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恐慌
法國迅速戰敗,使得歐洲的局勢變得異常複雜。
可以說,處境最為尷尬的不是與法國簽訂了秘密軍事同盟條約的紅俄,而是一直暗中支持法國的英國。原因很簡單,紅俄在戰爭爆發前,已經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秘密簽署了友好條約,加上法國迅速戰敗,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看到了擊敗英國的希望,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不會立即攻打紅俄,而會首先對付海峽對岸的英國,在消除了後患之後,再出兵攻打紅俄。也就是說,紅俄還有足夠多的時間完成備戰工作,暫時不需要擔心受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進攻。
相反,英國卻在烈火之中。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擁有歐洲第一海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在迅速擊敗法國之後向英國宣戰,並且再次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奪取歐洲的制海權。因為沒有法國阻擋,德軍肯定會登陸英國本土。
顯然,英國在此情況下,根本沒有可能戰勝德意志第二帝國,甚至沒有能力阻擋德軍在英倫三島登陸。
正是如此,英國才非常希望紅俄及時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只有紅俄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才能引開歐洲第一的陸軍,讓英國獲得完成戰爭準備的時間。
說白了,此時的英國與紅俄,都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把矛頭指向對方。
這也反映出,不管是英國、還是紅俄,都沒有信心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都希望對方來消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實力,然後趁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坐收漁利,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問題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誰都看得出來。
德意志第二帝國向英國宣戰之後,魯登道夫並沒有向西線增兵,反而從西線抽調了四十個師前往東普魯士,鞏固帝國的東方防線。隨後,魯登道夫就讓攻法的德軍輪番撤回國內休整。到七月,留在法國的德軍已經不足一百五十萬了,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在戰爭爆發前後組建的預備役部隊。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是僅僅向英國宣戰。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攻打英國本土,欠缺的不是制海權,而是制空權。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向英國宣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就進駐斯卡帕灣,但是並沒有出海活動。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也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威廉港,擺出了與英國皇家海軍決戰的架勢。因為雙方的實力在伯仲之間,所以雙方都沒有絕對的把握一舉擊敗對手。
一時之見,北海出現了僵持局面,而且雙方都不願意打破這個局面。
原因很簡單,英德雙方都承受不起海戰失敗的嚴重後果。對英國來說,如果在海戰中敗北,將意味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將再次上演,英國將不得不在丟失了制海權之後承認戰敗。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如果輸掉了海戰,意味著將遭到英國皇家海軍封鎖,也將因此與盟國斷絕往來。
對雙方來說,僵持都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局面。
不管怎麼說,只要本土艦隊還在,英國本土就不會受到直接攻擊。同樣的,只要公海艦隊還能出海作戰,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沒有遭到封鎖。
也正是如此,當時雙方在北大西洋上的航線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威脅。
可以說,這是一種十分奇怪的局面。
當然,雙方的主力艦隊都龜縮在港口裡面,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即中日海戰給雙方的啟示。
