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 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二百三十三章 生不逢時 文 / 閃爍

    因為中**方在一九九零年啟用了新的命名方法,所以「潛行者」在服役時獲得的代號是……搶走了原本屬於h-82的訂單,但是h-1a並沒因此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轟炸機。

    原因就是,h-1a不但太貴,而且量產的時間太晚了。

    為了達到隱身的目的,h-1a不但在外形設計上極為前衛,根本就不像是人類製造出的轟炸機,而且採用了大量其他新技術。比如為了降低機體的結構重量,h-1a採用了大兩複合材料,鈦合金的使用率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八,高於中國空軍的所有作戰飛機,僅次於在一九八四年服役的zz-17型戰略偵察機。又比如,中國空軍耗費巨資為h-1a研製了被動探測系統,盡可能的降低了其電磁輻射水平。再比如,h-1a採用的飛行控制系統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僅飛行控制軟件就由上千名軟件工程師花了十年才編寫完成,而且隨後又花了好幾年才解決所有問題。

    可以說,中國空軍把當時能用上的新技術都用在了h-1a上。

    由此,導致了兩個極為嚴重的後果。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h-1a的造價居高不下,量產時的定價高達二十八億華元,如果要達到空軍提出的不超過十億華元的水準,產量則必須超過三百架,而中國空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購買這麼多的轟炸機。

    奇高的價格。顯然限制了h-1a的使用價值。

    不可否認,h-1a不但是冷戰時期研製的最先進的轟炸機,而且其技術性能在冷戰結束二十年之後依然沒有被其他轟炸機超越。問題是,購買一架h-1a的錢,可以購買差不多三十架h-56,或者是十架h-82,而h-1a的作戰效率肯定沒有h-56的三十倍。更不可能達到h-82的十倍。

    在決定採購h-1a的時候,中國空軍內部就有人提出,與其花錢購買h-1a。還不如用更少的錢來持續改進h-56與h-82,而多出來的資金則可以用來購買其他作戰飛機,從整體上提高空軍的作戰能力。

    要知道。在h-1a量產的時候,中國空軍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已經進入了工程測試階段,即技術驗證機已經升空,正在對準備採用的先進技術進行測試,以確定是否需要在定型階段採用這些技術。因為先進戰鬥機項目需要數百億華元的投入,而中國空軍根本無力同時支持幾個大型軍機項目,所以就有人提出通過讓h-1a項目下馬,把節約下來的經費用到其他項目上。

    所幸的是,h-1a項目沒有半途下馬。

    原因只有一個,對中國空軍來說。轟炸機已經是一種象徵,而且只有中國有能力製造與裝備先進轟炸機。顯然,不管是中國空軍的高級將領,還是中國的政府官員,乃至國民議會的議員。都不敢想像沒有戰略轟炸機的中國空軍會是個什麼樣子,以及沒有戰略轟炸機的未來戰爭會是個什麼樣子。

    白了,轟炸機依然是可靠的戰略威懾手段,更是有效的常規打擊力量。

    別忘了,只有轟炸機能夠部署在中國本土對全球各地實施直接打擊,而戰略作戰飛機都需要前進部署。

    顯然。部署在本土的轟炸機給了中國空軍、以及中國政府應對挑戰的一種手段。

    更重要的是,h-1a確實解決了轟炸機的生存問題,具備攜帶核炸彈直接攻擊敵對國本土的能力。

    毫無疑問,這是當時其他任何一種作戰飛機都不具備的能力。

    雖然巡航導彈的大規模使用,為轟炸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打擊手段,但是巡航導彈容易遭到攔截,如果需要由轟炸機執行報復性戰略打擊,那麼最可靠的打擊方式依然是對敵國戰略目標實施直接轟炸。

    白了,h-1a在中國的戰略力量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這就是,h-1a承擔著戰略報復的任務,即只要有幾架攜帶核炸彈的h-1a在空中執行巡邏任務,就算其他的戰略打擊手段都癱瘓了,中國也有能力對發起突然打擊的國家實施毀滅性的報復打擊。

    關鍵就是,h-1a具有無與倫比的隱身能力。

    h-1a在測試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噴上隱身塗料的情況下,其隱身能力就足夠應付中國的所有防空雷達了。在中國空軍做的測試中,一架h-1a的原形機就突破了由三套防空系統組成的防空網,而這三套防空系統中的十多種雷達都沒能探測到轟炸機,其中好幾次轟炸機就從防空陣地上空飛過。

