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二百五十五章 力量倍增器 文 / 閃爍

    八月二十一日,顧祝同回到臘爾,第5艦隊、即原先的第五艦隊第一戰鬥艦隊的休整也到此結束。

    兩天後,以「漢武帝」號為首的五艘艦隊航母,在十艘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八艘輕巡洋艦與十四艘驅逐艦的陪同下,進入了臘爾港外的錨泊地,同一天到達的還有十多艘快速戰鬥支援艦。

    在中國海軍中,快速戰鬥支援艦一個「新艦種」。

    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的補給艦分成兩種,一是專門提供燃油、淡水、潤滑油等液貨的油水補給艦,另外一種是提供彈藥、冷凍食品、醫療用品、維修設備等乾貨的彈藥物資補給艦。雖然中國海軍沒有在補給艦的編制上做出明確規定,但是一般情況下,一支航母戰鬥群裡至少各有一艘油水補給艦與一艘彈藥物資補給艦,如果航母戰鬥群的規模較大,比如有多艘艦隊航母,則會相應的增加補給艦的數量。

    只是,在作戰部署中,補給艦往往不會編在航母戰鬥群裡,而是由戰區艦隊司令部直接控制,並且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艦隊的作戰情況來安排補給作業。

    中國海軍沒有把補給艦編入航母戰鬥群,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所有在戰前建造的補給艦的航速都非常低。

    前面已經提到,中國海軍在大戰爆發前,並不是很重視遠洋作戰,主要是中國海軍的頭號對手是日本海軍,也就沒有必要讓艦隊去遠洋作戰大型戰艦的續航力一般在七千海里左右,中小型戰艦的續航力都不到五千海里。顯然,在家門口作戰,就算需要補給艦,也沒有必要讓補給艦擁有太高的航速。

    要知道提高戰艦的航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此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這就是,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造船能力並不強,特別是建造大型艦船的能力,遠不如歐美列強。在此情況下,中國海軍必須集中力量建造艦隊航母、大型巡洋艦等能夠在海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大型戰艦因此大部分經費都用在了這些戰艦上。結果就是在建造補給艦的時候海軍受經費不足影響,只能降低性能要求,甚至是採用商船的建造標準,而不是按照戰艦的標準進行建造。

    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海軍補給艦的最高航速都不到二十節,一般在十六節左右。

    雖然補給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艦,並不要求始終伴隨艦隊航母作戰,特別是在艦隊作戰的時候,補給艦必須與作戰艦艇、特別是艦隊航母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此一來,也就沒有必要讓補給艦的最大航速與艦隊航母持平。但是為了伴隨艦隊活動,補給艦的最大航速至少應該達到航母戰鬥群的最大巡航速度,即在航母戰鬥群開赴戰場的時候,能夠跟隨在艦隊航母身旁。

    按照中國海軍的標準,航母戰鬥群的最大巡航速度能夠達到二十四節。

    如此一來,補給艦的最大航速至少得達到二十四節、最好能超過二十四節,才有能力伴隨航母戰鬥群作戰。

    大戰爆發後,補給艦航速不足的問題立即暴露了出來。

    可以說在多次海戰中,都出現過艦隊需要進行燃油補給而錯過有利戰機的情況,甚至使艦隊陷於被動之中。

    所幸的是,這些問題暴露得非常及時。

    在兩次硫黃島海戰中,中國艦隊續航力不足、且海上補給困難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而且海軍有了正確認識。

    結果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底,海軍就決定建造一種能夠跟得上航母戰鬥群,而且能夠為艦隊提供全面補給的新式補給艦。因為集燃油、淡水、彈藥、食品、維修設備等多項補給能力於一身,所以海軍給這種新式補給艦取了一個非常特切的名字,即「戰鬥支援艦」,形象的說明了該艦扮演的角色。

    可以說,這個名字非常直觀。

    顧名思義,戰鬥支援艦,就是為戰鬥提供支援的戰艦。

    顯然,為了讓戰鬥支援艦具備伴隨艦隊作戰的能力,就不能採用商船的設計與建造標準了,必須將其視為戰艦。

    所幸的是,中國的幾家大型造船廠都建造過補給艦,有這方面的設計與建造經驗。

    花了不到半年,江南造船廠與北方造船廠就完成了戰鬥支援艦的設計工作,而且同時獲得了海軍的訂單。

    一九四二年六月,江南造船廠率先向海軍交付了第一批兩艘「太倉」級戰鬥支援艦。

    一個月之後,北方造船廠也向海軍交付了兩艘「太豐」級戰鬥支援艦。

    這四艘戰鬥支援艦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七節以上,持續巡航速度達到二十四節,完全達到了海軍提的要求。「太倉」級的滿載排水量高達一萬八千四百噸,般情況下運載六千噸重油、一千五百噸航空汽油、七百噸彈藥、五百噸淡水、一百五十噸冷凍食品、以及其他物資二百五十噸,總運載量高達九千一百噸,一次能夠為一支航母戰鬥群裡的所有戰艦提供油水、彈藥與食品補給。「太豐」級稍微大一些,滿載排水量為一萬九千六百噸,總運載量與「太倉」級相當,為九千四百噸。與「太倉」級相比,「太豐」級的乾貨補給能力更加突出一些。

