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非常肯定地表示那座祖墳就在這祠堂的下面,老先生卻是十分自信地進行否認。二人雖然言語客氣有禮,但立場都是相當的堅定,好像都有十足的把握一樣,這倒讓周圍的眾人左右為難、不知該聽誰的為好。
站在周揚這邊吧,但那位老先生一向沉穩持重、不亂妄言,而且這座許氏宗祠的重建工作當時就是他主導的,他當然比較清楚這裡的情況。[.]
再者說這個供奉先祖牌位的地方,可是不能胡亂動土的,周揚是不是想要利用這點來糊弄大家?
如果站在老先生這邊呢,人家周揚上次只是圍繞那座大墳轉上一圈就知道是座假墓,這種本領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更何況他們剛剛還見識驗證了一下周揚的相術造詣呢?
許海峰看看周揚,又看看那位老先生,一時也不知道該信誰的為好。
「德昌叔,您當初主導重修這座宗祠時,地基挖有多深啊?」許海峰先徵求了一下那位老人、也就是許德昌的看法。
「海峰你聽我說,雖然地基挖了不過三尺來深,但當時我們有將這一片重新清理一番,我在場看得非常清楚,土層根本沒有被破壞的樣子!」許德昌說,「如果說埋在這下面的話,土層一定會被打亂的,這點你不用懷疑。」
許海峰知道這位族叔並非是那種武斷粗人,一向小心謹慎、從不胡扯吹牛,而且他搞建築多少年,對這種情況還在有一定經驗和發言權的。
而且那些盜墓之人所用的洛陽鏟,也就是根據土層特徵來判斷地下有沒有古墓的。如果土層未被破壞打亂,應該是下面並沒被埋什麼東西。
「那周先生你確定祖墳就在這祠堂下面埋著的?」許海峰只得轉過身看著周揚問道。
「沒錯,確實如此!」周揚繼而說道,「但這位老先生說的也是有些道理,如果破土深埋棺槨的話,土層是會被打破的,這一點我也想不清是怎麼回事。」
「那這樣就比較麻煩,很難驗證周先生的話了,」許海峰說,「這可是我們許氏一脈的祖宗之祠,總不能把它拆掉挖開吧?」
「這有什麼不可拆掉挖開的?大不了拆掉宗祠、挖出祖上靈柩以後再建座更大的唄,」周揚說,「與其你們在這兒焚香祭祖時踩在他老人家的陰宅上,還不如挖出另葬。」
「這座宗祠建於八十年代,是比較窄小了些,拆掉重建也是可以的,但關鍵是如果下面沒有祖上棺槨的話,那可就不好看了。」許海峰猶豫不決。
「你就放心吧許董,我沒有看錯,挖開以後肯定會發現你們祖上靈柩棺槨的。」周揚強調說。
這個時候,周圍的人們是議論紛紛,雖然一部份是表示相信周揚的看法,但更多的人則是表示懷疑,認為周揚故意指了片不能隨意驗證的地方,讓大家無法知道他說的究竟是真是假。
「這樣吧,由我個人來出資擴建重修這座宗祠,不能每次來上香祭祀的時候都踩著他老人家的陰宅。」許海峰沉思片刻,認為就憑周揚一眼看出那座假墳和通過觀相知道其祖上頭枕塞北、腳踏江南兩個件事來看,周揚應該是判斷無誤,所以他就決定拆掉舊祠、向下深挖。
建於八十年代的小宗祠很快就被拆掉了,在向下挖土時,發現這下面的土層真的正像許德昌老人說的那樣,除了原來牆壁地基之外,根本沒有被打亂破壞。
正當大部份人認為周揚必敗無疑的時候,突然發現在離地近丈的地方竟然出現了古磚壘就的拱頂。
原來,當時金頂將軍的後人為了安全起見,除了修了座假墓疑塚之外,在葬棺槨之時同樣煞費苦心,先從遠處挖洞砌頂,將棺木運入裡面,而且在其正上方建一宗祠。
這樣一來,儘管不用在祖譜中交待註明,金頂將軍的墳墓也不易被人找到破壞-----誰會想到在宗祠小廟的下面,竟然有座古墳呢。
等到大家看到那具黑漆漆的陰沉木古棺時,眾人這才由衷地歎服周揚的法術之精妙!
「周先生,老夫口服心服,這輩子也見過不少奇士高人,只有您才是最令人佩服的!」許德昌老人握住周揚的手激動地說。
「呵呵,老先生您過獎了,其實我也只有八成的把握而已,畢竟是上百年前的事情,我剛才還在擔心這下面是個衣冠塚呢!」周揚謙虛地說,「說實在的,有時候個別衣冠塚做的好的話,還真是讓人難以區分真假呢。」
「噢,我知道、我知道,周先生說的那種情況在我們這兒也叫做招魂塚,若用逝者生前的衣物用品進行招魂後再埋成衣冠塚,聽說亡魂一樣可以住在裡面的!」許德昌老人再三對周揚表示尊重與佩服。
當晚,許海峰在海陽市最大的一家酒店設宴答謝周揚,並請族中長者相陪。酒酣耳熱、氣氛更佳之際,周揚的手機響了起來。
這次打來電話的不是別人,竟是一代易學大師盧鶴亭盧大師。
想到盧老德高望重,在自己初入深南市時,幸得盧老賞識,這才為以後的發展鋪平道路,周揚連忙恭恭敬敬地向盧老問好,並對盧老上次的關照再三表達感謝。
盧老告訴周揚說,下周將在日本東京舉辦第二屆中日韓三國易學研討交流會,特地邀請周揚屆時出席。
盧鶴亭說,雖然這個易學研討交流會只是半官方性質的,但由於日韓兩國自認為他們深得易學精髓,遠超輸出易經的中國,所以中間會有一個類似比賽的項目,上次就是在易學應用環節失利,中國代表團抱憾而歸,所以這次準備一雪前恥等等。
周揚知道,早在公元六世紀左右,《周易》就經過朝鮮傳入日本,被日本各界視為瑰寶而進行研習。
好像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就取自於《周易·說卦》:離者,明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並且明確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閣」的組閣原則。
至於韓國嘛,學了些中醫的皮毛就自以為是地改名叫做韓醫,更是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