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章 節目錄 第165章 :戰略規劃 文 / 鈞申

    沈進文坐在辦公室裡,處理著西北的政務,這是他每年的例行工作。

    戰後的西北,呈現出了空前的繁榮。沈進文每日臉上都掛著欣喜的微笑,這場戰爭西北政fu贏了。

    戰後的西北政fu,不僅取得了國際地位。而且內部商品市場也走向了空前的繁榮,內部凝聚力更是高得一塌糊塗,內部矛盾則是非常低的。

    當然矛盾不可能被徹底消除,在生產力還不夠高的時代,矛盾一旦被徹底的消除,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了。溫和的矛盾,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這種溫和矛盾,就是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資本家受政策制約,無法肆無忌憚的剝削工人。而財團通過壟斷的方式,又有最先進的生產力,也不需要把工人剝削得太嚴重。財團可以給工人八小時工作制,政fu也可以給工人較為全面的福利。

    就在這時,移民局局長進了辦公室。

    「移民進展工作如何?」沈進文問道。

    「各省的移民緊急招募中,移民工作進展得極為迅速。只要半年時間,我們向西域省的移民規模就可以超過1000萬。」移民局局長拍著胸脯保證道。

    「很不錯。」沈進文點頭肯定道,移民局局長不由露出欣喜的表情,對他來說,移民局的工作太簡單了。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大力氣去宣傳,各省老百姓就拖家帶口的往西域省移民。

    對於西北政fu來說,移民工作並不困難。政fu只需要建立行政體系,並建立教育體系,以及負責一部分基礎設施的建設就可以了。

    其他的糧食供應、醫療保障、住房問題西北財團會去解決。

    按照計劃,西北政fu將在三年內向西域移民2000萬人口,以西域省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平均下來每平方公里只有10個人,這樣的人口密度算小的了。西域省可以輕鬆的容納這些人口。

    對於大漢民族來說,西域省無疑擴寬了生存空間。

    這次移民主要是從西北行政體系之外的省份招募移民,並不是直接將西北地區八千萬民百姓中移民一部分人過去。主要是因為西北政fu要搶人,西北人越多,市場越繁榮,工業越強大。

    北洋政fu及地方軍閥統治下的各省,民眾就算是有錢,也無法保障手裡的錢不被人坑走,也就無法最大程度的拉動製造業。而讓他們到西北政fu的行政地區來,就可以擁有更高的收入,也就能夠具備消費能力,從而拉動製造業。

    而西北地區雖然現在有八千萬人口,對生態造成了較大的壓力。但是在二三十年內還是可以支撐的,因此不需要將西北的工業轉移到西域省去,從而使西北民眾移民到西域省。而是直接用其他省的民眾移民到西域省,在西域省再建起更多的工廠。

    再則中國各省人口太多,製造業又不發達,造『成』人口壓力很大。從其他省將人口遷移掉一部分,也能緩解其他各省的人口壓力。

    樹挪則死,人挪則活。

    移民到西域省的各省民眾根本不需要擔心生存問題,西北政fu及西北集團會給與最充分的保障。

    當然西北地區也需要調一部分的技術工等群體過去,還有施工隊什麼的,也必須過去。不過這些人大部分並不是定局在西域省。

    2000萬的移民指標完成後,西北地區的人口可以超過1億人,再加上華東地區的上海、浙江、福建的4000萬人口,西北政fu的體系下,將有1。4億的龐大人口。

    而此時西北政fu的地盤,已經比北洋政fu實際上、名義上負責行政的地盤還要大了。

    本來西北就廣袤,加上漠南、漠北(蒙古)及西域省,地盤自然是比關內各行省及東北三省加起來還要大。

    相當於西北政fu掌控了大量的礦產資源,已經比關內及東三省還要多了。人口方面比不上關內,這自然是因為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不足,本身就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能發展到有1億人口的規模,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或者說,1億人口已經快要接近極限了。再多的話,西北首先容納不下那麼多的工廠,因為水資源不夠。工廠不夠,就業就成問題。

    所以西北政fu才要向華東擴張。

    戰時生產中,上海、浙江、福建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大量的基礎設施被建設了起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很多鐵路被修通了。路通了,經濟就隨之可以發展了。

    西北的輕工業開始大量向浙江及福建轉移,其中以浙江最多。而西北則保留重工業、軍工業等產業。

    輕工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比較大,而且工廠繁多。在華東地區顯然更加適應,這些輕工業轉移到華東之後,西北的生態壓力就可以大大的減輕了。而華東地區的經濟,在浙江、福建兩省帶動下,也將形成一個輻射區,對周邊省份的經濟產生拉動效應。如輕工業的原材料生產,關內各省都能做。

    其中紡織業的原材料生產,西北是有極大優勢的。

    新疆、西域省都有大量適合棉花種植的土地,而且產出的是優質棉花,拿下西域後,中國基本上不缺產棉地。

    此時的中國,農村自然經濟還是有很大殘留的。民國時期有14%的土地用於種植棉花,而且分佈於各省,產業分工並不是完全明確。

    而西北經過多年發展,此時土地基本上都交給墾殖公司進行經營,只有那些不適合大面積管理的土地依舊在地主和自耕農手上。不過西北的自耕農已經急劇減少了,因為自耕農的收入沒有工人高,很多自耕農都把土地賣了進城鎮當工人去了。

