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麗莎白女王號率領下,五艘英艦沒有返回戰列。而是加速到二十五節,咬住了撤出戰鬥的雷德爾。
見到這一幕,馮承乾也有點後悔。
在交戰的時候,馮承乾沒有下令鎖定衝在前方的五艘英艦,不然傑利科肯定沒有機會去追擊雷德爾。
這個時候,馮承乾也面臨著同樣的選擇。
在戰列線上,公海艦隊佔得先機,但是沒有戰艦數量上的優勢,得以十五艘戰列艦對付十六艘戰列艦。就算前面十五分鐘的猛烈炮擊,已經讓英艦嘗到了苦頭,使得大艦隊的火力大為減弱,可是沒有一艘英艦沉沒、也沒有一艘完全喪失作戰能力,因此在戰列對戰中至少會有一艘德艦遭到兩艘英艦炮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馮承乾去支援雷德爾,只會使戰線進一步削弱。
問題是,雷德爾肯定打不過傑利科。
別忘了,傑利科有兩艘戰鬥力遠強於戰列巡洋艦的怕速戰列艦,僅這兩艘快速戰列艦就能幹掉雷德爾。
雷德爾被擊敗,後果將很難設想。
別的不說,就算公海艦隊在戰列決戰中取勝,迫使大艦隊撤退,馮承乾手裡也沒有足夠多的快速主力艦去追擊逃跑的英艦。要想讓勝利變得更有意義,馮承乾就必須讓雷德爾堅持到最後。
想清楚這一點,馮承乾把艦隊決戰的指揮權交給了第一戰列艦分隊指揮官,即「國王」號的艦長,同時命令雷德爾從戰列前方繞過來,與脫離了戰列,並且加速到二十四節的「拜仁」號會合。
在馮承乾手裡,能夠與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匹敵的,只有他的旗艦了。
這樣一來,戰場上出現了兩對戰列。
三點五十分「拜仁」號與五艘戰列巡洋艦會合,馮承乾接過指揮權。十多公里外,傑利科率領的五艘快速主力艦正在逼近。
五分鐘後,馮承乾安排好交戰順序,六艘德艦轉為向北航行,並具減速到二十節。
傑利科沒有減速,仍然以二十四節的速度追擊德艦,只是他也發現,領頭的是「拜仁」號戰列艦。
雖然傑利科早就知道「拜仁」級戰列艦以「伊麗莎白女王」級為對手,在設計的時候就很有針對性,但是他沒有膽怯,因為他手裡有兩艘快速戰列艦,而馮承乾只有一艘快速戰列艦。
四點過,在傑利科靠近到不足十五公里時,馮承乾讓艦隊把航向轉到東北。
顯然,傑利科要想打,就得跟著轉向,不然馮承乾肯定會繼續左轉,並且憑借速度優勢穿插到大艦隊主力戰列前方。
傑利科沒有選擇,立即做了相同的轉向機動。
在此期間,傑利科也對交戰做了安排。
四點過七分,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厭戰」號跟上來的時候,六艘德艦率先打出了第一輪齊射。
雖然馮承乾已經做了安排,由「拜仁」號對付「伊麗莎白女王」
號「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卡爾親王」號對付「厭戰」號,另外三艘戰列巡洋艦各自對付三艘英艦,但是馮承乾的戰術安排極為靈活,在傑利科緊跟著轉向後,就命令後面五艘德艦,首先集中火力打擊最前列的兩艘快速戰列艦。
這個戰術安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只有不到三分鐘,但是六艘德艦各打出了五到七輪齊射,總共投射了近三百枚大口徑穿甲彈。根據德艦的作戰記錄,當時至少直接命豐兩艘英艦七次,而且很有可能還有三次命中被算成了近失。
結果就是「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厭戰」號進入戰列的時候,已經傷痕纍纍了。
當時「伊麗莎白女王」號的首炮塔被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擊中,雖然炮塔的正面裝甲沒有被打穿,但是炮塔內的官兵全部受傷,而且炮長的傷勢非常嚴重,導致該炮塔在五分鐘內沒有開火。「厭戰」號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在第一時間,六艘德艦都瞄準了衝在前面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沒有重點打擊「厭戰」號,但是仍然被擊中三次,其中一枚穿甲彈摧毀了尾部艦橋。
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
英艦最大的損失,是「伊麗莎白女王」號的主桅桿被一枚大口徑炮彈打中,而且恰好就炸掉了艦隊通信電台的天線。也就是說,在修復天線之前「伊麗莎白女王、,號只能靠旗語指揮戰鬥。
這意味著什麼?
