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參謀長
雖然羅斯福沒有採納尼米茲提出的戰略建議,但是受到了影響,而且認識到了從西南太平洋撤軍的必要性。
問題是,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絕對不是總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
以當時的情況,反對撤軍的肯定是美國陸軍。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尼米茲向羅斯福提出了戰略建議之後,麥克阿瑟就聯合一幫陸軍將領,向當時傾向於撤軍的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施加壓力,讓馬歇爾拒絕一切與撤軍有關的提議。此後,麥克阿瑟還親自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要求總統慎重考慮任何與放棄西南太平洋、放棄澳大利亞有關的軍事建議,並且提到,任何類似的決定,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決定,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也正是在麥克阿瑟的影響下,馬歇爾才在由羅斯福召開的軍事決策會議上否決了尼米茲的戰略建議,並且抨擊尼米茲是投降主義者,宣稱任何性質的撤退都與投降沒有區別。
事實上,馬歇爾本人的觀點與之恰恰相反。
可以說,大戰期間,美軍有兩位非常傑出、也是非常具有戰略才華的將軍,一個是海軍的尼米茲、一個就是陸軍的馬歇爾。
與尼米茲相比,馬歇爾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重要的是,馬歇爾不但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在政治上也很有眼光,而且非常清楚政治對軍事產生的影響。
問題是,馬歇爾的處境比尼米茲更加尷尬。
不管怎麼說,尼米茲只是太平洋艦隊司令,一個純粹的軍事職務,因此在考慮問題、提出建議的時候,他根本不需要考慮政治因素,或者說用不著主要考慮政治因素,基本上從軍事角度出發。
顯然,馬歇爾的職務就沒有這麼單純了。
當時,馬歇爾是美國陸軍參謀長,地位與海軍部長相當。雖然這是一個軍事職務,但是有著非常強的政治影響力,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馬歇爾就是美國陸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替總統指揮陸軍作戰。
尼米茲提出戰略建議的時候,馬歇爾正處於其就職之後最艱難的時期。
可以說,當時不管誰擔任陸軍參謀長,都會認為這是一個苦差事。
對馬歇爾來說,西南太平洋根本就不是他的主戰場,哪怕這裡是美國陸軍直接戰鬥的唯一戰場。
在一九四二年初,馬歇爾就遇到了上任後的第一個大麻煩。
這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向羅斯福提出,必須盡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達到牽制德軍的目的,讓紅俄不至於太早戰敗。
對於這個提議,羅斯福很感興趣。
這也可以理解,在戰略上,紅俄是最後一個可以牽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強大陸軍的國家了,如果紅俄戰敗,德軍就會調轉矛頭對付英國。也正是如此,一向仇視不而思維苛政權的丘吉爾才會主動提出在戰略上援助紅俄。羅斯福本人並不仇視布爾什維克政權,因此他更加清楚援助紅俄的重要性。
問題是,丘吉爾的提議根本不具備可行性。
當然,麻煩事並不需要總統來處理。
在收到總統的命令後,馬歇爾開始著手策劃開闢第二戰線的事情,隨即就意識到,總統給了他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時,可以從三個方向上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一是在西歐的低地國家、或者是法國北部登陸,二是在地中海方向上登陸,三是讓西班牙參戰、借道西班牙攻擊法國。最先被排除的就是第三個方案。道理很簡單,西班牙早就宣佈保持中立,而且佛朗哥政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非常密切。別忘了,當初佛朗哥能夠利用北非軍團反攻本土,就是得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全力支持。
問題是,前兩個方案都不具備實施的可能性。
西歐低地國家要麼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友,要麼是友好國家,而法國北部地區則被德軍控制。雖然德軍部署在西歐的兵力並不多,還不到六十個師,而且以步兵為主,但是憑借四通八達的本土鐵路網,德軍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向西歐增派上百個師,把大西洋海岸變成牢不可破的堡壘。
地中海方向上,德意聯軍已經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因此不管是在意大利登陸,還是在希臘登陸,都得首先打通直布羅陀海峽,也就得花上不少時間,而德軍完全能夠在此期間加強地中海方向上的防禦部署,甚至有能力粉碎美英聯軍奪取直布羅陀海峽的作戰行動。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兵力。
