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四十五章 厚積薄發 文 / 閃爍

    日俄戰爭的禍根已經埋下,卻不會立即爆發。

    雖然沒能如願以償的佔領遼東半島與台灣,但是日本依然在甲午戰爭中獲益良多,需要時間消化戰爭紅利。俄國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對手,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名列世界第二的海軍。日本要想挑戰俄國,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準備,更需要爭取像英國、美國這樣的潛在盟友。

    對俄國來說,也是一樣。

    雖然包括沙皇在內的俄國統治階層中,沒有一個人瞧得起日本,俄國的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但是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之前,俄國欠缺在遠東地區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基礎,也就沒有足夠的把握擊敗日本。

    在很多人看來,這場戰爭要到一九零五年之後才會爆發。

    原因很簡單,西伯利亞大鐵路預計在一九零五年通車。

    按照很多人的判斷,日本沒有膽量主動挑戰俄國,將由俄國在適當的時候發動戰爭,因此俄國會選擇在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後,也就是能夠便捷的向遠東地區派遣軍隊之後,再出手收拾日本。

    顯然,馮承乾並不這麼看。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主動挑起戰爭的不是俄國,而是日本,而且日本把發動戰爭的時間選擇在了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前。

    關鍵在於,日本有沒有主動挑戰俄國的膽量。

    馮承乾非常清楚,被軍國主義思想控制了的日本人,沒有什麼事情不敢做。別說腐朽的沙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美國,也敢前去挑釁。

    在馮承乾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機會。

    年底,馮承乾向德皇提交了經過修改的帝國海軍造艦計劃。

    此時,帝國宰相俾斯麥已經過世,腓特烈三世親自操辦了俾斯麥的葬禮,還追認俾斯麥為帝國元勳,授予俾斯麥的子嗣世襲爵位。只是腓特烈三世沒有立即任命新的宰相,而是虛位以待。

    馮承乾沒有接受腓特烈三世的任命,繼續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

    在俾斯麥之後,腓特烈三世任命奧托-馮-卡普裡維為帝國代首相,暫行首相職權,主管帝國大小政務。

    這個任命非常明智。

    雖然卡普裡維也是軍人出身,還是退役陸軍少將,但是與俾斯麥相比,卡普裡維更加溫和,更善於解決國內矛盾。腓特烈三世讓卡普裡維執掌大權,就是希望由他來解決日益突出的內部矛盾,特別是傳統實力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維護帝國的內部穩定,增強發展勢頭。

    更重要的是,卡普裡維的影響力遠不及俾斯麥。

    說得直接一點,由卡普裡維擔任代首相,等於讓腓特烈三世有了更多的發言權,能夠更加直接的掌管政務。

    要知道,俾斯麥在的時候,腓特烈三世很少干預政務。

    對馮承乾來說,這也是好事,因為卡普裡維不會像俾斯麥那樣反對海軍建設,最多只是發發牢騷。

    結果就是,馮承乾在年底提出的海軍造艦修改計劃,根本沒有遭到反對。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帝國海軍將在未來五年之內,以每年一點五艘的速度建造新式主力艦,到一九零三年底,實現十艘主力艦在役、六艘主力艦在造的目標,並且同步擴大輔助戰艦的規模。

    如果該計劃得到落實,帝國海軍將在一九零五年左右超越俄國,成為全球第二。

    當然,第二不是馮承乾的目標。

    為了避免觸怒英國,馮承乾公開宣稱,帝國增強海軍實力完全是為了應對波羅的海方向上的新威脅,即沙皇已經決定擴大海軍規模,把波羅的海艦隊增加一點五倍,從而對帝國海軍構成壓倒性優勢。

    有趣的是,這個說辭根本不過關。

    原因很簡單,沙皇決定擴充海軍的根源不是增強波羅的海艦隊,而是應對遠東地區出現的威脅。

    不管怎麼說,馮承乾為帝國海軍擴充艦隊規模找到了一個較為充分的理由。

    拿到錢是一回事,怎麼花掉錢是另外一回事。

    順利獲得撥款後,馮承乾花了一個月,專心處理海軍的技術問題,詳細規劃計劃建造的新式主力艦。

    十多年下來,馮承乾對帝國的技術實力也算瞭如指掌。

    相對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火炮、特種鋼材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比如甲午戰爭的海戰就已證明,帝國製造的大口徑火炮的性能超過了英國火炮,甚至比口徑更大的英國火炮都有優勢,而帝國製造的裝甲鋼也更加優秀。可是在一些較為傳統的領域,比如動力系統上,帝國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可以說,戰艦的動力系統是帝國最大的軟肋。

