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號率先轉向,隨後是「豪」號、「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
雖然四艘英艦所處的安全海域較為狹窄,但是為了形成戰列,依然做了編隊轉向,而不是讓四艘戰艦單獨轉向。此外,當時四艘英艦在向北航行,如果單獨轉向,就會形成梯次隊形,對編隊作戰有很大的影響。
結果就是,「安森」號成了第一個重點打擊對象。
此時,德軍的戰術也很簡單,就是首先炮擊完成轉向的英艦,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其喪失戰鬥力,然後開始炮擊下一艘英艦。
兩艘「腓特烈三世」級同時向「安森」級開火。
關鍵不是二打一,而是此時的交戰距離。
在十二公里的距離上,德艦的命中率高得驚人。當時,炮戰已經進入平射階段,即穿甲彈打擊的不是戰艦的水平裝甲,而是側舷裝甲。這個時候,德艦火炮的性能優勢、特別是精度優勢體現了出來。
雖然在完成轉向之後,「安森」號也開始向德艦開火,緊隨其後的「豪」號也用上了首部的六門主炮,且十四英吋穿甲彈在這個距離上有可能擊穿德艦的裝甲,但是英艦的炮擊命中率並不高,而且火力不夠兇猛。
短短五分鐘內,兩艘「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打出了一百多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
根據德軍的作戰記錄。「安森」號至少被擊中了十次。命中點都在戰艦右側,其中有六枚炮彈的命中點在水線附近。在這個距離上,別說是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即便是普通穿甲彈,也能毫不費力的打穿「喬治五世」級的側舷裝甲。事實上,當時兩艘德艦使用的就是普通穿甲彈。
中國海軍早就做過測試,在近距離炮戰中,更適合使用普通穿甲彈。
主要就是,鎢合金穿甲彈實質是是增強型的重型穿甲彈,其特點在於存速能力。因此在進行遠距離炮戰中有很大的優勢。在使用相同裝藥的情況下,鎢合金穿甲彈的炮口初速低於普通穿甲彈。受此影響,在近距離炮戰中,鎢合金穿甲彈的動能反而不如普通穿甲彈。威力也就發揮不出來。
當然,這並不表示鎢合金穿甲彈無法進行近距離炮戰。
事實上,根據中國海軍做的測試,只要交戰距離在六千米以上,鎢合金穿甲彈的威力依然強於普通穿甲彈。主要就是,鎢合金的強度高於特種合金鋼,對提高穿甲威力有很大的幫助。
對中國海軍來說,用鎢合金穿甲彈取代普通穿甲彈不是什麼大問題。不管怎麼說,鎢合金穿甲彈是由中國海軍投資研製的,產能有保證。補給也不是問題。為了簡化戰艦的炮戰程序,特別是降低火控控制的難度,中國海軍早就用鎢合金穿甲彈取代了普通穿甲彈,把普通穿甲彈移交給了二線部隊。
在德軍中,這麼做是不大可能的。
關鍵就是,中德間的海運航線並非暢通無阻,把炮彈送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根據戰後公佈的消息,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的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總共還不夠一千枚。也就是說,這些炮彈。連兩艘戰列艦的彈艙都裝不滿,因此德軍依然得使用普通穿甲彈。
為此,德軍制訂了較為嚴格的炮戰戰術。
當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四千米以內,也就是進入平射階段之後,就不再使用昂貴的鎢合金穿甲彈。只有在遠距離炮戰中。才能使用鎢合金穿甲彈。當時,兩艘德艦在對付「安森」號的時候。已經用掉了三分之二的鎢合金穿甲彈。顯然,如果繼續使用鎢合金穿甲彈,只要戰局出現變化,德艦的處境就將變得非常不利。
所幸的是,德軍普通穿甲彈的威力也不算差。嚴格說來,在普通穿甲彈中算得上是非常好的了。
與鎢合金穿甲彈相比,普通穿甲彈的穿甲威力是足夠了,主要差在爆破效果屋
前面就提到,得益於鎢合金的高密度,在保證了炮彈的質量之後,裝藥量比普通穿甲彈提高了近一倍,因此爆破威力要大得多。實戰證明,鎢合金穿甲彈的爆破威力是普通穿甲彈的一點五倍。
只是被六枚穿甲彈擊中水線部位,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安森」號沒有立即沉沒,但是也受到了重創。在艦體右側嚴重受創的情況下,「安森」號出現了嚴重右傾。更要命的是,因為干舷高度本來就嚴重偏低,右傾直接導致位於水平甲板上的兩座主炮炮塔受到了影響。
事實上,「安森」號在遭受了五分鐘的密集炮擊之後,已經喪失了戰鬥力。
雖然當時「安森」號B炮塔裡的兩門主炮還能正常開火,但是B炮塔沒有單獨的火控系統,得於A炮塔聯動,因此並沒有多大價值。
觀察到「安森」號遭受重創後,兩艘「腓特烈三世」級把炮口轉向了「豪」號。
