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機槍

龍騰世紀 六、屠敵彈雨 文 / 秋林

    山本問道:「你們的陣營中,怎麼會有我們的四個人?」

    占彪哈哈笑了:「那是我們的人穿了你們的軍服。」

    山本也笑了:「呵,這也是證明了我的推測。還有一個問題,你們的火力那麼強,你們當時有多少軍隊?」

    占彪回答道:「不瞞你說,區區九個人。」

    ///

    衝進谷口的日軍放慢了速度,因為飛機開始在向山壁頂端掃射,並投下了炸彈。

    北山谷口的日軍進來的多一些,遠遠的喊著什麼。穿著日軍中尉軍裝的三德揀起地上的太陽旗邊揮著邊學著日軍的喊話向南山谷口進來的日軍重複喊著。等南山谷口的回話傳來後三德又學著喊給北山谷口的日軍。

    小峰四人知道為了保護洞口不被發現暫時不能回去,趁三德喊話的機會為戰鬥做了更充足的準備。小峰和劉陽兩人又迅速夾來七、八箱重機槍子彈,搶著時間往空保彈板上壓著子彈。三德邊鸚鵡學舌的喊著日本話邊和成義把一具具日兵的屍體環摞在重機槍前當掩體。成義能聽懂一點,聽著聽著笑了起來:「人家問你那裡有沒有中**隊,你又反過來問對面的日軍那裡有沒有中**隊。」

    上面的占彪們也在笑著,三德這小子到什麼時候都忘不了耍活寶。趁這點時間,上面的人也把胡亂扔在洞口的各種裝備向洞裡清理進去,同時也在抓緊壓著子彈。

    飛機轟炸結束了,日軍在奇怪山壁頂上的中**隊怎麼沒有動靜,是撤走了?兩邊的日軍又開始緩緩向中間行進,並開始向兩側山頂射擊。

    占彪看看兩側的日軍看來是按建制進來的,都進來了大約一個中隊近二百人的樣子。後面沒有再繼續跟進的日軍。只有幾個指揮官站在谷口。

    占彪指著兩邊谷口的日軍指揮官,安排長傑和強子在下面打響後點射。400米,這是重機槍的最佳有效射程。

    這時日軍都走進了二百多米,離中間也只有二百米的距離了,已與剛才的日軍屍體接觸。這個距離是逃不回去的了。

    三德子急得在下面喊著:「米西米西嗎?」

    占彪深吸了一口氣,擰下脖子喊出:「干!」

    剎那間地面的兩挺92式重機槍向南北兩側噴出了扇子面的彈流,旋風般吻向了它曾經的主人們,前幾排日軍人仰馬翻般倒下。這樣近距離的重機槍打擊,被打中的日軍都如受到重勾拳一樣愕然翻倒,有的日軍在倒下時把槍都扔在了空中。在日軍遭受突然打擊手忙腳亂時,山洞上面的兩挺重機槍趁亂向兩邊山谷口點射著,一批軍官如稻捆般倒下。

    日軍還是訓練有素的,後面沒挨到子彈的迅速臥倒開槍回擊著。但重機槍的彈雨哪裡有射擊就潑向哪裡,常把臥倒的日軍打得蹦了起來。而且他們能躲過平射的彈流,卻躲不過俯射的彈流。洞口兩挺機槍的點射從遠到近向臥倒的日軍不管死的活的,都如同檢查點名一樣逐一光顧著。

    四挺重機槍的火力使進入山谷的兩個日軍步兵中隊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反擊的火力斷斷續續,任占彪們宰割著。

    占彪手裡端著一挺捷克輕機槍,密切觀察著敵群裡的動靜,哪裡有動的日軍他就掃射過去。看著黃黃一地的死屍他喃喃自語著:「錢上了賭場不是錢,人上了戰場不是人。這麼打能行嗎?這人真的不是人了?簡直是屠殺。」

    占彪此時的一絲憐憫被一個多月後南京大屠殺擊碎,此時的屠殺幾百名日兵與那時屠殺30萬中**民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儘管心裡有著一絲憐憫,但手中的機槍仍然無情。身陷絕境,你不殺他被殺的就是自己。占彪這時注意到北山口處有日軍的身影在操作著什麼,他端起望遠鏡一看,忙令長傑:「長傑,快,北山口,鬼子在架擲彈筒!」

    說時遲,那時快,等長傑槍口的彈流轉向山口時,一發榴彈已發射了過來。隨著山谷裡一聲爆炸,山谷口幾個操作擲彈筒的日軍也應聲倒了下來,長傑沒有讓他們發出第二發炮彈。

    那時日軍對擲彈筒情有獨鍾,這種介於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武器被日軍應用得出神入化,被當時的中**人稱為「小鋼炮」。全炮只長413毫米,重2.7公斤,攜帶方便,操作快捷,熟練者一分鐘可以發射20多發榴彈。二戰時期日軍遇到敵人時首選戰術就是先放一排槍,再用擲彈筒,然後衝鋒的模式。那些使用擲彈筒的日軍老兵準確率達95%以上,400米以內幾乎是百發百中。

    這發擲彈筒發射出來的榴彈準確地炸在小峰和三德的重機槍前,頓時向北山谷口掃射的這挺重機槍啞了。占彪顧不上隱藏自己了,探出頭大喊:「小峰!三德!你們掛了嗎?」

    一聽原來連續掃射的重機槍停火了,北面活著的日軍貓著腰開始衝鋒了,幾挺輕機槍也開火了。

    占彪急了,不顧洞口被發現抱起一挺輕機槍對日軍掃射,對長傑也下令:「掃他們!為小峰、三德報仇!」兩挺輕重機槍的一改過去的點射,一陣狂掃頓時又把站起來的幾十名日軍放倒了。這時下面小峰的重機槍又響了,原來是三德用敵軍屍體構築的掩體救了小峰和三德,爆炸後他們被一堆屍體埋在下面。聽到小峰的槍聲後占彪大喜過望,槍聲裡都帶著音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