    土地被大量集中後,就可以用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生產。

    西北集團此時正在搞機械化農業,對俄戰爭一結束,農機廠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各種機械化農機。

    沈凝雲則在西北集團總部,和西北集團的智囊團們商議產業分佈。

    就向西域省投資工業的問題上,西北集團的智囊團出現了一定的分歧。

    一部分較為保守的財團謀士們認為,西域省沒有地利,又臨近俄國,很容易遭受戰火的威脅。一旦戰爭在西域省爆發,那麼工業將被大面積摧毀。他們認為應該在西域省發展農業和礦業,然後將資源運回西北再進行加工。

    另外一部分則認為俄國不足為慮,不應該放則西域省的大好工業環境而不建設,而且西北各省當中,甘肅和陝西兩省的工業容納能力不是無限大的,西北工業應該向外走。

    沈凝雲最後還是決定向西域省建設工業。

    因為沙皇俄國確實不足為慮,他儘管擔憂未來的蘇聯,但是蘇聯要想擁有強大的戰爭能力,不埋頭發展個二三十年也是不可能具備的。

    蘇聯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首先是因為蘇聯有足夠龐大的國土面積,進而有足夠多的資源和人口。但這並不能使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戰爭裡。再則是因為蘇聯的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瘋狂的建設重工業,但沒有技術和人才也是白搭。蘇聯的發展是因為1929年時世界經濟大蕭條,蘇聯從美國等國家中獲得了大量的機器設備及工業人才,才使蘇聯的工業有了迅猛的發展。最後,則是政治因素,二戰過程中德國表現得太過強悍,使得美國等同盟國不得不將坦克飛機等技術支援給蘇聯,讓蘇聯去牽制德國。

    蘇聯的崛起,是多方面的。

    而蘇聯剛成立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很挫的,只是士兵具備強悍的戰爭意志,將俄國人好戰的天性發揮了出來。

    因此在西域建設工業,受沙皇俄國的威脅不大。而蘇聯方面的威脅,起碼得等他們再發展十幾年。

    在蘇聯成立後的十幾年中,********同樣也會發展,並且只要蘇聯表現出向西域省進攻的傾向,西北政fu可以直接先發制人,將戰場推到蘇聯境內,而不是讓戰場處於西域省,如此一來戰爭打完後的爛攤子是蘇聯人的,不是********。

    而且蘇聯會不會出現還是兩回事,蘇聯出現後,********也可以對蘇聯進行打壓,此時西北國防軍絕對有這樣的能力。

    所以西域省的工業建設還是確定了下來。

    工業建設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冶金,鋼鐵產量與戰爭能力是直接掛鉤的。西域省有足夠的鐵礦石,而且是富鐵礦。

    「我們要建設一個大型的鋼鐵生產基地,而且生產效率要進行突破,馬上讓下面建設日產1500噸的煉鋼轉爐。」沈凝雲定下基調,西北集團下面自然會實施下去,現在西北集團的人才大量增長,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親力親為了。

    白成明表示道:「日產1500噸的轉爐在理論上已不成問題。」

    西北的鋼鐵生產可謂瘋狂,1912年年底,鋼鐵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1300萬噸了,直接爆掉了英國、德國,已是世界第二了。

    如此輕鬆的追趕歐美各國,自然是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轉爐鋼的生產效率高,要建設的煉鋼爐相比歐美的平爐要少得多。

    加上此時西北政fu的內燃機技術發展起來了,鋼鐵生產用上了汽車以及叉車等車輛,效率再度提升。而工程機械方面,吊車用上了油壓技術,日產1500噸的轉爐已經具備了建設能力。

    ********在西域省攫取了超過50億噸的鐵礦儲量,而且很多還富鐵礦,也足以支撐起一個大型的鋼鐵生產基地。加上西域省的煤礦儲量豐富,完全具備了一個大型鋼鐵廠的建設條件。這個鋼鐵基地一旦建成,將成為西北的各個鋼鐵基地中盈利最高的一個。

    因為這個鋼鐵基地將有最好的鐵礦石,以及最高效率的冶金技術,利潤自然將會是最高的。

    「鋼鐵部門必須加快鋼鐵產量建設,我們現在的鋼鐵已經快不夠用了。」沈凝雲頭疼的說道,本來西北在世界經濟大蕭條期間撒下大量投資來刺激內部經濟,還怕鋼鐵用不掉的。

    但是現在……

    以這樣的發展趨勢,鋼鐵完全不夠用。

    鐵路、公路到處在修,房地產到處在建。最消耗鋼鐵的還是汽車製造,西北集團需要大量的貨運汽車,而民眾也需要大量的小汽車。同時還要生產施工機械和大量的農機,特別是那些農機。

