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登月工程燒了不少錢,在完成了最後一次登月行動,整個載人登月工程正式宣告結束的時候,在該項目上的政府直接投資就超過了七千四百億華元,其花費比危地馬拉戰爭的全部開支還高出了百分之四十。把社會間接投資算上的話,載人登月工程的總花費在一萬億華元以上。
只是,載人登月工程所創造的、以及間接創造的社會財富是其花費的數十倍。
在整個載人登月工程中,所創造的附加利益,特別是由科技進步產生的利益,根本就無法準確估算。
要知道,在這項空前的科技工程中,總共產生了數十項新技術,推動了數個科技領域的飛速進步。
這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電子計算機。
事實上,計算機早就出現了。
在大戰結束之前,中國與德意志第1495章成化程度就無法大幅度提高,也就不可能做得太小,而體積龐大、功耗巨大、運行速度緩慢的計算機自然不可能大範圍普及。
當時。中國最大的計算機生產公司甚至認為,全世界只需要一百台計算機就足夠了。
雖然在真空電子管這條技術道路越走越窄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科學家認識到,晶體管才是計算機的出路,也只有晶體管能夠解決計算機小型化中遇到的問題,並且使計算機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但是巨大的研究投入,以及不太明朗的前景,讓很多私營企業都望而卻步。【——*悠】
在一九七零年之前,中國只有三所大學的實驗室在從事晶體管的研究工作。
因為這三所實驗室的研究資金主要來自民間,以及少得可憐的政府撥款,所以研製進度十分緩慢,處於最原始狀態。
直到一九七零年,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變。
這就是,顧祝同通過載人登月工程,在當年年底為晶體管的小型化與實用化研究項目撥款七千六百萬華元。
在當時,這絕對是一筆巨款了。
有趣的是,當時顧祝同提出的研究目標非常低。這就是,生產一種更輕便、能耗更低的電子控制元件,取代原本計劃用在月球飛船上的真空管控制元件,達到讓控制系統減重五十公斤的目的。
在顧祝同看來,如果能用七千六百萬華元讓月球飛船減重五十公斤,那將非常划算。
事實上,在載人登月工程中,幾乎所有技術工程都與減重有關,即盡一切努力減輕整個系統的重量。
要知道,把一公斤的載荷發射到近地軌道上,需要花掉大概兩萬華元。
也就是說,減輕一公斤的載荷,就相當於節約了兩萬華元。如果是月球飛船的話,這個數字還要番幾倍。
真空電子管的小型化已經遇到了技術瓶頸,也就只能在晶體管上下功夫了。【——*悠】
也正是如此,晶體管電子計算機的時代正式到來。
這七千六百萬華元,成為了晶體管電子計算機的啟動資金。
當時,負責研製晶體管控制元件的實驗室,實際上只在該項目上花掉了不到一千萬華元的科研經費。
也就是說,剩下的六千多萬科研經費,並沒有用在載人登月項目上。
這筆錢,全部用在了晶體管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上,也就是用來研製第1495章成電路微芯片。
政府的巨額投入,帶動了民間力量,並且逐步取代了政府投資。
在接下來的十二年裡,總共有三家企業與四個民間科研基金加入了進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微電公司」。
這家公司在一九七四年才創立,創建者是兩名年輕人,準確的說是南京大學電子實驗室的兩名教師。在創建初期,兩人就獲得了「江氏基金」的扶持,即用「江氏基金」提供的三千二百萬華元註冊成立了「微電公司」,開始研製微行集成芯片,而「江氏基金」則獲得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
八年之後,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微電公司」開發出了世界上第1495章成芯片。
這就是「w8」芯片,即世界上第1495章成電路領域的霸主地位,最終轉變成了一家以提供運算服務的與設備集成的計算機公司,但是由「微電公司」開發的w8芯片,把人類社會正式帶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電子計算機產業得到迅猛發展。
到九零年代,「華芯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微型集成芯片生產商,而且微型集成芯片的性能也是日新月異。
到二十世紀末,即便是最普通的家用計算機,其運算能力都是第一台真空電子管計算機的上千倍,而大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是達到了每秒上百億次,而且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以每十八個月提升一倍的速度增長。
更重要的是,計算機芯片越做越小,規模化生產的價格則越來越低。
按等價購買力計算的話,中國陸軍投資製造第一台計算機的資金,在二十一世紀可以購買上百萬塊家用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
正是因為芯片性能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計算機得到了迅猛普及。
到二十一世紀初,全世界運行著的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的數量比人類的人口還要多,計算機已經深入到了生產與生活的各個角落。
顯然,在七零年代初,沒有人能想到計算機會成為普及使用的工具。
這一點,連顧祝同都沒有想到。
別忘了,他投資發展晶體管,只是為了給月球飛船減重,以及減輕宇航員在飛行途中的勞動量。
當然,顧祝同沒有想到的事情還有很多。
從某種意義上講,載人登月工程只是一根導火索,起到的作用只是引爆了工業時代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在當時,載人登月工程的政治意義比科技意義更加突出。
這就是,中國民眾、乃至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離開了中美洲那個彈丸小國,轉移到了這項空前的科技與政府工程上。
也正是如此,危地馬拉戰爭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席存瑞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也兌現了競選承諾。
在宣誓就職後不久,席存瑞就公佈了從危地馬拉撤軍的行動計劃,把撤軍行動分成三個階段進行。
只是,中隊沒有立即離開危地馬拉。
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底之前,中隊將進行第一階段撤軍行動,即結束在佩騰省的作戰行動。在此階段,中隊的主要任務是為危地馬拉國防軍提供培訓,並且幫助國防軍組建作戰部隊。接下來到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底,中隊進行第二階段撤軍行動,即逐步撤走主要作戰部隊,僅在主要城市與戰略要地留下守備部隊,並且逐步把作戰任務移交給危地馬拉國防軍。第三階段撤軍行動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底完成,到時候中隊將把除了部署在三處軍事基地的軍隊全部撤走,僅承擔空中支援任務,危地馬拉國防軍將承擔全部地面作戰行動。
說白了,在完成撤軍之後,危地馬拉戰爭就與中隊沒有太多的關係了。(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