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開國帝王中,毛|澤|東矚目較多、評論較多的,要數大漢王朝的締造者漢高祖劉邦了。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批注道:「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用了「高明」這兩個字來評價劉邦,這在毛|澤|東品評歷史人物時罕見的,可見他對劉邦這個「布衣皇帝」的推崇。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劉邦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極為重視人才,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賢任能極大地彌補了劉邦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轉變競爭劣勢的用人實踐中,劉邦突出的表現就是善御人傑,得人制勝。劉邦自己也總結說自己能戰勝項羽是他善御「人傑」。按韓信的表述,是「善將將」。劉邦列舉了使他獲得成功的三大人傑——張良、蕭何、韓信,而項羽只有一個人傑——范增。這就造成了雙方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一之勢。曾是項羽部下的韓信,「數以策於項羽,羽不用」,後經蕭何推薦,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被破例任命為三軍統帥,屢建戰功。蕭何出身平平,「於秦時為刀筆吏,碌碌未有奇節」,受到劉邦的重用後卻成了能臣賢相。劉邦本人無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賢臣勇將而取得成功,足見其用才有方。而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這時,從人才學的觀點來看,項羽最後慘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善御人傑,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善於用人又推進了一大步。項羽仁而愛人,而對范增這個智慧高出自己的人傑卻容不下,所以仁而愛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難挽救他於戰略失敗之中;劉邦待人慢侮,「輕士善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弱點,但他善御人傑,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弱點,並在較量中最終取勝。
劉邦的用人特點是善御人傑,劉邦的最大歷史貢獻也是善御人傑,其中既包括征戰時代的「三傑」,也包括他為身後舉薦的「四傑」。對後者,《史記?高祖本紀》作了引人人勝的記述。呂後問即將辭世的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漢前期的歷史證明,劉邦舉薦的「四傑」的表現,同他預言的相似程度令人歎服。曹參、王陵、陳平的前後相繼出任國相,周勃在安定劉氏政權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見。
如果從起用「三傑」算起,到「四傑」最後一人辭世為止,劉邦識別人傑的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種群雄蜂起、變幻萬千的時代,識別人傑能達到這種程度,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
劉邦提拔和實用人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劉邦團隊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以屠狗為事」,可以說其從事的是一種低賤的行當,後來又跟隨劉邦逃匿於芒碭山中;酈商實際上是無業遊民,所以「陳勝起,商聚少年得數千人」;滕公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等於是趕馬車的,所以職責為「每送使客」;灌嬰是「睢陽販繒者也」,也就是販賣各種布帛的人。根據秦朝規定,除了夏侯嬰因為是在官府御馬得以「試補縣吏」,其餘三人都屬於「家貧」、「市井」的範疇,社會地位低下,不能為吏。劉邦由於自身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跟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員有一種天然的聯繫,能認同他們,加之劉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時間麾下形成百川歸海的浩大陣勢。劉邦還十分注意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對那些過去曾為秦朝效力,現在轉變立場,願為反秦鬥爭和自己爭奪天下服務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進自己的「人才庫」,為我所用。如曹參原來是秦朝的下層官吏,後來成了劉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擔任了丞相要職。再如陽武人張蒼,秦朝時官至御史大夫,歸漢後,劉邦封他為北平侯。張蒼精通律歷,劉邦命他制訂國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國上計。又如叔孫通,先後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為官,劉邦把他吸收進自己的隊伍,命他制定朝廷禮儀,禮儀成賜金五百斤作為獎賞,並拜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劉邦還曾欲封原秦朝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二人怕漢軍不服,故而不受,後拜為左右校尉。這二人在灌嬰率領下,在滎陽以東大破楚軍騎兵,使「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索隱》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據初步統計,明確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從和未擔任吏職以客相從的,約占25%;以基層吏相從的封侯者,約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舊貴族後裔和歸附的將與臣,約占20%。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這些「布衣將相」,才使劉邦成就大業,開創新興帝國。
「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後來,毛|澤|東在作了更深層次的探討後,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並且由此得出了「老粗出人物」的論斷。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裡,也多次強調漢高祖劉邦「起微細」,還對他早年在沛縣鄉里頗有些無賴氣的行徑作了鋪敘。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對「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劉邦起義之前雖然是泗水亭長,但也「常告歸之田」,呂後及兩個孩子也「居田中蓐。」另一方面,又「仁而愛人,喜施(捨),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劉邦出身草莽,好吃懶做,但也胸懷大志,在咸陽服役時,看到秦始皇出行的浩大場面不禁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那顆不安分的心一覽無遺。這些,大抵是劉邦出身「細微」而又有抱負高遠的「老粗」本色。