雖然聯合艦隊偷襲那霸港、以及特混艦隊突襲硫黃島,在戰術上都屬於突然襲擊,不是正統的海戰,但是這兩場戰鬥,有一個共同點,即被各國看中的主力艦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問世的航母、以及新興的艦載航空兵成了真正的主角。
顯然,英德雙方都認識到,制空權比制海權更加重要。
問題是,雙方海軍都缺乏真正的艦隊航母,在遠離本土的海域作戰,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防空掩護,更別說依靠航空兵作戰了。
結果就是,如果讓艦隊出海,最有可能遭遇的不是對方的艦隊,而是對方的轟炸機。
當時,雙方不約而同的開始加強海軍基地的防空設施。到年底,英國在設得蘭群島的斯卡帕灣附近建成了四座野戰機場,部署了近三百架戰鬥機與上百架巡邏機。德意志第二帝國這邊,帝國空軍在威廉港附近有六座大型機場,長期部署了近五百架戰機。此外,雙方都在港口附近設置了大量防空陣地。比如,威廉港附近的就有十二處防空陣地,總共部署了上千門高射炮。
事實上,問題就在制空權上。
到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空軍將領才發現,在他們手裡,沒有多少能夠從西歐機場起飛去轟炸英國本土的飛機。
要知道,帝國空軍是一支非常典型的戰術空軍。
大戰爆發時,帝國空軍大概有四千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二千八百架,其中八百架是戰鬥機,剩下的兩千架中,一千二百架是單發轟炸機,四百架是雙發轟炸機,還有一些遠程巡邏機。
也就是說,當時帝國空軍沒有一架四發轟炸機。
事實上,帝國空軍的主要職責除了本土防空之外,就是為帝國陸軍提供支援,即以戰術轟炸為主。
顯然,攻打英國本土,戰術空軍遠遠不夠。
雖然在打敗了法國之後,帝國空軍獲得了法國北部地區的機場,但是在法國北部,根本就沒有多少機場。這也很好理解,因為這裡最容易遭到攻擊,法國根本沒有在巴黎以北地區建設多少機場。
當時,在離倫敦四百公里的範圍之內,只有八座大型空軍基地。
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只能部署大約一千架作戰飛機。主要就是,帝國空軍的單發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都在四百公里左右。即便把半徑擴大到八百公里,也就是雙發轟炸機的作戰半徑,總共也只有二十一座大型機場。如果把轟炸目標定為比較靠北的伯明翰、或者是更北面的利物浦與利茲(這些城市都是英國的工業中心),那麼幾乎所有德軍的轟炸機都沒有足夠的航程。
事實上,這還沒有考慮戰鬥機的作戰半徑。
主要是,當時帝國空軍還沒有完整的護航戰術,甚至沒有人認為,應該為轟炸機群提供護航戰鬥機。
要知道,帝國空軍的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不大。
以bf-109e為例,其作戰半徑僅有可憐的三百五十公里,即便從靠近英吉利海峽的機場起飛,在到達倫敦上空之後,也只能停留不到十分鐘。如果要飛往英國北面的城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推遲攻打英國的作戰計劃。
當然,在已經向英國宣戰的情況下,德軍不可能無所作為。
七月七日,帝國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了第一次轟炸,大約三百架轟炸機集中轟炸了倫敦東南的工業區。
這次轟炸行動並不成功,德軍至少損失了三十三架轟炸機。
主要就是,德軍沒有安排護航戰鬥機。準確的說,伴隨轟炸機活動的戰鬥機在到達英吉利海峽上空之後就返航了。
當時,德軍認為英軍來不及組織防空。
顯然,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判斷。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英國就研製出了雷達,而且早於中**隊開始裝備雷達。在法國戰敗之前,英國已經在本土東南與南部地區建成了完善的雷達預警網,德軍機群還沒有進入英吉利海峽就被發現了。結果就是,德軍機群還沒到達倫敦上空就遭遇了嚴陣以待的英國防空戰鬥機。
這次轟炸,也加深了英國人對戰爭的恐懼。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軍將登陸英國本土。比如,從七月十日開始,英國當局就號召民眾自發武裝起來,在各城鎮都組建了民兵部隊,一些沿海城鎮甚至組織武裝平民在海灘上巡邏。對戰爭的恐懼,還使得英國民眾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因為在一戰中交戰雙方都大量使用了毒氣等化學武器,即便實戰效果並不理想,但是給交戰雙方的居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結果就是英國民眾瘋狂購買防毒面具,一些有錢人甚至委託親朋去美國採購防毒面具。當時,一副美軍在一戰中使用過的、戰後做為過剩物資處理的防毒面具能在英國賣到十英鎊。這是個什麼概念?英鎊還沒有與黃金脫鉤,十英鎊相當於七兩多黃金的市制了。
這種對對戰爭的恐懼,也影響到了英國高層。
一時之間,英國從上到下都處於恐慌之中,甚至變得極為悲觀,在一些港口,英國人開始不顧一切的擠上前往美國的船隻,似乎認為英國即將淪陷,只有逃到美國,才能避免遭到戰火荼毒。
英國還有希望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