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平民世家

作品相關 第一3 八節 遠東之戰(五) 文 / htsh

    隨著中國同行的阻擊和反擊越來越激烈,東亞兩個對手的日子就越來越難過,自從把市場zhan有率推進到35%以後,他們就發現再也難進半步了,手段用盡,仍然是不得寸功!

    統計數字表明,3月份中國公司的產品市場zhan有率為65%,4月份上升到了65.5%,到了5月份回落到65%,6月份,67%,一直到10月份,一直在65%和70%之間徘徊。面對中國同行的強大競爭壓力,東亞兩強拋棄了成見,進行了全面的互相配合,但是一加一並不等於二,有時候比二還要小一些,他們的合作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事實上,自從市場大戰展開,中國企業就面臨著兩條戰線的壓力,這兩個對手幾乎是一起展開圍攻,各取所需,雖然也出現過一些利益衝突,但是基本上是彼此井水不犯河水,都被最小化了,讓中國人來說,「兩國早就合夥圖謀中國了」,所以其聯合的效果並不大。8月份國內企業從68%的市場zhan有率下降到66%,9月份維持在65%的水平,10月份還是維持在了65%的較高水平,十月鏖戰,日本和韓朝公司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當然,中國的內需已經充分調動起來,比如38年10月份就比年初上升了150%,各公司的生產量都增長了不少。

    相比於37年2月份,中國國內的生產增長了4.6倍,日本增長了6.5倍,韓朝和日本相差不多,但是加上各國國內的消費量,三國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如果中國生產了大約325的產品,那麼日本僅僅生產了200產品(國內市場為80),而韓朝生產了130產品(國內市場為75),這大約維持了其生產和銷售的平衡。但是實際上,中國企業需要400就能滿足要求了,日本需要生產300才能滿足要求,而韓朝需要生產180才能達到平衡,這就使得各國的缺產率分別為18.75%、33.3%和27.7%,中國的情況最好,日本的狀況最「令人擔憂」,大約三分之一的生產無法進行。公司與公司之間沒有永恆的利益,尤其是在生死存亡和彼此利益激烈衝突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盟友存在。日本企業的經濟水平比中國高一些,但是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不能在和中國企業的競爭中獲取優勢,假如能從中國市場上再得到5個百分點,那麼她就能維持和東亞鄰居的增長平衡,可是十個月過去了,並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中國企業的整體情況雖然略有不如,但是每個行業都有不弱的公司存在,加上無法忽視的本土優勢,那麼為了企業尤其是國家的長遠利益,他們就只能從韓朝身上取得了。韓朝企業和日本相比,雖然有不少領域達到或者保持領先水平,但是總體上有所不及,尤其是北方(原來的朝鮮)更要落後一些,雖然他們比中國同行的平均水平稍高一些,在沒有中國企業擁有的本土優勢的情況下,自然不是「盟友」的對手,10月份還能保持和日本先前的比例(大約為11:24),到了11月份,已經降到了9比25了,進入39年年初,銷售量已經不足日本企業的三分之一了,她的市場份額不斷的被日本同行奪去,當然還有一部分落入了中國同行的手裡。

    面對兩國公司之間的「內戰」,中國企業自然是不會放過,「柿子要撿軟的捏」,這是大家都習慣的事情,雖然大家對日本有意見,但是對於韓朝也不見有好感,他們可是從來沒有對總國同行心慈手軟過,趁機削弱「不識好歹」的鄰居成為許多公司組合體的首選,就是說成是「痛打落水狗」也可以。到了38年底,中國企業已經從韓朝身上取得了兩個百分點,達到了67%的市場zhan有率,這時候她的市場zhan有率已經不足8%了,在中國春節前夕,更是降到了6%左右,幾乎下降了一半,相對的,國內企業則上升到了68.5%。韓朝成為這一階段市場競爭的犧牲品,而就在這期間,因為商家的有力的刺激措施,中國市場消費持續上漲,增幅達到了20%。當然,兩國的市場也有了增長,只不過沒有中國快而已,比如日本達到了10%,韓朝稍為高一些達到了12%。以此時的開工情況來看,中國企業以411的產品佔到滿足要求(480)的85.6%,提高了4.37個百分點,日本以241的產品佔滿足要求(345)的69.9%,提升了2.1個百分點,而韓朝則以126的產品僅僅zhan有滿足要求(200)的63%,下降了近十個百分點,實際產量還略有下降。韓朝的失敗在於中國市場zhan有率的嚴重降低,因為其國內的市場根本就不能同中國市場相提並論,中國市場上的成敗是他們生存的關鍵,這也是鄰居們重視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對他們來說,國內市場狹小,需求也不旺盛,同時生產力又比較高,再加上大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中國身上,優先中國政策使得大量的優惠條件被投到中國,相對削弱了本國市場的恢復力度!

