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絕妙好妖

海外卷 第二百三十二章 博得一博 文 / 若水

    第二百三十二章博得一博

    此言一出,群雄均是微微驚愕,過了片刻,卻又忽的大笑起來,顯然並不以為意。笑聲中,卻見一位將軍裝扮的中年漢子立起身來,郎聲道:「竇王兄,楊廣小兒征討我等,乃是家常便飯!單是我程梁府,便蒙他光顧了十餘次,只是那廝卻是個銀蠟槍頭——中看不中用的很,又何必懼怕什麼圍剿?」

    眾人聽他比喻得有趣,紛紛撫掌附和。徐世績卻早已打聽過各路諸侯的消息,當下便輕聲介紹道:「此人便是程梁王李執昆,昔日本是隋軍中的一個裨將,因惡了上官,便配流放,中途殺了差役潛逃,聚攏山賊,漸漸成了氣候,終被他奪了程梁府。」

    石不語聽他介紹,這才抬頭望了一眼,笑道:「這傢伙看上去倒很直爽,卻不知道是不是學竇世充,裝出一副樣子來?」

    徐世績微微搖頭道:「那倒不是裝的!他是行伍出身,頗懂行軍打戰,為人一向直爽,不過,他帳下的智囊歐陽冶,卻是堪稱鬼才,智略百出,這一文一武相輔,著實小看不得。」

    他二人交談之間,立在台上的竇世充已不住搖頭,雙手一按,沉聲道:「李王兄,你有所不知,楊廣那廝,卻是以宇文來呼為將,率著平定高麗而回的十五萬大軍為先鋒,征討各路諸侯,若事有不濟,他更要御駕親征,親起三十萬御林軍為後應,誓要將我等一舉剿滅!」

    在聽到「宇文君集」四字時,群豪的喧嘩聲已登時小了下去,再到那「三十萬御林軍」脫口而出,整個會場,便直接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之中。事實上,便是再沒心沒肺的人,也深知宇文君集意味著什麼,各路諸侯中,又有哪一位敢拍著胸脯說:「咱家能敵得過大楚第一猛將?」更何況,還有三十萬御林軍在後虎視眈眈……

    沉悶之中,忽聽得一聲長笑,又有一人徐徐立起,環顧四周,朗聲道:「諸位!楊廣固然勢大,我們各路諸侯,難道便只是吃乾飯的不成?只要我等攜手,精誠合作,宇文君集也罷,御林軍也罷,又有何懼哉?」

    「不錯!張王兄說得極是!」話音未落,又有一人霍然起身,輕輕撫掌道:「宇文再猛,也不過一人,各路諸侯麾下戰將百員之多,車輪戰齊齊上陣,便是磨也磨死了他!至於三十萬御林軍,哼!哼!這些一向固守京城的軍士,又哪裡比得過從死人堆中爬出的兒郎?」

    這一唱一和的兩人,前一位是文官打扮的中年人,面貌清雅,卻與周圍的諸侯格格不入;後一位面貌普通之極,若放在人群中,不到片刻便被淹沒,只是一雙眼睛極其有神,嗓音更是厚重,帶著令人懾服的魔力。

    石不語略生好奇,再度望向身旁的義弟。徐世績不愧「百曉」之稱,當下介紹道:「那位文官打扮的,便是金提王張衍。他本來就是金提府尹,為政清廉,深得民心,後因拒向欽差行賄,被誣陷下獄。百姓因此暴動,聯合附近山賊,殺了欽差,趁勢奪了金提,推其為王。」

    「至於另一位……」秦暮卻與另一人有些相識,插口道,「便是蘇陽王沈達,早年也於我處盤亙過數日。此人看似平庸,卻最懂收攏人心,豪傑多為其賣命,後來起兵得了蘇陽,自封為王。」

    石不語聽罷,微微點頭,扳著手指,喃喃道:「建川王吳可玄、程梁王李執昆、金提王張衍、蘇陽王沈達,再加上大哥這位濱海王……嘿嘿,這天下五魁,倒也全讓我見識到了。」

    張衍與沈達的一番話,其實正迎合了這次會盟的主題,因此,竇世充在台上聽罷,不由暗喜,當即應道:「不錯!張王兄與沈王兄說得極是!因此,小王以為,在如今情勢下,我等再不能各自為戰,而應盡快結盟互助,共抗暴楚!」

    群雄聞言,皆是齊齊點頭,表示贊同。事實上,這十八路諸侯中,倒有大半已事先得消息,因此並不覺得如何驚異。倒是吳可玄、李執昆等人,都不約而同的坐直了身子,等著下面的關鍵話題。

    竇世充也不賣關子,見得群雄並無異議,便又拱拱手,朗聲道:「只是,古人有雲,蛇無頭不行!我等十八路諸侯,向來分散各處,彼此訊息不通,以小王愚見,還是要推選一位盟主出來,由其調配整合,對抗楚軍。」

    石不語與秦、王幾人對視一眼,心道,正戲來了!果然,話音未落,便聽得吳可玄當先起身,拱手道:「竇王兄所言甚是,小王願附驥尾!」

    有他打頭,早已打好算盤的其各路諸侯,自然紛紛舉手贊成,到得最後,那位蘇陽王沈達,卻又徐徐起身,沉吟道:「竇王兄,推選盟主一事,自然是好極,但不知,如何的推選法?」

