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一百三十二章 :沒有下文的海軍協議 文 / 鈞申

    就具體會不會形成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的問題,中華民國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最後得出結論,短期內海軍軍備競賽有可能就會爆發。

    「歐美各國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就是靠海軍稱霸世界,為此攫取了大量的海洋利益,而隨著我們中華民國的海洋力量的崛起,必然引起歐美各國的恐慌,而歐美各國必然是不願意放棄海洋利益的,所以他們必然會力求在海上軍事力量方面壓制我們中華民國,以繼續確保他們對世界海洋利益的霸佔。」最高統帥部海軍參謀長林瑞陽對此表示道:「而歐美各國此時單個國家的國力明顯比不上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他們採取聯合的方式來確保對我們中華民國的海上力量的優勢地位,顯然也是他們的無奈之舉。所以不管如何,歐美各國都會在聯合的海軍軍艦噸位上超過我們中華民國。」

    「也就是說,一旦我們中華民國要維持海上力量的優勢,就必須在噸位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追趕,而以歐美各國的慣例,他們甚至會將海軍總噸位追求為我們中華民國海軍噸位的兩倍上下。到時候,就會立即引起海軍軍備競賽了。」

    對於世界各國海軍比較熟悉的林瑞陽如此分析了一番,對於歐美各國的尿性顯然是比較瞭解的。

    歐美各國的尿性確實如此,如果不是英國真心沒什麼錢,否則英國一旦面對海洋上的威脅,必然會用無腦的策略。那就是在噸位上碾壓對手,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與德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一樣,英國的政策就是在海軍總噸位上達到德國兩倍,即德國人製造一艘戰列艦他們就製造兩艘。

    這實際上也能看出英國人在這方面是很心虛的,英國人的海戰技術方面,實際上對於德國來說並不先進,甚至是落後德國人一些。但是英國人有錢,害怕失去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國,自然就是用錢壓人。

    只可惜,英國這一次面對的是海洋力量崛起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海軍力量的快速膨脹,自然讓英國有些吃不消。

    中華民國的國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英國。

    英國儘管有龐大的自治領、殖民地,但是英國人的工業已經迅速被中華民國給甩開了。在海軍方面,拼的無非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加一些工程性的東西。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中華民國的造船業自然是不怕任何國家的。中華民國現在要鋼鐵有鋼鐵,要工人也有足夠的工人,工程師方面自然也不會缺了造船業,所以在海軍軍備的比拚上,英國想要和中華民國分個高下那就是不自量力的行為,因此英國才要聯合法國、美國和意大利,一起組建一個海上軍事聯盟,如此才能和中華民國抗衡。

    「如果要拼海軍軍備的話,我們中華民國的勝率有多大?」沈凝雲問道,這個問題最高統帥部的軍官們是沒辦法回答的,在場的財團統計師起身報告道:「今年我們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將達到1。5億噸,1922年可以突破2億噸。就以今年的鋼鐵產量來說,我們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已經是世界各國加起來的將近兩倍了。明年,鋼鐵產量則是世界各國加在一起的兩倍還要多上一些。」

    「而以我們在製造業技術上的優勢,讓我們在造船業上的成本也比歐美各國在製造同等船隻的情況下,成本低出最少30%。」

    「另外在造船工人方面,我們中華民國正處於大批量製造航海船隻的時期,正在培養的造船技工數量已經上升為全球最為龐大的規模……」

    經過財團統計人員的報告,最高統帥部的軍方高層們,也對當前中華民國的國力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判斷。

    「我們最重要的支撐,還是鋼鐵產量以及製造技術啊!」副司令趙維書感慨道,二十多年下來,從當初的西北崛起,到現在中華民國的崛起,實際上拼的就是鋼鐵。而西北當初發展鋼鐵冶煉的時候,不斷的研發頂吹轉爐煉鋼技術,到如今已經發展處了底吹轉爐煉鋼技術,以及『復合吹氧轉爐』,不過復合吹氧應用規模不大。

    煉鋼爐從最初的小型煉鋼爐,已經發展到了如今一爐子就能冶煉出2000噸鋼鐵的大型轉爐。這些轉爐,一爐鋼鐵只需要一天就能冶煉出來。一個2000噸的轉爐,一年可以生產鋼鐵70萬噸鋼鐵。

    而且相比平爐煉鋼,不僅冶煉時間縮短了,並且出爐後的鋼鐵處理方面,也更加方便,節省了平爐煉鋼之後的幾個環節。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大量的廉價鋼鐵,成為了中華民國崛起的關鍵支撐。

    這個時代的戰爭,軍事技術還沒有後世那麼變態,所以還是處於拼鋼鐵的時代。

    特別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拼鋼鐵將成為主流。所以這個時候,沈凝雲在不斷的擴大鋼鐵生產規模。

    中華民國這個時候鋼鐵生產出來,消耗掉是比較容易的,這個時候老百姓都在迅速的富裕起來,財富也在不斷的積累。而需要建設的東西非常多,特別是在此時經濟受到大量刺激,集中性爆發出來之後。