    顯然,h-1a的量產型具有更強的隱身能力。

    在大規模服役之後,中國空軍不得不給h-1a裝上一種無線電定位系統,並且明確規定飛行員在日常訓練中,必須啟動該系統,只有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才能夠在地面指揮人員下達命令之後關閉該系統。

    白了,沒有無線電定位系統,中國空軍的雷達都發現不了h-1a。

    別忘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技術,至少比德意志第二帝國領先了十年,因此德軍的雷達也肯定無法發現h-1a。

    正是如此強大的隱身能力,讓h-1a獲得了空軍的訂單,哪怕是少得可憐的訂單。

    大量採用新技術的另外一個後果就是h-1a的研製週期長達二十二年,在原形機首飛之後的試飛工作就持續了九年之久。

    顯然,這大大超過了中國空軍的預期。

    按照後來公佈的資料。h-1a的試飛時間原本定為四年,既計劃在一九九一年完成,然後開始量產。

    如果這個計劃得到嚴格執行的話,h-1a的命運絕對是另外一個樣子。

    這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的時候,冷戰還沒有結束,而且中國空軍已經壓縮了h-82的訂單。準備採購h-1a。如此一來,即便h-1a不可能取代所有的h-56與h-82,也肯定能夠取代大部分h-56。

    要知道。中國空軍通過壓縮h-82的產量,加上原本為h-1a量產獲得的撥款,至少能夠訂購一百二十架h-1a。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空軍最初的訂購計劃,即分三批訂購一百二十架h-1a。

    這個目標實現了的話,中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戰鬥力將在冷戰結束前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甚至是飛躍。

    要知道,h-1a的打擊力量至少是h-56的十倍。

    如果攜帶精確制導彈藥攻擊地面目標,因為能夠縮短打擊距離,也就是可以用精確制導炸彈為主要武器,h-1a一次最多能夠攜帶九十六枚二百五十公斤級炸彈,或者是六十四枚五百公斤級炸彈,也就是出動一次最多能夠攻擊九十六個目標。而h-56在攻擊高危險目標時只能使用空射巡航導彈,一次最多只能攜帶二十四枚巡航導彈,而且未必能夠同時攻擊二十四個目標。把執行作戰任務的戰損率,以及其他因素,h-1a在打擊高危險性目標時的作戰效率肯定是h-56的十倍。

    也就是說。一百二十架h-1a就能取代空軍所有的h-56。

    按照空軍的計劃,只要h-1a能夠大規模量產,最終肯定會全面取代h-56,與h-82共同構成轟炸機群。

    問題是,到一九九一年,h-1a的試飛工作不但沒有結束。還摔掉了三架原形機。

    當時,中國空軍總共訂購了七架原形機,除了一架用於地面靜力試驗之外,另外六架都承擔試飛工作。

    結果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結束的時候,已有三架原形機在試飛中墜毀。

    這三次惡**故,直接導致h-1a的試飛時間被數次延長,而導致嚴重故障的根本原因就是採用了太多的新技術。

    要知道,即便是一種沒有採用太多新技術的新式飛機,在試飛中都會遇到很多麻煩。

    只是,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白了,h-1a不但是一種劃時代的轟炸機,更是一種超越了時代的轟炸機,其很多關鍵技術即便放到二十年之後都不顯落後。為了達到特定的隱身性能,h-1a不可避免的採用了大量新技術,而這些新技術又反過來降低了h-1a的存在價值。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空軍沒有第二種選擇。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不採用足夠多的新技術,h-1a的性能肯定會受到質疑,也就無法達到空軍提出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取代h-82,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而大量採用新技術,又使得h-1a從研製到服役充滿了坎坷與困阻。

    最要命的事情發生在一九九四年底。

    隨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分崩離析,奧地利、巴伐利亞等王國宣佈脫離帝國,持續了四十五年的冷戰也正式宣告結束。

    一夜之間,中國失去了頭號強敵,也再沒受到嚴重的戰略威脅。

    顯然,所有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力量都受到了影響,而h-1a做為絕地反擊的戰略武器,自然沒能倖免。

    結果就是,h-1a在一九九五年初通過了空軍的驗收,卻沒有能夠獲得批量生產訂單。

    直到一九九九年,在貴陽飛機製造公司與南昌飛機製造公司合併之後,為了保住最後兩家具備研製與生產轟炸機的企業,以及中國空軍主動放棄了先進攻擊機計劃,國民議會才批准了h-1a的量產計劃。

    可惜的是,h-1a的訂購數量僅僅只有二十八架,而且包括通過改進讓三架原形機達到量產型的技術水準,即新生產的只有二十五架。

    這個數量,僅相當於空軍希望獲得的最低訂購數量的五分之一。rq

    ,請收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