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 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二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努力 文 / 閃爍

    帝國風雲244_帝國風雲全文免費閱讀_來自1(/.)

    按照後世的評價,顧祝同住進總統府後,做出的最大的貢獻就是通過子虛烏有的「星際大戰」計劃,往早已不堪重負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架戰爭機器上加了最後一根稻草,並且壓垮了這台戰爭機器。

    也就是說,顧祝同的所作所為,讓冷戰提前數年、甚至數十年結束。

    當然,絕不能因此而否認顧祝同做出的偉大貢獻。

    說白了,如果沒有顧祝同,那麼數億中國人還將在核威脅的陰影下生活很久,而且誰也無法預料冷戰會以什麼方式結束。

    這就是,如果沒有顧祝同加上去的這根稻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結局很有可能不一樣。

    早在七零年代末,也就是由石油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有所緩解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就出現了改革的呼聲。

    當時,帝國內部的改革派認為,跟中國對抗還不如跟中國合作。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承認中國的霸權地位,以此換取中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地區頭號強國地位的承認,並且以全球二號強國的身份,參與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去,從而謀求理應屬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

    當然,這只是改革派喊出的口號。

    推動改革需求的,則是現實的經濟壓力。

    雖然在石油危機中,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為埃及與敘利亞提供了支持,甚至在停火的時候為敘利亞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也就沒有遭到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在隨後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成為幸運兒,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避開了經濟危機的襲擊。

    說白了,在貿易越來越重要的時代,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脫離世界而存在。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加依賴貿易。

    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本土資源並不足以支撐其全球爭霸戰略。來自俄國的糧食與來自中東的石油同等重要,而為了保持國家收支平衡,德意志第二帝國同樣需要其他國家的市場。

    事實上。在冷戰時期,中德兩大陣營在進行軍事對抗的時候,並沒有阻絕經貿往來。

    當時。在兩大陣營中,各個國家的經貿往來極為密切。

    比如,英國是中國在北大西洋地區最為重要的盟國,而且英國一直奉行依賴中國的基本戰略,但是在一九七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取代中國成為了英國的頭號貿易夥伴,而且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

    又比如,意大利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最主要的盟國,但是在四十五年的冷戰中,中國在差不多四十年裡是意大利的頭號貿易夥伴。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甚至不是意大利最主要的貿易夥伴。

    經貿上的密切往來,把世界變成了一個整體,至少在經濟層面上如此。

    結果就是,在由中東戰爭引發的經濟危機中。即便中國遭受重創,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就是,中國在遭受石油禁運之後,需要從其他地區獲得石油,同時也要通過增加出口來應付能源開支上漲造成的國家收支變化,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增加出口。也就必然會擠佔其他國家企業的市場。在進行貿易戰的時候,中國不得不以價格戰為主,即通過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來奪取更多的海外市場。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只能通過同樣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的貿易戰。這就意味著,即便海外市場規模沒有縮小,德意志第二帝國從出口中獲得利潤都將大幅度降低。

    事實上,在經濟危機期間,所有國家的海外市場規模都在縮小。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遭遇了戰後的經濟寒冬,即出口利潤在經濟危機期間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對中國來說,這也許不是大問題。

    別忘了,中國既是全球第一的出口大國,也是全球最大市場國,其國內市場就能消化掉大部分產能。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危機期間,中國放棄了華元的金本位,使得華元對外急劇貶值,從而提高了中國商品出口競爭力,讓中國企業在更多的海外市場上站穩腳跟。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中國政府穩住了華元在國內市場的購買力,也就基本上確保了國內消費市場的購買力。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

    華元貶值,意味著帝國馬克升值,也就意味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出口將遭受重創。

    這場經濟危機,直接影響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社會穩定。

    在一九七八年,經濟危機發展到嚴峻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失業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二,相當於每五名帝國勞動者中就有一人沒有工作。要命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個相當保守的國家,大部分婦女都沒有從事社會勞動。也就是說,一個失業者就意味著一個家庭失去了生活來源。

    顯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導致帝國社會極為動盪。

    也正是在這個大環境下,帝國內部才出現了改革的呼聲。

    後來,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抓住了這次機會,在七零年代末開始進行社會與政治改革,就很有可能渡過即將到來的危險期,至少不會在十多年後崩潰,甚至有可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抓住這次機會。

    在改革呼聲面前,帝國當局不但沒有進行改革,反而以保衛皇權為由,對改革實力進行了殘酷鎮壓。

    在一九八零年,有上萬名改革派的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被迫流亡海外。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在這場以「捍衛皇權」為的政治迫害行動中,至少有三萬多名支持與同情改革的帝國公民遭到清洗,很多在遭到秘密逮捕之後就人間蒸發了,另外一些則被囚禁了數年之久。

    問題是,鎮壓並不能解決帝國存在的根本問題。

    進入八零年代,帝國當局又做了一件極為錯誤的事情。

    這就是,為了分化國內矛盾、或者說是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對外矛盾上,帝國當局發動了入侵南斯拉夫的巴爾幹戰爭。

    顯然,帝國當局希望通過這場戰爭來引發愛國主義思潮,讓民眾暫時忘卻缺衣少食的艱苦生活。

    問題是,這場戰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帝國當局的統治基礎。

    這就是,帝國民眾必須在「大炮與黃油」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在一百年前,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剛剛贏得了色當會戰的勝利,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帝國皇帝的時候,這套政策肯定能發揮作用,沉浸在愛國主義思潮中的帝國民眾肯定會支持政府發動的對外戰爭。

    問題是,一百年足夠改變很多了。

    帝國公民看到的並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從對外戰爭中獲得的好處,而是在大陸的另外一端,一個建立還不到七十年的國家,通過現代化建設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而且這個國家的數億公民都過著富足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國家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共同戰勝了強敵。在戰後的三十年間,這個國家的民眾收入增加了好幾倍,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可否認,這些見識導致仇華情緒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迅速蔓延。

    只不過,也同時讓越來越多的帝國公民認識到,對外戰爭帶來的不是繁榮,也不會為民眾提供更多的麵包。

    顯然,大部分帝國公民都認識到,既然有資源去發動戰爭,為什麼不能用來改善生活?

    結果就是,巴爾幹戰爭不但沒有能夠緩解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內部矛盾,反而因為巨大的戰爭開支,導致帝國的經濟環境嚴重惡化,並且對幾乎所有帝國公民造成了影響,讓帝國公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到八零年代末,帝國的平民要想吃上一塊真正的白麵包都成了奢望。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在一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消耗掉的黃油中,有百分之八十是通過化工合成的。當時,一個帝國普通家庭的收入,只夠養活四個人,一名帝國工人的月薪只夠在市場上購買六十公斤麵粉。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造了足夠多的大炮,卻沒有生產出足夠多的黃油。

    受此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在一九**年開始實施食品管製法,並且逐步取締了市場買賣,由政府為民眾分配食物。

    要知道,在其他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只會在戰時實施配給制。

    當然,國內經濟環境惡化導致的民眾生活水平降低,成為了推動德意志第二帝國實施全面改革的主要動力。

    一九八六年,赫岑道夫當選帝國首相,成為了帝國進行改革的重大標誌。

    赫岑道夫能夠當選首相,也與其競選口號有關,即他發誓將在任期內結束造成了重大傷亡的巴爾幹戰爭,並且會推動政治改革,擴大聯邦國會的權力,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改善民眾生活。

    不可否認,赫岑道夫很有才幹。

    只是,他當選首相的時間太晚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帝國風雲244_帝國風雲全文免費閱讀_更新完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