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397章 向英國逼宮 文 / 鈞申

    在沈凝雲的授意之下,黎元洪很快就對英國政府發動了『逼宮』行動。{}

    1921年12月5日,黎元洪授意外交部,向英國政府提出『重新劃分殖民地利益』的要求。

    英國政府對此不得不與中華民國進行了一次無比被動的談判。

    談判地點在英國倫敦,中華民國駐英大使館向英國提出了這一要求,而書面上則進行了粉飾,將赤果果的殖民利益要求,粉飾成『商業利益』的名義。

    談判中,中華民國向英國提出,重新瓜分亞洲、非洲殖民地利益,並且提出了中華民國版《世界海軍協議》。

    中華民國的主動出擊讓英國頓時失去了陣腳,英國人從來沒有想到過,中華民國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海外經濟殖民利益。

    不過仔細一想也非常爭產。

    這個時候英國海軍明顯不是中華民國華東艦隊的對手,這個時候一旦開打,英國人整個亞洲經濟殖民地都保不住,甚至是非洲殖民地都保不住。畢竟中華民國可以通過陸地進攻非洲,而歐洲各國明顯無法向非洲調集太多的兵力,一旦兵力超過一定範圍,是收不回成本的。

    英國一旦和中華民國開打,結局自然是非常慘淡。

    然而雙方通過談判,重新劃分殖民利益,自然也就能讓英國減少損失,但是英國也必然將要在沒有發出一槍一炮的情況下,向中華民國妥協。

    既然打不贏,自然也就只有妥協了。

    英國只能答應中華民國對各個殖民地的利益進行重新的劃分,這樣一來可以避免戰爭的發生,也能讓英國繼續在印度保持統治地位。

    中華民國很快向英國提出了具體的殖民地利益劃分政策。

    一:英國歸還香港,並解除與文萊王國的保護國關係。

    二:英國退出馬來、緬甸,讓其組建獨立政府。

    三:中華民國可在印度、澳大利亞、南非自由勘探、開礦、修建鐵路、港口,並享有免稅政策。

    四:中華民國與歐洲貿易保持當前稅率不變。

    五:簽署中華民國提出的《世界海軍協議》。

    這樣的條件,讓英國政府法有些吐血。這簡直就是要讓英國大出血的節奏。

    「香港是肯定要放棄的,文萊王國只是一個小國家,並沒有太大的殖民利益,也可以放棄。但是馬來和緬甸的獨立,確實會讓大英帝國損失掉每年數百萬英鎊的收入。而印度、澳大利亞以及南非對中國人開放自由勘探、開礦、鐵路修建以及免稅,將使得大英帝國的殖民利益大受影響。不過影響倒還不是不能夠接受,中國人如果在印度進行投資,他們是可以帶動殖民地的一些經濟的,儘管礦產輸出將會免稅,但那畢竟是從地下挖出來的東西。」

    英國政府對中華民國提出的各項條件進行了分析之後,認為這個條件對於英國來說,勉強可以接受。

    因為馬來和緬甸,中華民國決心要拿下的話,英國是絕無辦法阻擋的。

    而答應這個條件,印度和澳大利亞還能保住,同時南非也可以保住。同時與中華民國的進出口貿易此時成為了英國重要的經濟支撐。

    英國要向中華民國出口鋼鐵,這個東西一直是英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只是現在的普通鋼鐵,已經不是高檔商品了。

    中華民國出口的那些商品才是高檔的商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但是對於英國這個還未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體系升級的國家來說,鋼鐵依舊是工業的支柱之一。中華民國願意買英國的鋼鐵,就能讓英國的經濟有一個重要的支柱支撐著。

    當然,英國出口的鋼鐵價格,相比過去是降低了不少,畢竟不是高級商品的情況下,附加值已經很少了。但是英國又很多海外殖民地,勞動成本可以降低,而且有大量的鐵礦等資源。

    另外中華民國也在進口英國的其他一些原材料,這讓英國的各個殖民地經濟有所發展。英國此時的經濟中,殖民地的收益因為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而有所提升,一旦無法滿足中華民國的海外殖民利益需求,英國的那些殖民地利益將損失殆盡。到時候中華民國根本不需要向歐洲出口商品來換取那些原材料了,直接在那些英國的經濟殖民地中開採就行了。

    同時法國、意大利在非洲的武力殖民地,也很可能在中華民國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喊出一句解放世界被殖民國家的口號而喪失殆盡。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不的不好好考慮中華民國的要求。

