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174章 :一戰臨近 文 / 鈞申

    1913年7月,西北機槍製造廠通過沈凝雲畫出的圖紙,製造出了一款新型機槍,這種機槍就是德國二戰時期的恐怖利器『mg42通用機槍』。

    沈凝雲將這種機槍命名為『民2式通用機槍』,因為1913年是民國2年。

    在靶場上,西北最高統帥部的高層就這種被命名為『民2式通用機槍』的新型機槍,進行了測試。

    當機槍手扣動扳機的時候,機槍發出了無比密集的『噗噗噗……』的聲響,就像是撕扯的帆布一般,子彈以前所未有的快速被打了出去,而前方作為靶子的一顆水桶粗的大樹在這樣的恐怖射擊中不一會就被子彈給打斷了。

    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

    趙維書震驚的說道:「這射速會不會太快了。」

    「快是快了一點,不過可以點射了掃射的方式進行射擊,對敵壓制能力非常強大。」沈凝雲說道。

    「這種機槍的火力確實非常強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很輕,一個人就能抗著到處跑。」王東昇看過機槍的表現後讚歎道:「如果我們將這種機槍裝備到部隊,部隊就能獲得快速機動的強大壓制火力。」

    當然,因為快速的射擊,槍管很快就過熱了。不過機槍手卻快速的拆下槍管,將新的槍管塞了進去。整個過程非常快速,沒有花費多長的時間。

    換完槍管後,又可以繼續射擊。幾個槍管輪流更換後,只要子彈能供應得上,就可以不斷的對敵進行火力壓制。

    當然這換槍管的時間儘管不長,但卻也是這種機槍的弱點,敵人可以根據這個空檔進行還擊,從而摧毀火力點。

    但是這個弱點相比馬克沁重機槍來說已經好太多了。

    馬克沁重機槍是水冷式,槍管一旦過熱,就只能等待其冷卻,而無法對槍管進行更換,導致火力壓制的中斷。如果是碰上沒有水的地方,那就更完蛋了,冷卻速度將變得非常慢。

    而這種『民2式通用機槍』卻可以通過換槍管的方式避免冷卻需要等待的問題,槍管換下來後就可以丟在一邊不用管,等換上去的槍管過熱的時候,原先換下去的也已經冷卻了,可以再次更換上去。

    「這種機槍完全可以裝備到班一級,讓普通步兵擁有強大的火力掩護。」沈凝雲說道。

    「那子彈消耗速度可就如流水一樣了。」趙維書聽了心驚肉跳啊!都開始懷疑能不能承擔得起子彈的消耗了。

    西北國防軍經過改編之後,甲種師採取的是4進制,一師4旅16團64營256連1024排4096班。

    這種四進制,是裝甲師的編制。

    日後這些甲種師是要裝備戰車的,不過暫時還沒有裝備。這些甲種師主要是應對大兵團集群作戰的單位。

    如果在班一級配備這種通用機槍,那麼整個師將配備機槍四千多挺,要知道現在西北國防軍的馬克沁重機槍只配備了三百餘挺,這已經是世界各國陸軍的十倍以上了。

    班級配備重機槍的話,那機槍數量就是世界各國陸軍的上百倍。

    如果在高強度作戰下,平均每挺機槍消耗一條333發子彈的帆布彈,那麼就是130多萬子彈,甚至是更多。

    而十個甲種師,可能一天的作戰就會消耗掉1300萬發機槍彈,再加上輕機槍、衝鋒鎗這些吞彈巨獸,一天的作戰下來也許要打到2000萬子彈。

    如果是一百個甲種師鋪開作戰,戰況如果激烈的話,一天所消耗的子彈可能就超過2億發。

    當然戰爭過程中不可能每一個士兵都在開火,也不可能每一天都在激烈交火。

    當前西北的子彈生產能力,是一天2000萬發子彈,一年是72億發子彈的產量,其中一大半用於訓練。因為當前西北國防軍常備兵力達到了150萬,按照每個士兵每個月供應200發子彈用於訓練,一年需要消耗36億發子彈。

