頃刻之飛,猶尚不能,其壽安可學乎?」抱朴子答曰:「蟲之能蟄者多矣,鳥之能飛者饒矣,而獨舉龜鶴有長生之壽者,其所以不死者,不由蟄與飛也。是以真人但令學其道引以延年,法其食氣以絕穀,不學其土蟄與天飛也。夫得道者,上能竦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是以蕭史偕翔鳳以凌虛,琴高乘朱鯉於深淵,斯其驗也。何但須臾之蟄,須刻之飛而已乎!龍蛇蛟螭,狙猥鼉□,皆能竟冬不食,不食之時,乃肥於食時也。莫得其法。且夫一致之善者,物多勝於人,不獨龜鶴也。故太昊師蜘蛛而結網,金天據九鳸以正時,帝軒俟鳳鳴以調律,唐堯觀蓂莢以知月,歸終知往,乾鵲知來,魚伯識水旱之氣,蜉蝣曉潛泉之地,白狼知殷家之興,鸑鷟見周家之盛,龜鶴偏解導養,不足怪也。且仙經長生之道,有數百事,但有遲速煩要耳,不必皆法龜鶴也。上士用思遐邈,自然玄暢,難以愚俗之近情,而推神仙之遠旨。」
或曰,「我等不知今人長生之理,古人何獨知之?」「此蓋愚闇之局談,非達者之用懷也。夫占天文之玄道,步七政之盈縮,論凌犯於既往,審崇替於將來,仰望雲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運三棋以定行軍之興亡,推九符而得禍福之分野,乘除一算,以究鬼神之情狀,錯綜六情,而處無端之善否。其根元可考也,形理可求也,而庸才近器,猶不能開學之奧治,至於樸素,徒銳思於糟粕,不能窮測其精微也。夫鑿枘之粗伎,而輪扁有不傳之妙;掇蜩之薄術,而ヶ疧憐酗J神之巧,在乎其人,由於至精也。況於神仙之道,旨意深遠,求其根莖,良未易也。松喬之徒,雖得其效,未必測其所以然也,況凡人哉?其事可學,故古人記而垂之,以傳識者耳。若心解意得,則可信而修之,其猜疑在胸,皆自其命,不當詰古人何以獨曉此,而我何以獨不知之意耶?吾今知仙之可得也,吾能休糧不食也,吾保流珠之可飛也,黃白之可求也,若責吾求其本理,則亦實復不知矣。世人若以思所能得謂之有,所不能及則謂之無,則天下之事亦鮮矣。故老子有言,以狸頭之治鼠漏,以啄木之護齲齒,此亦可以類求者也。若蟹之化漆,麻之壞酒,此不可以理推者也。萬殊紛然,何可以意極哉?設令抱危篤之疾,須良藥之救,而不肯即服,須知神農岐伯所以用此草治此病本意之所由,則未免於愚也。」
或曰:「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藥物,所能損益。夫指既斬而連之,不可續也;血既灑而吞之,無所益也。豈況服彼異類之松柏,以延短促之年命,甚不然也。」抱朴子曰:「若夫此論,必須同類,乃能為益,然則既斬之指,已灑之血,本自一體,非為殊族,何以既斬之而不可續,已灑之而不中服乎!餘數見人以蛇銜膏連已斬之指,桑豆易雞鴨之足,異物之益,不可誣也。若子言不恃他物,則宜搗肉冶骨,以為金瘡之藥,煎皮熬發,以治禿鬢之疾耶?夫水土不與百卉同體,而百卉仰之以植焉。五穀非生人之類,而生人須之以為命焉。脂非火種,水非魚屬,然脂竭則火滅,水竭則魚死,伐木而寄生枯,芟草而兔絲萎,川蟹不歸而蛣敗,桑樹見斷而蠹殄,觸類而長之,斯可悟矣。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鹽滷沾於肌髓,則脯臘為之不爛,況於以宜身益命之物,納之於己,何怪其令人長生乎?」
或難曰:「神仙方書,似是而非,將必好事者妄所造作,未必出黃老之手,經松喬之目也。」抱朴子曰:「若如雅論,宜不驗也,今試其小者,莫不效焉。餘數見人以方諸求水於夕月,陽燧引火於朝日,隱形以淪於無象,易貌以成於異物,結巾投地而兔走,針綴丹帶而蛇行,瓜果結實於須臾,龍魚瀺灂於盤盂,皆如說焉。按漢書欒太初見武帝,試令鬥棋,棋自相觸。而後漢書又載魏尚能坐在立亡,張楷能興雲起霧,皆良史所記,信而有徵,而此術事,皆在神仙之部,其非妄作可知矣。小既有驗,則長生之道,何獨不然乎!」
或曰:「審其神仙可以學致,翻然凌霄,背俗棄世,烝嘗之禮,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餓乎!」抱朴子曰:「蓋聞身體不傷,謂之終孝,況得仙道,長生久視,天地相畢,過於受全歸完,不亦遠乎?果能登虛躡景,雲轝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室,行則逍遙太清。先鬼有知,將蒙我榮,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監御百靈,位可以不求而自致,膳可以咀茹華璚,勢可以總攝羅酆,威可以叱吒梁成,誠如其道,罔識其妙,亦無餓之者。得道之高,莫過伯陽。伯陽有子名宗,仕魏為將軍,有功封於段干。然則今之學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祭祀之事,何緣便絕!」