    在規劃新式主力艦的時候,馮承乾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即再過五年,帝國也不一定能夠製造出可用的蒸汽輪機,而英國在兩到三年之內就有能力製造出實用的蒸汽輪機,在動力系統上保持優勢。

    沒有更好的選擇,馮承乾只能採用原來的套路,即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在戰艦上採用成熟的動力系統,並且留下足夠的余量,以便在將來通過更換的方式進行改裝,延長戰艦的服役期限。

    當然,帝國的造艦能力也絕非一無是處。

    得益於先進的火炮技術,帝國戰艦可以採用口徑較小的火炮,獲得與英國海軍同類戰艦相當的火力。只是在設計上,為了便於今後進行改裝,馮承乾堅持採用三聯裝炮塔,而不是更容易接受的雙聯裝炮塔。

    因為技術進步迅速,所以在主力艦的建造方式上,馮承乾依然採用了小步快跑的方法。

    按照他的安排,在未來五年之內,帝國將分成五個級別,總共建造八艘主力艦,其中三個級別兩艘,兩個級別只造一艘。

    只是,為了節省設計費用,馮承乾提出了一個非常超前的概念「標準艦型」。

    可以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即幾個級別的戰艦採用相似的艦體設計,只是根據需求、技術、建造能力等因素,調整各項性能指標,採用不同的配製,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設計費用。

    雖然這個概念很超前,但是很快就被帝國的艦船工程師採納了。

    一**九年,威廉港造船廠向帝國海軍部提交了新式戰艦的設計規劃。因為多次與馮承乾合作,所以威廉造船廠的工程師非常清楚海軍戰爭大臣的喜好,在設計的時候充分照顧了馮承乾的需要。經過一個月的審議之後,馮承乾正式批准了該型戰艦的建造計劃,並且由威廉皇儲命名為「拿騷」級。

    與馮承乾熟知的「拿騷」級不同,這種採用十二台燃煤鍋爐、三台三脹往複式蒸汽機的戰艦只有一根煙囪,三座三聯裝炮塔以二前一後的方式集中佈置在戰艦的縱軸上,八座雙聯裝一百五十毫米副炮炮塔則佈置在前後艦橋兩側。得益於此,「拿騷」級能在側舷方向上發揮出百分之百的主炮、與百分之五十的副炮火力,最大限度的縮短了主裝甲帶的長度,有效提升了防護強度。

    相對而言,「拿騷」級最大的問題,在於二號炮塔的位置偏高,導致戰艦重心上移,航行穩定性不夠理想。

    當然,這算不上大問題。

    在後期改進的時候,「拿騷」級取消了艦首與艦尾的輔助裝甲,在主裝甲帶外面增加了輔助裝甲,還提高了水平裝甲的厚度,使吃水深度增加了零點四米,在降低了干舷高度的同時提高了航行穩定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拿騷」級是第一艘「無畏艦」。

    雖然受技術限制,「拿騷」級沒有採用蒸汽輪機,使用的仍然是高速持續航行能力欠佳的三脹往複式蒸汽機,但是在其他方面,「拿騷」級與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無畏艦」已無明顯區別。

    「拿騷」級的出現,對英國皇家海軍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只是,馮承乾非常重視保密。

    直到兩年之後,也就是一九零一年,「拿騷」號下水開始舾裝,英國皇家海軍才發現這是一艘劃時代的戰艦。在此之前,英國皇家海軍沒有把費希爾的警告聽進去,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建造著「前無畏艦」。等到英國皇家海軍回過神來,兩艘「拿騷」級,即「拿騷」號與「威斯特法蘭」號已經完成了舾裝。直到一九零二年底,英國皇家海軍才開始建造「無畏」號戰列艦。

    這個時候,看清端倪的人沒有幾個。

    雖然在艦隊規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遠不及英國,哪怕到一九零三年,把在建的戰艦全部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規模也僅有英國皇家海軍的三成左右,但是帝國海軍的積累能力遠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特別是馮承乾親自主導設計的幾種戰艦,都能繼續服役十年、甚至二十年,而英國皇家海軍在「無畏」號之前建造的絕大部分戰艦,都將在十年之內淘汰。

    那麼,十年之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有優勢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