旗語只能傳達簡單信息,因此傑利科能難對交戰戰術做出大幅度調整。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五艘英艦只能按照傑利科之前做出的部署,依次進入戰列交戰狀態。
傑利科的部署是:「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厭戰」號對付「拜仁」號「獅」號對付「奧古斯塔皇后「號「澳大利亞」號對付「卡爾親王」號與「威廉皇儲」號「新西蘭」號則對付「威廉大帝」
號與「皇太子」號。
看上去,傑利科的安排沒有問題。
當然,前提是「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厭戰」號特別能打,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幹掉起到骨幹作用的「拜仁」號。不然的話,壓在後面的「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絕對不是四艘德艦的對手,而居中的「獅」號也佔不到多少便宜。也就是說,只要「拜仁」號能夠多堅持一陣,傑利科就必敗無疑。
顯然,傑利科高估了兩艘快速戰列艦的戰鬥力。
相對來說「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情況還要好一點,畢竟該艦參加過挪威海戰,官兵已有實戰經驗。
「厭戰」號的情況就非常糟糕了。
這艘在兩個月前才服役的戰列艦,與當初參加挪威海戰時的「伊麗莎白女王」號非常相似,即大部分官兵都沒有實戰經驗,甚至沒有完成全部訓練工作,在戰場上的表現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事實上,這也正是「拜仁」號的問題。
雖然帝國海軍的訓練體制更加完善,但是「拜仁」號也是一艘新艦,絕大部分官兵都沒有參加過戰鬥。
所幸的是,馮承乾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正是如此,他才在交戰安排上,沒有讓「拜仁」號挑大粱,把對付「厭戰」號的重任交給了雷德爾親自指揮的「奧古斯塔皇后」號,以及在之前的海戰中表現十分神勇的「卡爾親王」號。
這一部署,實際上明確了一個重點:「拜仁」號的首要任務不是去擊敗「伊麗莎白女王」號,而是盡可能的堅持下去,幫助艦隊保持數量上的優勢,吸引英艦的火力,從而讓雷德爾有足夠的時間去贏得勝利。
顯然,馮承乾並不指望初上戰場的「拜仁」號,以及那一千多名字兵創造奇跡。
這個部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戰列決戰階段「拜仁」號的炮擊命中率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是雙方十一艘主力艦中最低的一艘。根據「拜仁」號的作戰記錄,在打出的近四百枚主炮炮彈中,僅有兩枚直接命中敵艦,命中率僅為百分之零點五。
只是,導致「拜仁」號命中率低的,並不完全是官兵素質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交戰過程中「拜仁」號承受了兩艘英艦的炮火,因此進行機動規避比打中敵艦更加重要。
當然「拜仁」號也成功降低了兩艘英艦主炮的命中率。
在整個交戰過程中「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厭戰」號各向「拜仁」號打出了三百八十六枚與二百七十四枚十五英吋炮彈,各命中四枚與三枚,命中率都只有百分之一,不比「拜仁」號好多少。
如此一來,兩艘起到骨幹作用的英艦在「拜仁」號上浪費了極為寶貴的火力。
做了太多的無用功,意味著在別的地方,英國艦隊肯定佔不到便宜。
「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厭戰」號集中火力打擊「拜仁」號時「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卡爾親王」號,特別是「卡爾親王」號幾乎在毫無影響的情況下,向「厭戰」號傾灑了百分之百的火力。
對大艦隊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厭戰」號是這五艘英艦中,艦員素質最差的一艘。雖然有著厚實的裝甲,也不見得能夠承受住德艦的兇猛火力。
結果,最先崩潰的不是三艘戰列巡洋艦,而是「厭戰」號。
五點不到「厭戰」號的四座炮塔被摧毀了三座,僅存的b炮塔,也就是艦橋前方的炮塔也因為提單通道受損,暫時失去了開火能力。
更要命的是「厭戰」號的艦體至少挨了十四枚穿甲彈。雖然只有幾枚貫穿了側舷裝甲,但是造成的損傷極為嚴重。有趣的是,這些損傷多數由於損管不及時,導致損傷加重。
打到這個時候,就算傑利科信心十足「厭戰」號也堅持不住了。
對傑利科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要知道,如果「厭戰」號退出戰鬥,那麼傑利科精心組織的戰列就崩潰了。
問題是「厭戰」號肯定堅持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