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針對登陸作戰的轟炸行動開始了。
按照顧祝同的安排,空軍的戰略航空兵依然對彭薩科拉、邁阿密與查爾斯頓地區的軍事目標進行了轟炸。只是,這次顧祝同沒有側重於某個方向,而是讓空軍向三個地區派出了同樣多的轟炸機。
從位置上看,這三個地方位於一個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
雖然美軍的兵力規模足夠龐大,但是真正的精銳部隊卻不是很多,特別是精銳的裝甲部隊少之又少。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美軍只有一個裝甲團,即第一裝甲師的前身。當時,美國陸軍擁有的坦克還不到五百輛。在組建第一裝甲師的時候,巴頓找不到足夠多的坦克,只能在吉普車上安裝裝甲板,拼湊成坦克的樣子來訓練新兵。可見,美軍的裝甲部隊是在大戰期間發展壯大的。
不可否認,美國有極為強大的工業實力,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坦克。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美國在大戰期間生產的坦克戰車占軸心國集團總量的百分之五十五,超過了紅俄,為大戰期間的第二大坦克生產國,總產量僅次於中國,幾乎是排第四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兩倍。
問題是,美軍幾乎沒有獲得參與大規模裝甲作戰的機會。
在進行本土保衛戰之前,美軍參與的規模最大的裝甲作戰是在北非戰場上,即由巴頓指揮的遠征軍與德意聯軍之間的戰鬥。
顯然,美軍真正欠缺的就是優秀的坦克兵,特別是裝甲部隊指揮官。
要知道,在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中,絕不缺乏優秀的裝甲部隊指揮官,而且中德的裝甲部隊都獲得了足夠多的鍛煉機會。在廣袤的大陸戰場上,裝甲部隊有的是舞台。而且是真正的主角。
當時,美軍名義上有近三十個裝甲師,可是算得上精銳的不到十個。
更要命的是,第一裝甲師與第二裝甲師在古巴全軍覆沒,而留守本土的精銳裝甲師僅剩下七個。
這七個裝甲師中,有一個在西海岸地區作戰,四個部署在東海岸北部地區。一個部署在五大湖地區。
也就是說,只有一個精銳裝甲師部署在南部地區。
這就是第四十一裝甲師。
當然。所謂的「精銳」也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即相當於那些算不上精銳的美軍裝甲師。
第四十一裝甲師是在一九四二年初組建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前往北非作戰。可惜的是,該師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北非的戰鬥已經結束。隨後,第四十一裝甲師被派往英國,為反攻歐洲大陸做準備。在英國逗留了兩年多。第四十一裝甲師最終沒有等到反攻歐洲大陸的那一天,反而目睹了英國戰敗投降的全過程。當時,美國當局試圖推翻英國政權,第四十一裝甲師接到了一個特殊任務,即在必要的時候攻入倫敦,攻佔唐寧街,控制包括首相府在內的重要行政機構。只是,在最後關頭,美國當局放棄這個極有冒險精神的念頭,第四十一裝甲師也在英國正式投降之前離開了英國。只是。在撤離英國的時候,第四十一裝甲師留下了幾乎所有重裝備,只帶走了輕便武器。最終,第四十一裝甲師的大部分武器裝備都落入了德軍手裡,而且很多都被德軍拿去做測試,以瞭解美制坦克戰車的性能。當然,也有一部分被轉交給了中國陸軍,用來做類似的測試。必須承認。當時美軍裝備非常精良,使用的材料也非常到位,其m4「超級謝爾曼」坦克在防護、火力與機動性能上。與德軍的「黑豹」、以及中國陸軍的「東北虎」式中型坦克不相上下。回到本土後,第四十一裝甲師重新組建。再次獲得了坦克戰車,並且以其在海外部署數年的經歷,成為了美國陸中九大王牌裝甲部隊之一。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第四十一裝甲師就以佐治亞州的梅肯為基地,駐紮在美國東海岸南部地區。
有趣的是,梅肯就在彭薩科拉與查爾斯頓之間,離邁阿密遠得多。
當然,梅肯是美國東海岸南部地區的交通中心,從該城通過的有兩條鐵路與四條州際公路,鐵路分別通往北面的亞特蘭大與南面的傑克遜維爾,州際公路則分別通往薩凡納、麥克雷、萊克城與亞特蘭大。雖然除了亞特蘭大,其他都是中小城鎮,但是薩凡納的公路沿著海岸線分別通往查爾斯頓與傑克遜維爾,萊克城的公路往西直達彭薩科拉,往東到達傑克遜維爾,往南則通到坦帕與邁阿密。
