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混跡三國

背景資料 荀悅與仲長統 文 / 姜尚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朝代。前後漢四百餘年,除了漢朝初建、王莽執政,以及漢靈帝時期的聊聊數次戰爭之外,漢朝始終保持了對外的高壓態勢。即便是在漢帝國末期,諸侯紛起、天下三分之際,天下三分的各代表人物曹操、諸葛亮、孫權、陸遜等人依舊延續了漢朝的這一強勢姿態,因此後來的史學家感歎「(獨)漢以僵(同強)亡」。

    如此強大的一個帝國,為什麼會在短短二十餘年內分崩離析、土崩瓦解,這是當時漢帝國的士族人士始終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其間湧現出了許多獨到的思想和著名的人物,荀悅和仲長統就是其中的兩個代表性人物。

    荀悅是東漢末年穎川名士,曹操最為重要的謀士荀彧的堂兄。靈帝年間的「黨錮之禍」,穎川成為重災區,荀氏一族也在牽連範圍之內,因此早年的荀悅得以以平民的身份遊歷民間,體察民生疾苦,所以荀悅的政治思想更切重於儒家的「仁」「義」思想,進而由儒家的倫理規範和「時移世易」的通變思想,演化出了一整套的治國理論。

    由於荀悅政治思想的形成與其早年的平民經歷有關,因此其體察到了漢帝國最基層小吏對整個民心的影響作用,從而提出「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途」,要求漢帝國的統治者用「教化」的方法引導帝國的基層小吏(縣吏,縣令,村長,裡正),以「仁義」待民,因此後世的史學家稱其思想為「繩下」。

    仲長統(公元180-公元220年),姓仲,名長統(有史料認為其姓仲長,名統)。仲長統早年遊歷並、冀、青、徐這些諸侯紛爭的重災區,而其因為聲名,也常被引為佔據這些地方的諸侯幕府的幕僚,因此其對諸侯的所作所為更有切身體會,由此,他的政治思想也與荀悅的政治思想有了明顯差異。

    仲長統反對「君權神授」「君權天授」的「天命論」,認為一個朝代的開創者,本來是無權有天下的,「他」雖自稱為「當天命」,其實都是靠武力、才智取得政權的。同時跟「他」競爭的人都是「偽假天威」,「矯據方國」同「他」「角才智,逞勇力」,直到「角智者皆窮,角力者皆負」,才向「他」投降,奉「他」為最高的統治者。而到了一個朝代的末期,統治者對於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越來越厲害,而老百姓的忍受,也有一定的限度。當超過這個限度時,百姓就會起義,使一個朝代的統治「土崩瓦解,一朝而去」。

    相對於荀悅,仲長統認為最基層小吏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最高統治階層統治思想的直接反映,「上行而下效」「上有所好而下必甚焉」,因此一個朝代的沒落,其原因不在於基層小吏,而在於最高統治階層。要使整個社會長治久安,統治階層就必然要以「奔私嗜」「騁邪欲」「宣淫固惡」為戒,「清心寡慾」「正本清源」,從而達到「治世」。因此後世史學家稱其思想為「責上」。

    無論是「繩下」還是「責上」,其出發點都是「矯漢末之失,以測治理」。但兩人因為所處時代的局限,都未能找到使「帝國」長治久安的方法,繼而漢末三分,西、東兩晉交相接踵,匆匆數十年後,就迎來了「五胡亂華」的大亂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