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美國參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再限制潛艇的作戰範圍,等於為美國提供了參戰理由。..
六月二十一日,帝國海軍的潛艇越過北大西洋中線,在百慕大群島東面大約一千二百公里處襲擊了由美國開往英國的船隊。總共有十三艘潛艇參加了伏擊戰,其中九艘潛艇成功突破了護航戰艦的反潛網,在六個小時內擊沉了十七艘商船。戰鬥中,充當誘餌的兩艘潛艇攻擊了反潛驅逐艦。
雖然根據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戰報,在這場戰鬥中,潛艇沒有擊沉反潛驅逐艦,反而有一艘潛艇被反潛驅逐艦擊沉,但是第二天,美國海軍部就宣稱,美國戰艦在執行護航任務的時候遭到德軍潛艇襲擊,有一艘驅逐艦被擊沉,還有一艘驅逐艦被擊傷,近百名海軍官兵喪生。
美國當局如獲珍寶,立即展開了輿論宣傳。
只是,美國的宣傳很有策略。
美國新聞媒體重點宣傳的不是戰艦被擊沉,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柏林和會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承認美國在北大西洋西部的統治地位,以及美國艦船在國際海域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由航行權。當然,美國媒體的編輯也沒有忘記,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宣稱整個大西洋都是戰場。
言下之意,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美國海軍的勢力範圍之內,在任何艦船都有通行權的國際海域,在戰場區域之外襲擊了美國戰艦,造成近百名美軍官兵傷亡,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利益,挑戰了美國的威信。
在任何情況下,德軍潛艇的行為都可以當成美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開戰理由。
六月二十四日,羅斯福前往國會做演講。
此時,美國國內的民意已經調動起來,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反戰遊行。當然,不是反對美國參戰,而是反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動的戰爭。美國新聞媒體也趁機大加鼓動,不顧事實真相,把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成了發動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甚至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掃蕩了歐洲之後將入侵美國。
在美國新聞媒體的宣傳下,美國儼然成為了西方自由民主社會的衛士。
對羅斯福來說,這是讓美國參戰的絕佳機會。
也許,今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
要知道,僅僅四個月之後,中國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國交付了第一批重型轟炸機,對英戰略轟炸全面升級。到一九四一年底,戰略轟炸已經取代了無限制潛艇戰,成為打擊英國的主要方式。
戰後,就有人認為,德皇在六月份放寬了對潛艇戰的限制是一個戰略錯誤。
理由就是,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進行無限制潛艇戰,那麼美國就沒有理由參戰,而最遲到一九四二年中期,戰略轟炸就能徹底打垮英國,而美國卻無法以直接參戰的方式為英國提供援助。
當然,這些觀點都是馬後炮。
至少在德皇下令進行無限制潛艇戰的時候,德軍並不知道能在十月份獲得第一批重型轟炸機,因為東線的德軍並沒有把握在十月份攻佔高加索地區。此外,德軍對是否能夠通過戰略轟炸打垮英國也沒有把握。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早在一九四零年底,德軍就制訂了攻打英國本土的作戰計劃,而且準備在戰勝紅俄之後就攻打英國,到時候帝國海軍將率先奪取北海的制海權,然後由空軍封鎖英吉利海峽,登陸部隊從法國與比利時的港口出發,在英國南部地區登陸。可見,德軍並沒有把希望寄托在無限制潛艇戰與戰略轟炸上,依然認為只有登陸才能打垮英國。
顯然,羅斯福不會錯過如此好的機會。
在做完演講之後,美國國會兩院立即就是否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進行投票表決。
參議院的問題不大,畢竟絕大部分參議員都是利益集團代言人,而參戰才能給利益集團帶來好處。
關鍵在眾議院。
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中,眾議院是兩年換屆,即每位眾議員只有兩年任期,且眾議員由各州的人口數量決定。這決定了眾議員不可能成為利益集團代言人,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為平民說話。