    拖拉機和收割機、摘棉機什麼的,數量需求很大。同樣還要支撐海軍的軍艦製造及商船製造。

    另外還要出口軍火、汽車。

    「按照現在的鋼鐵建設速度,明年就可以將鋼鐵產量提升到1800萬噸,我們除了投資建設西域鋼鐵基地外,還將投資華東地區的馬鞍山鋼鐵基地,從而支撐華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加上河北邯鄲地區的鋼鐵基地。到1914年,我們的鋼鐵產量就可以達到2000萬噸了,比原先計劃的1300萬噸,已經高出了一倍。」孫繹龍說道:「至於現在鋼鐵產量跟不上,那就只有進口德國鋼鐵了。」

    德國有大量的鋼鐵產能,之所以產量上不去,那是因為世界經濟蕭條。如果向德國進口鋼鐵的話,還能增加德國的戰爭潛力,讓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更兇猛。至於美國,鋼鐵產能很牛逼,現在鋼鐵產量已經突破3000萬噸了,這還是用平爐鋼技術形成的產能。不過西北集團絕對是不會向美國進口鋼鐵的,因為沈凝雲將美國視作是威脅最大的國家。

    ********如果要獲取世界霸權地位,那麼英法德俄及日本這些國家,只要自身戰爭潛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是什麼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美國。

    進口德國鋼鐵也不會造成什麼財富外流,因為西北工業還有大量的出口。現在********要的是發展速度,只要維持資金鏈不斷裂就可以了,黃金什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怕沒有嗎?

    沈凝雲無奈的說道:「估計到時候2000萬噸依舊不夠用啊!繼續加大鋼鐵投資吧!爭取在1914年之前形成2500萬噸的產能。」

    鋼鐵產量的增長,主要是取決於礦山建設速度。就如後世的中國,鋼鐵在吃透了轉爐鋼技術後,三年內產量增長一倍,那是幾億噸的產能。

    此時西北集團的在鋼鐵冶煉技術上已經吃透了,就是礦山建設速度的問題。

    而西域地區有絕佳的鋼鐵冶煉條件,首先富鐵礦有,煤礦離得也不遠。

    至於煉鋼爐,這東西的建設速度還是很快的。礦山產能建設方面,主要以向露天開採技術方向發展。那時候鋼鐵增長速度就快了。露天開採得有更大的挖掘機,西北的挖掘機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並越造越大。

    「這有點難度,不過如果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投入,還是可以達到的,只是成本更高。」白成明估計道。

    「成本高不是問題。」沈凝雲當即說道,1914年期間那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要爆發的,到時候2000噸鋼鐵哪裡夠用。

    畢竟中國這麼大,到時候要發展的不僅是西北省份,還有其他省份也是要發展的。中國四億人口,鋼鐵消耗量就大了。加上都時候要大量出口,鋼鐵哪裡會嫌多。

    就算是出口不給力,中國能建設的項目多得去了,還會愁鋼鐵沒地方用不成?

    就像是德國,鋼鐵產能高到1300萬噸,鋼鐵沒地方用的情況下,修了9。8萬公里的鐵路,相當於德國到處都是鐵路網,甚至是把鐵路修到工廠門口。要知道就算是後世的中國,鐵路也僅有十多萬公里。

    當然,時代不一樣,這年頭沒有汽車。所以鐵路非常重要,德國人相當於是把火車當汽車用。

    現在德國的鐵路網修好了,鋼鐵沒地方用,資本實在沒地方投資的情況下,則開始大造軍火、軍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必然爆發的,因為德國容克財團必然要向外擴張。

    就算不爆發,中國也有大量的鐵路、公路要修,還要造大量的汽車、農機、施工機械等等。

    四億多人的龐大市場,2500萬噸的鋼鐵產量平均一下,每個人的鋼鐵根本就沒多少。

    如今西北的鋼鐵不夠用,主要是因為家庭汽車的銷量迅猛增長,這主要是戰後老百姓手上的戰爭券多了,能買得起大件商品。才導致原本以為夠用的鋼鐵產能現在完全不夠用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戰略鐵路必須打通。兩三年內歐洲必然爆發一場大戰,到時候我們直接從西域出口商品,就必須打通波斯方向的出海口。所以我們得把鐵路修到波斯沿海港口去。」沈凝雲又拋出了一個目標。西北集團立即將鐵路修到波斯邊境,而要想修到波斯沿海,則需要軍方的配合。

    沈凝雲來到最高統帥部,與軍方高層商討戰略鐵路的問題。

    王東昇說道:「波斯現在也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國家,此前波斯之所以沒有被英國完全政fu,主要是因為俄國的勢力也介入了波斯,從而形成了平衡。如今雖然俄國的勢力依舊接觸著波斯,但戰後已經大為削弱。現在我們西北政fu必須介入波斯,才能形成新的平衡。」

    「我們要取代俄國人在波斯的地位。」沈凝雲直接說道,「只要我們把鐵路修到波斯,我們就對波斯形成快速的軍事干涉能力,到時候英國俄國都要靠邊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