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英國已經意識到了西北對其在中國利益的威脅,西北的發展,使英國商品在中國銷量大減。同時西北集團壞了英國在西藏的好事,又向俄國輸出軍火,差點讓俄國擊敗了日本。
西北已經走向工業化,這引起了英國政府的警惕。
只是英國政府真心拿西北政府沒辦法,西北政府在大陸內部,又不是處於沿海,英國海軍根本威脅不到西北政府。至英國陸軍嘛!有能力打到那麼內陸去嗎?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為了遏制西北政府的發展,英國開始支持滿清編練新軍,以對付西北的威脅。
滿清政府為此還拿到了一筆軍事援助,滿清建立了一支兩萬兵力的禁衛軍,同時還編練新軍三十六鎮,採取兩鎮一軍的編制,每鎮兵力1。2萬餘人,新軍規模將近50萬。由於有了英國的支持,又計劃增加六鎮兵力,總計四十二鎮。
新增六鎮,其中三鎮為陝西編練,相當於陝西拿到了四個鎮的新軍編制,同時河南增加一個鎮,山西增加兩個鎮。
但是河南與山西增加的三個鎮,同樣也被派駐在陝西。
滿清在陝西集中了七個鎮的新軍,兵力有將近9萬人。這9萬新軍以寶雞一線為第一道防禦,試圖將西北軍擋在寶雞以西。
但是滿清就這些新軍的軍事裝備方面卻是不太捨得砸錢進去,因為滿清根本沒什麼錢了。
各種各樣的借款、賠款,每年光是利息就是一大堆了。
像馬克沁重機槍,也只有禁衛軍和北洋六鎮裝備了,其他新軍一律沒有幾挺,因為這玩意子彈消耗速度太快了,真心養不起。
不過在步槍方面,滿清還是向西北政府採購了清一色的毛瑟98k,也就是華夏01式,禁衛軍及北洋六鎮的馬克沁重機槍也是向西北採購。
日俄戰爭結束後,西北軍工業的最大客戶就是滿清了,滿清要編練五十多萬新軍,所需軍火不是一個小數目。
根據《西安條約》規定,滿清在購買軍火時,必須先考慮西北。此時世界上,德**火在亞洲是最暢銷的。
西北軍工業所生產的便是德國體系的軍火,而且價格還比德**火要便宜一些,質量卻非常不錯,不比德**火差。
加之西北軍情局秘密賄賂了慶親王奕劻,賄賂金額高達100萬兩白銀,這讓奕劻很奇怪,既然西北軍火質量好,價格又便宜,為什麼還要來送錢呢?
不過奕劻可不管那麼多,既然有銀子送來,那自然把事辦好。
奕劻可謂是辛亥第一功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奕劻是個視財如命的傢伙,號稱是和珅第二。他是清末賣官系統中最大的bss,因為他是慈禧的親信。慈禧知道奕劻之愛財,所以對這種人更加信任,因為奕劻沒有野心,不會動搖到慈禧的個人權力。
奕劻平生收受賄賂、賣官所得現金、物品超過一億兩白銀,確實有和珅第二的趨勢。滿清之所以被掏空,這奕劻可是有功勞的啊!就連鎮壓辛亥革命期間,還向帶兵的索賄。清廷退位,也是袁世凱給了奕劻三百萬兩白銀,讓他進宮當說客,以配合他的逼宮大戲。
作為慈禧的心腹,奕劻自然能夠左右滿清新軍的裝備採購何處。在奕劻的幫助下,清軍編練新軍的軍用物資進口全變為了向西北集團採購。
除了軍火,其他的軍裝、被服、訓練器材這些東西,全都從西北集團採購,為西北集團帶來了豐厚的利益,同時也減少了貴金屬外流。
西北集團賣軍火很爽快,反正常規軍火,有的一律都賣,甚至是馬克沁重機槍都大力推銷。
連西北軍都還未大規模裝備的150mm榴彈炮都向清軍推銷,袁世凱還購買了三十六門155mm榴彈炮。
不過有些裝備是不賣的,也就是那些秘密裝備,如狙擊步槍。
狙擊步槍生產難度在於其瞄準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協約國竟然連瞄準鏡都生產不出來,因為他們的精密加工業沒到那個高度。後來才投入人力及資金把瞄準鏡搞了出來。
西北在精密加工方面卻是優勢項目,因為沈凝雲並不是每個領域都是專家,但是精密製造業領域卻是絕對的專家,這個時代任何一個人都比不上他,瞄準鏡很輕鬆的就搞了出來,狙擊步槍已開始大量裝備西北軍,成為西北軍內一個半保密的兵種。
這樣的軍火銷售力度,讓滿清很是困惑。連先進裝備都賣給他們了,難道不怕大清朝大舉進攻西北嗎?