從這一部署就看得出來,美軍沒有打算守衛邁阿密。
戰後公佈的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時,美軍的作戰計劃中,如果中國海軍陸戰隊攻打邁阿密,佛羅里達半島的美軍將逐步撤往傑克遜維爾,在傑克遜維爾到塔拉哈西建立防線,重點守衛萊克城與萊夫奧克。如果有必要,美軍還將炸掉薩旺尼河上的水壩,用洪水淹沒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區,並且炸掉沿途的所有橋樑。總而言之,美軍不會在佛羅里達半島上與中**隊進行決戰,而會盡可能的讓中**隊留在半島裡面。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第四十一裝甲師的地位無可替代。
要知道,第四十一裝甲師是當時美軍中最主要的機動兵力。從梅肯出發,第四十一裝甲師只需要兩天就能到達萊克城。如果傑克遜維爾遭到攻擊,第四十一裝甲師則能在三天之內趕到。
當然,美軍也考慮過其他情況,比如中**隊在彭薩科拉或者查爾斯頓登陸。
果真如此的話,第四十一裝甲師開赴彭薩科拉與查爾斯頓,最多只需要三天。如果行進途中沒有遭到轟炸,兩天就能到達。
可見,第四十一裝甲師的部署位置,離美軍主要防禦地點的距離都差不多。
問題是,一個裝甲師能有什麼用?
雖然根據陸戰隊特種偵察兵提供的情報,第四十一裝甲師已經得到加強,兵力規模擴大了許多,僅坦克就超過了五百輛,且三分之一是「潘興」式重型坦克,少許還是加強了火力的改進型「潘興」,此外還有不少於四百門的突擊炮、五百多輛半履帶式裝甲車,以及上千輛軍用吉普車與卡車,官兵總數不低於兩萬。可以說,其規模超過了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所有裝甲師,與紅俄的裝甲軍旗鼓相當。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美軍各級部隊的編制規模一向比較大。但是這仍然是一個裝甲師,而不是一個裝甲軍,而且數量眾多的坦克戰車並不意味著有著同等的戰鬥力。
要知道,坦克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
大戰初期,各個交戰國都偏愛重型坦克。主要就是,當時的中型坦克普遍存在火力偏弱的問題。比如德軍在大戰初期使用的三號坦克,配備的是三十五毫米坦克炮,僅能對付一些在大戰前生產的輕型坦克,即便是在德俄戰爭初期充當主力的四號坦克,其坦克炮的威力也差強人意。
只是,到了大戰中期,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紅俄都把重點放在了中型坦克上。
原因很簡單,技術上的進步,賦予了中型坦克足夠強大的火力,使中型坦克具備了與重型坦克交戰的能力。與重型坦克相比,中型坦克的機動性更加有益,因此也更加適合執行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中德俄才研製出了幾種先進的中型坦克,比如德軍的「黑豹」,紅俄的t-34與中國陸軍的「東北虎」式中型坦克。
問題是,美軍並沒有認清這一點,反而認為重型坦克火力強、防護好,戰鬥力更強。
事實上,到了大戰後期,中型坦克與重型坦克的火力差距已經很小了,特別是在各種新式中型坦克裝上了大口徑、高倍徑的坦克炮之後,在火力上已經絲毫不比裝備同樣坦克炮的重型坦克差。至於防護,在坦克炮的威力足夠大的情況下,再好的防護也不可能讓坦克不被摧毀。比如,德軍曾瘋狂的追求防護,設計出了一種重達一百八十噸的超級坦克,而這種坦克毫無實戰價值。原因很簡單,巨大的重量,不但使其根本沒有機動性可言,甚至無法在絕大部分道路上行駛。
實戰早就證明,只有在火力、防護與機動性之間形成平衡,才是優秀的坦克。
顯然,「潘興」是重型坦克,而不是性能均衡的中型坦克。
在實戰中,重型坦克主要用於對機動性要求不高的防禦作戰。問題是,第四十一裝甲師承擔的是機動作戰任務。對第四十一裝甲師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能否擊敗對手,而是能否順利進入戰場。
再說了,一個裝甲師,對於廣袤的美國東海岸南部地區來說,也確實太少了。
如果幾處地點同時遭到攻擊,第四十一裝甲師就將分身乏術。如果對中國海軍陸戰隊的登陸方向判斷錯誤,第四十一裝甲師更這有疲於奔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