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同盟軸心
五個月後,即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馮承乾率領中**事團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回訪。
名義上,這次訪問是對希佩爾率團訪華的回訪。實際上,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還是進行軍事層面上的協商。
威廉二世訪華之後,馮承乾向吳鐵生與劉伯恩提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計劃。
當初,馮承乾向德皇做出保證,並非毫無把握。事實上,這個時候的中國高層,都在算計著什麼時候再度向日本開戰,以徹底消除切身威脅。早在一九三五年,吳鐵生就提出了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以全面征服日本為目的。只是受國際局勢影響,這份方案根本沒有形成作戰計劃。
顯然,吳鐵生與劉伯恩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當然,吳鐵生與劉伯恩都知道,向日本開戰還欠缺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即以什麼理由發動這場戰爭。
毫無疑問,德意志第二帝國向法國開戰,不能成為中國向日本開戰的理由。
原因很簡單,法國與日本不是盟國,因此日本不會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而中國也就不可能以帝國盟國的身份向日本宣戰。
所幸的是,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八月,威廉二世離開中國後不到一個月,日本外交代表團就到達法國,正式與法國進行結盟談判。
當然,這是秘密進行的。
按照柏林和約的規定,法國做為戰敗國,不能與任何國家結盟,不然都將被德意志第二帝國視為威脅。
說得簡單一些,只要法國與其他國家結盟,就等於破壞了和約,也就等於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動戰爭的理由。
問題是,法國當局似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雖然要到一九四零初,法國與日本才能完成結盟的談判工作,而兩國秘密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則是一九四零年下半年了,但是在當時,日本外交代表團訪問法國,而且在巴黎呆了半個月之久,絕不是什麼小事。
要知道,自中日戰爭之後,日本就一直在積極尋找盟友。
最初,日本希望與美國簽署同盟條約。不管怎麼說,日本與美國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因為同盟行動不受限制。問題是,美國國內正盛行孤立主義,加上受經濟危機影響,美國根本沒有考慮與日本結盟。
在華盛頓碰壁之後,日本又去倫敦試了運氣。
英國佬沒有一口回絕日本人的請求,也沒有把日本外交官擋在門外,可是最終也沒有給予日本正式答覆。
原因很簡單,英國把重點放在恢復海軍上,因此得低調行事。
別忘了,在一九三八年之前,英國皇家海軍還相當脆弱,根本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對手。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把英國視為其歐陸霸權的主要威脅,也就一直在提防著英國。
可想而知,為了發展壯大,英國必須低調行事。
要知道,當時英國甚至沒有與美國簽署同盟條約,更別說與日本、這個背信棄義的前盟國簽署同盟條約了。
英美態度冷淡,讓日本心灰意冷。
接下來幾年,日本老實了許多,而且也不得不把重點放在戰後重建上,特別是重塑日本民眾的信心。
直到一九三八年,隨著法國在歐洲大陸上滋事,日本才看到希望。
當然,這個時候的日本,比五年前更需要盟友。
要知道,在中日戰爭之後的五年中,中國利用日本的戰爭賠款、在中南半島上的擴張行動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無私援助,取得了極為輝煌的建設成就,已經在各個主要領域超越了日本,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頭號強國。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實力在這五年內有了實質性的增長,除了在主力艦的數量上略差於日本,在其他各個方面都已超越日本海軍。
憑借實力上的優勢,中國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說得不好聽一些,只要國際環境允許、也就是時機成熟,中國可以在任何時候對日本發動戰爭。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日本相當絕望。
美國不肯結盟,英國又很清高,日本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當時,日本國內的一些政治家甚至認為,在下一場戰爭中,日本就會遭受滅頂之災,甚至連大和民族都將永久性的成為歷史名詞。
當然,這是日本人的邏輯結果。
想當初,中國弱小的時候,日本人不是每天做夢都想吞併中國嗎?現在中國強大了,日本人自然認為,中國也會想方設法的吞併日本,從而徹底消除切身威脅,剷除成為世界大國道路上的主要障礙。
也就在這個時候,法國進入了日本的視野。
只是,在一九三八年,日本沒有任何理由去找法國談結盟,而且法國也不見得會跟一遠在天邊的國家簽署同盟條約。
別忘了,法國連歐洲霸主都不是,哪還管得了西太平洋地區的事情?