後世在對劉邦的種種惡評中,說他起事前不務正業、潑皮無賴者居多。豈不知,正是這段放浪形骸、遊戲人生的經歷,使他比一般人更能洞悉人性的本質;而唯有洞悉了人性,劉邦才可能在識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現出罕見的能力和雅量。就連所謂「盜嫂昧金」的「反覆亂臣」陳平都能得到重用,最終成為一心一意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之一。
毛|澤|東說劉邦能打敗「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因為他「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這個評論,顯然與毛|澤|東一貫主張的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觀點相一致。
在古代社會,出身與文化程度時常是一致的,高貴者文化高,貧賤者文化低。由此,毛|澤|東在談到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時候,總是與他的另一個觀點聯繫在一起的,即:文化低的人打敗文化高的人。毛|澤|東不完全否定知識分子的作用,但對幹出大事的老粗們勝過知識分子的地方,卻特別的感興趣。
劉邦似乎並無一技專長,但他卻有過人的膽魄和組織才能。《史記?高祖本紀》說到劉邦等剛起事時,老百姓殺了沛縣縣令,想請劉邦做縣令,他說:「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力)薄,不能完父兄子弟。」這自然是謙虛之辭。但是,「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也就是說,蕭何、曹參這些當時比劉邦地位高的知識分子,看重身家性命,恐怕萬一大事不成,以後要被秦朝絕種滅族,所以總是推舉劉邦。這裡就可看出劉邦這位老粗同一般知識分子的差別。這樣,知識分子們如蕭何、曹參、張良、陳平以及酈食其等,只能歸附於劉邦這位老粗,為其所用。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歷了短期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戰爭,這使得人們心中沒有忠君的觀念,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不利於皇權的鞏固。劉邦通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順,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各類劉邦(7張)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劉邦很崇尚孝道,稱帝后將父親劉執嘉接到皇宮居住,封父親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宮生活日久了就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忐忑不安,私下問太上皇侍從,侍從回答說:「太上皇以前在家鄉豐邑城生活時每天都和鄰居親朋在一起以踢球、鬥雞、喝酒為樂,
又將豐縣部分親朋鄰居遷來居住。新豐城街巷佈局跟家鄉豐邑城一模一樣,連遷來的相鄰老幼和雞犬都能認得各自的居所。第二件事是對同母異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做皇帝後,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丁公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籍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文治天下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在政治上,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咸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後,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劉邦頭像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徵收)、興律(主要規定征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兵皆罷歸家」「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復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復提高國民經濟。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劉邦採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巨鹿之戰的經驗運用
決心和勇氣是力量的源泉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
公元前208年,趙王歇被秦軍將領王離率領20萬大軍圍困在巨鹿,無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懷王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父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封項羽為上將軍,率軍五萬以解巨鹿之困。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漳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出兵巨鹿,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此時,齊、燕等各路援軍也衝出營壘助戰,最後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了其副將,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這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戰。它不僅一下擊垮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爭的格局,奠定了秦朝滅亡的基礎;而且,此戰過後,項羽被一致推舉為「諸侯上將軍」,一舉成為反秦陣營中叱吒風雲的英雄和領袖。
從力量對比上來看,當時秦軍20萬,項羽的軍隊不過區區5萬,秦軍佔有絕對優勢。項羽最終打敗秦軍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決心和勇氣,這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不僅大大鼓舞了楚軍的士氣,激發了他們的戰鬥力,同時也極大地威懾了秦軍的鬥志,使他們聞風喪膽。
戰場如此,商場以及人生發展亦是如此。作為領導者,你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激烈的競爭,要面對強敵的挑戰和困難、挫折的「騷擾」,對於這些,你必須能夠沉著應付並有戰勝它們的決心和勇氣。如果這樣,你就能充分激發潛能,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並直接促發你的超常行動。
在大海裡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你見過沒有傷痕的艦船嗎?如果你見過,我敢肯定那一定是在造船廠或是艦船模型,在大海裡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在英國著名的薩倫港國家船舶博物館裡停泊著一艘船,它是由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從拍賣市場買下並捐給國家博物館的。這艘船有著不可思議的經歷並在保費方面給勞埃德保險公司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益。它於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13次起火,207次被風暴扭斷桅桿,儘管如此,它每次都能到達航程的終點,完成了它所有該完成的歷史任務,而且從來不曾沉沒過。