或曰:「得道之士,呼吸之術既備,服食之要又該,掩耳而聞千里,閉目而見將來,或委華駟而轡蛟龍,或棄神州而宅蓬瀛,或遲回於流俗,逍遙於人間,不便絕跡以造玄虛,其所尚則同,其逝止或異,何也?」抱朴子答曰:「聞之先師雲,仙人或昇天,或住地,要於俱長生,去留各從其所好耳。又服還丹金液之法,若且欲留在世間者,但服半劑而錄其半。若後求昇天,便盡服之。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正復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復憂乎?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勞苦,故不足役役於登天,而止人間八百餘年也。又雲,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失人之本,更受異形,有似雀之為蛤,雉之為蜃,非人道也。人道當食甘旨,服輕暖,通陰陽,處官秩,耳目聰明,骨節堅強,顏色悅懌,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處任意,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眾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憂喜毀譽不為累,乃為貴耳。若委棄妻子,獨處山澤,邈然斷絕人理,塊然與木石為鄰,不足多也。昔安期先生龍眉甯公修羊公陰長生,皆服金液半劑者也。其止世間,或近千年,然後去耳。篤而論之,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於昇虛,以飛騰為勝於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若得仙無復住理者,復一事耳。彭祖之言,為附人情者也。」
或問曰:「為道者當先立功德,審然否?」抱朴子答曰:「有之。按玉鈐經中篇雲,立功為上,除過次之。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司命奪紀,小過奪算,隨所犯輕重,故所奪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則紀算難盡而遲死,若所稟本少,而所犯者多,則紀算速盡而早死。又雲,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復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雖不作惡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責求佈施之報,便復失此一事之善,但不盡失耳。又雲,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若不服仙藥,並行好事,雖未便得仙,亦可無卒死之禍矣。吾更疑彭祖之輩,善功未足,故不能昇天耳。」
卷四·金丹
抱朴子曰:余考覽養性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往者上國喪亂,莫不奔播四出。余周旋徐豫荊襄江廣數州之間,閱見流移俗道士數百人矣。或有素聞其名,乃在雲日之表者。然率相似如一,其所知見,深淺有無,不足以相傾也。雖各有數十卷書,亦未能悉解之也,為寫蓄之耳。時有知行氣及斷穀服諸草木藥法,所有方書,略為同文,無一人不有道機經,唯以此為至秘,乃雲是君喜所撰。余告之曰,此是魏世軍督王圖所撰耳,非古人也。圖了不知大藥,正欲以行氣入室求仙,作此道機,謂道畢於此,此復是誤人之甚者也。余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內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無一人知之者,其夸誕自譽及欺人,雲己久壽。及言曾與仙人共游者將太半矣,足以與盡微者甚鮮矣。或有頗聞金丹,而不謂今世復有得之者,皆言唯上古已度仙人,乃當曉之。或有得方外說,不得其真經。或得雜碎丹方,便謂丹法盡於此也。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會漢末亂,不遑合作,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余師鄭君者,則余從祖仙公之弟子也,又於從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余親事之,灑掃積久,乃於馬跡山中立壇盟受之,並諸口訣訣之不書者。江東先無此書,書出於左元放,元放以授余從祖,從祖以授鄭君,鄭君以授余,故他道士了無知者也。然余受之已二十餘年矣,資無擔石,無以為之,但有長歎耳。有積金盈櫃,聚錢如山者,復不知有此不死之法。就令聞之,亦萬無一信,如何?夫飲玉台則知漿荇之薄味,睹崑崙則覺丘垤之至卑。既覽金丹之道,則使人不欲復視小小方書。然大藥難卒得辦,當須且將御小者以自支持耳。然服他藥萬斛,為能有小益,而終不能使人遂長生也。故老子之訣言雲,子不得還丹金液,虛自苦耳。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有如脂之養火而不可滅,銅青塗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扞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洽榮衛,非但銅青之外傅矣。世間多不信至道者,則悠悠者皆是耳。然萬一時偶有好事者,而復不見此法,不值明師,無由聞天下之有斯妙事也。余今略鈔金丹之都較,以示後之同志好之者。其勤求之,求之不可守淺近之方,而謂之足以度世也。遂不遇之者,直當息意於無窮之冀耳。想見其說,必自知出潢污而浮滄海,背螢燭而向日月,聞雷霆而覺布鼓之陋,見巨鯨而知寸介之細也。如其嘍嘍,無所先入,欲以弊藥必規昇騰者,何異策蹇驢而追迅風,棹藍舟而濟大川乎?
