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德夫林格…級已經不是英國皇家海軍定性的戰列巡洋艦了。
在英國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為了使航速達標,在火力配製上往往比同期戰列艦稍微差一點。比如「獅」級就比同期的「鐵公爵」級少了一座炮塔,而「聲望」級則比「伊麗莎白女王」級與「復仇」級少了一座炮塔。由此可見,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在火力上做了犧牲。
最初,帝國海軍也採用了類似的方法,即犧牲火力來提高速度。
到了「德夫林格」級,就不一樣了。在火力上「德夫林格」級與同期戰列艦,即「拜仁」級沒有半點區別,都是四座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而「德夫林格」級提高航速的手段是增加排水量。
建成時「德夫林格」號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三萬八千五百噸,比帝國海軍最終批准的還多了三千五百噸,比「拜仁」級多了將近五千噸,而同期的「聲望」級戰列巡洋艦也只有三萬三千噸。
可以說「德夫林格」級是第一種在排水窶上超過了同期戰列艦的戰列巡洋艦。
除此之外「德夫林格」級的防護性能也明顯高於「聲望」級,其主裝甲在一定範圍能甚至能夠扛住十二英吋穿甲彈。要知道,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艘戰列巡洋艦能夠應付戰列艦級的主炮穿甲彈。
這意味著什麼?
說得直接一點「德夫林格」級在各項性能上,超過了當時的所有戰列巡洋艦,是一種介於戰列巡洋艦與戰列艦之間的主力艦。
用這種主力艦去打戰列巡洋艦,自然不在話下。
相比之下,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艘戰列巡洋艦就顯得有點寒酸了。
「虎」號就不多說了,雖然在主炮數量上與「德夫林格」級相當,但是主炮的口徑差了一個級別,因此在有效射程、毀傷能力等各項性能上,均遠不如「德夫林格」級,在遠程交戰時的炮擊準確性也差了一大截。
「聲望」級還有得一比,因為它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一種配備了十五英吋艦炮的戰列巡洋艦。問題是「聲望」級對應的是「復仇」級,而英國皇家海軍在設計「聲望」級的時候採用了最簡單的辦法,即減少一座主炮炮塔,用騰出來的空間與節約的排水量,增加了幾台鍋爐與輪機。結果就是「聲望」級只有三座雙聯裝十五英吋主炮炮塔,主炮數量為六門,比「德夫林格」級少了兩門。要知道,六門主炮是一艘主力艦的最低標準了,再少的話,連進行校準射擊都力不到。原因很簡單,在校準射擊的時候,需要三枚炮彈的單著點數據,而校準射擊一般又由半數火炮進行。
對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來說,沒有幸運之神的幫助,肯定打不過三艘德艦。
這也正是漢密爾頓瞻前顧後的原因。
雖然雙方戰列艦的速度都不算滿「伊麗莎白女王」級能達到二十五節,而「拜仁」級能跑到二十六節,基本上與大戰初期的戰列巡洋艦持平,但是與大戰期間建成的戰列巡洋艦相比,這個速度就不算快了。
「虎」號的最高航速是二十八節「聲望」級為三十一節「德夫林格」級也能達到三十一節。
由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在新式戰列巡洋艦面前,之前的快速戰列艦根本就不算快。
漢密爾頓擔心的,正是他的三艘戰列巡洋艦被擊潰之後,三艘德艦會利用速度上的優勢包抄與追擊他的三艘戰列艦。如此一來,他就沒有任何機會脫身,甚至得用三艘戰列艦抗衡七艘德艦。
真要打成這樣,漢密爾頓的最佳選擇就是投降。
為此,漢密爾頓首先要保住的,就是隊列最後面的三艘戰列巡洋艦,必然讓這三艘戰列巡洋艦首先戰敗。
如此一來,自然得保持好交戰距離。
漢密爾頓沒有做錯,而且對後面三艘德艦的判斷也很準確。這三艘戰列艦中,除了「德夫林格」號是在一九一六年服役,另外兩艘都在一九一七年服役,而且三艘戰列巡洋艦都沒參加過戰鬥。只要保持好交戰距離,就算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也不會有好的表現,但是至少能夠多堅持一陣。
問題是,漢密爾頓忽視了一點。
這就是,前面的三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能夠堅持多久,特別是他的擊鍵「巴哈姆」號能夠堅持多久?
