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四百一十一章 出兵大西洋 文 / 閃爍

    十一月二十八日,顧祝同回到青島的時候,才知道李向龍、魯志剛、田黛芳等高級將領都已回到青島。

    此時,田黛芳已是海軍上將,而且剛剛被任命為第四艦隊司令官。

    至於組建第四艦隊的事情,顧祝同也是頭次聽說。當然,此時的第四艦隊,只存在於紙面上,還沒有分到一艘戰艦呢。

    當然,這也讓顧祝同猜到,馮承乾把高級將領全都叫回來,而且提前任命田黛芳為第四艦隊司令官,肯定有大事發生了,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海軍打算出兵大西洋,至少會派遣艦隊前往大西洋。

    只是,支持出兵大西洋的人並沒有幾個。

    四位高級將領,全部反對在這個時候出兵大西洋。

    晚上聚會的時候,李向龍與魯志剛都提到,現在還不是出兵大西洋的時候,主要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上的戰鬥都沒結束,海軍沒有多餘的艦隊可用,即便是抽調幾艘巡洋艦去組建第四鍵隊也不大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軍事層面上,大西洋並不是中國海軍的主要戰場。

    從戰略角度來講,大西洋上的戰鬥對中國海軍沒有任何影響,而中國海軍的當務之急是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上取勝。

    要知道,夏威夷群島的主要島嶼還在美軍手裡呢。

    更何況,再過兩個月,美軍就能獲得數艘艦隊航母,而且肯定能在一九四五年三月份把艦隊航母的數量增加到六艘。在此情況下,中國海軍就必須把兵力集中到太平洋上。而不是去大西洋上冒險。

    按照李向龍的說法,在佔領了夏威夷群島之後,再考慮出兵大西洋也不遲。

    當然。在私下聚會的時候,顧祝同沒有唱反調。只是,顧祝同非常清楚,馮承乾在這個時候決定出兵大西洋,肯定與軍事問題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從政治層面,特別是戰後的世界格局所做出的決定。

    十多天前,在收到多佛海戰的消息後,顧祝同就意識到。大戰恐怕要結束了。

    雖然顧祝同隨後就改變了這個想法,因為即便沒有了盟友,美國也有足夠的能力堅持下去。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只要英國戰敗,美國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

    對美國來說,最好的結局莫過於與中德停戰。

    當然。這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就是,同盟國集團的所有成員早就達成了協議。不單獨與敵國議和,而且絕不與敵國簽署任何有妥協成分的停戰協議。這場戰爭,必須以同盟國集團取得全面勝利。所有敵國要麼被徹底擊敗、要麼無條件投降的方式結束。

    如此一來,美國的結局只有兩種,一是被徹底打敗,而是在此之前無條件投降。

    當然,這兩種結局其實沒有任何分別。無條件投降就意味著徹底戰敗。

    一個月後,即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意大利、荷蘭、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希臘與泰國的國家元首或者是政府首腦齊聚黑海海濱城市布爾加斯,在內塞伯爾古城附近的保加利亞王室莊園內,舉行了同盟國集團的第一次全體首腦會議。

    這次會議持續了一周。

    最終,在中德意三國的推動下,同盟國集團發佈了集體聲明,把獲取完全勝利定為了集團的核心綱領。

    當然,這並非布爾加斯會議的唯一成果。

    在這場會議上,還大致確定了各成員國的戰後地位,劃分了主要成員的勢力範圍,並且為在戰後成立一個全球性的國際機構達成了一致。只是,在該機構的職能、權限等方面,集團內部還有分歧。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在多佛海戰之後,顧祝同就意識到,中國遇到了一次絕佳機會,即通過在大西洋上擴大影響力,從而在戰後成為世界霸主。

    道理非常簡單,中國有能力進軍大西洋,德意志第二帝國卻沒有能力進軍太平洋。

    顯然,大戰結束之後,太平洋、即周邊地區將由中國獨佔,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卻不可能獨佔大西洋。

    如此一來,只要中國能在大西洋上獲得立足點,那麼就能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

    顧祝同不大懂政治,但是很有戰略眼光。

    在此情況下,出兵大西洋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欠缺的只是一個合適的理由,畢竟中德早就在勢力範圍上達成了秘密協議。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中國就不可能向大西洋派遣艦隊。