在航海史上,這也許只是極為普通的一艘船。試想一下,在大海裡航行的船哪有不帶傷的?但艦船能夠因為懼怕受傷就不去大海裡航行嗎?作為領導者,你及你的公司不就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舶嗎?在漫漫人生之旅,在公司的經營發展過程中,一旦你揚帆,你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冰山、暗礁、風暴,有時候還會失去航標的指引,前進道路上必將經歷風吹雨打,也許會遍體鱗傷,但這些都不應成為你中途退出的借口。
99次的失敗方可換得一次成功
成功只不過是在99次的失敗後發生的一次偶然事件,說是偶然,其中卻帶有必然性。只要你不懼怕失敗,勇於堅持,失敗終將被你所征服。如果你懼怕失敗,你就永遠不會取得成功。失敗就是這樣,你越是懼怕它,想遠離它,它就越會靠近你。聯邦快遞如今已是舉世聞名的包裹快遞服務商,可它取得現在的地位和成就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下面我就為你講述關於它的故事,希望你能從中得到點什麼。
弗雷德。史密斯是一位從越南戰場上退役的海軍陸戰隊員,早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成立一家公司提供隔夜速遞服務是他大學時就存在的夢想。1971年6月28日,弗雷德。史密斯終於為實現自己的夢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他在小石城正式成立了聯邦快遞公司,專門提供隔夜速遞服務。
公司正式成立以後,弗雷德。史密斯便積極努力地爭取與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合作。為了這第一個大客戶,他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不知耗費了多少個通宵達旦,也不知在紐約與華盛頓之間跑了多少個來回。
在弗雷德。史密斯看來,聯邦快遞公司提供的隔夜速遞服務可以為對方節省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方根本沒有理由拒絕這項服務,而且,甚至自己公司的名字都與聯邦儲備系統極為相似,因此他對拿到這個訂單充滿了信心。
因此,在與聯邦儲備系統進行談判的同時,弗雷德。史密斯就已經信心十足地向泛美航空公司購買了兩架裝有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並將購得的客機改裝成貨機以適用於運送包裹。
令弗雷德。史密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購買飛機的幾周以後,他得到的卻是一個猶如晴天霹靂的壞消息:聯邦儲備系統拒絕接受聯邦快遞公司的隔夜速遞服務,理由是聯邦儲備系統下屬的個別地區的銀行不同意弗雷德。史密斯的建議。長期以來,聯邦儲備銀行系統內部各地區自立山頭,各有各的勢力範圍,用飛機連夜快遞銀行票據雖然可以節省時間與金錢,但同時也會斷了許多人的滾滾財源,弗雷德。史密斯對這一點顯然估計不足。
用飛機為聯邦儲備系統快遞票據的計劃徹底失敗了,為此而特地購買的兩架飛機不得不被閒置在機庫裡,剛剛成立的聯邦快遞公司和當時年僅26歲的弗雷德。史密斯第一次面臨著沉重的打擊。
而且,噩運並沒有就此終結。初戰失利後的聯邦快遞公司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聯邦儲備系統的回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弗雷德。史密斯把繼承的財產用於搞聯邦快遞公司的冒險簡直是瘋了,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競爭對手以及媒體。正像《贏得創新遊戲》一書所描述的那樣:「每個人都對弗雷德。史密密斯說,他開創隔夜快遞包裹的服務簡直是瘋了,這種服務根本沒有市場。如果這種服務真的有市場,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早就這麼做了。」
面對失利和別人的評論,弗雷德。史密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然而,弗雷德。史密斯顯然不是那種遇到困難就輕易罷手的人,他也沒有被這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所嚇退。
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冒著極大的風險,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850萬美元孤注一擲地投入聯邦快遞公司。同時,他又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對華爾街的銀行家、投資商進行遊說。弗雷德。史密斯的遠見卓識以及他的努力、自信、非凡的領導能力,特別是他破釜沉舟把全部家產投在聯邦快遞公司的勇氣和冒險精神,給這些老闆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很快,他就籌集到了9600萬美元,這一數字創下了當時美國企業界有史以來單項投入資本的最高紀錄。
在獲得這筆投資之後,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購買了33架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在獲得這筆投資之後,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購買了33架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劉邦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極為重視人才,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賢任能極大地彌補了劉邦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轉變競爭劣勢的用人實踐中,劉邦突出的表現就是善御人傑,得人制勝。劉邦自己也總結說自己能戰勝項羽是他善御「人傑」。按韓信的表述,是「善將將」。劉邦列舉了使他獲得成功的三大人傑——張良、蕭何、韓信,而項羽只有一個人傑——范增。這就造成了雙方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一之勢。曾是項羽部下的韓信,「數以策於項羽,羽不用」,後經蕭何推薦,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被破例任命為三軍統帥,屢建戰功。蕭何出身平平,「於秦時為刀筆吏,碌碌未有奇節」,受到劉邦的重用後卻成了能臣賢相。劉邦本人無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賢臣勇將而取得成功,足見其用才有方。而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這時,從人才學的觀點來看,項羽最後慘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善御人傑,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善於用人又推進了一大步。項羽仁而愛人,而對范增這個智慧高出自己的人傑卻容不下,所以仁而愛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難挽救他於戰略失敗之中;劉邦待人慢侮,「輕士善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弱點,但他善御人傑,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弱點,並在較量中最終取勝。
