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第二戰列只用了十五分鐘就解決掉了美軍的兩艘大型巡洋艦,算得上神速了,但是戰場局勢卻在這十五分鐘內發生了非常關鍵的變化,即在這十五分鐘內,雙方主力戰列的交戰距離由二十四公里縮短到了十八公里。
顯然,在努力縮短交戰距離的不僅僅是美軍艦隊。
當時,羅成剛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即美軍艦隊在縮短交戰距離之後,會不會首先對付第二戰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羅成剛就得設法消除第二戰列受到的威脅。
要知道,再好的巡洋艦,都擋不住戰列艦主炮打出的穿甲彈,而且只需要一枚十六英吋穿甲彈擊中要害部位,就能重創、甚至是擊沉一艘大型巡洋艦,至少能夠迫使其撤離,而對接下來的戰鬥來說,撤離與被擊沉沒有差別。
顯然,羅成剛能夠做的,就是讓主力戰列去掩護第二戰列。
所能採取的辦法,就只有主動迎上去,對美軍的六艘戰列艦構成更大的威脅,讓美軍無法去對付第二戰列。
也正是如此,交戰距離才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縮短了六公里。
要知道,美軍艦隊不可能直接衝向中國艦隊,雙方在逼近的時候,對艦隊的偏航角度有一個最大限制,即戰列艦的尾部炮塔必須能夠指向敵艦。美軍戰列艦尾部炮塔的轉動角度在二百四十度左右,而中國戰列艦尾部炮塔的轉動角度也相差不大。因此兩支艦隊的航向夾角不會超過六十度。實際上不可能達到六十度,為了保證戰艦的平衡,以及降低開火時對航向產生的影響,主炮的水平射界受到了嚴格限制。因此兩支艦隊的航向夾角大多都得控制在三十度以內。
顯然,在此情況下,僅用十五分鐘就把交戰距離縮短六公里,絕對是很快的了。
在通常情況下,把交戰距離縮短六公里,至少需要半個小時,如果某一方刻意保持交戰距離的話,甚至需要一個小時以上。
當然。關鍵不是花了多少時間縮短交戰距離,而是縮短交戰距離產生的影響。
雖然在交戰距離縮短到十八公里之後,中國海軍五艘戰列艦的主炮能夠更加輕鬆的打穿美軍戰列艦的裝甲,但是獲益更多的不是中國戰艦。而是美國戰艦。首先,在縮短交戰距離之後,中國戰艦的炮擊準確性並沒有顯著提高,主要是新式雷達火控系統對交戰距離並不是很敏感。其次,縮短交戰距離之後。美軍戰艦的威脅大幅度增強,不但炮擊準確性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十六英吋重型穿甲彈在這個距離上,對中國海軍五艘戰列艦水平裝甲的貫穿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
顯然。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就不再是一場單方面挨打的戰鬥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軍的還擊根本沒有對中國艦隊構成嚴重威脅。不但沒有直接擊中中國戰艦,甚至連近失彈都不多。
打到這個時候,戰艦的數量、以及主炮的數量成了決定性因素。
當時,羅成剛手裡只有一個有利條件,即新式火控系統所賦予的更高射速,即用主炮的射速來彌補主炮數量的不足。
問題是,要想達到火控系統所賦予的最高射速,就只能向一個目標開火。
準確的說,火控權在槍炮長手裡,由槍炮長統一指揮四座炮塔,而不是由各個炮塔單獨向目標開火。
這樣一來,戰艦上的數量差距,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與羅成剛預料的一樣,美軍首先集中力量打擊主力戰列最後面的「直隸」號。
這也可以理解,在美軍主力戰列中,最弱的兩艘戰列艦在最後面,而且這兩艘「北卡羅來納」級的戰鬥力都不如中國戰艦,因此各自對付一艘中國戰艦根本佔不到便宜,而前面四艘美軍戰艦的戰鬥力都要強得多,即便兩艘「南達科他」級對中國戰艦沒有優勢,也沒有太大的劣勢。
顯然,讓兩艘「北卡羅來納」級一起對付「直隸」號,才能保存戰鬥力。
當然,萊特的這個安排,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這就是打斷中國艦隊的主力戰列,讓第二戰列得首先支援「直隸」號,也就得首先對付兩艘「北卡羅來納」級,從而無法對付前面的四艘美艦。
這樣一來,萊特就有機會反敗為勝。
要知道,與中國海軍的戰列艦相比,兩艘「依阿華」級不但更加龐大,綜合戰鬥力也要強得多。關鍵就是,「依阿華」級不但有更好的防護性能,而且配備的是mk7型五十倍徑十六英吋艦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彈的時候,mk7型艦炮幾乎能夠百分之百的打穿十八公里外中國戰列艦的裝甲。
