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戰神

正文 第079章 :抗倒伏高產小麥 文 / 鈞申

    遼陽會戰,日軍兵力火力都佔劣勢(以13。5萬人、474門炮對俄軍18萬人、632門炮),俄軍經過西北的物資運輸後,本土運來了更多的士兵,比歷史上還多出了兩萬多人。同時火炮也更多了,西北政府賣了一百多門火炮給俄軍。

    以至於遼陽會戰爆發後,日軍與俄軍的炮兵對決中,日軍炮兵吃盡苦頭。首先俄軍炮兵不僅有觀測氣球,而且率先使用了從西北政府那裡購買的偵察機。

    這些偵察機為俄軍火炮偵查到了日軍炮兵的方位,使日軍炮兵部隊屢屢遭到打擊。同時俄軍的炮火射程更遠,也佔了便宜。

    但是,日軍炮兵在沒有無線電台聯絡的情況下,發揮出極為強大的配合能力,往往俄軍炮兵一開炮,日軍各炮兵部隊便都心領神會的向同一目標進行還擊。

    這主要是標準化的問題,日軍炮兵在選擇如何還擊的時候,是有一整套的判斷流程的,當各炮兵部隊的標準都一樣的時候,自然也就能夠向同一目標進行還擊。

    而俄軍儘管配備了無線電台,但是其配合精神欠缺,多是單打獨鬥,炮戰協同能力差,導致俄軍火炮不斷的損失,比日軍火炮損失速度還要快一些,不過俄軍畢竟在炮兵數量和偵查上都佔優勢,因此也與日本鬥了個旗鼓相當。

    日軍在遼陽會戰中是主動進攻的,日軍經過一系列的戰術欺騙,見俄軍預備隊吸引到其並非是真正進攻的方位,然後進攻俄軍兵力空虛的地方。

    只是這次日軍撞到了鐵板,因為俄軍率先大規模在遼陽會戰中使用重機槍。俄軍在半年的時間當中,向西北政府購買了三百多挺重機槍。

    這些重機槍出現在遼陽會戰中,成為了日軍的災難。

    日軍以少數兵力包圍俄軍多數兵力,並瘋狂發動進攻,試圖殲滅俄軍。但是一開始因為各部隊協同較差,進攻時間不統一,讓俄軍輕鬆的擊退了日軍的進攻。

    於是日軍統一了進攻時間,於8月30日以3個軍的全部兵力同時發起進攻。俄軍以機槍、火炮和刺刀頂住各路日軍的進攻。雙方激戰1整天,日軍在幾百挺機槍的掃射下死傷慘重,僅僅一天就陣亡了近四萬人,只得被迫後撤。

    這一天簡直就是日軍的災難日,庫羅帕特金也意識到了機槍的巨大作用,只是這機槍消耗子彈的速度太快了。

    而且西北政府向俄軍出售機槍子彈也是趁火打劫,一條333發子彈的帆布但,要30塊銀元。相當於一名機槍手,半分鐘就能打掉30塊銀元。但軍火在戰爭時期價格飆漲是很正常的現象。

    機槍在防禦過程中實在用得太順手了,以至於庫羅帕特金立即向尼古拉二世請求增加向西北政府的機槍採購訂單。

    買機槍都是小錢,大的開支是子彈上面的。

    西北軍的重機槍是7。92mm版本的,而俄軍的馬克沁重機槍是7。62mm版本的,也就是說那些機槍買去之後就只能使用西北軍的子彈,除非是德國賣子彈給俄國,不過俄國的遠東出海口被日本封鎖,唯一能買到武器的也就是歐洲方面,歐洲方面又受限於運輸能力。

    唯一能在遠東地區為俄國提供軍火的只有西北政府,因此西北政府買給俄國的軍事物資價格普遍偏高,但是俄國卻不得不接受。

    尼古拉二世,再次批准了一千萬英鎊的戰爭經費給庫羅帕特金,庫羅帕特金轉手就將這一千萬英鎊的戰爭經費砸到了西北,從西北再次訂購了大批的作戰物資。

    這麼多的訂單砸下來,讓這一年西北迅猛發展。首先是移民方面,僅僅半年時間,就有三百多萬人移民到寧夏、甘肅地區。這些移民的到來,為西北人口不足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西北工業蓬勃發展,特別是軍工業,在日俄戰爭的拉動下,呈現出了畸形的經濟繁榮結構。

    但儘管軍火很賺錢,但是西北工業還是未放鬆對於民生的建設。特別是農業上的,化肥廠的規模在這一年迅速擴大,產能迅速增長。

    讓沈凝雲滿意的是,對雜交小麥僅進行了兩年研究的林啟榮,這一年成功的培育出了抗倒伏高產小麥。

    夏收來臨那天,張奎發又到了檢驗外孫的成果時候了。對於什麼抗倒伏高產小麥,可是砸了五十多萬銀元下去當經費。張奎發很懷疑,這錢是不是要打水漂了,雜交理論聽上去是很不錯,但是實際上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卻讓人拿不準。