又諸小餌丹方甚多,然作之有淺深,故力勢不同,雖有優劣,轉不相及,猶一酘之酒,不可以方九醞之醇耳。然小丹之下者,猶自遠勝草木之上者也。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神仙獨見此理矣,其去俗人,亦何緬邈之無限乎?世人少所識,多所怪,或不知水銀出於丹砂,告之終不肯信,雲丹砂本赤物,從何得成此白物。又雲丹砂是石耳,今燒諸石皆成灰,而丹砂何獨得爾。此近易之事,猶不可喻,其聞仙道,大而笑之,不亦宜乎?上古真人愍念將來之可教者,為作方法,委曲欲使其脫死亡之禍耳,可謂至言矣。然而俗人終不肯信,謂為虛文。若是虛文者,安得九轉九變,日數所成,皆如方耶?真人所以知此者,誠不可以庸近思求也。余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有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焉知來者之不如今,是以著此以示識者。豈苟尚奇怪,而崇飾空言,欲令書行於世,信結流俗哉?盛陽不能榮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書為曉者傳,事為識者貴。農夫得彤弓以驅鳥,南夷得袞衣以負薪,夫不知者,何可強哉?世人飽食終日,復未必能勤儒墨之業,治進德之務,但共逍遙遨遊,以盡年月。其所營也,非榮則利。或飛蒼走黃於中原,或留連杯觴以羹沸,或以美女荒沈絲竹,或耽淪綺紈,或控弦以弊筋骨,或博弈以棄功夫。聞至道之言而如醉,睹道論而晝睡。有身不修,動之死地,不肯求問養生之法,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而有道者自寶秘其所知,無求於人,亦安肯強行語之乎?世人之常言,鹹以長生若可得者,古人之富貴者,己當得之,而無得之者,是無此道也。而不知古之富貴者,亦如今之富貴者耳。俱不信不求之,而皆以目前之所欲者為急,亦安能得之耶?假令不能決意,信命之可延,仙之可得,亦何惜於試之。試之小效,但使得二三百歲,不猶愈於凡人之少夭乎?天下之事萬端,而道術尤難明於他事也。何可以中才之心,而斷世間必無長生之道哉?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便謂為無,則世人之智者,又何太多乎?今若有識道意而猶修求之者,詎必便是至愚,而皆不及世人耶?又或慮於求長生,儻其不得,恐人笑之,以為暗惑。若心所斷,萬有一失,而天下果自有此不死之道者,不亦當復為得之者所笑乎?日月有所不能周照,人心安足孤信哉?抱朴子曰:按黃帝九鼎神丹經曰,黃帝服之,遂以昇仙。
又雲,雖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藥,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服神丹令人壽無窮已,與天地相畢,乘雲駕龍,上下太清。黃帝以傳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賢,苟非其人,雖積玉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受之者以金人金魚投於東流水中以為約,唼血為盟,無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見此道也。合丹當於名山之中,無人之地,結伴不過三人,先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潔,勿近穢污,及與俗人往來,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謗毀神藥,藥不成矣。成則可以舉家皆仙,不但一身耳。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藥。草木之藥,埋之即腐,煮之即爛,燒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
九丹者,長生之要,非凡人所當見聞也,萬兆蠢蠢,唯知貪富貴而已,豈非行屍者乎?合時又當祭,祭自有圖法一卷也。第一之丹名曰丹華。當先作玄黃,用雄黃水、礬石水、戎鹽、鹵鹽、礜石、牡蠣、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數十斤,以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七之日仙。又以玄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須臾成黃金。又以二百四十銖合水銀百斤火之,亦成黃金。金成者藥成也。金不成,更封藥而火之,日數如前,無不成也。
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服之百日仙也。行度水火,以此丹塗足下,步行水上。服之三刀圭,三屍九蟲皆即消壞,百病皆愈也。