    這樣的要求,對已英國來說,儘管有所損失,但是損失已經降到最低了。而中華民國也有巨大的收益,雙方如果能達成這樣的協議,都是更有利益的。英國一旦和中華民國開打,英國的財政首先就有些支撐不住了。

    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下來,英國打掉了上百億英鎊的財富,間接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現在的英國正是日暮西山,國力衰退得非常嚴重,一旦再和中華民國開打,財政將更加的窘迫。而且殖民地丟光的話,損失更大。

    中華民國如果開打,軍費是可以承受的。但是進出口利益將有所損失。

    但是中華民國未必一定要這些進出口利益,正所謂得之所幸,失之我命,對於進出口利益的問題,中華民國也可有可無,有之自然欣喜,失去也不可惜。而且就算是失去了進出口利益,但是卻會得到一票的殖民地,這對中華民國來說等於是擴大了經濟殖民規模。

    所以現在的中英雙方,比的就是決心。

    顯然中華民國的決心要更強,底氣也更足,所以能對英國進行逼宮。不打的話,中華民國首先按照提出的條件,可以得到馬來、緬甸經濟殖民地,同時還能在印度、澳大利亞以及南非自由開礦。

    開礦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鐵礦石。

    中華民國此時迅速發展,對於鐵礦石的需求很大。中國原先的那些版圖,儘管有450億噸的鐵礦石儲量,但是貧礦多、富礦少,富礦僅佔2。8%。自從拿下西域行政區,以及北朝鮮經濟殖民地,還有波斯經濟殖民地,鐵礦資源儘管有所增長,而且撐到二戰結束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挖得太快的話,日後就沒得挖了。

    所以這個時候,沈凝雲想的就是擴大鐵礦石進口,但是英法等國的鐵礦開採規模跟不上中華民國的需求,因此沈凝雲自然是把目光瞄向了印度、澳大利亞的鐵礦,印度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儲量是很多的,而且富礦較多。

    中華民國原版圖的那些鐵礦,因為貧礦太多,開採效益不高,所以現在去大規模開採,只是徒增人力消耗。還不如從印度和澳大利亞那裡開採,只要解決了鐵礦的來源問題,中華民國的鋼鐵冶煉規模就能暴漲。

    現在中華民國的鋼鐵增長問題不是煉鋼爐不夠,而是鐵礦石產量跟不上。

    只要有足夠的鐵礦石被開採出來,就有足夠的鋼鐵被冶煉出來。所以印度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是志在必得的。

    至於其他的殖民利益,暫時留給英國人也沒什麼問題。只要英國讓出馬來和緬甸,中華民國就能控制這兩個國家,到時候這兩個國家獨立出來,不臣服於中華民國就要被中華民國修理一頓,所以馬來西亞和緬甸的經濟殖民地是肯定能得到的。

    印度問題則不急,英國人在印度的發展成果,未來肯定也就是要做嫁衣的。現在英國在印度的那種殖民方式,也無法讓英國增強多少國力,頂多是現在掠奪一些財富,但是對於因果的戰爭潛力的提高卻是沒有什麼幫助的,而一旦爭霸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印度肯定也是最容易拿下的地方,到時候印度就是中華民國的。所以在重新劃分殖民利益之後,英國在印度是不會再追加太多的投資了,而中華民國卻是可以毫無憂慮的在印度進行投資。如果英國人敢沒收中華民國在印度的資產,那麼中華民國甚至是可以把整個印度都搶過來。

    所以印度儘管沒有被中華民國徹底的掌控,但是實際上已經在中華民國的掌控之中了。澳大利亞也差不多是如此,不過澳大利亞要打下來,會比打印度要難上一點,但是也僅僅是難上一點,並不是難很多。

    主要是澳大利亞中間隔著海,需要海軍配合,不過中華民國只要在海軍上保持優勢,就能夠隨時拿下澳大利亞。

    而且就算是戰爭初期拿不下澳大利亞,但是隨著戰爭的推移,海軍的互相消耗,中華民國的造船能力比歐美更強的情況下,而歐美有離澳大利亞比中華民國更遠,拿下澳大利亞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諸多的綜合考慮下,英國政府選擇了繼續妥協。

    不過應徵還是想要討價還價一番,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盡量的避免損失。特別是那個新的世界海軍協議。