    因為在交付後需要進行驗收測試,所以這四艘戰鬥支援艦沒有參加印度洋的作戰行動。

    此外,為了與後期出現的航速較慢的戰鬥支援艦加以區分,中國海軍把所有最高航速超過二十四節的戰鬥支援艦都定為「快速戰鬥支援艦」。說得簡單一些,也只有快速戰鬥支援艦能夠伴隨艦隊作戰。

    有了能夠伴隨作戰的快速戰鬥支援艦,艦隊作戰自然更加方便了

    說得簡單一些,艦隊指揮官在策劃作戰行動的時候,再也不需要為安排補給而勞心費神了。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快速戰鬥支援艦的意義,絲毫不亞於採用了斜角甲板的航母。

    道理很簡單,快速戰鬥支援艦成為了中國海軍的力量倍增器,大幅度提高了中國艦隊的作戰效率。

    在快速戰鬥支援艦出現之前,中國艦隊平均每週要進行一次燃油補給,如果在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平均每過三天就需要進行一次彈藥補給,而補給艦無法伴隨艦隊活動,所以只能安排在遠離戰場的海域進行。如此一來,艦隊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往返於戰場與補給海域之間。

    有了快速戰鬥支援艦,相當於節約了大量無意義的航行時間。

    雖然艦隊的補給頻率沒有降低,但是補給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來執行作戰任務的時間就相對延長了。

    此外,第二批快速戰鬥支援艦還具備一定的維修能力,能夠在海上維修對戰艦提供維修服務。如果與浮船塢、駁船等配合,還能在錨泊地對受損戰艦進行修理,進一步提高了戰艦的持續部署能力。

    在大戰的前三年,中國海軍艦隊的平均部署週期只有四個月。

    也就是說,在離開母港四個月之後,艦隊就得返回做必要的維護與保養。

    到了大戰後期,中國海軍艦隊的平均部署週期延長到了半年以上,「白起」級艦隊航母的第二艘,即「王剪」號還創造了連續部署十一個月的紀錄。艦隊的部署週期延長,主要就得益於快速戰鬥支援艦提供的維護與保養服務。

    事實上,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海軍建造的戰艦總量並不比美國海軍多。

    特別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後,隨著「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成批量服役,中國海軍建造的艦隊航母反而遠不如美國海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海軍依然能夠牢牢控制住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在多次海戰中挫敗美國海軍,主要就是中國海軍艦隊的作戰效率遠高於美國海軍,而最大的工程就是那些在後方默默勞作的戰鬥支援艦。

    戰後,斯普魯恩斯就提到,如果美國海軍能在一九四二年開始建造戰鬥支援艦,特別是航速較高的快速戰鬥支援艦,那麼在一九四五年,美國海軍就有機會在太平洋戰場上反敗為勝,至少有機會頂住中國海軍的進攻,創造一個有利於美國的停戰環境,讓這場戰爭在美國戰敗之前結束。

    不管斯普魯恩斯說得有沒有道理,美國海軍直到戰敗,也沒有造出快速戰鬥支援艦。

    事實上,在這場大戰中誕生的所有戰艦,只有快速戰鬥支援艦保留了下來,而且在戰後依然得到高度重視。

    戰後,中國海軍維持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艦隊,也擁有數量最多的快速戰鬥支援艦。

    像艦隊航母、防空巡洋艦、反潛驅逐艦這些在大戰期間誕生的戰艦,在大戰結束之後都陸續被其他更加強大的戰艦淘汰,比如攻擊航母與多用途航母取代了艦隊航母、導彈巡洋艦取代了防空巡洋艦、通用驅逐艦取代了反潛驅逐艦。至於戰列艦,則在大戰結束後被徹底淘汰出了海戰的舞台。即便潛艇在大戰結束後依然受到重視,但是更注重水下航行性能的新式常規潛艇、以及核動力潛艇的出現,也讓那些在大戰期間建造的、更注重水上航行性能的潛艇進了博物館。

    快速戰鬥支援艦的加入,大幅度增強了第五艦隊的戰鬥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