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十八章 委曲求全 文 / 閃爍

    受推演影響,腓特烈三世沒有批准五十萬擴軍計劃,只是象徵性的擴充了十萬。

    這件事,也正是促使毛奇元帥辭職的直接原因。

    腓特烈三世沒再挽留毛奇,以毛奇健康不佳為由,當即批准辭職請求,任命瓦德西為帝國總參謀長。

    這樣一來,等於給俾斯麥發出了警告。

    結果就是,在審議年度財政預算的時候,俾斯麥做出重大讓步,不但批准了高達十億帝國馬克的海軍軍費,還按照腓特烈三世的授意,把陸軍軍費壓縮到一百億帝國馬克,而不是毛奇申請的一百二十億。

    趁此機會,威廉皇儲正式向腓特烈三世提出擴建基爾運河。

    腓特烈三世對這件事很感興趣,因為這是關係到國本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可是錢從哪裡來?

    除了錢,還有一個誰也不能忽視的問題,即勞動力。

    不同於英國這樣的老牌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新興工業國,勞動力短缺一直是阻礙發展的大問題。

    當然,最積極的不是腓特烈三世,而是馮承乾。

    擴建基爾運河,受益者除了帝國的資本家,還有帝國海軍。

    只是,必須解決資金與勞動力。

    資金的事,腓特烈三世讓俾斯麥負責,主要還是通過銀行融資,讓帝國資本家參與運河修建工作。

    勞動力的問題,馮承乾主動找到了腓特烈三世。

    「引進勞動力?」

    「陛下,現在最要緊的就是獲得足夠的勞動力,而不是在乎從哪裡獲得勞動力。」馮承乾早就有了想法,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適當的機會。「我們不是英國,沒有像印度那樣的殖民地,也就不可能指望從殖民地獲得勞動力。可是並非沒有補救措施,大清就有不少的剩餘勞動力。」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似乎早就料到馮承乾會這麼說。

    「陛下也許覺得我有私心,可是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我沒有懷疑你,只是大清的那些人……」

    「只要是人,就是勞動力,欠缺的只是適當的培訓。」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而且在此之前,已經有人嘗試了。」

    「嘗試?」

    「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就僱傭了不少大清的勞工,不然這條橫貫洛基山脈的大鐵路不可能在短短六年之內完工。」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運河與鐵路一樣,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勞動力。帝國欠缺勞動力,為何不從大清僱傭勞工呢?再說了,大清的勞工所需的報酬比帝國工人低得多,還能大幅度降低擴建運河的花費。」

    「如果只是僱傭,恐怕難以滿足需求。」

    「那就得想別的辦法。」

    「你有辦法?」

    「大清已經向帝國訂購了兩艘戰艦,為何不借此事向大清提出,可以用輸出的勞工抵償購買戰艦的款項?」

    「這……」

    「當然,這屬於變相支付,需要銀行出面。」馮承乾笑了笑,說道,「大清這幾年大搞洋務運動,肯定會採購更多的武器裝備。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還能給帝國的軍事工業帶來豐厚的收入。」

    「這確實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唯一的解決辦法。」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說道:「我會認真考慮,還得跟首相商量。這件事要辦成了,明年的海軍軍費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陛下多心了,我所做的,都是在為帝國著想。」

    「問題是,那些招募來的大清勞工能用嗎?」

    「陛下的意思是……」

    「我對大清也算有所瞭解,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極度落後,國民愚昧透頂。我擔心招來的勞工無法勝任擴建運河的工作。」

    「這確實是個問題。」

    「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只能在招募的時候多加注意,盡量挑選年輕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對他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當然,這些還得等招到勞工之後再做決定。」

    「好吧,你精通漢語,這件事就由你來負責。」

    「陛下……」

    「總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我吧,宰相日理萬機,也沒有多少精力來處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說道,「再說了,擴建運河對海軍也很有幫助,你理應肩負起一些職責。」

    「我一定不負陛下重托。」

    搞定了這件事,馮承乾總算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時間了。

    只是,擴建基爾運河,絕非帝國的內部事務那麼簡單。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了英國的高度重視。十月初,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親自致電俾斯麥,詢問帝國擴建基爾運河的意圖。雖然俾斯麥承諾,擴建基爾運河只是為了擴展帝國內河航運,屬於經濟範疇內的基礎工程,但是索爾茲伯裡依然表示極為關切,因為這條運河同樣可以為軍隊所用。