到一九四二年初,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擴充到了三百五十萬,雖然比起其他參戰國依然少得可憐,但是已經是戰前的七倍了。問題是,這三百五十萬官兵中,有差不多二百萬是新徵召的士兵,而且僅有少數完成了訓練。也就是說,當時美國陸軍能夠開上戰場作戰的軍人只有一百多萬。這一百多萬軍人中,有一半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還有大約二十萬在本土與美洲地區,只有大約五十萬可用兵力,其中的三十萬已經到達英國,承擔起了保衛英國的重任。
當時,可以供馬歇爾調動的地面部隊,實際上只有二十萬左右。
顯然,這點兵力根本不足以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而英國當局也只承諾最多出動五十萬陸軍。
雖然到一九四二年底,美國陸軍的兵力情況將大幅度改善,到時候至少有兩百萬軍人完成了訓練工作,但是到一九四二年底,美國陸軍的作戰負擔更重,多個戰場都需要增加地面部隊,可用兵力依然不很充足。
更重要的是,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線需要投入多少兵力,美英雙方的分歧非常大。
馬歇爾估計,至少需要動用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地面部隊,而且只能以光復法國為主要目的,如果要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兵力投入還要增加一倍以上,最終投入也許會達到八百萬。英國當局樂觀得多,認為五十萬地面部隊就能開闢第二戰線,光復法國、或者是擊敗意大利只需要一百五十萬兵力,而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只需要三百萬兵力,最終投入不會超過五百萬。
問題是,羅斯福更加傾向於英國當局。
可以說,這讓馬歇爾非常惱火。
雖然羅斯福的立場,更多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即他必須在反攻歐洲大陸這件事上維護美英同盟關係,但是總統的立場,直接讓馬歇爾處於兩難境地。如果他向總統妥協,就等於讓成千上萬的美軍官兵去送死,從而會在軍隊內部受到排擠。如果他不妥協,那麼羅斯福就很有可能另請高人。
所幸的是,羅斯福沒有這麼蠢,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讓馬歇爾回家養老。
到一九四二年中期,美英在反攻歐洲大陸的問題上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情況下,由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提出,並且發起了一次戰役性質的反擊行動,即美英聯軍在北非的卡薩布蘭卡地區發起一場兩棲登陸作戰,主要目的是奪回直布羅陀要塞南面的丹吉爾等地,打開進入地中海的通道。
可惜的是,這場兩棲作戰還沒有發起就失敗了。
當時,一名叛逃的英**官,把美英聯軍準備在北非登陸的消息送到了德軍手上,而德意聯軍立即增強了在北非西部地區的軍事部署。發現德意聯軍加強了卡薩布蘭卡地區的防禦部署之後,蒙哥馬利非常明智的接受了現實,沒有讓官兵去送死。當然,馬歇爾的反對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問題是,反攻歐洲大陸的設想並沒有因此而束之高閣。
在尼米茲提出撤退建議的時候,馬歇爾本人是贊同的,即從西南太平洋撤退,可以抽調出數十萬地面部隊,除掉用於加強夏威夷群島防禦所必須的作戰部隊之外,至少還有五十萬的富餘。
顯然,對於兵力緊缺的美國陸軍來說,這五十萬兵力不可小覷。
更重要的是,準備用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的物資,都可以送往歐洲,也就能夠增強英**隊的戰鬥力。
說白了,如果英國願意投入更多的兵力,那麼就有能力反攻歐洲大陸。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這麼想。
當時,至少麥克阿瑟就反對所有把兵力轉移到歐洲的戰略計劃,而且這也是他反對從西南太平洋撤軍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陸軍中,麥克阿瑟的支持者不是少數。
此外,麥克阿瑟還是陸軍參謀長最有力的競爭者。說白了,如果哪天羅斯福覺得馬歇爾沒用了,就肯定會讓麥克阿瑟出任陸軍參謀長。
馬歇爾非常清楚麥克阿瑟是個什麼樣的將領。
等到美軍扭轉了戰爭形勢,獲得了主動權與戰略優勢,馬歇爾會非常樂意的把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交給麥克阿瑟。問題是,在美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馬歇爾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麥克阿瑟坐上他的位置。
說白了,麥克阿瑟根本不是那種能夠在逆境中堅持下去,並且取得最終勝利的將領。
結果就是,馬歇爾不得不在某些問題上向麥克阿瑟妥協,獲得麥克阿瑟、以及那些傾向於麥克阿瑟的將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