德皇威廉二世訪華,為日本提供了一個與法國結盟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日本當局已經在此時瞭解到,法國跟俄國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而且針對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下,日本外交官員信心滿滿的踏上了訪法旅途。
在日本當局看來,法國不可能拒絕日本提出的結盟條件。
原因很簡單,法俄已經形成了實質上的軍事同盟,而且目標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會拉攏與援助中國,爭取在與法俄開戰的時候,中國能夠參戰,從背後襲擊俄國。顯然,真要打成這樣,法俄的勝算不是很大。要知道,在法俄同盟中,居主導地位的不是法國,而是俄國。說得直接一點,法俄能否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關鍵就得看俄國能否在東線取勝。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俄國顯然不能把全部力量用來對付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不敢保證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樣一來,法俄就需要一個盟友來牽制中國,而日本就是這個盟友。
後來,法國與日本簽署同盟條約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如此。
也就是說,到一九四零年,法日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之後,法俄日的三角軸心關係已經形成。隨後不久,紅俄也與日本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以承認日本對南庫葉島、南千島群島的所有權為條件,換取日本在戰爭期間向中國宣戰,並且幫助俄國牽制住中國陸軍主力的保證。
問題是,日本當局忽略了一個問題,即日本與法國結盟,哪怕是秘密結盟,都將成為中國向日本宣戰的理由。
雖然這是一個較為牽強的理由,但是總比沒有理由好。
日法越走越近,世界局勢愈發動盪不安。
此外,日法秘密結盟,還產生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即一直低調的英國終於意識到戰爭很快就會爆發,復仇的機會來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英法就開始進行外交接觸。
雖然英國依然奉行孤立政策,不與歐陸強國結盟,但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同,英國不再認為光榮的孤立能夠捍衛國家利益。說白了,此時的英國不是在守成,而是要為遭受的恥辱復仇。
顯然,英國當局絕對不會指望英國陸軍能在地面上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英國依然是海權為主的國家,因此英國需要陸上強國牽制德意志第二帝國,從而為其奪取制海權創造有利條件。
毫無疑問,法國與紅俄就是英國眼中的陸上強國。
既然日本都肯與法國談結盟問題,那麼英國為什麼不能加入進去?
有趣的是,英國當局並不想與日本接觸。這大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背叛了英國有關。
事實上,當時的英國民眾根本看不起矮小的日本人。
也正是如此,英國選擇與法國結盟,即由法國充當同盟集團的核心,使同盟集團內的國家產生聯繫。
英國當局這麼做,也與其奉行了二十多年的低調政策有關。
不管怎麼說,如果戰爭爆發,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不會首先向英國發難,而會首先盯上四處奔走牽線的法國。
當然,英國加入進來,局勢就更加複雜了。
也正是英法進行外交接觸,馮承乾才決定趁此機會訪問德意志第二帝國,從而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策略產生最有效的影響。要知道,只要英國加入進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的考慮來自海上的威脅,而不僅僅是盯住歐洲大陸上的敵人。在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中,馮承乾顯然更有發言權。
別忘了,馮承乾是德意志第人帝國海軍的締造者。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中的當權人物,比如希佩爾、雷德爾、斯佩,要麼是馮承乾曾經的部下,要麼深受馮承乾影響。這些人也非常瞭解馮承乾,更加佩服他,所以能把他的建議聽進去。
此外,帝國陸軍中的當權人物,也與馮承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魯登道夫就是由馮承乾推薦給腓特烈三世的,而霍夫曼則是在馮承乾的幫助下,才獲得了成為帝國陸軍參謀長的資格。
可以說,馮承乾此次訪德,意義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