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馮承乾是個偉大的戰略家與天才的軍事家。
只是,在其他方面,馮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經濟建設上,馮承乾做出的貢獻就絲毫不亞於創建中國海軍、收復東北與統一全國。
最突出的,就是在兩年干俄戰爭期間,馮承乾為中國工業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一九二零年八月,吳鐵生還在積極向西北進軍的時候,馮承乾就通過宋靖國,邀請了數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代表來到北京,開出了一個讓企業家不能拒絕的條件,即共同壟斷干俄戰爭的軍需供應。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協議。
雖然莓份協議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國政府為這些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提供在華投資、發展的一切便利條件,而企業則要盡全力爭取來自八個干俄國家的軍事訂單,並且在中國建立工廠進行生產。
企業家都知道,戰爭是最大的財富源泉。
更何況,這是一場由八個主要工業國挑起與發動的戰爭。
此外,中國擁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因此與中國政府合作,能夠最大限度的替企業實現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干俄戰爭結束時,二十七家德國企業在華建立了上百座工廠,僱傭了近三十萬名工人,生產的物資不但供應了八國聯軍,還返銷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甚至是英法等國。
當然,中國政府也是這些企業的大客戶。
只不過,有一點不能忽略。
這就是,按照中國政府出台的規定,任何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建廠,都至少要與一家中國本土企業合作,而且中國本土企業所佔股份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那一百多座工廠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屬於中國的民族企業。如此一來,大批中國民族企業在這場戰爭中撈到了第一桶金。
當然,精明的不僅僅是德國企業家。
在德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企業也不敢落後,甚至連日本企業也想分上一羹。
兩年間,西方企業在華開辦的工廠就達到子近三百家。
這是個什麼感念?
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間,外資企業在華開辦的工廠,總共不到一百家!
如果以開辦工廠的速度為準,那麼這兩年的發展,相當於以往九年。
要是算上其他因素,這兩年間取得的成就,恐怕相當於平常情況下十年、甚至二十年。
當時,中國獲得的不僅僅是大批工廠,還獲得了其他好處。比如,在這些工廠裡勞作的工人超過了一百萬,算上民族企業、手工作坊的工人,中國的工人隊伍達到五百萬,總量甚至超過了荷蘭、西班牙與意大利。
工人隊伍發展壯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國民素質整體提升。
要知道,產業工人都受過基本教育,哪怕是成年後的教育,才能掌握勞動技能,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質。
二十年後,這些工人將是中華民族最強大的動力源泉。
此外,還有一個讓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好處。
這就是,通過與外資企業合作,中國工業的技術水準大幅度提高,以製造業為代表的重工業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此之前,中國工業的核心是紡織業等輕工業。
說白了,輕工業的技術含量非常低,而且對國家、特別是軍事實力的貢獻很有限,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靠輕工業起家。即便是當年的英國,也是利再由重工業支撐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其他國家的國門,才讓強大的輕工業獲得了發揮的機會,從而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關鍵一步。
因為國際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所以中國不可能走英國的發展道路。
對中國來說,首先就應該把重工業搞起來。
事實上,這也是馮承乾一直強調的重點。
問題是,發展重工業,除了需要巨額投資,還需要先進技術。
拿建造戰艦來說,僅僅能夠生產出足夠的鋼鐵還不夠,還必須擁有能夠用來生產裝甲鋼的軋機、生產大口徑火炮的ang、生產炮彈的炸藥廠等等,沒有這些,就算有足夠的鋼鐵產量也建造不出強大的戰艦。
可惜的是,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些技術都是國家的根本。
沒有絕對必要,根本不可能轉讓給其他國家。
別的不說,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非同一般,馮承乾與德皇的關係、宋靖國與德國企業的關係都非常良好,但是在技術轉讓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依然留了一手,根本就不願意為中國提供先進技術。
所幸的是,八國干俄戰爭,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做出讓步。
這裡面,各種新式戰爭武器的出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戰中,坦克就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結果就是,在八國干俄的時候,德軍投入了數百輛坦克。問題是,坦克技術還不完善,除了對戰場環境要求較高之外,在正常使用中都非常容易出故障。顯然,不可能把所有坦克都運回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維修,因為來回運送都需要花上幾個月,等到修好再送回來,早就錯過戰機了。如此一來,只能就地維修,也就得在中國開辦坦克維修廠。一九二一年底,
克虜伯公司就在哈爾濱開辦了一家專門用來維修坦克的工廠。雖然當時這家工廠只有維修能力,但是利用這個機會,由宋靖國精心挑選的一批工程師偷師學藝,甚至對坦克的一些零部件進行了逆向測繪。兩年之後,這家工廠就組裝了第一輛坦克,並且在一九三零年之前完成了第一種坦克的設計工作,在一九三三年就製造出了第一輛全新的坦克。
這家工廠,後來就是非常有名的北方重工集團。
要知道,在後來的大戰中,北方重工集團生產了數萬輛坦克,其坦克產量佔到了中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
因為師承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北方重工設計生產的坦克,有很濃烈的德國色彩。
除了坦克,還有一種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的作戰武器。
這就是飛機。
在大戰中,飛機的應用範圍比坦克還要廣泛,並且在大戰期間細化,出現了戰鬥機、偵察機、轟炸機等各種機型,而且飛機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廣泛認同,並且在戰後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主戰兵器。
干俄戰爭期間,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投入了數百架飛機,其他七個國家也總共投入了一千多架飛機。
問題是,這個時代的飛機,航程都非常有限。
當時,除了日本投入的飛機能夠經朝鮮飛回日,或者是運回日本進行維修,其他七個國泉的飛機都的就地維修。
結果就是,在一九二一年,德美英企業在長春、瀋陽與錦州各開辦了一家飛機維修廠。
雖然這些工廠最初只能維修飛機,但是與克虜伯的坦克維修廠一樣,參與維修的中國工程師趁此機會學到了很多先進技術。在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維修廠,中國工程師馮如甚至拿到了一套戰鬥機的圖紙。
有趣的是,干俄戰爭結束後,因為經營不善,波音公司把瀋陽的飛機維修廠賣給了合夥的中國企業。後來,這家企業改組成為「瀋陽飛機設計生產公司」、也就是有名的沈飛,而該企業在下一場大戰中,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飛機製造廠,總共生產了近十萬架飛機,占中國飛機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七。
因為師承美國,所以沈飛設計製造的飛機,帶有很濃烈的美國色彩。
除了技術方面的收穫,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
別忘了,工業發展離不開交通。
在兩年干俄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完成了東北地區的道路與鐵路交通網規劃工作,並且啟動了東北鐵路網修建工程。雖然在干俄戰爭結束的時候,只修建了不到五百公里,但是在隨後二十年,東北鐵路網成為了中國最有效的鐵路交通系統,並且以此使東北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區。
當然,這也與東北的委源有關。
干俄戰爭結束不久,鐵嶺就發現了一座儲量驚人的礦山,隨後又發現了煤礦、銅礦等礦藏。到一九二五年,隨著大慶油田被發現,東北地區獲得了成為重工業集中地的所有資源條件。
從某種意義上講,東北的資源佈局,最有利於成為重工業中心。
雖然山西的煤礦最多,但是沒有鐵礦與石油。雖然天津有石油,但是沒有其他資源。雖然四川發現了天然氣、還探明了不少煤礦,但是交通極不便利。雖然江西有煤、鐵、銅等戰略資源,但是沒有石油,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可以說,只有東北才具備所有資源條件。
欠缺的,僅僅是交通基礎設施。
也正是如此,在東北修建交通網,特別是鐵路網,成為干俄戰爭之後,中國政府面臨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