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的轉變,直接導致了沈凝雲在中央已經是權勢滔天了,儘管當總統的是黎元洪,但是黎元洪實際上只是沈凝雲的傀儡。
或者說是沈凝雲掌控的中國民族財團已經在中華民國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了,中央已經變成了財團控制的一家公司。
而那些官員,則變成了公司員工。
那些能拿到賄賂的總統和議員,相當於是公司的高級管理所拿的獎金,只是這個獎金不能公開的下發,畢竟財團不能公開的說中央就是財團的一家公司。
徐樹錚之所以讓段祺瑞進行轉變,主要還是幾年的努力下來,根本就沒有什麼效果,西北政fu的勢力太大了,當初袁世凱向西北政fu妥協之後,西北政fu已經變相掌控了全國。政治上北洋軍事集團已經沒有爭奪的可能。
要想以軍事爭奪政治,這個路線是正確的,槍桿子出政權。問題是搶槓子如果不夠硬,那不僅出不了政權,反而得到的卻是墳墓。
徐樹錚一開始並不明白,對當初袁世凱向西北政fu妥協極為不解,然而幾年之後,他明白了。
只是徐樹錚和段祺瑞依舊不明白的是,他們發展財團已經觸犯到了中國民族財團的根本利益。
這個時候沈凝雲沒有動北洋財團,不過是在養豬而已。
不過北洋軍現在開始轉變為純粹的軍隊,不再多觸及政治,並且開始於英美保持適當的接觸程度,也讓沈凝雲有點不好在軍事上下手了。
儘管軍事上不好下手,不過對付北洋財團還是很容易的。畢竟北洋財團一旦沒有北洋軍的政治屏障,又不像中國民族財團那樣擁有鑄幣權,自然很容易被中國民族財團玩死。北洋財團現在也就相當於是一個大一些的民資罷了,沒有了政治上的保護傘,依舊是一群羊。
北洋軍有這樣的轉變,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已經實際上統一了。中央政令能到地方,每個省的財政都能上繳中央,軍事上雖然還不夠統一,但是政治上卻沒有問題了。
西北政fu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個時候也在政治上取得了勝利。雖然還不是最終的勝利,北洋軍依舊還在部分的政治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態度,但也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同時北洋軍內部也出現了權力變更,一些意見相左的老資格被徐樹錚直接擼了下去。北洋軍皖系一派內部得到了統一。
不過晉系投靠西北,直系暗地裡投靠西北雖然未被發現,不過徐樹錚也不好對直系下手。
北洋派系的有識之士,這個時候已經正在號召北洋軍與西北國防軍消除隔膜,聯手一起振興中華民國。
畢竟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已經崛起,國家工業強大,經濟繁榮,而且國民福利也很好,西北最高統帥部沈定邦也能服眾。
北洋軍內部的那些真正的愛國人士,這個時候感覺北洋軍的存在甚至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內部已經振興了。
現在北洋軍如果要發揮出自己的意義,必須和西北國防軍一樣,擔任起國防重任,或是一起向外擴張。
北洋軍內部儘管有些將領素質不高,但是素質高的卻也不少,畢竟北洋軍成立之時,正是滿清取消科舉的時候,大量受過儒家文化教育的文人棄筆從戎加入北洋軍,從而湧現出了很多道德楷模。
這些人現在感覺和西北政fu爭已經沒意思了,爭贏了又如何,能比西北政fu做得更好嗎?何況這明顯爭不贏,北洋軍現在毫無民心,如果再一味的和西北競爭,結果就是滅亡。
特別是中華民國開始進入全民教育的時代,到時候人民開智,北洋軍還繼續這樣,那就是天下人唾棄的對象。
而且現在向西北靠攏,也能加入瓜分外部利益的盛宴當中。
西北國防軍通過歷次對外戰爭,賺了多少錢?看看每年西北國防軍的軍官,哪個手裡沒有大片土地的?