    英國出面干預,運河拓建工程耽擱了下來。

    因為還不敢得罪英國,所以在此事上,俾斯麥顯得極為謹慎。

    關鍵就在,運河的通航能力。

    這個時代,萬噸巨輪還極為少見,內河運輸船一般就幾百噸、大的也不過千噸,而帝國準備把基爾運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三萬噸,甚至有人提出應該提高到五萬噸,不然在二十年後還得再次拓建。

    支持提高到五萬噸的,正是馮承乾。

    雖然別人不知道,但是馮承乾非常清楚,二十年後,戰列艦的噸位將達到三萬噸,一些主力艦的噸位甚至超過了四萬噸。只有把運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五萬噸,才能確保在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的主力艦能經運河在波羅的海與北海之間往返,而不用繞過丹麥半島,運河也才有足夠的軍事價值。

    問題是,果真如此的話,擴建運河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不用多想,英德關係肯定會急劇惡化,法俄也將趁此機會拉攏英國,俄國甚至會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

    經過數個月的磋商談判,俾斯麥最終做出了讓步。

    年底,英德簽署秘密協議,英國為拓建基爾運河提供一千五百萬英鎊貸款,參與運河的設計規劃工作,運河在拓建之後,能供排水量在三萬噸以內、吃水深度不超過七米、船體寬度不超過二十八米的船隻通行。

    英國提供貸款,不是在做好事,而是要借此全程參與與監督運河拓建工程。

    從政治上講,這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了維護與英國的友好關係,或者說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做出的必要讓步。

    沒有妥協,就沒有和睦。

    帝國不得不吞下這顆苦果,馮承乾也不得不接受現實。

    讓馮承乾沒有想到的是,《基爾運河拓建協議》公佈之後,英國與帝國國內都出現了輿論風潮。

    在英國,評論家把索爾茲伯裡說成了賣國賊,認為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拓展具有極大戰略意義的基爾運河等於自掘墳墓,必然後患無窮。雖然政治家都知道,索爾茲伯裡為英國爭取到了盡可能多的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受到鼓動,索爾茲伯裡遭遇了第二次組閣之後的首次信任危機。

    在帝國,沒有人罵俾斯麥,因為受輿論宣傳影響,大家都把俾斯麥看成了受害者。

    帝國民眾敵視的不是軟弱的宰相,而是借勢凌人的英國,因為是英國把這些帶有侮辱性質的條件強加到帝國頭上,是英國在蠻橫干預帝國內政,是英國在想方設法的阻止帝國發展壯大。

    在民間形成的仇恨,最難以消除。

    到此,英德矛盾也浮上了水面。

    在此之前,大部分帝國民眾都把英國當成盟友,因為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一戰爭中英國一直支持普魯士,為北德統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此之後,帝國民眾看待英國的目光肯定會有所改變。

    很多人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歸結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擴張野心,可是又有多少人認識到,正是英國處處逼迫、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展壯大,才使帝國走上戰爭之路,也使得帝國在大戰中幾乎靠一己之力對抗所有歐洲強國,在綜合國力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獨獨堅持了四年之久。

    一個民族在國家安危上形成了共識,這個民族就不可戰勝。

    受輿論宣傳與民意影響,帝國的銀行家表現得非常積極,到年底就籌集了二十五億帝國馬克。

    資金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剩下的就是勞動力了。

    十二月八日,俾斯麥在宰相府召見大清駐得參贊陳季同,詢問了「定遠」與「鎮遠」兩艘戰艦的情況。

    名為詢問,實為暗示,帝國能以更加廉價的方式,為大清建造更好的戰艦。

    對正在積極籌劃海軍的大清來說,這絕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要知道,當初採購「定遠」與「鎮遠」二艦,總共花掉了三百四十萬兩白銀,幾乎掏空了李鴻章的腰包。俾斯麥主動提出,可以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抵償戰艦的採購經費,自然大受李鴻章歡迎。

    兩天之後,陳季同再次去了宰相府。

    這次,俾斯麥通知了馮承乾,讓他去見見來自大清的使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