劉邦的用人特點是善御人傑,劉邦的最大歷史貢獻也是善御人傑,其中既包括征戰時代的「三傑」,也包括他為身後舉薦的「四傑」。對後者,《史記?高祖本紀》作了引人人勝的記述。呂後問即將辭世的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漢前期的歷史證明,劉邦舉薦的「四傑」的表現,同他預言的相似程度令人歎服。曹參、王陵、陳平的前後相繼出任國相,周勃在安定劉氏政權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見。
如果從起用「三傑」算起,到「四傑」最後一人辭世為止,劉邦識別人傑的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種群雄蜂起、變幻萬千的時代,識別人傑能達到這種程度,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
劉邦提拔和實用人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劉邦團隊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以屠狗為事」,可以說其從事的是一種低賤的行當,後來又跟隨劉邦逃匿於芒碭山中;酈商實際上是無業遊民,所以「陳勝起,商聚少年得數千人」;滕公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等於是趕馬車的,所以職責為「每送使客」;灌嬰是「睢陽販繒者也」,也就是販賣各種布帛的人。根據秦朝規定,除了夏侯嬰因為是在官府御馬得以「試補縣吏」,其餘三人都屬於「家貧」、「市井」的範疇,社會地位低下,不能為吏。劉邦由於自身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跟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員有一種天然的聯繫,能認同他們,加之劉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時間麾下形成百川歸海的浩大陣勢。劉邦還十分注意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對那些過去曾為秦朝效力,現在轉變立場,願為反秦鬥爭和自己爭奪天下服務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進自己的「人才庫」,為我所用。如曹參原來是秦朝的下層官吏,後來成了劉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擔任了丞相要職。再如陽武人張蒼,秦朝時官至御史大夫,歸漢後,劉邦封他為北平侯。張蒼精通律歷,劉邦命他制訂國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國上計。又如叔孫通,先後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為官,劉邦把他吸收進自己的隊伍,命他制定朝廷禮儀,禮儀成賜金五百斤作為獎賞,並拜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劉邦還曾欲封原秦朝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二人怕漢軍不服,故而不受,後拜為左右校尉。這二人在灌嬰率領下,在滎陽以東大破楚軍騎兵,使「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索隱》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據初步統計,明確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從和未擔任吏職以客相從的,約占25%;以基層吏相從的封侯者,約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舊貴族後裔和歸附的將與臣,約占20%。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這些「布衣將相」,才使劉邦成就大業,開創新興帝國。
「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公司正式成立以後,弗雷德。史密斯便積極努力地爭取與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合作。為了這第一個大客戶,他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不知耗費了多少個通宵達旦,也不知在紐約與華盛頓之間跑了多少個來回。
在弗雷德。史密斯看來,聯邦快遞公司提供的隔夜速遞服務可以為對方節省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方根本沒有理由拒絕這項服務,而且,甚至自己公司的名字都與聯邦儲備系統極為相似,因此他對拿到這個訂單充滿了信心。
因此,在與聯邦儲備系統進行談判的同時,弗雷德。史密斯就已經信心十足地向泛美航空公司購買了兩架裝有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並將購得的客機改裝成貨機以適用於運送包裹。
令弗雷德。史密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購買飛機的幾周以後,他得到的卻是一個猶如晴天霹靂的壞消息:聯邦儲備系統拒絕接受聯邦快遞公司的隔夜速遞服務,理由是聯邦儲備系統下屬的個別地區的銀行不同意弗雷德。史密斯的建議。長期以來,聯邦儲備銀行系統內部各地區自立山頭,各有各的勢力範圍,用飛機連夜快遞銀行票據雖然可以節省時間與金錢,但同時也會斷了許多人的滾滾財源,弗雷德。史密斯對這一點顯然估計不足。
用飛機為聯邦儲備系統快遞票據的計劃徹底失敗了,為此而特地購買的兩架飛機不得不被閒置在機庫裡,剛剛成立的聯邦快遞公司和當時年僅26歲的弗雷德。史密斯第一次面臨著沉重的打擊。
而且,噩運並沒有就此終結。初戰失利後的聯邦快遞公司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聯邦儲備系統的回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弗雷德。史密斯把繼承的財產用於搞聯邦快遞公司的冒險簡直是瘋了,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競爭對手以及媒體。正像《贏得創新遊戲》一書所描述的那樣:「每個人都對弗雷德。史密密斯說,他開創隔夜快遞包裹的服務簡直是瘋了,這種服務根本沒有市場。如果這種服務真的有市場,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早就這麼做了。」
面對失利和別人的評論,弗雷德。史密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然而,弗雷德。史密斯顯然不是那種遇到困難就輕易罷手的人,他也沒有被這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所嚇退。
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冒著極大的風險,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850萬美元孤注一擲地投入聯邦快遞公司。同時,他又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對華爾街的銀行家、投資商進行遊說。弗雷德。史密斯的遠見卓識以及他的努力、自信、非凡的領導能力,特別是他破釜沉舟把全部家產投在聯邦快遞公司的勇氣和冒險精神,給這些老闆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很快,他就籌集到了9600萬美元,這一數字創下了當時美國企業界有史以來單項投入資本的最高紀錄。
