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241_帝國風雲全文免費閱讀_來自1(/.)
第三次中東戰爭,成為了中國陸軍現代化建設的分水嶺。1/.看最新章節
當然,這並不表示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就不重視陸軍的軍備建設,畢竟在以全面軍事對抗為主的冷戰中,任何一個軍兵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陸軍又是國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視。
只是,重視本身也分成了好幾個級別。
大戰結束的時候,中**方就發現,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擁有比中國陸軍更加精良的武器裝備。雖然在經歷了大陸戰爭之後,中國陸軍已經擁有規模超過德軍的裝甲部隊,但是在裝備性能上,中國陸軍依然有較大的差距。大戰結束的時候,從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槍到重型坦克,德軍的裝備都有著明顯的性能優勢。比如,當時最先進的重型坦克與中型坦克都屬於德軍。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擁有性能最好的坦克炮與大口徑榴彈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說,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陸軍裝備優勢最為明顯。
一個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了五種坦克的生產技術,還引進了高壓坦克炮的生產技術,甚至購買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彈,而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點。事實上,即便到戰後,在從俄國、英國與美國獲得了大量坦克生產技術之後。中國陸軍研製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傳統,自有的特色並不明顯。
戰後,中國也試圖擺脫德制坦克的影響,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此外,中國在戰後研製的很多陸軍主戰裝備,受各種因素影響,在性能上都無法與同期的德制裝備相比。
比如中國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採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軍在大戰末期研製的中型坦克就已經開始配備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戰後的第一代主戰坦克配備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護上。中國的第一種主戰坦克只達到了大戰末期中型坦克的水準,而德軍的第一代主戰坦克的防護水準超過了大戰期間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大戰期間的重型坦克。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當時,中國陸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研製,而且最後採用了由英國生產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後才得以問世,而德軍第二代主戰坦克的坦克炮不但達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遠超過一百零五毫米線膛炮。此外,德軍第二代主戰坦克的防護水準與機動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國陸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在這兩項性能上的提升都極為有限。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中國坦克的性能缺陷暴露得一覽無餘。
事實上,在這場決定了中東地區未來數十年基本局面的戰爭中。如果不是以色列空軍表現出色,恐怕以色列國防軍就已經被擊敗了,也許連以色列都已滅亡,而以色列陸軍取得的勝利,更多的是依靠官兵奮勇作戰。
更要命的是。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德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
在停火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敘利亞提供了能夠裝備一個營的第三代主戰坦克,而隨後在戈蘭高地的戰鬥中,這支裝備了德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敘利亞軍隊,差一點就改變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局。
當時。以軍的所有反坦克武器都無法擊穿德制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以軍就後撤了十多公里,敘利亞軍隊則佔領了戈蘭高地半數以上的陣地。打到最為艱難的時候,以色列國防軍幾乎都要絕望了。如果不是敘利亞軍隊在已成強弩之末,沒能抓住機會突破以軍最後一道防線,那麼在以軍的增援部隊到達前,敘利亞軍隊就能佔領整個戈蘭高地。
在這場戰鬥中,配備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採用了複合裝甲的德制第三代主戰坦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戰鬥中,以軍根本無法從正面摧毀這些坦克。
當時,有一輛坦克在被三枚穿甲彈與兩枚反坦克導彈擊中之後,依然能夠戰鬥,直到被以軍埋設的地雷炸斷履帶才停了下來。
相比之下,以軍裝備的坦克根本就無法抵擋第三代主戰坦克打出的穿甲彈。
這場戰鬥,讓中國陸軍的將領發現了一個讓人非常絕望的問題,即中國陸軍的所有坦克在德制第三代主戰坦克面前都沒有存在的價值。
說白了,當時中國最好的坦克也不是德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對手。
這一發現,讓中**方開始重視陸軍裝備,也開始加強陸軍主戰裝備的研製工作。
一九七五年,中國陸軍就啟動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工作。
要知道,中國陸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在一九六八年設計定型,一九七一年量產,在一九七五年的時候,總共也就裝備了不到兩千輛,服役時間僅僅四年,而其設計服役時間為二十年。
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中國陸軍沒有理由在一九七五年研製新式坦克。
問題是,啟動研製計劃,不等於能夠立即研製成功。以中國研製坦克的技術實力,沒有個十年八年,肯定無法收到結果。
顯然,中國陸軍不可能等上十年八年,而且眾多的盟國也不可能等這麼久。
別忘了,當時以色列剛剛打贏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與約旦還沒有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下一場中東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以色列國防軍顯然不會指望繼續使用中國製造的坦克來對付敵人的先進坦克。
受此影響,以色列在一九七五年也啟動了其坦克研製計劃。
對中國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這意味著,中國製造的坦克被最需要坦克的盟友所拋棄。
顯然,中國陸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現有坦克進行改進。
做為應急計劃,中國陸軍開始對剛剛服役的第二代主戰坦克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進,以增強火力與提高防護能力為主。
說白了,就算第二代主戰坦克無法與德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相提並論,也必須擁有能夠擊穿德軍主戰坦克的能力,以及更加優良的防護性能。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具備與德軍第三代主戰坦克一搏的能力。
事實上,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二代主戰坦克的一大特點。
這就是,以t-69為代表的第二代主戰坦克總共有十多種改進型號,其最後一種改進型號在一九八七年誕生,不但配備了性能更好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還安裝了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
當然,這些改進措施也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就是,在進入八零年代之後,中國陸軍一方面採購第三代主戰坦克,一方面繼續對第二代主戰坦克進行改進,而且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中國陸軍同時大規模裝備了兩種屬於不同時代的主戰坦克。
當然,大規模改進第二代主戰坦克,也反過來限制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裝備量。
此外,在冷戰結束之後,中國陸軍失去了頭號敵人,而且中國的盟國也不再需要維持龐大的軍備,所以中國開始向外界大量傾銷過剩軍事物資,很多第二代主戰坦克被做為過剩裝備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出售給了友好國家,甚至被無償贈送給友好國家,使得中國陸軍投資開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罕有對外銷售記錄。
當然,在經過了多次改進之後,t-69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三代主戰坦克差。
比如,在換上了新式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後,t-69的火力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在貧鈾合金穿甲彈問世之後,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過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甚至達到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初期型號的水準,能夠擊穿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早期型號,對付同時代的坦克更加不是問題。
只是,在第三代主戰坦克,即t-88問世之前,中國陸軍的主戰坦克確實比德軍的差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說,在t-88服役之前,中國陸軍主要依靠空中支援來應對挑戰,坦克在陸軍中的地位並不高。
當時就有人提出,如果中德在八零年代初期爆發戰爭,德軍的裝甲部隊能夠在一個月之內掃蕩中國的戰略緩衝區,把戰火燒到中國本土。相反,中國的裝甲部隊在地面戰場上只能執行佔領任務。
所幸的是,這一局面只持續了十多年。
更加幸運的是,在中國陸軍處於劣勢的這十多年裡,中國已經由戰略防守轉為了戰略進攻,而且憑借核威脅獲得了較為穩固的安全環境,因此中**隊在地面戰場上並沒有遇到難以戰勝的敵人。
至於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爆發全面戰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t-88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中國陸軍不如德軍的局面。(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帝國風雲241_帝國風雲全文免費閱讀_更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