話說,還真不怕。
西北政府已經拿出了一個全面滲透滿清新軍的計劃。這個計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針對袁世凱掌控的北洋六鎮,其核心就是袁世凱,因此西北軍情局已開始秘密接觸袁世凱。
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袁世凱在戊戌變法過程中向慈禧告密,日後慈禧一死,他就沒了庇護。因此袁世凱必須找一個能夠為其提供庇護的勢力,西北軍顯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對象。根據袁世凱的探查,西北軍的實力正在快速增長。光從西北能造洋槍洋炮,還大興工業就能看出,西北的戰爭能力很強。而且其入藏擊敗英軍也證明,西北軍是一支很強大的部隊。
如果要讓袁世凱帶著北洋六鎮去和西北軍死磕,那袁世凱肯定是不願意的。
西北軍同樣也不想和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死磕,因為沈凝雲知道滿清也沒幾年了,這支軍隊未來將成為民國陸軍,打北洋六鎮相當於是大內戰了。只要能夠與袁世凱保持溝通,並對袁世凱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持,使袁世凱能夠更深入的掌控北洋六鎮,那麼日後北洋六鎮就是一個可以拉攏過來的對象。
第二個部分則是針對滿清其他各鎮新軍。
清末滿清編練新軍,對新軍的掌控可謂是十分的失敗,第慈禧和後來上台的載灃都沒有一個領導人的決心和手腕。慈禧只關心個人權力,載灃出了命的忠厚,但忠厚往往意味著無能,太平盛世也許不錯,可這是清末鼎革時期啊!
第二,滿清對地方控制力低下,各地漢族督撫大臣,為了不讓滿清中央有干涉地方的理由,對於軍中發現的革命黨多是派到國外去考察,或是派到北京去出差,或是驅逐掉。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送走就是了。導致各省新軍處於一種『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狀態。
第三,滿清對外戰爭的失敗,以及取消了科舉制度,而擴大海外留學生和新學,導致海外留學生及新學學生都不滿足現狀,非常不滿對外戰爭的失利。
第四,滿清將文化群體引入新軍,結果卻招惹了一堆的革命黨,這些革命黨從什麼陸軍小學堂、講武堂等等軍校出去後,又是擔任基層軍官,結果普通士兵也連帶著變成了革命黨。
在清末新軍當中,充斥著大量的革命黨。就算不是革命黨,亦普遍同情革命。
這是一個非理性的時代,對外戰爭的接連失敗,使整個民族都處於一種急躁的狀態,就連滿清同樣都處於這種急躁的狀態,都想快速的找到一個擺脫當前困境的方法。因此在非理性的狀態下,滿清開始改革。
為革命鋪平道路的不是革命者,而是改革者。
但是那些接觸過西學的留學生和新學學生,都意識到要想讓中國走向強大與繁榮,就必先推翻滿清。加上日本的推波助瀾,更使這種意識變得非常普遍。
從理性角度上看,此時的中國最好是不產生動亂。但革命是非理性的,加上滿清也是非理性的,於是滿清滅亡。
儘管推翻滿清是西北政府及西北集團的基本路線,但是全國都處於這樣非理性的情緒當中是非常危險的。
一不小心就會讓日本陰謀得逞,使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動亂之中。
西北政府則處於一種理性狀態當中,因此在日俄戰爭中引起了一些進步學生的不滿,認為西北政府支持俄國是為賣國。
西北政府考慮的是如何在確保國家不陷入大規模動亂的前提下終結滿清,而不是盲目的摧毀滿清的統治,這也讓一些中二的進步學生不理解。
由於滿清對新軍控制力低下,因此沈凝雲搞出了滲透計劃,既然連同盟會都能大規模的滲透新軍,為什麼西北政府不能?只要把滿清新軍滲透了,那麼真要是打起來了,新軍手上就算有再多先進軍火,也會大規模的倒戈。
至於為什麼要採取兩種路線,區分北洋六鎮,這主要是北洋六鎮比較特殊。北洋六鎮是袁世凱練起來的,袁世凱將軍隊打造成其私人軍隊,不允許革命黨在北洋六鎮亂來,而是靠利益將北洋六鎮捆綁在一起。
而如湖廣等新軍,湖廣總督張之洞並未把新軍當成私家軍隊來抓,因此對於革命黨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他漢族督撫同樣如此,他們儘管還維繫著滿清的統治地位,但是內心同樣也一定程度上同情革命,他們對滿清也失望了,一些滿清督撫甚至看到,滿清的統治已經快要結束了。
對新軍的滲透手段,在北洋六鎮是不適用的,因此沈凝雲決定讓軍情局從袁世凱身上入手。
只要新軍要軍火,連先進榴彈炮西北政府都一律賣給他們,根本不怕滿清對西北能產生什麼軍事威脅。
把軍火賣給滿清新軍,說不定日後還能為西北軍做嫁衣。
為了滲透新軍,沈凝雲親自主持軍情局搞了兩份報紙,一份是《軍人報》,專門揭露清軍內部剋扣軍餉等損害普通士兵利益的新聞,以此來打入新軍,在其中又加入許多宣傳的東西。
一份是散報,不正式發行,但每週免費送到清軍軍營,同樣是宣傳民族主義,以及西北軍的形象。
同時軍情局成立了潛伏科,在滿清到處招募文人從軍的時候,將一些受過了軍事訓練的西北年輕軍人送到各省新軍之中。或是讓這些人出國到德國、日本的軍事學校混個背景,然後再進入滿清新軍。
當然,這個潛伏科設立後,讓沈凝雲很納悶的是,滿清十分缺乏特工爭鬥的意識,甚至是毫無防範。一些在西北講武堂出來的軍人,竟然光明正大的就被滿清各省新軍給錄用了。
滿清三百年下來,也就是初期野豬皮在東北鬧事的時候比較擅長使用間諜,但是明庭比較缺乏這方面的防範能力。入關之後,也沒什麼敵人要打,自然不會去成立對付其他國家或勢力的特工部門,這方面的防範意識很低下。
當然潛伏進滿清新軍的軍官,都還是經過一番包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