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劉文輝

第一部分:孩兒立志出鄉關 前言:傷甲午不敗而敗 文 / 故事情節

    中日對於亞洲因引領主流的鬥爭,自唐朝以來,就因為朝鮮的問題而大打出手。正如『田中奏折』所言: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然而,朝鮮雖小,卻成必爭之跳板。

    日本的興起,通過20年的明治維新,終於在1894年,以豪賭的冒險,贏得了中日甲午戰爭。中華近代百年以來的屈辱史,進入了最黑暗時期。日本脫亞入歐,取代中國,成為了亞洲的中心,中國也從此淪於日本鐵踢之下。又於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明治維新三十年,一戰而成世界列強。也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產生變化。

    當時是,全世界的殖民地己被世界列強所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起步早,分得自然就多。而新興的德意志,日本,蘇聯,美國卻是不滿於現狀。中國,也一度以自己為世界之中,宇宙之央為意,稱世界各國,不是西夷,就是東夷。然而,世界是發展的。終於,在列強環視世界,己再無半點土地可分之時,中國就成了香勃勃。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乃是因為中國太大,人口眾多,列強無法一人吞之。更因為難以均分,達到各自滿意,於是就有了美國的門戶均等原則:大家也不要吵,還不如都各憑本事,在中國分的多,分的少,那就看你自己的本事……

    公元1894年,小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如果不是袁士凱在朝鮮獨鬥五大師團二十餘年,朝鮮早被日本佔領。

    其實甲午時期的北洋,遠強於小日本。雖說不同於21世紀中美的海軍對比,但是相差也不遠了。能想像中國海軍全殲美國海軍嗎?不敢想吧?可是北洋敗了。怪不得英國人有言:「大清和日本都不懂海戰,要不然,大清不會輸,日本也不敢打。」可怪事年年有,也不差甲午年。

    這一戰之後,李鴻章這快入土的人被拉去賣國,簽定《馬關條約》,也不知道他能得到什麼好處,長生不老,異或是一世清名,流芳千古。可國總得有人去賣,黑鍋總得有人去背,於是李中堂成了賣國賊。

    日本得到了三億五千萬兩的白銀陪款,也讓小日本明正言順的得到了台灣與朝鮮,有了向中國進一步入侵的跳板。自古以來,朝鮮半島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中國人為了朝鮮,不知道犧牲了多少將士。就算是美帝國主義,也不就因為朝鮮,而與我國有了朝鮮戰爭!

    於是,這時的中國,就成了板上魚肉,中華民族己經到了亡種滅族之機。其實,中國要強大,所要的時間並不多,十年,安定十年。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