此時,「豪」號已經完成轉向機動,而且跟在後面的「馬薩諸塞」號也已轉過身來,加入了炮戰。
受此影響,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也在這個時候投入了戰鬥。
有趣的是,兩艘戰列巡洋艦的對手不是「豪」號,而是更加強大的「馬薩諸塞」號。
此時,德艦正在向東航行,也就是與英艦的航向正好相反。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沒有依靠速度衝到前面去,而是排在了「威廉一世」號的後面。主要就是,如果前出,肯定會對編隊造成影響,而依次派在後面,就不會影響到前方的兩艘戰列艦,也就不會降低編隊的戰鬥力。
結果就是,出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交戰方式。
這就是,四艘德艦在交錯炮擊兩艘美艦,即前方的兩艘戰列艦在炮擊離得近一些的「豪」號,而後面的兩艘戰列艦則在炮擊離得遠一些的「馬薩諸塞」號。顯然,這與正規的交戰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事實上,這也正好體現出了希恩斯的指揮才華。
雖然交戰距離已經縮短到了十二公里,實際上還不到十二公里,而且兩艘戰列巡洋艦也配備了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但是在這個距離上,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依然難以洞穿「喬治五世」級的裝甲。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正常方式交戰,「豪」號就不會受到嚴重打擊。
希恩斯採用了非正常的交戰方式,確保首先打擊「豪」號,使其喪失作戰能力,然後再對付「馬薩諸塞」號。
當然,也有人認為,希恩斯這麼做是犯了個錯誤。
原因很簡單,在這個交戰距離上,十四英吋穿甲彈打穿「腓特烈三世」級要害部位裝甲的概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十六英吋穿甲彈的威力大得多,能夠百分之百的打穿「腓特烈三世」級的裝甲。因此應該重點打擊「馬薩諸塞」號,以及後面的「亞拉巴馬」號,而不是重點對付「豪」號。
正是如此,有人認為,希恩斯的錯誤直接導致公海艦隊遭受了不應該的損失。
顯然,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安森」號喪失戰鬥力之後,還有三艘英艦可以作戰,而且已經有兩艘完成了轉向。此時,希恩斯需要考慮的不是打擊哪一艘英艦,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再讓一艘英艦喪失戰鬥力。只有這樣,希恩斯才能夠獲得二打二的機會,也才有望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他就得以兩艘戰列艦應戰三艘戰列艦。
雖然還有兩艘戰列巡洋艦可用,但是即便繼續縮短交戰距離,這兩艘戰列巡洋艦也不見得能夠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艦的優勢在於遠程炮戰。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打掉第二艘英艦,希恩斯就能夠通過戰術轉向與對手拉開交戰距離。
事實上,再過幾分鐘,德艦就得轉為向西航行。
這也正是希恩斯看到的機會。
顯然,「豪」號的結局不會比「安森」號好多少。
只是,在「豪」號遭到重點打擊的時候,「馬薩諸塞」號抓住了機會,後面的「亞拉巴馬」號也完成了轉向機動。
七點半左右,「豪」號在被十四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直接命中之後,被迫退出戰鬥。
這艘戰艦沒有沉沒,最終與同樣遭受重創的「安森」號回到了樸茨茅斯,只是直到英國戰敗都沒能完全修復。
「豪」號退出戰鬥後,戰鬥出現了轉折。
七點三十三分,「腓特烈三世」號率先向左轉向,隨後「威廉一世」號、「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硇」號也開始轉向。(谷粒網看小說無廣告)
可以說,這是開打之後,本土艦隊獲得的最好機會。
要知道,這次公海艦隊進行的是編隊轉向,而不是讓四艘戰艦單獨轉向。主要就是,希恩斯想借轉向與英艦拉開距離。
如果英艦能夠在這個時候撲上去,不讓德艦拉開距離,那麼在二打二的情況下,英艦依然有不小的勝算。
事實上,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也確實這麼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