    這種集中性的爆發,能帶來很多戰略層面的好處。

    例如建設要用10億噸的鋼鐵,如果分成十年建設,那麼每年只需要冶煉1億噸的鋼鐵。如果把建設集中到5年,那麼每年就需要2億噸的鋼鐵產能。

    其他行業也是如此。

    當經濟繁榮到一定程度,大量的民資老闆都會失去理性的瘋狂建設,從而建設起大量的工業產能,如此一來,一旦到了戰爭階段,那些工廠就是現成的可以用來生產軍工品的工廠。

    所以這次財團掌控的中華聯合儲蓄銀行的大量放貸,對於中華民國參與接下來的全球爭霸戰爭是有重大意義的。

    而歷史上二戰前的美國也就是這樣的操作了一把,為美國打下了奪取世界霸主的物質基礎。

    中華民國要想打爆歐洲,以此時中華民國的人力物力,是沒什麼問題的。問題則在美國身上,美國這麼操作,中華民國肯定也要這樣操作,否則無法發揮出人口上的巨大優勢。

    「以我們未來超過世界各國兩倍以上的工業實力,我們的海軍甚至也可以維持為世界各國海軍的兩倍噸位,不過只是有沒有這個必要的問題。」沈凝雲輕鬆的說道,強大的工業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強大的底氣。

    「兩倍以上的海軍噸位,顯然是沒有什麼必要的。就算是英法美意四國締結海軍聯盟,他們的海軍也不可能全部派遣到亞洲來。但是英法美意如果要和我們進行軍備競賽的話,我們既然在工業規模上佔據優勢,那麼我們就和他們進行軍備競賽,他們造多少噸位的軍艦我們都可以奉陪。直到他們撐不住為止。」林瑞陽充滿信心的說道:「而保持一樣噸位的海軍,相比英法美意四國各懷鬼胎,不夠齊心,我們卻是沒有這樣的問題,一旦發生海戰,我們沒有失敗的理由。」

    「嗯!這個對策不錯。」沈凝雲點頭道。林瑞陽提出的這個對策,則是建立在中華民國優勢的工業規模上的。

    反正在相同的海軍噸位基礎上,英法美意四國是肯定拼不過中華民國的。也就意味著英法美意四國的海軍就算是不斷的和中華民國展開海軍軍備競賽,那麼結果就是英法美意首先撐不住,中華民國卻可以很從容。

    到時候中華民國的海軍總噸位和英法美意相同,那麼英法美意想要聯合起來和中華民國進行海上決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這是四個國家,英法美的關係倒是比較牢固,但是意大利卻不是那麼可靠。另外就算是英法美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在財團的維繫下比較牢固,但是他們的海軍指揮方面,肯定也不如一個國家的海軍那麼方便。

    所以海戰方面,中華民國的勝率很大。就算是海戰沒打贏,但是海軍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只要不是做出很2的行為,那麼損失的也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還是拼消耗,到時候中華民國的造船廠全面開工製造軍艦,絕對能夠耗死英法美意。

    另外一方面,則是佔用的民力。這方面雙方各有優勢。

    首先英法美意四國很多基礎設施該建設的都建設了,沒建設的還在建設。但是基礎比中華民國要好得多。因此所佔用的民力,是比較充裕的。

    中華民國則在人口上佔有優勢,不過基礎設施建設上用了很多人口。因此中華民國在海軍投入太大,會一定程度的拖慢老百姓富裕起來的速度。不過這對於中華民國來說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反正經濟正處於繁榮期,繁榮期的結束與否,取決於市場消費。因此只要市場還未飽和,就可以一直的繁榮下去,消費市場的飽和也意味著老百姓富裕起來了,該消費的也都消費了。所以問題實際上也不大。

    於是中華民國的海軍總噸位的政策就這麼制定了下來,這個政策以英法美意四國的海軍噸位之和為標準。

    英法美意四國的海軍聯盟剛剛締結,中華民國這邊也就拿出了相應的對策。

    不過英法美意四國很快就和中華民國進行了交涉,希望在海軍噸位上達成一個新的世界範圍的協議。

    顯然英法美意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正在尋求一個可以壓制中華民國海軍的方法。

    中華民國不就之後收到了一份新的《華盛頓海軍協議》,美國再一次在華盛頓舉行世界海軍會議。

    只可惜,中華民國受邀請後沒有參加,則變成了英國將新的《華盛頓海軍協議》遞交給中華民國。

    這個新的《華盛頓海軍協議》中規定,中華民國、英國、美國都可以保持100萬噸排水量規模的海軍,法國、意大利則維持50萬噸排水量的海軍。

    看起來,中華民國是比較佔便宜,一下讓中華民國成為了世界大國行列,享有海洋軍事大國的待遇,與英國平起平坐。(http://.)。

    但實際上這個協議卻是坑得很,英法美意可是秘密締結了海軍聯盟,中華民國一旦入套的話,一旦打起來,歐美海軍有300萬噸的排水量的軍艦,中華民國只有100萬噸排水量的軍艦。

    軍艦的製造又不是那麼快的,到時候一旦被歐美快速的集中力量進行打擊,中華民國將十分的被動。

    所以這個協議,顯然是不可能被中華民國所接受的。

    羅斯柴爾德財團支持下的英法美意四國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結果臉也被中華民國打得啪啪響,對於這個什麼《新華盛頓海軍協議》,中華民國外交部甚至連回應都沒有做出。英法美意等待了很久之後,發現根本沒有下文了。

    另一邊,中美之間簽訂了《菲律賓**協議》之後的第三天,中華民國國防軍即在馬尼拉登陸,從美軍手上接管了菲律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