    但是從種種跡象表示,日本企業加大了國內市場的恢復力度,從39年初開始,政府鼓勵企業對國內市場予以扶持,同時韓朝也進行了類似的舉措。從他們的角度考慮,這也是必需的事情,因為從近兩年的情況來看,兩國企業並沒有從中國市場上得到足夠的好處,為了增強國內企業的整體活力,在加強爭奪中國市場的同時,加快本國市場的開發和恢復,效果可能會更好,這由此展開了遠東之戰的新階段。東亞兩個經濟強國國力雄厚,經濟基礎比較好,國內市場恢復比較順利,也恢復得比較好,相對來說可開發的前景有限,但並不是說沒有開發潛力,完全恢復過來也是一個相當不小的市場。春節剛剛過去,市場大戰的隆隆戰鼓就敲起來了,經濟學家們已經養成習慣了,他們領著國家的薪水,每天都在和市場統計數字打交道,分析統計數字,得出結論,發表見解……據數字顯示,在年初的一月份,韓朝產品出現了大量積壓的現象,積壓率達到了50%左右,遠遠高於日本的35%和中國的25%,出口比例也已經從最高時的43%下降到34%;而日本則從33%上升到了*%,種種跡象顯示了日本的上升勢頭,這對中國政府或者企業來說都不是好消息。經濟評論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表,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大肆渲染,指引各家公司的行動以維護商業戰爭的果實,比如在37年讓中國企業和中國人蒙羞的市場統計數字就是在他們的指導和統計下做出來的。

    幾十年來,中國已經建立起完善的社會統計制度,從海關到城市的各個商業部門,從製造業公司到具體的商家客戶,統統被他們掌控和統計。民眾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格言,當初中國市場被兩國的產品所搶佔,在輿論界的指導下,民間爆發了「救國」運動,現在的局面可以說是民眾所創建起來的,人民的功勞功不可沒。對於東亞的兩個鄰居,中國人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他們既不喜歡,又不希望他們過分削弱,尤其是不希望他們強大起來,幾千年來的中央大國思想,使得他們特別討厭其他國家對他們指手畫腳,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他們喜歡自由要遠過於其他任何國家和人民,更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是兩國的民族主義太過濃厚,以前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為了發展經濟吸引了他們的投資,使得中國人受夠了兩國思想行為的氣,在日資企業和韓資企業工作過的人,幾乎沒有心情愉悅的!

    兩國情勢的輕微變化,馬上吸引了中國專家們的注意力,2月份,韓朝國內的市場需求上漲了35%,日本也上漲了30%,這使得他們的出貨量大量增加,工廠的擠壓率開始降低……中國人也不是什麼善人,特別是關係到今後實力的對比,沒有人會認為日本情願放棄對中國海洋資源的野心,如何削弱兩國,尤其是日本,成為人們關心的共同問題。中國企業沒有精力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打入兩國市場,那麼就只好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以中國大市場擠壓兩國的小市場。3月份,中國公司捨棄節節敗退的韓朝企業,把日本同行當作了競爭的主要對象,這一方面是韓朝留在中國市場的企業都是一些硬骨頭,大企業,再壓縮也不能將他們趕出去,保留6%的市場zhan有率已經是最低限度了;另一方面日本擁有的四分之一市場,可是讓某些人非常眼紅,如果能夠降低日本產品的市場zhan有率,對長遠來說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市場上的微小變化,商人們可是輕易的就能感覺出來,而且統計數字也確實的顯現出來,各家企業也都心知肚明,到了4月份,日本企業的中國市場zhan有率降到了25%,5月份時下講到了22%;而韓朝產品則從6%上升到7.5%再上升到8%,僅僅半年時間,韓朝和日本企業的命運整個的變了個樣!

    中國企業加大對日本同行的競爭,起到了三個效果,首先,通過努力,市場份額上升了1.5個百分點,擴大了自身的zhan有率;其次,日本公司的市場zhan有率連續下滑,下降了3.5個百分點,而相反,壓力大減的韓朝企業上升了2個百分點;第三個效果才是某些人的根本目的,這就是把兩國企業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方面來。因為中國市場龐大,還沒有完全恢復就已經達到了兩國市場的兩倍多,關係到他們後期發展的關鍵所在,他們不得不重視在中國市場的zhan有情況,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轉移過來,增大中國市場的恢復力度,削弱他們本國市場的恢復力度。這個動作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5月份國內市場比上個月上揚了15個百分點,同期日本上升了14個百分點,而韓朝也僅僅上升了20個百分點。通過市場的手段,中國使得兩個對手放慢了國內市場復甦的步伐,大戰從此進入了激烈混戰的局面,這時候,基本上是中國和韓朝企業一起對付日本同行,壓縮日本企業的生存空間。5月份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大增,但是日本產品的實際銷售量反而下降,造成了嚴重的擠壓。日本企業當然不甘心被擠出中國市場,全力反擊,連帶韓朝公司也不得不大力維持和擴大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搶佔中國市場,才能維持和擴大公司的市場利益,一旦被擠出了中國市場,緊緊依靠國內市場,將很難生存下去,必將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敗北。