也就是說,眾議院代表了民眾的利益。
問題是,在輿論宣傳的推動下,眾議員並不可能每個都能認清局勢,更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替民眾說話。
要知道,事實就擺在面前,美國戰艦被德軍潛艇擊沉是不容質疑的。
眾議院的投票從下午兩點開始,持續到六點。雖然這個時代的通信技術還不夠發達,但是全世界都在盯著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是否參戰,就由眾議院的四百多名議員決定了。
在法律上,眾議院的表決結果高於參議院。也就是說,只要眾議院否決了參戰決定,美國就不會參戰。
美國眾議院議長公佈投票結果的時候,羅斯福也有點緊張。
為了讓美國參戰,羅斯福用盡心思,他的威信也因此受到挑戰。在向日本出租蘇比克灣海軍基地、推動「戰士租借法」的時候,民眾就開始質疑這個宣稱要把美國帶出經濟危機的總統是否稱職。
如果他發起的參戰運動在眾議院遭到否決,那麼他的總統地位肯定會受到威脅。
別忘了,此時反對參戰的民眾並不是少數。
所幸的是,表決結果對羅斯福有利。在參與投票的四百三十二名眾議員中,有二百二十一人投了贊成票。雖然接下來出了一點波折,即反對黨領袖要求重新計票,認為計票過程中出了差錯,但是結果並沒改變,在重新計票之後,參戰決議仍然以微弱多數在眾議院獲得通過。
美國東部時間七點半,眾議院議長把表決結果遞交給了總統。
國會沒有散會,而是繼續就下一項議題進行辯論,即美國在參戰之後,是否要授予總統戰時特權。
按照美國的法律,只要授予總統戰時特權,總統的權力就將凌駕於國會之上,並且由總統牽頭,在國務院的基礎上結合國會的各個機構、最高法院等權力機構組成戰時政府。
可以說,只要走出這一步,美國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原因很簡單,在戰時狀態下,國會無法約束總統,更不可能彈劾總統。只有等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才能收回授予總統的戰時特權,而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或者說是否已經結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由總統決定。
戰時,只有一件事情不會發生改變,就是大選。
也就是說,即便進入了戰爭狀態,美國也會照常舉行大選,也就可以通過大選讓不稱職的總統下台。
對羅斯福來說,是否獲得戰時特權並不重要,關鍵是獲得了打開戰爭之門的鑰匙。
六月二十五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八點,羅斯福在橢圓形辦公室,通過無線電台發表了全國講話,也就是美國的宣戰書。
講話只有十五分鐘。
在這短短十五分鐘內,一億四千萬美國人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步入了戰場。
對絕大部分美國人來說,美國參戰的影響並沒有立即顯現出來。
要到七月初,也就是美國國會在經過了長達半個月的激烈辯論,最終表決通過了「戰時授權法」,也就是授予總統戰時特權之後,美國才會正式進入戰爭狀態,並且開始第一階段戰爭動員。
也就是說,要到這個時候,美國民眾的生活才會受到影響。
當然,影響範圍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輕壯年男性身上。
要到第三階段戰爭動員的時候,戰爭才會波及到包括女性在內的大部分美國人,讓美國民眾真切感受到戰爭產生的影響。
可以說,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進行戰爭動員需要很多時間。
在大戰爆發一年之後,中國的第三階段戰爭動員還沒有全部完成,預計要到一九四一年底才能到位。就算美國的社會動員效率高一些,政府的組織能力強一些,也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全部動員工作。
也就是說,要到一年之後,戰爭的影響才會全面顯現出來。
在羅斯福發表戰爭宣言的時候,美國國務卿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駐美大使遞交了戰書,並且要求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人員在四十八小時之內離境,美國聯邦政府將為其安排一艘前往巴西的外交郵輪。
當然,美國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的消息,也由此送到了德皇手上。
六月二十六日,德皇在召開了緊急御前會議之後,正式向美國宣戰。
到這個時候,美國只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而沒有向中國宣戰,理由也很簡單,中國沒有做任何侵犯美國利益的事情。
只是,中國向美國宣戰,只是遲早的事情。
德皇在發表戰爭宣言,帝國外交大臣向美國大使遞交戰書,並且下令驅逐美國駐德外交人員的時候,馮承乾正在北京參與高層會議。
討論的議題只有一個,即是否立即向美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