隨著交戰距離縮短,英艦的表現終於好轉。
可是,德艦的炮擊命中率也開始提高,而且在距離縮短到一萬八千米、而不是英國皇家海軍認為的一萬六千米的時候,四艘「拜仁」級上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就能對「伊麗莎白女王。級構成致命威脅。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拜仁」級與「伊麗莎白女王」級是兩種旗鼓相當的戰列艦。
原因很簡單「拜仁」級在設計的時候就直接針對「伊麗莎白女王」級,在主炮數量與口徑、裝甲厚度、航速、甚至是艦體的總體佈局等方面,兩種戰艦都極為相似,甚至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只是,實戰證明,這兩種戰艦的差別非常大。
火力上,雖然十五英吋艦炮與三百八十毫米艦炮在口徑上相差不大,而且主要彈藥的質量也差不多,但是三百八十毫米艦炮的身管比十五英吋艦炮長一些,因此炮彈的初速就要高一些。更重要的是,帝國海軍率先區分了重彈與輕彈,而英國皇家海軍到這個時候,依然沒有這麼做。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不管是在遠程炮戰、還是在近距離炮戰中「伊麗莎白女王」級都很難佔到便宜。要說什麼的話,只能說使用一種穿甲彈,簡化了瞄準程序,減輕了炮手、特別是槍炮長與炮長的負擔。可問題是,通過嚴格的訓練,以及採用更好的觀瞄設備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防護上「拜仁」級的優勢更加突出。雖然在設計「拜仁」級的時候,帝國工程師沒有採用馮承乾提出的「重點防護概念」主裝甲帶依然由艦首鋪到艦尾,但是卻重點提高了關鍵部位的厚度,並且削弱了次要部位的厚度。由此帶來了一個極為明顯的好處,即在不增大排水量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提高關鍵部位的防護能力,從而大幅度提高戰艦在激烈戰鬥中的生存能力。相反「伊麗莎白女王」級沒有採用類似的設計,關鍵部位的防護不足、而次要部位的防護過量,使其在戰鬥中極易遭到致命打擊。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帝國首先研製與生產出表面滲碳裝甲鋼,並且首先應用到了主力艦上,大幅度提高了主力艦的防護能力。說得直接一點,英國在裝甲鋼的生產技術上遠不如帝國,因此就算英艦的裝甲厚度與德艦相當,在實際防護能力上仍然有較為明顯的差距,而那些紙面上的數據並不等同於實際性能。
至於航速「伊麗莎白女王」級也比「拜仁」級稍慢。
在英吉利海戰中,這兩種戰艦就交過手,而且分出了勝負。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即便是一對一的決戰,英艦也佔不到半點便宜。更何況,現在是三艘英艦對面四艘德艦,而且其中兩艘德艦多加過海戰,在官兵素質上優於英艦。
距離縮短到一萬八千米的時候,雙方的差距就體現了出來。
在第十七次齊射中「拜仁」級取得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命中率,兩枚穿甲彈分別打在了「巴哈姆」的a炮塔正面與艦橋左側。幾乎同時「巴登」號也在第十五次齊射中,打中了「巴哈姆」號的2炮塔。
這下「巴哈姆」號損失了一半的主炮。
雖然僅僅一分鐘之後「巴哈姆」號就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在只用四門主炮開火的情況下,非常幸運的擊中了「拜仁」號,而且命中點在後部艦橋附近,導致「拜仁」號的一台主測距儀被毀,使得後面兩座主炮炮塔只能使用備用測距儀。但是這一炮並沒有決定性意義,因為交戰距離很快就縮短到了一萬七千米,只到縮短到一萬六千米「拜仁」號的備用測距儀所測得的數據不比主測距儀差。此外「拜仁」號上有兩部主測距儀,只要有一部能夠正常使用,就能統一指揮全部主炮。
這也是「巴哈姆」號的最後一次命中記錄。
八點三十七分「拜仁、,號與「巴登」尊聯手取得了決定性戰果。
首先是「巴登」號打出的一枚穿甲彈直接命中了「巴哈姆」號u炮塔,並且貫穿了炮塔的正面裝甲,在炮塔內爆炸,還引爆了沒有用掉了兩個發射藥包,直接炸死了炮塔內的全部炮手,還炸飛了炮塔的頂部裝甲。因為英艦吸取了以往海戰的教訓,制訂了更加嚴格的交戰守則,比如在戰鬥中,必須時刻關閉提彈通道的防火防爆門,甚至在主跑炮塔的提彈通道內增設了一道防火防爆門,所以炮塔內的爆炸,只毀壞了兩道防火防爆門,第三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火防爆門擋住了爆炸產生的高溫氣體,保護了下面的主炮彈藥庫,沒有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只不過,這只是暫時的。
僅僅十多秒後,一枚從「拜仁」號上打來的穿甲彈,再次擊中了u
炮塔!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枚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