也就是說,萊特把希望放在了兩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上。
如果這兩艘戰列艦能迅速擊敗對手,也就是中國艦隊裡的「河北」號與「河南」號,即便不考慮「河北」號是艦隊旗艦,美軍也能夠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用六艘戰列艦去對付中國艦隊的三艘戰列艦。到時候,哪怕把三艘大型巡洋艦算上,萊特也能保證以一對一的方式跟中國艦隊交戰。至於四艘防空巡洋艦,其二百四十毫米艦炮在任何距離上都不可能打穿戰列艦的裝甲。
問題是,萊特忽視了一個問題。
在美軍的六艘戰列艦中,兩艘「依阿華」級存在的問題最多,而且這兩艘戰艦上的官兵最為糟糕。
原因很簡單,這是兩艘服役不久、甚至剛剛完成了海軍驗收的戰列艦。
不管戰艦的性能有多麼強大,只有由素質優良的官兵操作才能發揮出來,而落到一群素質低下的官兵手裡,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事實上,在之前的戰鬥中,兩艘「依阿華」級的表現就非常糟糕。
顯然,萊特打錯了如意算盤。
只是,美軍艦隊也不是沒有機會。這就是,如果兩艘「北卡羅來納州」級能夠及時幹掉「直隸」號,美軍艦隊依然能夠獲得足夠大的優勢,甚至能夠把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海戰結束。這樣的話,羅成剛就不可能在炮戰中殲滅第72艦隊,甚至無法擊敗第72艦隊,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天亮後的轟炸上。
相對而言,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狀態最好。
原因也很簡單,這兩艘戰列艦已經在美軍中服役了兩年,而且在太平洋與大西洋上參加了多場海戰,戰鬥力已經得到了證實,存在的問題也在改造中得到解決,官兵的素質更是其他美軍戰艦無法比擬的。
問題是,兩艘美艦能以多快的速度取得勝利,不但取決於美艦的戰鬥力,還取決於中國戰艦的承受能力。
也就是說,關鍵就是看「直隸」號能夠堅持多久。
如果在一年前,情況肯定不容樂觀。
所幸的是,在一九四三年初接受了服役後第四次現代化改造之後,「直隸」號的作戰能力已經大幅度提高。在改造過程中,中國海軍甚至耗費血本,為「直隸」號更換了包括水平裝甲板在內的,佔全艦三分之一的裝甲板。新的裝甲板,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的設備生產出來,強度與硬度都比「直隸」號上原先使用的裝甲板有了很大提高。中國海軍不惜工本的改進已有的戰列艦,主要就是沒有建造新的戰列艦,而且也沒有打算建造新的戰列艦。雖然改造的費用不見得比新建少多少,但是能夠節約不少的時間,並且不會佔用更加寶貴的大型船台。當時,中國海軍還計劃對另外四艘戰列艦做相同的改造,只是繁重的戰鬥任務,讓這四艘戰列艦一直沒有時間接受改造。
把裝甲板的質量考慮進去的話,「直隸」號的防護能力是五艘戰艦中最強的。
至於官兵素質,那就更加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了。打到這個時候,「直隸」號的官兵隊伍基本上沒有變動,將近七成的官兵在大戰爆發的那一天就在這艘戰艦上服役,已經在戰場上奮戰了兩年多。
顯然,要想迅速擊沉「直隸」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說白了,就算換成兩艘「南達科他」級來對付「直隸」號,也未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其喪失戰鬥力。
當然,這並不表明「直隸」號能夠擊敗兩艘美軍戰列艦。
主要就是,「直隸」號只能向一艘美艦開火,因此另外一艘美艦可以在幾乎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向「直隸」號開火。
在發現同時遭到兩艘美艦炮擊之後,「直隸」號的槍炮長立即對火力配製做了調整,主炮依然向「北卡羅來納」號開火,而左舷所有副炮則向「華盛頓」號開火,以此對「華盛頓」號進行干擾。
問題是,「直隸」號的副炮根本沒有多大威力。
當然,這不是「直隸」號的問題,而是當時幾乎所有快速戰列艦的問題。這就是,快速戰列艦在必要的時候得充當艦隊裡的防空戰艦,因此幾乎所有快速戰列艦都取消了主要用於對海作戰的副炮,換上了主要用於對空作戰的高平兩用炮。「直隸」號的副炮就是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這種口徑的艦炮,最多只能對付驅逐艦這類的小型戰艦,對付輕巡洋艦都非常吃力,更別說對付戰列艦了。
這下,「直隸」號的處境變得極為凶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