    雖然在理論上,東亞三國的產品可以投放到世界的其他市場去,但實際上,在這種時候,根本就不可能,銷售量比較大的歐美市場,經過兩年多的「封閉式發展」,早已經是鐵桶一般,難以迅速打開市場,尤其是成本不合適,其他市場又太小,更是大家互相爭奪的地方,誰也討不到好處,日本、北美、中國、韓朝和歐盟等地區的國際公司在那些地方混戰,基本上勢均力敵,誰也不能zhan有絕對優勢。如今世界公認的三大市場,分別為歐盟、北美和中國,而中國市場甚至比北美市場的前途更大,實際數字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從37年2月份到39年5月份的兩年多時間裡,歐盟市場擴大為1.9倍,北美市場擴大為2.3倍,而中國市場擴大了3.3倍,如果說34年2月份歐盟市場為100的話,那麼北美則為70,而中國僅僅為39,那麼到了36年5月份,歐盟增長到了190,受損比較嚴重的北美市場已經恢復到了160,而當初受損更加嚴重的中國市場也達到了128,三大市場的差距在急劇縮小;另一方面,遠東三大市場的綜合已經達到了214,超過了歐盟大市場,龐大的遠東市場由不得東亞三強在區域內展開血戰!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三國公司在中國(尤其是大陸)境內展開了又一輪的纏鬥,各家公司之間攻攻守守,一會兒韓朝和日本公司合作,對付強勢的中國企業,一會兒中日一起對付韓朝,或者中國和韓朝一起聯手,對付漸趨強大的入日本企業,社會統計數字還是每月出一次,三國公司以及各國國內的市場狀況都有分析。到了6月份,日本產品所佔的份額繼續下降,僅僅21%多一點,而中國公司則突破了70%大關,達到了71%強;7月份,日本公司強勢反擊,中國企業所佔份額開始下降,1.5個百分點很快就失去了;接著韓朝企業趁火打劫中國同行,使得其市場份額繼續下降,還不足67%;可是到了9月份,中國企業依舊堅守在67%的份額,而韓朝已經退到了8%的zhan有率,降低了一個百分點;10月份,中國公司開始反擊,日本產品銷售兩嚴重下滑,韓朝也上升到了11%。可是很快,韓朝公司就吃了大虧,11月份將為8%,12月份狂降為5.5%,同時中國企業上升到71.5%……七個月時間,中國公司市場zhan有率上下浮動了4.5個百分點,韓朝更是達到了5.5個百分點,連日本也達到了5個百分點,可見市場競爭激勵的程度,據說幾乎每個月或者每個地區都會出現不同的聯合現象。

    三國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市場,使得該市場的增長速度不僅高於歐美市場,更高於日本和韓朝市場,據統計數字顯示,39年下半年,歐盟市場上升了22%,北美市場上升了31%,而中國市場上升了33%,日本僅僅為11%,韓朝也不過17.5%。到了70年初,世界主要市場的相對消費量,中國已經以170超過了美國(160)排在歐盟(232)之後了,此時韓朝市場不過47,日本市場也僅僅為51而已。從37年4月份到39年12月份的35個月裡,世界的主要大市場中,歐盟增長了1.3倍,美國增長了2.0倍,中國增長了3.4倍,日本增長了1.2倍,韓朝增長了2.0倍……以中國的市場增幅為最大,日本為最小,而中國市場之所以能夠迅速提升,與其本身市場容量大和有巨大潛力相關外,還與遠東之戰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爭奪中國市場,在協議的嚴格約束下,各國公司紛紛以優惠政策刺激中國市場,刺激了市場消費的迅速提升,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遠東之戰,那麼中國市場的恢復絕對不可能這麼快,不可能迅速達到歐美市場的水平,還要在「小高速增長」中等待更長的時間!

    而遠東之戰的後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對日本企業來說,得到了喘息機會,產品生產量增長了3.7倍,高於美國同行,沒有讓他們在和世界大國的比拚中處於下風,可以說是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韓朝的生產量也增長了3.15倍,也算可以聊以自慰,至於國內市場恢復的緩慢和中國差距的拉大,那都是不得不承受的副作用。總體來說,中國企業「在民眾的支持下」,獲得了最大的效益,而日本也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收益,反倒是韓朝企業,在和兩大強鄰的對決中總是處於下風,既鬥不過實力強大的日本,又受挫於zhan有各種便利條件的中國同行,使得這個經濟強國不得不黯然退出和兩大強鄰的直接爭鬥,最終成為中國或者日本的小兄弟!

    《》bsp;歡迎廣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