    加上手槍彈、衝鋒鎗、輕重機槍,以及狙擊手、偵查兵的訓練消耗,一年的子彈消耗量高達40億發。

    這樣的產能是中俄戰爭期間建設起來的,現在一些產能已經暫時停產,因為軍方需求量暫時沒那麼高。

    但以當前的產量,每年還是會囤積20億發的子彈,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對外戰爭。

    如果真把這種機槍裝備到西北國防軍的班一級,那麼現在的子彈產能,生產一年的子彈也許不用三四個月就打光了。

    「子彈產量我們可以繼續擴大,這不是什麼問題。我們在銅礦的開採的規模上越來越大,加上彈殼很多時候是可以回收的。而我們的子彈製造技術又是快速的流水線組裝,等戰爭時期再擴充一下子彈產能,基本上也足夠用了。」沈凝雲倒是不擔心子彈問題,「我們也可以先不要將這種機槍裝備到班一級,我們可以裝備到排一級上去。一個甲種師,裝備一千多挺民2式通用機槍,就足以對任何國家的陸軍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了。」

    「到排級確實夠用了,班一級我們用輕機槍,那就已經非常強大了。」趙維書點頭道,就算是輕機槍分配到班一級,那也是四千多挺。

    當然工兵、炮兵,以及一些特殊兵種是不裝備機槍的,這樣下來,一個甲種師的通用機槍起碼也有八百多挺,捷克bz26輕機槍將達到三千多挺。

    這樣的火力強度,在作戰中完全足以將日俄兩國陸軍打成2b了。

    民2式通用機槍很快便定型了,並被西北最高統帥部決定裝備部隊,以取代笨重的馬克沁重機槍。

    1913年11月,西北機槍製造廠成功的安裝了第一條『民2式通用機槍』生產線,民2式通用機槍採用大量的沖壓組建,通過冷沖、熱沖加工手段進行生產,然後將零部件送入流水線進行組裝。

    其製造工序,相比馬克沁重機槍來說,簡化了不止一點半點,生產效率是馬克沁重機槍的七八倍。

    光是耗材上就不到馬克沁重機槍的一半,人工成本更是大幅度的降低。

    西北國防軍首先在實驗師裝備了民2式通用機槍,將這種新式機槍裝備到了排級,並訓練專業的機槍組。

    機槍組改變了馬克沁重機槍的五人模式,變成了只有2、3人一組的兩種模式。

    兩人一組的機槍組,是排級機槍組,一個射擊手,一個副射擊手。射擊手攜帶一個彈藥箱,副射擊手攜帶兩個彈藥箱。副射擊手負責警戒、配合觀察目標以及配合供彈,只有射擊手陣亡或受傷後才頂上射擊。

    三人一組的機槍組是重機槍組,用的是三腳架。兩個負責攜帶彈藥、供彈、觀察、警戒。

    兩人的機槍組一般是用兩腳架,發射的是75發的帆布彈,不過也可以使用三腳架,將機槍變成重機槍來使用。

    在彈藥方面,每挺機槍配備80條333發的帆布彈,總計子彈26640發,用完還可以用汽車運。

    西北國防軍的戰地運輸是非常便利的,因為汽車被大量應用在了戰地運輸上。隨著汽車應用的普遍化,戰場上的子彈供應逐漸變得不是主要問題。

    而且部隊如果比較深入時補給被切斷,還可以出動飛機進行彈藥空投。目前大型運輸機雖然沒有,但是西北國防軍已經有了用於空投物資的蚊式飛機。

    蚊式轟炸機這種飛機,也可以用來改裝成戰鬥機、偵察機、運輸機。這種飛機可以在距離地面3米的高度進行飛行,用於空投將變得非常精準,適合給小股部隊空投,不會把物資丟得到處都是。