    中華民國提出的海軍協議,是按照東方、西方來劃分,要求東西方海軍保持噸位上的平衡,並維持在260萬噸總排水量的範圍之內。

    「這樣的協議非常不公平,東方此時只有你們中國是工業化國家,其他國家都是很落後的國家。而歐美則擁有眾多的工業化國家,我們歐美各國有更強烈的海洋利益保護需求。」英國人在談判桌上反對這個協議,中華民國的談判人員則說道:「我們中華民國擁有不下於比歐美國家的海洋利益保護需求,就全球商船噸位上來說,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噸位即將超過2000萬噸,比歐美各國加起來的遠洋商船噸位絲毫不差。」

    中華民國的兩千萬噸遠洋商船,給世界遠洋運輸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首先是全球運費暴跌,因為中華民國大量的商船製造出來,而世界貿易水平還沒有達到那樣的規模,所以造成運力過剩。

    不過中華民國依舊在不斷的製造商船,因為中華民國對於商船的需求量是不斷上漲的,因為中華民國的各個經濟殖民地的發展,使得那些經濟殖民地與中華民國的進出口更加繁榮,而且商船噸位的增加,讓很多過去沒有遠洋貿易價值的商品也具備了遠洋貿易的可行性,因此貿易總量是在提高的。

    同時商船噸位的增長,讓中華民國可以在世界個國開採原材料並運輸回去。

    再有一個,就是用商船噸位上的優勢,來噁心歐美各國的運輸業,遏制歐美各國的造船業規模,持續擴大中華民國的造船業規模。

    所以中華民國在世界各國跑運輸的商船,都有中華民國政府發放的油價補貼可以領取,本身油價就很便宜了,又有油價補貼,英國和法國的商船根本就已經差不多沒活路了。

    英國和法國這年頭是沒有石油產出的,所以英國和法國要進口美國或者中華民國的石油。而蘇聯也丟了高加索油田,所以現在的世界,也就只有中華民國和美國有大規模的石油產出和出口。

    所以在油價上,英國和法國的商船所承擔的成本費用是更高的。而在人員成本上,英法也承擔著更高的成本。

    另外中華民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優勢,那就是集裝箱運輸系統。集裝箱運輸體系目前已經在中華民國的各港口以及各個經濟殖民地中進行了普及。所以中華民國和各個經濟殖民地之間的海上運輸成本進一步降低,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至於中華民國在世界各國的攬運,則是用散裝遠洋貨船,這些散裝遠洋貨船也是領取油價補貼的主要部分。一般集裝箱貨船是領取油價補貼的,因為不需要補貼,畢竟是在內部進行運輸,運輸價格上儘管比較低,但是數量龐大,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

    而那些遠洋散裝貨船則是為了搶生意,很多時候是在壓低運費,這讓世界各國商人在選擇遠洋運輸的時候,都是優先找中華民國的遠洋散裝貨船,導致英法兩國的商船利益空間被不斷壓縮,美國的遠洋商船的利益也被壓縮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美國在向世界出口商品的過程中,被中華民國搶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商品市場。

    亞洲就不用說了,基本上是中華民國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商品的天下,澳大利亞也同樣如此,就連非洲都是中華民國的商品市場。

    美國的商品,主要是賣到北美和南美,以及歐洲各國。

    但是在歐洲各國,中華民國出口的高檔商品卻是讓美國商品沒有什麼競爭的餘力,中華民國的高檔商品總是比美國的商品領先那麼一兩個版本,讓美國企業不斷的追這屁股吃灰塵,最暴利的利潤都被中國商品給賺走了。

    而在南美洲,中華民國對南美的商品輸出也在不斷的擴大。甚至是向南美輸出了不少軍火,民用商品也開始不斷加大輸出數量。

    美國的對外貿易的規模被壓縮之後,美國的遠洋商船的噸位也就有點發展不起來的感覺,畢竟沒有市場需求,自然也就沒有了造船的動力

    所以美國的遠洋商船上漲到1000萬噸的時候,就有些漲不上去了。美國為了應多中華民國在海洋運輸上的競爭,也開始對遠洋商船施行油價補貼政策,以進行相應的抗衡,不過確實是被噁心到了。而且世界遠洋運輸規模就那麼大,中華民國還要插上一手,自然讓英法美等國的遠洋商船噸位已經發展不上去了。

    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實際上用處很大,因為商船噸位多了,中華民國可以將商品運輸到世界各國進行銷售,然後將世界各國的原材料運回中華民國,並且開始在世界各國進行廣泛的海外資產投資,然後對那些資產進行開發。這個模式,和一戰之前的德國的海外市場發展方式是沒什麼區別的。