歷次對外戰爭勝利之後,總會有一大片土地分給西北國防軍的軍官和退伍軍人。西域省的大片土地,大部分都是分給了軍人,儘管是以農墾公司的股份為形式。
這次外東北收復,外東北的土地,也再次被西北國防軍上上下下瓜分了。西北國防軍打了勝仗有分土地的股份,這在中華民國已經不算秘密。
西北軍事集團此時到處搶地盤,都是實打實的利益。現在中華民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打下來的地盤都是有價值的,不像古代,土地打下來,只有農牧利益。現在不僅是農牧、林業、水產、礦產等等資源都是錢。
不管是出於形勢所迫,還是利益需要,北洋軍這個時候都必須和西北國防軍靠攏。
只有靠攏,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些有識之士,甚至是公然辭職,去投靠西北國防軍去了。西北國防軍對於這些投靠過來的北洋軍軍官,也都是一律任用的。
看到北洋軍的人才越來越多的走了,段祺瑞和徐樹錚現在也不得不轉變。這個時候,順應天下大勢才是生存之道。至於爭霸天下什麼的,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沒有這個念頭了。畢竟袁世凱在位的時候,把能賣的都賣給西北了,北洋軍事集團的根基也被袁世凱給掏空了。
不過段祺瑞和徐樹錚,還不想被西北國防軍收編,想要獨立於西北國防軍這個軍事體系之外。
所以這個時候,便是要努力在國民面前表現的時候了。
沒多久,徐樹錚就向國會提交了希望北洋軍能夠分擔國防任務的提議,結果國會是通過了這個申請。
沈凝雲這個也通過軍情局瞭解到了北洋軍的轉變方向,既然北洋軍想要參與到對外擴張的盛宴當中,西北軍事集團卻不願意讓出那些外部擴張利益。因此讓國會安排了那些沒有外部擴張利益的邊防任務給北洋軍。
於是乎,北洋軍只得到了一些象徵性的邊防任務。
例如中國和越南邊境的邊防,中國和朝鮮邊境的邊防,還有西藏邊防,以及蒙古邊防。
段祺瑞鼻子都被國會給氣歪了。
中國和越南、朝鮮還需要邊防嗎?這兩個國家現在被西北政fu成立的傀儡政fu所控制,連兩國的軍隊都是受西北節制,這樣的情況下,邊防不過是查查走私、偷渡,這明顯是變著法子來噁心他們。
至於西藏邊防,那裡海拔那麼高,日子不太好過。
蒙古方向的邊防,那裡倒是好很多,不過發生戰事的可能性不大,蘇聯不可能從這個方向進犯中華民國。
但是為了要在國民面前表現,段祺瑞接受了。段祺瑞的皖系六十萬北洋軍分出了四十萬萬到邊境負責邊防。其中三十萬萬派遣到了蒙古方向的中蘇邊境駐防,不過那裡也是寒苦之地,三十萬北洋軍在那裡駐防,還是需要不少物資供應的。國會決定將西北國防軍在這裡的給養經費撥給北洋軍,物資可以得到保障。()
能減少邊防的駐軍,沈凝雲自然是願意看到的,這樣能讓西北國防軍的兵力更加集中,對外擴張就能調集更多的部隊,從而也就不會被牽制在各個邊境地帶。
現在中華民國的版圖擴大將近一倍,國防所需的兵力自然也增多了不少。特別是西北國防軍開始接管邊防之後,已經有不少部隊被牽制在邊防上。
不過邊防最重要的地方,還是西域省。
這個時候的西域省是在是大,成為了中華民國最大的一個省,省的單位也不適用了,西北政fu在將俄國人遣送處境後,向國會遞交了成立『西域行政區』的提案。
這個提案將西域省更變為西域行政區,並在該行政區成立八個行省。
這個提案在國會全票通過。
接著西北政fu又提交來了外東北成立四個省的提案,也全票通過。
這意味著中華民國多出了十二個行省,也多了十二個省長,不過這十二個行省的官員都是西北政fu派駐的。
至於移民工作,並不需要中央政fu操心。
這些新增的地盤,主要也就是需要工人。財團和各企業可以完成移民工作。至於那裡的農業,能用機械化的就用機械化。不能機械化的地方,不開發就是了。靠人力來搞農業,還拉低個人產值。
修路什麼的,中華民國的俄國、日本苦力不少,全部都還在勞動改造呢!技術工種則由中華民國的工人負責。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的企業負責移民,還是比較靠譜的,特別是財團的企業。現在中華民國的工人收入不低,如果是想安生過日子的老百姓,可以在企業幹一輩子,就算是比較普通的工作,也能買得起車,買得起房子,所以企業也留得住人。
企業的普通工人的收入雖然普遍都只有最低工資的50元,遠不如工地上干苦力活的,工資都上漲到每個月90元了,不過企業普遍會負責住房的分配,不需要工人操心。中華民國的房價不高,企業也承當得起。不過是一些房子,怎麼會承當不起?