    短距離內,甚至可以給部隊空投2000公斤的物資,這需要減少燃油重量。甚至是3000公斤都能正常起飛,只是比較危險。

    這種飛機非常優秀,英國空軍在二戰後,讓這種飛機服役到了60年代才退役。而且製造成本還很低,性價比絕對是超級高。

    不過木構飛機,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需要的更多是木匠,當然也對其環節進行相應的生產設備研發。但是相比鋼鐵飛機來說,木構飛機的性能極限是遠遠比不上的。

    所以發展鋼鐵飛機還是西北空軍的主要方向。

    鋁合金技術此時已經成熟,西北集團經過兩年多的摸索之後,在這一年定型了一種中型的鋁合金運輸機。

    這種運輸機被命名為『運1』,採用四發動機設計,這種飛機在這個時代算重型了,因為沒有任何一種飛機比運1要大。載重量達到5噸,航程3000公里。

    之所以西北集團開始生產的是運輸機而不是轟炸機,是因為這個時代各國的轟炸機技術還不怎麼樣。西北空軍暫時沒有裝備金屬轟炸機的必要。因為蚊式轟炸機的效率已經很高了,性價比更好。

    倒是運輸方面有這個需求,陸軍作戰中如果有運輸機,那麼將變得更加方便。不用怕部隊因為太過深入而失去補給,而且可以克服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形限制。

    西北工業技術此時可謂是突飛猛進,正在進一步的甩開歐美,不過還是受到了一些人才方面的制約。

    但是相比十年前,那是好太多了。

    西北教育已經發展了十三年了,這個時代的工業知識相比後世更淺,十三年中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工業人才。

    西北教育是以工業為核心的,數理化方面所獲得的資金比文科要高得多,甚至是超過了70%。

    相比關內各省的教育,西北教育體系是很特殊的。

    這個時代的各省教育,多是偏向於文科。而且還是那種洋不洋土不土的東西,大批的教師通過鄙視中國文化,崇尚西洋文化而獲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浮躁和理想的時代,那些崇洋媚外,喝過點洋墨水的文人趁機攫取輿論話語權。他們的工資極高,一個月幾百塊銀元都是非常常見的。

    然而在西北教育體系中就不是這樣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文人在西北根本混不開,甚至是毫無市場。

    西北教育體系不會給那種人高工資,甚至是要都不要。

    西北教育體系中,高工資的教師不少,但多數是數理化方面的教師。其中很多外籍教師,這些教師是歐洲人或是美國人,他們本國的工資本身比較高,所以也只能給出更高一些的。

    但是這些外籍教師正在不斷的減少,因為中國學生已經快速成長起來了,不再需要那些比較普通一些的外籍教師的,保留下來的則是那些比較本事的高級教師。

    還有一些國學大師也能拿到高工資,特別是那些能夠中西貫通,又不至迷失方向的國學大師,在西北的教育體系中,待遇是非常好的。

    所以西北的教育體系,在關內各省,被那些活躍於輿論上的文人批得一無是處。

    這些人靠的就是罵中國自己的文化才出的名,才得的利。西北不需要他們,他們自然不爽了。

    而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國學大師,到了那個境界都已經是不願意出來打口水仗的程度了,因為口水仗文字遊戲方面未必玩得過別人,而且還吃力不討好。