在獲得這筆投資之後,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購買了33架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在獲得這筆投資之後,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購買了33架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而且,噩運並沒有就此終結。初戰失利後的聯邦快遞公司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聯邦儲備系統的回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弗雷德。史密斯把繼承的財產用於搞聯邦快遞公司的冒險簡直是瘋了,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競爭對手以及媒體。正像《贏得創新遊戲》一書所描述的那樣:「每個人都對弗雷德。史密密斯說,他開創隔夜快遞包裹的服務簡直是瘋了,這種服務根本沒有市場。如果這種服務真的有市場,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早就這麼做了。」
面對失利和別人的評論,弗雷德。史密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然而,弗雷德。史密斯顯然不是那種遇到困難就輕易罷手的人,他也沒有被這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所嚇退。
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冒著極大的風險,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850萬美元孤注一擲地投入聯邦快遞公司。同時,他又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對華爾街的銀行家、投資商進行遊說。弗雷德。史密斯的遠見卓識以及他的努力、自信、非凡的領導能力,特別是他破釜沉舟把全部家產投在聯邦快遞公司的勇氣和冒險精神,給這些老闆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很快,他就籌集到了9600萬美元,這一數字創下了當時美國企業界有史以來單項投入資本的最高紀錄。
在獲得這筆投資之後,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購買了33架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在獲得這筆投資之後,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購買了33架達索爾特鷹式飛機。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劉邦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極為重視人才,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賢任能極大地彌補了劉邦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轉變競爭劣勢的用人實踐中,劉邦突出的表現就是善御人傑,得人制勝。劉邦自己也總結說自己能戰勝項羽是他善御「人傑」。按韓信的表述,是「善將將」。劉邦列舉了使他獲得成功的三大人傑——張良、蕭何、韓信,而項羽只有一個人傑——范增。這就造成了雙方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一之勢。曾是項羽部下的韓信,「數以策於項羽,羽不用」,後經蕭何推薦,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被破例任命為三軍統帥,屢建戰功。蕭何出身平平,「於秦時為刀筆吏,碌碌未有奇節」,受到劉邦的重用後卻成了能臣賢相。劉邦本人無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賢臣勇將而取得成功,足見其用才有方。而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這時,從人才學的觀點來看,項羽最後慘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善御人傑,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善於用人又推進了一大步。項羽仁而愛人,而對范增這個智慧高出自己的人傑卻容不下,所以仁而愛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難挽救他於戰略失敗之中;劉邦待人慢侮,「輕士善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弱點,但他善御人傑,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弱點,並在較量中最終取勝。
劉邦的用人特點是善御人傑,劉邦的最大歷史貢獻也是善御人傑,其中既包括征戰時代的「三傑」,也包括他為身後舉薦的「四傑」。對後者,《史記?高祖本紀》作了引人人勝的記述。呂後問即將辭世的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漢前期的歷史證明,劉邦舉薦的「四傑」的表現,同他預言的相似程度令人歎服。曹參、王陵、陳平的前後相繼出任國相,周勃在安定劉氏政權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見。
如果從起用「三傑」算起,到「四傑」最後一人辭世為止,劉邦識別人傑的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種群雄蜂起、變幻萬千的時代,識別人傑能達到這種程度,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
劉邦提拔和實用人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劉邦團隊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以屠狗為事」,可以說其從事的是一種低賤的行當,後來又跟隨劉邦逃匿於芒碭山中;酈商實際上是無業遊民,所以「陳勝起,商聚少年得數千人」;滕公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等於是趕馬車的,所以職責為「每送使客」;灌嬰是「睢陽販繒者也」,也就是販賣各種布帛的人。根據秦朝規定,除了夏侯嬰因為是在官府御馬得以「試補縣吏」,其餘三人都屬於「家貧」、「市井」的範疇,社會地位低下,不能為吏。劉邦由於自身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跟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員有一種天然的聯繫,能認同他們,加之劉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時間麾下形成百川歸海的浩大陣勢。劉邦還十分注意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對那些過去曾為秦朝效力,現在轉變立場,願為反秦鬥爭和自己爭奪天下服務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進自己的「人才庫」,為我所用。如曹參原來是秦朝的下層官吏,後來成了劉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擔任了丞相要職。再如陽武人張蒼,秦朝時官至御史大夫,歸漢後,劉邦封他為北平侯。張蒼精通律歷,劉邦命他制訂國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國上計。又如叔孫通,先後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為官,劉邦把他吸收進自己的隊伍,命他制定朝廷禮儀,禮儀成賜金五百斤作為獎賞,並拜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劉邦還曾欲封原秦朝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二人怕漢軍不服,故而不受,後拜為左右校尉。這二人在灌嬰率領下,在滎陽以東大破楚軍騎兵,使「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索隱》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據初步統計,明確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從和未擔任吏職以客相從的,約占25%;以基層吏相從的封侯者,約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舊貴族後裔和歸附的將與臣,約占20%。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這些「布衣將相」,才使劉邦成就大業,開創新興帝國。