願意把家搬到那些待開發地區的工人也是不少的,畢竟中華民國的窮人還是有不少的,因為還不斷有人口剛從農村進入城市。
而那些待開發的地區,有很多報酬比較高的工作。而且因為是待開發,實際上存在很多的機會。
很多建設工作,也不需要工人移民到該地區。只要建設人員過去就行,工程做完了就回去。如果覺得那裡環境比較好,也可以遷移過去。
道路、城鎮、電站、水庫、通信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學校、商店、醫院、電影院、郵政、銀行、食堂這些設施財團可以建設,行政部門則是政fu派駐,然後由商人完善一些細節的東西。
然後就是各種企業入駐,在當地形成集中的產業。企業招聘工人進行生產,就形成了城鎮居民。
於是一個新的城鎮就出現了。
而這些城鎮的房地產也好解決,現在外東北都收復了,有大量的板材可以用,直接用木頭蓋別墅,面積足夠大,樣子也夠美觀,居住起來也足夠舒適,而且這些新興城鎮的地皮便宜得很,別墅前面甚至還能圍一個花園、草坪。
外東北的產業主要就是林業、礦業、大豆種植、養鹿業、水產業,工業方面則是以木材加工為主。
木材加工的產品都是一些比較高級一些產品,例如傢俱製造,而那些低級的產品,如普通的紙張製造、普通的筷子什麼的,則是把木材運到朝鮮,讓朝鮮人負責這些產品的製造,然後通過鐵路、集裝箱貨輪將產品運到中華民國。
而伐木產業是可以持續的,只看如何砍。
如今中華民國的林區管理非常精細化,林區有大量的公路鋪設進去,對於未成熟的林區,採取抽伐、補種的方法進行培育。
成熟的林區砍伐過後,則要再度種上,避免出現荒山和水土流失。
只要人工造林的速度跟上,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水土流失和森林資源減少的情況。而成熟林如果不及時的砍伐,變成過熟林後,反而會使森林資源下降。
建設起完善的林區設施,然後對林區進行抽砍,人工林種植下去後,可以不斷的抽砍,留下的樹木越來越大。到最後徹底成熟,然後把一片全砍掉,再重新密集種上樹苗,然後每個一些年頭進行抽砍,如此循環。
一個林區,可以將林區分成若干個區域進行砍伐、管理。形成每年都有成熟林砍伐,每年都進行補種的循環機制。
這個時代的國家,普遍不重視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建設。
最早意識到森林資源重要性的是英國,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運輸問題,嚴重缺乏木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開始著手恢復本國的森林資源。
法國、美國、日本,在後來也相繼開始重視森林資源的恢復,而不是粗暴的進行砍伐就了事。
後世中國的森林資源,就是被暴力砍伐太多了。等到出問題的時候再來解決,卻是需要一些時間了。
森林是治山治水的根本性手段,作為穿越者的沈凝雲,很早就提出了森林資源的建設問題。
西北政fu如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反應過來的。
西北政fu多年來,一直都在恢復西北的森林資源。不過此前沒什麼錢,規模也還不夠大。
而現在西北政fu有錢了,規模也正在不斷的擴大。
首先是私人植樹造林有補貼,同時西北政fu進行了立法,保護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而不是砍完就不管。並且什麼地方的森林能砍,什麼地方不能砍有明確規定。
西北的那些林地,基本上全被退耕了。現在的西北,基本上也就保留可以機械化農業,無法進行機械化農業的林地,全部都在植樹造林。
能夠砍伐的林地,也是投入較大資金進行建設,林區公路大量修建,以達到對森林的『精密化』管理,對森林進行防火、防蟲、施肥管理。
同時成立林業基金,林業基金主要用於:扶持私有林及國有林的造林、撫育、改造、苗木生產、設備購置、採伐、林道建設、森林防火、技術研究等。
伐木企業審核也是非常嚴格的,中華民國這個時候的伐木業,基本上都是財團在進行,財團不僅有資本更新伐木設備,管理、改造森林,也能確保伐木工人有較高的收入。伐木儘管是個體力活,但是木材是現成的,砍伐出來就是錢,所以工人收入不會低。財團是在確保工人收入的前提下再產生盈利的,而不是剝削人口紅利。提高盈利,只有更新技術,提高森林產出以及伐木效率。