第三之丹名曰神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與六畜吞之,亦終不死。又能辟五兵。服百日,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來侍之,見如人形。
第四之丹名曰還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朱鳥鳳凰,翔覆其上,玉女至傍。以一刀圭合水銀一斤火之,立成黃金。以此丹塗錢物用之,即日皆還。以此丹書凡人目上,百鬼走避。
第五之丹名餌丹。服之三十日,仙也。鬼神來侍,玉女至前。
第六之丹名煉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之,亦成黃金。
第七之丹名柔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缺盆汁和服之,九十老翁,亦能有子,與金公合火之,即成黃金。
第八之丹名伏丹。服之即日仙也。以此丹如棗核許持之,百鬼避之。以丹書門戶上,萬邪眾精不敢前,又辟盜賊虎狼也。
第九之丹名寒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仙童仙女來侍,飛行輕舉,不用羽翼。
凡此九丹,但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凡服九丹,欲昇天則去,欲且止人間亦任意,皆能出入無間,不可得之害矣。
抱朴子曰:復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元君者,老子之師也。太清觀天經有九篇,雲其上三篇不可教授,其中三篇世無足傳,常沈之三泉之下,下三篇者,正是丹經上中下,凡三卷也。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皆隸焉,猶自言亦本學道服丹之所致也,非自然也。況凡人乎?其經曰:上士得道,昇為天官;中士得道,棲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間。愚民不信,謂為虛言,從朝至暮,但作求死之事,了不求生,而天豈能強生之乎?凡人唯知美食好衣,聲色富貴而已,恣心盡欲,奄忽終歿之徒,慎無以神丹告之,令其笑道謗真。傳丹經不得其人,身必不吉。若有篤信者,可將合藥成以分之,莫輕以其方傳之也。知此道者,何用王侯?為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可以作黃金。金成,取百斤先設大祭。祭自有別法一卷,不與九鼎祭同也。祭當別稱金各檢署之。
禮天二十斤,日月五斤,北斗八斤,太乙八斤,井五斤,灶五斤,河伯十二斤,社五斤,門戶閭鬼神清君各五斤,凡八十八斤。餘一十二斤,以好韋囊盛之,良日於都市中市盛之時,嘿聲放棄之於多人處,逕去無復顧。凡用百斤外,乃得自恣用之耳。不先以金祀神,必被殃咎。又曰,長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與屈伸也,昇仙之要,在神丹也。知之不易,為之實難也。子能作之,可長存也。近代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有才思,善著詩及丹經贊並序,述初學道隨師本末,列己所知識之得仙者四十餘人,甚分明也。作此太清丹,小為難合於九鼎,然是白日昇天之上法也。合之當先作華池赤鹽艮雪玄白飛符三五神水,乃可起火耳。
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轉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轉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若取九轉之丹,內神鼎中,夏至之後,爆之鼎熱,內朱兒一斤於蓋下。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須臾翕然俱起,煌煌煇煇,神光五色,即化為還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又九轉之丹者,封塗之於土釜中,糠火,先文後武,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
又有九光丹,與九轉異法,大都相似耳。作之法,當以諸藥合火之,以轉五石。五石者,丹砂、雄黃、白礜、曾青、慈石也。一石輒五轉而各成五色,五石而二十五色,色各一兩,而異器盛之。欲起死人,未滿三日者,取青丹一刀圭和水,以浴死人,又以一刀圭發其口內之,死人立生也。欲致行廚,取黑丹和水,以塗左手,其所求如口所道皆自至,可致天下萬物也。欲隱形及先知未然方來之事,及住年不老,服黃丹一刀圭,即便長生不老矣。及坐見千里之外,吉凶皆知,如在目前也。人生宿命,盛衰壽夭,富貴貧賤,皆知之也,其法俱在太清經中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