「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劉邦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極為重視人才,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賢任能極大地彌補了劉邦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轉變競爭劣勢的用人實踐中,劉邦突出的表現就是善御人傑,得人制勝。劉邦自己也總結說自己能戰勝項羽是他善御「人傑」。按韓信的表述,是「善將將」。劉邦列舉了使他獲得成功的三大人傑——張良、蕭何、韓信,而項羽只有一個人傑——范增。這就造成了雙方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一之勢。曾是項羽部下的韓信,「數以策於項羽,羽不用」,後經蕭何推薦,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被破例任命為三軍統帥,屢建戰功。蕭何出身平平,「於秦時為刀筆吏,碌碌未有奇節」,受到劉邦的重用後卻成了能臣賢相。劉邦本人無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賢臣勇將而取得成功,足見其用才有方。而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這時,從人才學的觀點來看,項羽最後慘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善御人傑,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善於用人又推進了一大步。項羽仁而愛人,而對范增這個智慧高出自己的人傑卻容不下,所以仁而愛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難挽救他於戰略失敗之中;劉邦待人慢侮,「輕士善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弱點,但他善御人傑,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弱點,並在較量中最終取勝。
劉邦的用人特點是善御人傑,劉邦的最大歷史貢獻也是善御人傑,其中既包括征戰時代的「三傑」,也包括他為身後舉薦的「四傑」。對後者,《史記?高祖本紀》作了引人人勝的記述。呂後問即將辭世的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漢前期的歷史證明,劉邦舉薦的「四傑」的表現,同他預言的相似程度令人歎服。曹參、王陵、陳平的前後相繼出任國相,周勃在安定劉氏政權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見。
如果從起用「三傑」算起,到「四傑」最後一人辭世為止,劉邦識別人傑的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種群雄蜂起、變幻萬千的時代,識別人傑能達到這種程度,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
劉邦提拔和實用人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劉邦團隊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以屠狗為事」,可以說其從事的是一種低賤的行當,後來又跟隨劉邦逃匿於芒碭山中;酈商實際上是無業遊民,所以「陳勝起,商聚少年得數千人」;滕公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等於是趕馬車的,所以職責為「每送使客」;灌嬰是「睢陽販繒者也」,也就是販賣各種布帛的人。根據秦朝規定,除了夏侯嬰因為是在官府御馬得以「試補縣吏」,其餘三人都屬於「家貧」、「市井」的範疇,社會地位低下,不能為吏。劉邦由於自身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跟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員有一種天然的聯繫,能認同他們,加之劉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時間麾下形成百川歸海的浩大陣勢。劉邦還十分注意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對那些過去曾為秦朝效力,現在轉變立場,願為反秦鬥爭和自己爭奪天下服務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進自己的「人才庫」,為我所用。如曹參原來是秦朝的下層官吏,後來成了劉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擔任了丞相要職。再如陽武人張蒼,秦朝時官至御史大夫,歸漢後,劉邦封他為北平侯。張蒼精通律歷,劉邦命他制訂國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國上計。又如叔孫通,先後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為官,劉邦把他吸收進自己的隊伍,命他制定朝廷禮儀,禮儀成賜金五百斤作為獎賞,並拜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劉邦還曾欲封原秦朝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二人怕漢軍不服,故而不受,後拜為左右校尉。這二人在灌嬰率領下,在滎陽以東大破楚軍騎兵,使「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索隱》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據初步統計,明確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從和未擔任吏職以客相從的,約占25%;以基層吏相從的封侯者,約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舊貴族後裔和歸附的將與臣,約占20%。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這些「布衣將相」,才使劉邦成就大業,開創新興帝國。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準備就緒後,聯邦快遞公司於1973年4月正式開始對外大規模營業。
