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放射性物質被發現之後,就有科學家認為,能夠從這種物資中獲取巨大的能量。
當然,沒有理論支持,實驗物理學家的猜想根本無法變成現實。
只是,物理學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驗佐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物理學家居裡夫婦首先發現了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現象,並且在鐳原素的衰變產物中發現了鋇原素。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
可惜的是,居裡夫婦並沒繼續往前探索,或者說沒有取得更加重大的發現,這就是鐳與鋇的比例,以及兩者原子量的差距。
這個時候,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出現了,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柏林大學裡擔任圖書館管理員的德籍猶太人愛因斯坦。在一九二七年,愛因斯坦率先發表了狹義相對論,闡述了質量與能量的關係。
問題是,這篇可以改變人類文明面貌的論文在發表之後就被埋沒掉了。
原因很簡單,沒有人相信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當時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認為,物質就是物質,能量就是能量,兩者間沒有任何關係,也就不可能相互轉換。
直到五年之後,一位偉大的女性物理學家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情況。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物理學家邁特納。
當時,邁特納來到柏林大學的時候,幾乎是一無所有。已經延續了三年的經濟危機,讓她失去了工作。也讓她失去了生活來源。接到柏林大學的聘用通知書的時候,她幾乎是一貧如洗,而她帶到柏林去的只有幾件換洗衣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邁特納成為了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的一名研究員。三年之後,也就是一九三五年。邁特納取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即精確計算出了鐳原素在衰變之後所產生出的鋇原素的質量,並且由此發現了鐳原素在衰變前後的質量差。
這個發現,證明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核物理學誕生了。且立即受到了軍方的高度重視。
只是,最初的科研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雖然在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主任哈恩的協助下,邁特納做了很多實驗,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最合適的原料。
當然,邁特納的重大發現,在為狹義相對論正名之外,也使更多的科學家加入了研究核物質的工作中來。
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立即就引起了軍方的高度重視。
白了,如果質量能夠轉化成能量,而且是十分巨大的能量,那麼就可以用來製造威力巨大的炸彈。
有趣的是,最初在該領域投資的不是德軍。而是中**方,而且是中國海軍。
在一九三二年,也就是中日朝鮮戰爭結束之後,馮承乾就以軍方資助的方式,委派一批才幹出眾的科學家出國深造,其中包括後來成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鄧亞學教授。而他去的地方正是柏林大學。
五年之後,鄧亞學等人陸續學成回國。
在柏林大學的這五年間,鄧亞學的導師是哈恩教授。而且他有近三年的時間是在協助邁特納進行核物理實驗工作。
回國之後,鄧亞學成為了中國在核物理學方面的領軍人物。
只是,科研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畢竟當時沒有多少人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也沒人知道哪種物資最適合用來進行核裂變。
當然,戰爭的爆發。為研製核武器提供了最強大的動力。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國、英國與美國都有研製核武器的項目。連日本、法國與紅俄也有類似的秘密軍事科研項目,但是各國的科研進展都不順利,且沒有一名軍人相信能夠製造出科學家所說的那種威力巨大的炸彈。有趣的是,當時的科學家也不認為核物理學是為了製造武器。
直到大戰爆發的前一年,邁特納才在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發現。
這就是,通過數千次的實驗,邁特納終於肯定了,自然界中的鈾原素,而且是原子量為二百三十五的同位素最適合進行持續核裂變,也是鏈式核反應,而其他的自然物質都不適合進行鏈式核裂變。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有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對此產生重視,甚至允許邁特納在公開發表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了相關論文。
白了,這就是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
只是,提煉鈾原素是一件很麻煩的工作,而要把只佔總量百分之零點四的同位素提取出來就是更加麻煩的事情了。
這些困難,使得研製核武器的工作在大戰期間依然進行得相當緩慢。
直到一九四三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才建造了第一座實驗性核反應堆。
有趣的是,這不是世界上的第一座核反應堆。在一九四二年底,美國就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裡建成了第一座實驗性核反應堆,而中國的物理學家則在一九四三年初,在甘肅的戈壁荒漠裡建成了第一座反應堆。
在此之後,核物理學的實驗探索工作全面加速。
大概在一九四五年底,中美科學家幾乎同時獲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即鈾原素在核裂變的時候,部分鈾二三八會在吸收一個中子之後轉變為一種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的原素,而這種原素是更理想的核裂變原料。
也正是這在這個時候,各國科學家走上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因為對鈾原素的研究更加深入,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把重點放在鈾原素上,想盡辦法來提純鈾原素。中國科學家則把重點放在了鈽原素上,即鈾二三八在吸收了一個中子之後的轉變產物。美國科學家得到的資助最為雄厚,而且有足夠多的人力資源,所以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展開研究。
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美國有望最先製造出核武器。
問題是,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進行得最不順利。特別是在一九四七年之後,隨著中**隊攻入新墨西哥州,美國被迫把阿拉莫斯實驗室轉移到東北地區,導致科研工作停頓了將近一年。如果沒有耽擱這一年的話,美國很有可能在一九四八年初就製造出第一枚具有實用性的原子彈。當然,導致美國在核武器領域研製遲緩的主要原因,還是美軍在大戰期間的連續慘敗。這就是,為了不至於迅速輸掉戰爭,美軍必須集中力量與資源來解決現實中的迫切問題,因此不可能在科研上投入太多的資金。事實上,從一九四四年開始,美軍在核武器領域的投資就開始減少。
根據中**隊在佔領了新墨西哥州之後獲取的資料,到一九四七年的時候,阿拉莫斯實驗室獲得的研究投資已經降到了一九四三年的百分之二十,比實際最低需要還少了大約百分之六十。
顯然,如果有足夠多的投資,美國的原子彈恐怕早問世了。
問題是,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也算不上充足。
更要命的是,製造鈽彈的難度要比製造鈾彈高得多,別的不說,鈽是增殖核反應堆的產物,因此需要建造必須由重水進行冷卻的核反應堆,也就必須生產重水,而這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還需要足夠多的時間。要知道,在大戰期間,重水的單位生產價格相當於同質量的黃金了。
可以說,當時最有望製造出原子彈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一九四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程師差一點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可惜的是,在進行實驗的時候,一個小部件出現的紕漏,使得試爆徹底失敗,並且因此導致帝**方對科學家失去了信心。事實上,這枚槍式原子彈的設計是完全正確的,如果能夠進行第二次實驗,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當然,帝**方在這個時候停止資助核武器研究工作,也有其他原因。主要就是,英國已經戰敗,而美國戰敗只是時間上的事情,取得最後的勝利並不需要原子彈。更重要的是,帝國的經濟狀況已經十分糟糕了,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用來研製核武器。
歸根結底,依然是對核武器的認識嚴重不足。
到一九四八年的時候,帝**方還辭退了很多從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科學家,讓他們回到大學去任教,有的因此失業。
顯然,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當時,馮承乾就明確告訴顧祝同,必須通過軍火貿易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施壓,讓其答應在科學技術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然後以此為基礎,盡可能的籠絡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物理學家。如果可能的話,得讓他們到中國繼續進行研究,而中**方不但會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還將提供更高的待遇。
當然,前提是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答應在科學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合作。
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去中國工作。
當然,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