    德國在一戰之前能成功發展出海外市場,主要也是因為德國的遠洋商船比英國的先進,儘管噸位沒那麼大,但是效率卻比英國人的那些老舊商船要高很多。

    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因為有大量的集裝箱貨船,所以和經濟殖民地之間的運輸業務,歐美各國商船是插不上手的。因為歐美還沒有集裝箱貨船的應用,集裝箱貨船的運輸體系是囊括汽車、火車和船隻的,需要專門的吊裝設備的建設。

    那些經濟殖民地因為有大量的資本注入,所以礦產開採、農業生產規模正在不斷的擴大,另外還有分包的產業不斷發展,工廠數量不斷增長,並且不斷的向中華民國出口各種商品,中華民國則向那些經濟殖民地出口糧食,以及各種建設所需物質,以及各種高附加值的商品,中華民國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貿易頻率不斷增長,對商船的需求極為旺盛。

    進而,在遠洋商船的噸位上,中華民國正在迅速的超越歐美各國的總和。

    而且中華民國的商品向全球各國進行輸出,並且在海外大量投資經營各種原材料開採,進而導致新的運輸業務正在不斷地出現。這些業務,也是那些歐美商船所插手不了的。而在運輸過程當中,那些散裝貨輪還可以在各國進行靈活的攬運。

    而那些超大型的商船,則基本上是用來運輸礦石、糧食、棉花等大宗貨物的,並不進行中途攬運,但是各國商人,也可以向中華民國的商船下達運輸業務,而且效率很高,中華民國的商船噸位最大的,在1921年已經發展到了7萬噸的級別。

    此時中華民國的造船業的造船能力,已經暴漲到了年600萬噸的規模,明年可以繼續增長到900萬噸。

    大量的油輪、運煤船,以及遠洋商船將被製造出來。特別是對於油輪有迫切的需要,中華民國施行的是低油價政策,石油方面的稅收只是正常稅收,並沒有像後世各國那樣對石油不斷的加稅。所以石油消耗規模是在不斷的上升,這個時候所需的油輪就很龐大了。

    中華民國在西域行政區的石油是很豐富的,首先西域行政區有油田,高加索聯邦又有石油產出,而波斯和阿富汗也有石油產出,那裡是不缺油的。缺油的地區是中國關內各省,這些省份的石油供應則需要用遠洋油輪進行大量的運輸。遠洋油輪的運輸成本是比較低的,從庫頁島運輸到沿海各省,從南洋的石油產地運到沿海各省,從波斯和阿富汗運到沿海各省,然後再向內陸各省進行運輸。

    用不了幾年,中華民國的海洋利益,將會超過歐美各國。

    這是非常容易實現的,因為中華民國現在是模式上的領先和技術上的領先,導致跨國貿易持續的快速增長。

    歐美各國因為還是用原有的模式進行發展,加上生產力技術也沒有中華民國那麼高,跨國貿易規模並沒有中華民國那麼大。

    海洋利益,說白了就是運輸為主。

    誰掌控了海洋運輸,誰就能從世界各地獲得資源。另外一個就是海洋漁業方面的利益,中華民國在遠洋漁業方面也已經發展到了世界各國的前面。

    英國現在拿海洋利益說事,中華民國自然也振振有詞。

    現在能不講理的不是英國,而是中華民國了。因為中華民國在軍事上佔據優勢,有不講理的資格。

    中華民國說是如此,就是如此。

    談判持續了一個多星期,雙方還是沒有達成協議,最主要的還是這個海軍協議的問題,與英法美意四國所想像的相差甚遠。

    或者說是與羅斯柴爾德財團所想像的差距太過離譜了,原本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想法是要在海軍噸位方面對中華民國面前佔據優勢的。但是這個協議一旦簽訂,根本就沒有優勢,甚至是劣勢。

    沈凝雲等待得有些不耐煩,開始授意中華民國國防軍向阿富汗境內集結,同時要求華東艦隊集結主力,開往印度洋。

    「對日作戰,可以先放一放,等開春之後再說。」沈凝雲對華東艦隊指示道。

    原本的計劃,是要在華東艦隊的配合下,繼續對日作戰,接下來的作戰目標就是日本北海道。

    日本北海道人口沒有日本本州島那麼多,還是比較容易攻佔的。到時候把北海道吞併到中華民國的版圖,日本那可憐的版圖將進一步的縮水。

    不過冬季的北海道有些寒冷,現在放一放沒什麼問題。

    而英國既然在談判上進行拖延,那麼沈凝雲也不的不對英國進行武力逼宮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