然而,命運多舛,聯邦快遞公司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順風順水。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劉邦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極為重視人才,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賢任能極大地彌補了劉邦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轉變競爭劣勢的用人實踐中,劉邦突出的表現就是善御人傑,得人制勝。劉邦自己也總結說自己能戰勝項羽是他善御「人傑」。按韓信的表述,是「善將將」。劉邦列舉了使他獲得成功的三大人傑——張良、蕭何、韓信,而項羽只有一個人傑——范增。這就造成了雙方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一之勢。曾是項羽部下的韓信,「數以策於項羽,羽不用」,後經蕭何推薦,得到劉邦的重用。韓信被破例任命為三軍統帥,屢建戰功。蕭何出身平平,「於秦時為刀筆吏,碌碌未有奇節」,受到劉邦的重用後卻成了能臣賢相。劉邦本人無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賢臣勇將而取得成功,足見其用才有方。而項羽不但拒用韓信這樣的帥才,就連他身邊謀深智廣、對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關鍵時刻范增出走,高層人才競爭成三比零之勢。這時,從人才學的觀點來看,項羽最後慘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善御人傑,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善於用人又推進了一大步。項羽仁而愛人,而對范增這個智慧高出自己的人傑卻容不下,所以仁而愛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難挽救他於戰略失敗之中;劉邦待人慢侮,「輕士善罵」,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弱點,但他善御人傑,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弱點,並在較量中最終取勝。
劉邦的用人特點是善御人傑,劉邦的最大歷史貢獻也是善御人傑,其中既包括征戰時代的「三傑」,也包括他為身後舉薦的「四傑」。對後者,《史記?高祖本紀》作了引人人勝的記述。呂後問即將辭世的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漢前期的歷史證明,劉邦舉薦的「四傑」的表現,同他預言的相似程度令人歎服。曹參、王陵、陳平的前後相繼出任國相,周勃在安定劉氏政權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見。
如果從起用「三傑」算起,到「四傑」最後一人辭世為止,劉邦識別人傑的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種群雄蜂起、變幻萬千的時代,識別人傑能達到這種程度,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
劉邦提拔和實用人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劉邦團隊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以屠狗為事」,可以說其從事的是一種低賤的行當,後來又跟隨劉邦逃匿於芒碭山中;酈商實際上是無業遊民,所以「陳勝起,商聚少年得數千人」;滕公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等於是趕馬車的,所以職責為「每送使客」;灌嬰是「睢陽販繒者也」,也就是販賣各種布帛的人。根據秦朝規定,除了夏侯嬰因為是在官府御馬得以「試補縣吏」,其餘三人都屬於「家貧」、「市井」的範疇,社會地位低下,不能為吏。劉邦由於自身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跟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員有一種天然的聯繫,能認同他們,加之劉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時間麾下形成百川歸海的浩大陣勢。劉邦還十分注意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對那些過去曾為秦朝效力,現在轉變立場,願為反秦鬥爭和自己爭奪天下服務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進自己的「人才庫」,為我所用。如曹參原來是秦朝的下層官吏,後來成了劉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擔任了丞相要職。再如陽武人張蒼,秦朝時官至御史大夫,歸漢後,劉邦封他為北平侯。張蒼精通律歷,劉邦命他制訂國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國上計。又如叔孫通,先後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為官,劉邦把他吸收進自己的隊伍,命他制定朝廷禮儀,禮儀成賜金五百斤作為獎賞,並拜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劉邦還曾欲封原秦朝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二人怕漢軍不服,故而不受,後拜為左右校尉。這二人在灌嬰率領下,在滎陽以東大破楚軍騎兵,使「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索隱》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據初步統計,明確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從和未擔任吏職以客相從的,約占25%;以基層吏相從的封侯者,約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舊貴族後裔和歸附的將與臣,約占20%。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這些「布衣將相」,才使劉邦成就大業,開創新興帝國。
「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對於謀臣的諫言,劉邦有比較強的辨識鑒別能力。還是這個酈食其,一次劉邦與他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勢力。酈食其獻的計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劉邦認為很有道理,命令抓緊刻印,立即實施。酈食其還未開始操辦,適逢張良來訪,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計謀給張良講了一遍,想再徵求一下張良的意見。誰知張良聽罷大驚,隨後對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劉邦處世為人粗蠻無羈,但對於分析鞭辟入裡的話哪怕是批評的話都能入耳人腦,並在行動上積極改正,從而保證了創建帝國的宏圖偉業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讀《史記?高祖本紀》便可知,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表面上看,一個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對著一幫能人問「這可怎麼辦」、「這可怎麼辦」,顯得自己無能。其實,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對於一個卓越的政治領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標和動力,至於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聯邦快遞剛開始的時候向2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裡運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開始營業的26個月裡,聯邦快遞虧損達2930萬美元,債務更是高達4900萬美元,隨時都有可能破產。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繼續投資。這是聯邦快遞公司最為艱難的時期,弗雷德。史密斯曾這樣回憶那段時光:「世界上沒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年給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進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與投資銀行家、通用動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會晤是如此頻繁,同時我還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為何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對此,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然而,後人在分析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時,也大多偏重於「能用人傑」。