    因此輿論上,那些欺世盜名的文人們還是佔據上風的。

    但是西北教育體系,正式了其價值,到了1913年,已經形成了較為龐大的工業人才輸出數量。

    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向畢業,未來所能輸出的人才將呈幾何增長。

    同時西北此時已湧現出了第一批設計師,這批設計師受沈凝雲的影響,其設計風格已超越歐美,並開始嘗試融入中國風的工業設計。

    西北政fu還成立了專門的設計專利保護協會,並開始與歐美接軌,防止中國的設計被其他國家剽竊。

    實際上他就是最大的剽竊者,後世的工業設計被他大量提出,從而才影響了西北培養出的工業設計師,使他們在西方元素方面的設計領先於西方。

    而如何才能融入中國元素的設計,則需要天賦和靈感,這也是沈凝雲所無法提供的東西,需要靠人才自己去想,去鑽研,去尋找。

    人才方面西北走的自我培養的路線,已逐漸成為一個碩果纍纍的豐收季。

    這一年西北工業在瘋狂擴充規模的同時,西北的工業生產主要傾向了汽車生產和農機生產。

    精密製造業開始向沖壓技術傾瀉,沖壓技術又改變汽車、農機製造的工序,進一步的降低了汽車和農機的生產成本。

    汽車製造方面,主要以貨運汽車為主,同時因為內部市場的繁榮,多達五百多萬輛家庭汽車被銷售了出去。

    農機方面則是進一步的擴大機械化農業所需的農機製造,機械化農業規模從3000萬畝增長為7000萬畝的規模。

    船舶製造方面,排水量超過了30萬噸,2萬噸級的商船製造了10艘。

    鐵路、公路、房地產等方面也消耗了大量的鋼鐵,加上汽車、農機、船舶及軍工業所消耗的鋼鐵,西北工業這一年消耗的鋼鐵達到了1800萬噸,缺口達到400多萬噸,這些鋼鐵全是從德國進口。

    不過到了年底,西北集團的鋼鐵生產能力,包括江蘇馬鞍山鋼鐵基地、河北邯鄲鋼鐵基地、上海鋼鐵基地,及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生產能力達到了2000萬噸。

    西域省鋼鐵基地則還繼續建設,明年可以建成第一期。

    西域鋼鐵基地未來將成為西北集團鋼鐵生產公司的各省鋼鐵基地中,生產規模最大的一個。

    因為西域省的鐵礦石儲量大、品味高、易開採,煤礦又離得不遠。用的又是最先進露天開採技術,及最大的煉鋼爐,規模擴大到年產量5000萬噸都是可以的,只要有需要。以西域省91億噸,遠景150億噸的鐵礦石儲量來計算。每年生產5000萬噸鋼鐵,可以支撐上百年。

    如果還感覺鋼鐵不夠,甚至可以把產量提高到1億噸以上,只是那樣一來,西域省的鋼鐵廠50年後就會消亡了。因為到時候地下沒有太多鐵礦石可挖了,除非將遠景預估的鐵礦石找出來。

    到時候鋼鐵廠要想繼續開工,就必須外運鐵礦石,優勢與沿海鋼鐵廠不好比。不過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靠近俄國。

    未來只要把俄國的土地搶過來,還是可以繼續讓鋼鐵廠開工,但是成本也會被拉高。

    西域省的鐵礦石,甚至可以支撐起整個中國的崛起。

    西北的鋼鐵生產技術是頂吹轉爐,形成產能速度極快,只需要有足夠的鐵礦石。鐵礦石開採又開始用上露天開採技術,未來也將不會再缺鐵礦石。

    也許五年之後,中國將不會再為鋼鐵不夠用而發愁。

    而在1913年年底,協約國陣營與同盟國陣營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展了三年的時間,而自1910年橡膠股票神話中所發出去的貸款,還差一年就到期了。

    在1914年,不管是羅斯柴爾德財團還是德國容克財團,都將完成對資產的收割,從而做好戰爭準備。

    發動戰爭是燒錢的,燒掉的錢如何才能收回來?

    靠財團!

    當財團收割了大部分的民資資產後,其以壟斷大部分的資產,戰爭時期花出去的錢,才能最大限度的被財團收回去,因為大部分的軍事訂單,都將由財團的工廠進行生產。

    從經濟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已具備了條件。

    這是一場,人們都預料到的戰爭。

    也是一場人們想到了開局,卻沒想到結果的戰爭。

    沈凝雲則期待著這場戰爭的到來,這場戰爭將讓亞洲出現霸權真空,這將是********崛起的良機,即是發展自身的機會,也是向外擴張的機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