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經傳出,英國上下頓時一片嘩然。
如果說,英國人把「腓特烈大帝」號與「威廉大帝」號看成笑柄,那麼沒有任何一個英國人敢小看「威廉皇儲」號。
當時,這艘戰艦的速度不但超過了所有主力艦,還超過了絕大部分裝甲巡洋艦。
評論「威廉皇儲」號的時候,英國各家報紙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一點:要是這艘戰艦突破了北海防線,進入大西洋,就能切斷英國的所有航線,使英國本土通往世界各地的航運徹底癱瘓;到時候,英國皇家海軍將面臨一個艱巨的挑戰,即打得過「威廉皇儲」號的戰艦追不上,而追得上的又打不過。
費希爾也在此時站了出來,提出皇家海軍應立即建造類似的、甚至是更強大的戰艦。
雖然費希爾位低言微,但是面對現實威脅,英國皇家海軍那些思想頑固的將領也不得不認真考慮。
一**一年底,費希爾被委任為第三海務大臣,主管海軍審計工作。
上任之初,精力旺盛的費希爾就力行改革,在審核皇家海軍的造艦計劃時,再次提出建造「快速主力艦」。
必須承認,費希爾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短短兩個月之內,他就向海軍大臣與首相提交了三次報告,甚至還通過劍橋公爵把事情傳到了剛剛登基的愛德華七世耳朵裡面,引起國王高度重視,加上媒體宣傳,索爾茲伯裡不得不向費希爾低頭。
一**一年底,英國政府增撥一百二十萬英鎊,用來堵住費希爾的嘴。
在馮承乾的刻意安排下,歷史發生了改變。
要知道,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費希爾在當上第一海務大臣之後,才主導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艦計劃,而且首先建造的是劃時代的「無畏」號戰列艦,然後才是「無敵」號戰列巡洋艦。
從時間上看,英國皇家海軍提前了十五年開始建造戰列巡洋艦。
與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不同的是,費希爾得到的經費只夠建造一艘戰列巡洋艦,而且其性能遠不足以跟後來的戰列巡洋艦匹敵。
相同的是,費希爾依然極為看重戰列巡洋艦的價值。
雖然從大背景來看,英國政府撥款一百二十萬英鎊,讓皇家海軍建造具備主力艦的火力與巡洋艦的速度的戰列巡洋艦是為了對付敵國的襲擊艦,保護漫長的海上交通線,但是在具體使用中,費希爾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種火力強大的戰艦能夠參加主力決戰,其速度就是最好的防護。
這艘在一**二年動工建造的戰艦,被費希爾命名為「無敵」號。
也許,費希爾希望這艘戰艦在海洋上所向披靡吧。
馮承乾知道,殘酷的海戰將徹底否決戰列巡洋艦的價值,並且很快就會成為歷史書上的教材。
隨著「無敵」號開工建造,英德海軍軍備競賽的熱身活動總算是開始了。
雖然與後來的造艦比賽相比,此時的競爭還不夠激烈,英德都極為克制,但是維持了數十年的英德友好關係也由此告一段落。即便在很多問題上,英德依然有共同利益,可是對抗取代的合作,英德矛盾浮上了水面。此後十多年,隨著德意志第二帝國日益強大,特別是帝國海軍愈發壯大,英德對抗將取代法俄聯合抗德,成為歐洲地區的主要矛盾,成為世界大戰的禍根。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英德對抗將發展成一場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全面戰爭。
進入一**二年,一系列國際大事也陸續發生了。
首先是,基爾運河的擴建工作正式開始。在「攝遠」號等四艦陸續交付給大清後,二十萬勞工先後從青島出發,來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拓建基爾運河的主要勞動力,德清關係也進一步加強。
隨後,由克虜伯公司出資的彈藥工廠在青島正式建成,開始為大清製造軍火。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而言,這只是一件小事。
按照馮承乾的安排,克虜伯公司去大清開辦兵工廠完全以商業手段操作,帝國政府基本不進行干預。
對大清來說,這卻是頭等大事。
雖然洋務運動搞了這麼多年,各地也興建了不少工廠,但是大清的工業水平依然停留在起步階段,彈藥等軍事物資主要依靠進口。有了青島的兵工廠,即便仍然得從外國企業那裡採購,也總比進口好得多。
李鴻章在高興之餘,跟克虜伯公司簽署了一份採購一千挺機關鎗的合同。
雖然這是好事,卻難住了德國企業家。
要知道,機關鎗的專利權在馬克沁手裡,德國企業根本沒有權利製造。因為是馮承乾促成了德清軍火貿易,所以這個麻煩也交到了他的手上。所幸馮承乾早有準備,在訪清回國後就花十萬英鎊從馬克沁手裡買下了機關鎗的所有生產專利,即便不是獨佔專利,德國企業也不用為產權的問題煩惱了。
當年,發生的第三件大事是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正式動工。
從時間上看,與馮承乾熟知的歷史基本一致。為了加快鐵路的修建速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還任命維特為沙俄財政部長。
借此機會,法國繼續向俄國提供巨額貸款,並且再次提出正式締結同盟條約。
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
雖然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非常清楚,與法國正式締結盟約就意味著與德國為敵,更意味著會與英國產生矛盾,但是經濟受制於人,加上英德關係已經出現嚴重倒退,沙皇也就沒再拒絕法國的結盟請求。
經過數個月談判,法俄兩國的總參謀部的官員在聖彼得堡正式簽訂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規定:當法國遭到德、意進攻時,俄國將全力以赴的支援法國、進攻德、意;如果俄國遭到德、意、奧進攻時,法國也權利進攻德、意、奧,援助俄國;只有在法俄首先發動戰爭的情況下,對方才不承擔同盟義務。
這份條約有多大的意義?