事實上,「與天下同利」絕不亞於「能用人傑」,對劉邦終成帝業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澤|東在談到劉邦的成功原因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這裡,「決策對頭」,其實就是「與天下同利」,因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一切決策的宗旨;而「用人得當」,是對劉邦的「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的概括。
「決策對頭」
項羽和劉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後,地主階級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個新的封建國家,重建封建剝削秩序;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是要有這樣一種權力來維持他們用流血犧牲爭取到的成果,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休養生息。兩大階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現為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就是當時人心的歸向,也是時代的需要。
在反秦鬥爭行將結束時,劉邦已經表現出他不僅高於群雄,而且高於項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質。他的見識要此別人的遠些,他所具備的特點,使他自己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最能為面臨的現實社會服務。
劉邦具備的善用人的特點,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求得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作了許多籠絡人心的工作。入關以前劉邦招降了秦南陽守齮,以為殷侯。此舉對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章邯被項羽所敗,秦的大勢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看到劉邦能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祿,所因而願意擁戴劉邦。正是因為劉邦能「與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裝力量的首領,感到追隨劉邦有「奔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起義軍攻破秦都城咸陽。進入咸陽之後,劉邦採納了謀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把部隊從咸陽撤了出來,退到離咸陽不遠的灞上,並且關閉秦朝的庫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還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
劉邦的「約法三章」,這個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兩個方面重要的政治意義,一方面表示是西漢重建法律制度的開始是保護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強烈擁護;另一方面也穩定了民心,使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安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因此,這個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劉邦得到了關中地區各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史載,「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勞劉邦的軍隊,且「惟恐沛公不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還定三秦後不久,把秦王朝在關中霸佔的大量苑囿園池開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損害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下,調整了關中緊張的土地關係,這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有利於當時的軍事行動。劉邦轉戰山東最初常常失利,「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蕭何之所以能夠源源不絕地以關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劉邦的軍事活動,是上述符合經濟發展的措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還是最高統帥,他們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利益得失作出的反應。劉邦能夠滿足身邊人對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決策也能適當滿足天下人的利益訴求,所以得到擁護。可見,「與天下同利」作為決策的宗旨,保證了「決策對頭」,沒有犯像項羽那樣的重大的政治錯誤。當然,劉邦的「與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滿足的是劉邦追隨者和擁護者的利益與要求。這一點在劉邦稱帝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用人得當」
西漢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興盛的朝代。西漢帝國的創立者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這個「父棄兄嫌」的農村浪蕩子,在秦末群雄並起、剷除暴秦、爭奪國柄的鬥爭中,打敗兵多將廣、勇武過人、具有獨壓群雄之勢的項羽,建立漢朝政權,奠定了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劉邦究竟有什麼樣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躍成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來,他的確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斬將攻城,可是他有一種常人所不及的本領,那就是善於用人。所以毛|澤|東認為「用人是當」劉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