    顯然,馮承乾獲得了一個充足的理由。

    在此情況下,任何人都不可能讓馮承乾放棄出兵大西洋的決定。

    再說了,如此重大的決定,絕對不是馮承乾一個人做出來的,肯定得到了其他高層領導人的支持。

    如此一來,僅憑幾個海軍將領更不可能改變什麼。

    顯然,顧祝同關注的不是要不要出兵大西洋,而是在什麼時候出兵大西洋,以及派往大西洋的艦隊規模。

    可以說,這是兩個極為關鍵的因素。

    如果立即出兵,在顧祝同看來,這是肯定的事情,不犯馮承乾不會在這個時候任命田黛芳為第四艦隊司令官,也不會把所有戰區艦隊司令官召回來,那麼最大的問題就是戰艦數量不足。

    當然,把出兵大西洋的時間推遲幾個月,局面也未必有所改觀。

    主要就是,再等上兩三個月,美軍就能獲得艦隊航母。到時候,美軍肯定會以大西洋為重,也就會把艦隊航母留在大西洋上,甚至會攔截中國海軍的大西洋艦隊。如此一來,在遠征大西洋的艦隊裡面就必須有艦隊航母,而且數量不得少於六艘。問題是,中國海軍在未來三個月裡,不可能獲得六艘艦隊航母。也就是說,到時候肯定得從其他艦隊抽調艦隊航母去增強第四艦隊。

    最有可能被削弱的,就是第三艦隊。

    澳洲的大規模戰鬥已經結束,殘餘澳軍龜縮在西部地區,已經沒有多大威脅了,因此第五艦隊已經形同虛設,別說艦隊航母,連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上的大型戰艦都不多,留下的全是用於護航的中小型戰艦。

    也許,第二艦隊會受到影響。

    只是,在顧祝同看來,馮承乾不一定會從第二艦隊抽調兵力去增強第四艦隊。

    主要就是,即便陸軍在此之前佔領了海灣地區,並且推進到了中東地區,在海軍出兵大西洋的情況下,陸軍肯定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而下一個目標就是控制蘇伊士運河,至少要到達運河東岸。

    說白了,只有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中國艦隊才能獲得前往大西洋的捷徑。

    為此,也就得繼續讓第二艦隊保持足夠的規模。

    這樣一來,可以削弱就只有第三艦隊了。

    在顧祝同看來,為了出兵大西洋,獲得在戰後稱霸全球的機會,馮承乾甚至會為此放棄攻佔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行動。

    再說了,如果第四艦隊能夠在大西洋上擊敗美軍艦隊,那麼中國海軍就肯定能在一九四五年佔領整個夏威夷群島。

    如此一來,馮承乾就肯定會從第三艦隊抽調戰艦去加強第四艦隊。

    當然,前提是,在一九四五年才出兵大西洋。

    如果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出兵大西洋,也就是在美國海軍獲得艦隊航母之前,那麼就沒有理由給第四艦隊編入太多的艦隊航母。如果出兵大西洋的主要價值在政治上,即第四艦隊的主要任務不是去打敗美國海軍,只是前往歐洲,獲得一塊立足之地,甚至沒有必要為第四艦隊安排艦隊航母。

    顯然,就算把美軍的兩艘快速戰列艦考慮進去,加上德意海軍準備攻打英國本土,無法協助中國艦隊作戰,也只需要在第四艦隊裡編入幾艘主力艦,特別是快速戰列艦,就足以完成政治與軍事使命了。

    想明白這些之後,就不難想到該怎麼做了。

    結果就是,在李向龍與魯志剛都反對出兵大西洋,田黛芳也對出兵大西洋顯得不夠熱情的時候,顧祝同卻非常積極。

    二十九日,在馮承乾召開的艦隊司令官會議上,顧祝同就提出,如果要出兵大西洋,最好趕在年內,而不是拖到一九四五年。此外,還要爭取讓艦隊在年底到達北大西洋,最好能在德意志第二帝國、以及地中海之外獲得一處可以駐泊的港口,以便借此獲得獨自行動的基礎。

    顯然,顧祝同替馮承乾說了很多。

    說白了,這也正是馮承乾的計劃。

    這些,由顧祝同說出來,要比由馮承乾說出來好得多。原因很簡單,即便李向龍與魯志剛表示反對,也是在反對顧祝同的提議,而馮承乾可以在這個時候出面,對顧祝同提出的方案稍做修改,來安撫李向龍與魯志剛。

    當然,李向龍與魯志剛都不是笨蛋。

    在局勢如此明朗的情況下,兩人都沒有笨到提出反對意見,只是指出了一些細節上的不足之處。

    結果就是,僅僅用了半天時間,海軍高層就在出兵大西洋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這下,重擔落到了田黛芳的肩膀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