    他這話,卻是明知故問,特意用來引出那公推投票的方法來。竇世充聽在耳中,心頭冷笑一聲,不慌不忙道:「這個,卻有兩種法子。一是投票公推,得票最多者,便為盟主。」

    沈達聽得此言,正合他意,當即微微而笑,便要贊成,卻聽得竇世充並未停口,繼續道:「只是,小王現下想來,卻覺得這法子,似乎有失公允!」

    沈達吃了一驚,微微變色,旋即問道:「王兄何出此言?」

    竇世充徐徐環視四周,徐徐應道:「我等兄弟,雖齊起義軍抗楚,同仇敵愾,但彼此之間的交情,卻總有親疏厚薄之分。盟主之位,要的便是威望公正,若是大家都將票投予自己的好友,豈不是與我們的原意背道而馳麼?」

    話音未落,他已有意無意的朝濱海這面望了一眼,徐世績當即會意,起聲附和道:「竇王兄所言甚是!再者,我們這裡有幾路兄弟,卻是從天南地北而來,與中原各路諸侯並不熟悉,若是公推投票,只怕他們要吃得大虧。」

    此言一出,那幾位地盤距離中原較遠的諸侯,便先行點頭表示贊同。沈達向四面望了一望,也不再堅持,轉而沉吟道:「那麼,竇王兄以為,當用什麼法子好呢?」

    竇世充哈哈一笑,拱手道:「小王的法子卻是粗淺的很。只是小王以為,既然推翻暴楚,靠的是兵戈槍馬,不若我等便在此切磋一番。若是哪路諸侯或其部將,能夠憑借槍馬功夫睥睨群雄,便推舉他為盟主,諸位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下方登時一片議論,起了小小的喧嘩。不過,石不語仔細望去,卻見那些討論得火熱的,大多是些小諸侯,如吳可玄、張衍等人,卻皆是面色微變,露出了愕然的神情,顯然料不到竇世充會突然改變預先的方案。

    過得片刻,不待竇世充問,一位面色黝黑的精瘦漢子,已起身拱手道:「小王以為,竇世充所言甚是。」

    這一位,石不語卻是認得的。那日李道宗奉旨進剿濱海,卻被徐世績陰了一道,暗中命令王伯當前去信陽挑唆民變,在李道宗的尾巴上燒了一把大火。後來,李道宗自刎於北固關前,將士降了大半,信陽空虛,被亂民的領張遠圖趁勢奪下,自號為信陽王。

    而這位信陽王,卻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時不時便來濱海走上一遭,兩家關係甚好,大有結盟之勢,石不語也曾見過數次。因此,他此時方才站起身來,便被石不語認出。

    且不說石不語這邊所想,那位張遠圖起身表示贊同之後,不消片刻,便又有七八路諸侯紛紛附議。這些諸侯,大多地小兵寡,成不了大氣候,其本意,也只是希望能夠攀附住吳可玄、張衍之流,分得一杯羹,因此,事先聞得公推投票,他們便早與幾路大諸侯定下了協議。

    然而,此時情勢突然逆轉,他們略一思索,便覺得,若是按照竇世充所言,似乎自己等人博得一博,所獲的利益,卻是更大。這中間的道理,其實說來也是簡單。要知道,如是公推票選,他們既無威望,也無勢力,鐵定沒了機會;但若是比試切磋,以槍馬工夫來定盟主之位,卻未必沒有一博之力。

    事實上,許多諸侯本身便是江湖、行伍出身,向來對自己的槍馬手段頗有自信,哪會懼怕什麼比試?退一步說,即便自身不擅,手下卻也總有幾員驍將,便讓他們替代上陣,也是行得通的。

    如此一來,若是運氣好,往日的小諸侯,便能如魚躍龍門一般,從此與五魁平起平坐;若是運氣不好,也不過是繼續做他們的附庸,也沒什麼損失。因此,在與謀士商議片刻後,這些諸侯,自然紛紛舉手,贊同竇世充的提議了。

    而他們這一附議,實際上,已佔了各路諸侯的大半,吳可玄、張衍等人雖然猶有些不情不願,卻也無力回天,只能勉強允諾。此事,便如此定了下來。

    竇世充也不多言,當即約了各諸侯的代表,尋了個僻靜之處,去商議比試的規則。過了半個時辰,他又重新上得台來,宣講了諸如「點到為止」、「下馬即輸」之類的道義。石不語卻也不耐煩去聽,這些東西,他前世的小說中早已司空見慣的,倒是竇世充所定的比試方法,頗有幾分意思,是他只曾聽聞卻未見過的。

    按所言,這比試並非捉對廝殺,倒有些類似於淘汰賽。一人守擂,餘人挑戰,勝者留、敗者走,能夠堅持到最後的那位,便是最終的勝出者。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合理的規定,例如各路諸侯只能派出三人,三人皆敗,便再無挑戰權力;再者,考慮到體力問題,勝者每贏一場,可休息兩刻鐘,每贏三場,可休息半個時辰。諸如此類,還有許多條條框框,

    石不語聽得頭大如斗,好不耐煩,心中暗道:「何必這麼麻煩,直接將世界盃的賽制搬來,豈不是又輕鬆又方便麼?」(全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