別說馮承乾,連這個時代的人都能想到,法俄締結軍事同盟條約,主要就是為了對抗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消息傳回來,俾斯麥立即前往波茨坦皇宮。
當天晚上,德皇緊急召開御前會議。
馮承乾非常清楚,法俄軍事同盟條約最終將成為英、法、俄同盟的基礎,在他熟知的歷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集團就此誕生。只是,馮承乾並不贊同俾斯麥、瓦德西等人提出的解決方案,即增強與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的同盟關係,認為這麼做等於把更加重要的英國推向法俄聯盟。
原因很簡單,如果為了對抗法俄,主動拉攏奧匈帝國與意大利,德奧意就將組成歐陸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英國的一貫政策就是扶持歐陸第二強國打擊第一強國,因此這麼做等於與英國為敵。
在御前會議上,馮承乾明確提到,如果與奧匈帝國、意大利正式締結盟約,那麼在戰爭爆發之後,英國肯定不會保持中立,將立即、至少會在法俄戰敗前參戰,成為最為強大的敵人。
馮承乾的觀點,得到了德皇的重視,但是沒有說服俾斯麥與瓦德西。
在兩人看來,如果不能把與奧、意的秘密同盟轉化為正式結盟,那麼在下一場歐洲戰爭中,帝國絕不是法俄的對手。
在陸地上打不贏,帝國就會面臨滅國之災。
腓特烈三世很理智,可是他也相信,帝國很難單獨戰勝法俄,必須爭取盟友,而且是足夠強大的盟友。
在歐洲大陸上,有價值的盟友只有奧匈帝國與意大利。
御前會議開到第二天清晨,就算馮承乾竭力反對,在俾斯麥與瓦德西以辭職相威脅的情況下,腓特烈三世做出最後決定,與奧匈帝國、意大利進行結盟談判,爭取盡快締結軍事同盟條約。
馮承乾沒有拿辭職來威脅德皇,他根本沒有想過辭職。
決議已定,也就沒有什麼好更改的了。
御前會議結束後,腓特烈三世讓馮承乾單獨留了下來。
「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也相信你的判斷,只是你得明白,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本土安全才是帝國的根本。」
「陛下,我明白,所以我沒有提出辭職。」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說道:「宰相一再拿辭職威脅,看來對政務已經十分厭煩,也該讓宰相回去頤養天年了。」
馮承乾暗自一驚,腓特烈三世打算讓俾斯麥下課?
「好了,這些事以後再說。我讓你單獨留下來,與你提到的事情有關。」
「陛下說的是……」
「你真的認為,我們與奧、意結盟會使英國倒向法俄?」
「陛下,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雖然英國與法俄有矛盾,但是不在本質上,法俄在戰勝我們之前,絕對無法動搖英國的全球霸權,而我們只需要繼續發展下去,最遲不過三十年就能取代英國。如果在下一場戰爭中,再現當年色當戰役,迅速擊敗法俄,那麼帝國在歐陸上將再無敵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從英國手裡奪取全球霸權。有了拿破侖的教訓,英國絕對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戰爭爆發之後加入法俄集團,在徹底打垮我們的同時,消耗法俄的國力,使法俄難以在短期內恢復元氣。即便法國或者俄國將取代我們稱霸歐陸,那也是戰後幾十年的事情了。到時候,英國可以故技重演,扶持另外一個歐陸強國來對抗法國或者俄國。」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道:「看來,我們遲早會跟英國翻臉。」
「必須為此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