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承乾從來沒有看不起陸軍,在過去的三年裡,陸軍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身的戰鬥力,而且在殘酷的戰鬥中越來越強大。1(1)以總體戰鬥力衡量,中國陸軍已經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即便是單位戰鬥力,中國陸軍也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差多少,絕對算得上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地面部隊。
只是,馮承乾壓根就不相信陸軍能從緬甸出發攻佔整個印度,甚至不相信陸軍能夠順利攻入印度。
原因很簡單,緬甸根本沒有供陸軍攻打印度的基礎條件。
當時,沒有一條公路從中國直接通往緬甸!在攻打緬甸的戰鬥中,陸軍的作戰部隊都是在泰國上岸,然後到達泰緬邊境,再進入緬甸境內。直到一九四二年底,在陸軍控制了吉大港之後,才能夠通過港口投入兵力與物資。要命的是,緬甸境內也沒有多少公路,而且僅有的幾條公路的質量都非常糟糕,不但難以讓裝甲車輛通行,甚至連五噸級的卡車都難以正常行使。
要知道,在緬甸戰場上,為了維持五萬前線部隊,陸軍動用了十五萬後勤人員。
為了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陸軍甚至在佔領區內徵用了所有騾馬與黃牛,並且僱傭緬甸本地人組成了馬車隊。
在這種情況下,陸軍還有能力攻入印度嗎?
當時,陸軍提出了一套進攻方案,即作戰部隊沿海岸線推進,重點利用沿途的港口來縮短補給線的長度。
對此,馮承乾嗤之以鼻。
先不說沿岸有多少港口,以及這些港口的吞吐能力,先說沿海岸線推進是否可行。
要知道,從緬甸往西,就是恆河三角洲。在這片被稱為孟加拉的地區,恆河分成了數十條支流,並且有上千條小河。也就是說。整個恆河三角洲地區就是河網密佈,不但缺乏優良的公路,甚至連橋樑都不是很多。
在恆河三角洲地區。根本沒有大的城鎮,有的只是分佈稀疏的村鎮。
顯然,要讓部隊越過恆河三角洲,而且得到足夠的後勤支援。其難度比直接登陸印度半島還要大。
至於繞過恆河三角洲,那就得深入內陸。
當然,這條進攻線路也不那麼好走。1(1)
要知道,在恆河三角洲北面,就是有名的雅魯藏布江下游。也就是被英國人稱為的布拉馬普特拉河。
這條在喜馬拉雅山南面通過和河流在孟加拉北部突然轉向,把印度東北地區分割開來。
也就是說,即便從內陸進軍,陸軍依然得渡過這條河流。
當然,從內陸進軍,最大的問題依然是後勤保障,即現有的公路體系,根本不足以支持大規模地面進攻。
除了糟糕的基礎條件。還得考慮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
雖然在進軍緬甸的時候。陸軍動用的是部署在廣東與雲南的部隊,而且部隊官兵大多來自南方地區,特別是廣東南部地區(當時海南島還屬於廣東,而且廣西的沿海地區也屬於廣東),因此大部分官兵都比較習慣潮濕悶熱的熱帶氣候,但是在進駐緬甸之後。仍然有很多官兵不適應熱帶雨林裡的惡劣氣候環境。一年多裡,駐緬部隊減員近三萬人。而其中兩萬多都是患上了熱帶疾病。
要知道,這還是發生在後勤保障較為充分的基地裡面。
如果軍隊開出營地。深入到雨林裡面作戰,那麼非戰鬥減員將更加嚴重。
綜合這些因素,馮承乾堅決反對從緬甸出兵攻打印度,不但不能以此為主,甚至不應該在這邊用兵。
馮承乾的觀點是,在攻打印度之前,首先攻佔錫蘭,也就是斯里蘭卡。
當時,馮承乾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計劃。這就是,避開印度人口最為集中的恆河流域,在佔領了斯里蘭卡之後,直接攻打印度的阿拉伯海沿岸地區,攻佔一座至關重要的港口城市,比如孟買,然後北上攻打印度河流域,迅速把戰線推進到印伊邊境地區,把德軍擋在印度之外。
說得形象一點,就是通過這種大跨度進攻,先把印度圈起來。
至於能不能攻佔印度,以及在什麼時候攻佔印度,根本是次要問題。只要中德軍隊在伊朗會師,那麼德軍就沒有理由出兵印度,而中國則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插手海灣,為戰後的新秩序打下基礎。
首先被說服的就是劉伯恩。