    由於這個抗倒伏高產小麥的研究經費很充足,因此規模很大。第一年就收集了近兩百多個野生小麥品種與高產小麥進行雜交,第二年又增加了四百多個品種的野生抗倒伏小麥,同時引進各國高產小麥品種。

    西方人的小麥畝產更高,並不是因為品種原因,主要是因為鉀礦資源豐富,施用鉀肥後抗倒伏能力強,可以種植得更密集。不過引進各種高產小麥品種對於抗倒伏高產小麥的培育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年進行大規模的雜交後,第二年就產生了效果。

    「兩百多個實驗地當中,高產抗倒伏小麥與低產倒伏小麥將近各佔四分之一,而抗倒伏高產小麥當中,產量又有高低,這一塊試驗地的小麥是長勢最好的。」林啟榮帶著沈凝雲視察了一塊兩畝大的實驗地,只見上面長著的小麥金燦燦的,種植得很密集,但是卻沒有倒伏。

    顯然雜交技術並不複雜,這東西就是靠不斷的嘗試,用不同的野生品種與不同的高產品種進行雜交。然後也就能夠雜交出繼承了高產、抗倒伏兩個特性的小麥。然後從一開始最好的抗倒伏高產小麥定為第一代,然後再不斷的雜交,不斷的實驗,產量不斷的突破再突破,從而誕生出產量更高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好,很不錯,快收上來看看有多少。」張奎發迫不及待的對林啟榮說道。

    「好。」林啟榮馬上叫工人將這片試驗地裡的小麥收割上來,經過一番忙碌過後,開始過秤。

    「一千三百零四斤!」

    當這個數字報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發出了一聲驚呼。一名負責指導種植技術的老農難以置信揉了揉眼睛,然後抖著手去摸秤砣,問道:「是不是看錯了?」

    這位老農種了一輩子的麥子,一千三百斤的產量對他來說絕對就是一個想都不敢想的產量。

    在以前,種出畝產三石就已是很不錯了,也只聽說有人一畝四石,但那是極少極少的,即是高產地、氣候適宜,也是種植手法到位,才有可能出現四石的產量,也就是八百斤小麥。

    一千三百斤的產量,足足拉高了過去最高產量五百多斤的差距。

    「沒錯,是一千三百斤。」林啟榮無比激動的喊道,「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好,好。以後我們西北小麥有了這個產量,就完全不愁吃飽飯的問題了。」張奎發也很是激動,笑得合不攏嘴。沈凝雲連忙拉了拉他的衣角,說道:「外公,這試驗田不一樣的,有良種、良田、良法,加上今年氣候不錯,也算是良態,所以才有一千三百斤的產量。如果是普通農戶,用上良種加化肥,一般產量可能也就只有**百斤到一千斤這樣的產量吧!」

    「嗯?是這樣嗎?」張奎發聽了不由一楞,林啟榮連忙點頭道:「少帥說得不錯,普通農戶並沒有這麼好的條件,有的可能有良田沒有良法,有的可能有良法沒有良田,或是氣候上不夠好,等等問題都會使小麥減產的。」

    張奎發隨即笑道:「無妨,反正能有個**百斤的產量就已經很不錯了,總比現在兩三百斤好吧!」

    這個時期的華北地區,大部分地區的小麥,由於種種原因,畝產普遍只有三百斤上下,有些種得好的,六百斤已是非常逆天了,能到八百斤的,據說是有,但是極為少見。要達到八百斤的產量,對氣候及經驗都是極為重大的考驗。因為要達到那麼高的產量,良田是最基礎的了,再則就是要播種得密集一些,但是卻很容易發生倒伏現象。

    小麥的單株產量並非是上不去,而是種植密度上不去。要到八百斤的產量,要在種植技術上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一不小心就雞飛蛋打。但是抗倒伏高產小麥的出現,就不需要擔心小麥種植過密容易倒伏的問題了。

    也就意味著,這個第一代抗倒伏高產小麥的出現,將使西北小麥增產一倍以上,能夠養活的人口也就增長最少一倍。

    而化肥的出現,則為小麥生長提供了養分。

    華北平原經歷幾千年的農業社會活動,已經變得比較貧瘠,中國自明朝時期甚至更早開始,在民間就總結出了很多施肥方法,但是效率並不如化肥來得高。

    張奎發隨即宣佈,每人都有獎金。讓農業研究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一陣歡騰。

    在回去的路上,沈凝雲卻是在思考。既然糧食產量已不成問題,那麼是該考慮進一步的提高農業生產力了。

    此時日俄戰爭俄國的訂單是吃不了一輩子的,必須抓住根本。

    拖拉機,以及機械化農機,這是西北當前已具備製造能力的東西。拖拉機無非就是一個柴油機,外加簡單的鋼鐵零部件,技術性比較低。以西北當前擁有的發動機技術,以及電焊這樣的先進製造技術來說,拖拉機製造沒有任何難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