洪水、沙漠化、河流含沙量太高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森林資源減少導致的。
而此時的中華民國,也有負責綠化的部門,歷史上的中華民國也是很重視西北等地的綠化問題的,馮玉祥就曾在西北負責種樹。
國會現在每年也都要撥出大量款項,在全國範圍內恢復森林資源。
退耕還林在全國展開,植樹造林的運動也在開展。大量的土地被重新種上了樹苗,大量的森林資源收為國有,財團也經營著大量私有林場。
在大規模的退耕還林的政策之下,中華民國的耕地雖然有所增加,但卻是對外擴張後所增加的。
此時中華民國的版圖是後世的兩倍,但是耕地面積卻依舊只有18億畝左右的規模,大量的耕地現在都退耕了。那些耕地,普遍都是因為從事農業活動會導致個人產值太低。另外則是生態脆弱的地區,就算是可以農業機械化的土地,也退耕還林了。
植樹造林,為中華民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人口多,而生產力又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要走個人高產值的路線,就必須有很多這樣的就業崗位出現。
機械化農業、流水線工業製造,讓一個人可以做過去幾十個、幾百個人才能完成的生產工作,也就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從事其他的活動。
所以現在中華民國有錢搞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也有錢對林區進行精密化的開發。政fu和財團的林區投資,花錢根本就不眨眼的。
這個時代的中國儘管經過數千年的農業開發,破壞了很多森林資源,但是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區域的森林資源卻還是非常豐富的,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粗暴砍伐。
這些森林資源都被保護了起來,也不允許任何人進行暴力砍伐。
中華民國現在的生態保護區是到處圈,大量的原生林被保護了起來。有些原生林比較多的地方,開發價值比較大的可以進行開發。沒有原生林的地方則是大量人工造林,這些人工林長成之後都是可以砍伐的。
這使得如今的中華民國,自然的東西大量保存了下來,沒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被破壞掉。
外東北地區,也秉承這樣的開發路線。首先成立生態保護區,先保護一大片原生林。然後砍伐保護區之外的原生林,這些原生林的砍伐,不是滅絕式的暴力砍伐,而是砍完一片種植一片,種下樹苗後還要進行持續的管理。
在財團和其他通過審批的林業企業的『精密化』開發之下,外東北的木材砍伐是可以一直持續的。
隨著開發的規模增大,所獲得的木材也會越多。
東北和外東北的森林資源,將為中華民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木材資源,加上各省的林場產出,中華民國的木材供應將非常充足。
中華民國的伐木業財富分配也是很合理的,這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的收入比較高,中華民國的這種精密化的林業管理,以及勞動力的高成本,儘管降低了林業企業的盈利,但是卻養活了大量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而且這樣的模式,讓中華民國的森林資源不會下降,並且每年的植樹造林,使得中華民國的森林資源總量每一年都在上漲。
隨著森林資源的增長,什麼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等自然災害也將不斷的減少,空氣也會被不斷淨化,林業對中華民國絕對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