原因也很簡單,劉伯恩支持攻打印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控制印度,確保中國在戰後獨霸印度洋。
雖然吳鐵生的胃口很大,也更加照顧陸軍的利益,但是劉伯恩已經不是軍人,而是中華民主共和國總統。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政治利益,而馮承乾提出的作戰計劃能夠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劉伯恩的態度有所鬆動之後,吳鐵生也不可能繼續堅持下去。
當然,吳鐵生非常清楚,只要馮承乾提出的作戰計劃得到採納,那麼在印度戰場上充當主角的依然是海軍,至少在攻打斯里蘭卡,以及登陸印度西部地區的戰鬥中,海軍的地位在陸軍之上。
為此,吳鐵生也提出了一點,即在攻佔了斯里蘭卡之後,應該由陸軍來選擇在印度的登陸地點,並且由陸軍負責主要的作戰行動。換句話說,在北印度洋戰區司令部裡,陸軍應該獲得相應的地位。
顯然,馮承乾不會拒絕這個小小的要求。
結果就是,到了六月底,中國高層已經在進軍印度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即首先攻打斯里蘭卡。
這樣一來,海軍的作戰負擔就加重了不少。
甚至可以說,為了攻打斯里蘭卡,海軍不得不暫時放棄攻打中途島的作戰行動,除非顧祝同能夠在不要求增援的情況下攻打中途島,不然馮承乾就只能把攻打中途島的作戰計劃鎖進保險櫃。
要知道,中國海軍的兵力並不富裕。
雖然這個時候,第二批三艘「唐太宗」級艦隊航母已經服役,訓練也已完成,基本上形成了作戰能力,加上已有的八艘艦隊航母,中國海軍總共擁有十一艘艦隊航母,規模是戰前的三倍以上。但是在這十一艘艦隊航母中,能夠用的只有五艘,之前編在第五艦隊裡的五艘艦隊航母都需要進行為期數個月的大修,而第二艦隊裡的兩艘艦隊航母也得輪換著進行第一次全面維護。
五艘艦隊航母能做什麼?
以當時掌握的情報,要想攻打斯里蘭卡,中國海軍至少需要投入兩支戰鬥艦隊,也就是需要動用六艘艦隊航母。
原因很簡單,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面積僅次於馬達加斯加的第二大島嶼。
更重要的是,在這座島嶼上,有大約十五萬英軍,還有數百作戰飛機,而這些飛機分佈在十多座機場上。
顯然,不可能通過一次、或者兩次突襲來打掉英軍的航空作戰能力。
此外,斯里蘭卡離中國的軍事基地並不近,到安達曼群島超過了一千五百公里,即在中型轟炸機與遠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外,到緬甸的吉大港則有兩千多公里,幾乎是重型轟炸機的最大作戰半徑了,到新加坡則更遠。
如此一來,岸基航空兵就很難派上用場。
除此之外,還得考慮美英潛艇構成的威脅。
顯然,能用的五艘艦隊航母全部派往印度洋,也不見得夠用。
也就是說,即便顧祝同想打中途島,而且馮承乾也批准了進攻中途島的作戰行動,他也只能用手裡的幾艘小型航母,不可能獲得艦隊航母。當然,如果顧祝同願意把攻打中途島的時間推遲到一九四三年底,情況就會有所改觀,即原本屬於第五艦隊的五艘艦隊航母都將在這個時候完成大修。
問題是,能夠把攻打中途島的作戰行動推遲到年底嗎?
最初的時候,顧祝同認為有這個必要。關鍵就是,馮承乾向他做出了保證,即攻打斯里蘭卡的作戰行動肯定會在年底結束,因此到時候除了那五艘正在大修的艦隊航母,還可以考慮為第三艦隊增派一艘、或者兩艘艦隊航母,使其組成兩支戰鬥艦隊,從而獲得足夠的兵力優勢。
在顧祝同看來,如果有六艘艦隊航母,那麼攻打中途島就不是太困難。
別的不說,至少不再需要為美軍第七艦隊發愁了。
問題是,到了七月上旬,顧祝同就不這麼認為了。
當時,顧祝同收到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情報,即美國正在全力加強中途島的防禦部署,準備在中途島阻擊中**隊,而且第七艦隊也有望在兩到三個月之內獲得更多的戰艦,從而具備挑戰中國海軍的能力。
這份情報,不但引起了顧祝同的重視,也受到了馮承乾的重視。
兩人都意識到,攻打中途島的作戰行動絕對不能推遲,就算有再大的困難,也必須迎著困難而上。
說白了,如果拖到年底再攻打中途島,進攻難度將超過攻打威克島。
更要命的是,到時候第三艦隊未必能夠奪得制海權,也就不一定能夠確保登陸作戰行動順利進行。
關鍵是,該如何攻打中途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