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中國,大量免稅的麵粉進入中國,銷量極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後來鼎鼎大名的麵粉大王榮氏兄弟在庚子年(1900)與他人合資開辦了第一家麵粉廠——保興麵粉廠,本金為6000元。
這筆投資獲利豐厚,僅僅一年時間,便收回了大部分本金。而且這還是在非免稅的狀態下。
丁卯年(1903),玉海鐵路修通,西北集團旗下的麵粉廠在黃河流域全面鋪開,同樣也獲得樂極大的成功。
各地麵粉廠甚至是還未開工,貨單便已被搶購一空。
這一年夏收,鐵路沿線各麵粉廠全力開工,這些麵粉廠所使用的設備為西北自主製造,其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加之有鐵路之便利,以及工人成本低,具備了十分強大的競爭力。
西北集團的麵粉,迅速佔領黃河流域市場,還通過連雲港銷往天津、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
甚至是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都有訂單。
西北集團從河南、河北、蘇北、山東大量招募移民,在糧食上產生了一定壓力,但是這些人口本身在這些省份便是沒有土地的民眾,他們移民後並不影響各省的糧食生產,因此鐵路修通後西北集團從河南、河北、山東、蘇北、陝西等省購入小麥,便在就近的麵粉加工廠進行加工,然後將一部分麵粉運回西北,便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
為了徹底的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西北集團派人前往澳大利亞進口小麥。
澳大利亞是英國自治領,這年頭澳大利亞基本上沒什麼工業,最大的產業也就是礦業也農牧業。
澳大利亞的小麥一般是出口到英國,在英國加工成麵粉後再由英國揮舞指揮棒,銷售到各個殖民地。
作為世界老大的英國,加之其他國家工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階段無法與工業體系成熟的英國相抗衡,加上英國有大量的商船,其他國家除了德國有商船表現出了極為強大的競爭力外,其他國家根本無法對英國構成威脅,因此英國產品不愁銷路。
澳大利亞的小麥開始大量的出口到中國,西北集團在連雲港投資了大型麵粉加工廠,迅速的便通過從澳大利亞進口小麥的方式開工了。
這些進口小麥經過加工後,一部分運回西北作為戰略儲備糧食,大部分則直接向海外出口。
因為西北集團的麵粉加工廠設備先進,而且人工成本低,加之不似英國那樣運輸路途遙遠,因此在亞洲、大洋洲地區表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澳大利亞在向中國大量出口小麥的同時,也因為中國麵粉價格更低,質量也過關,因此也從中國西北集團的麵粉廠那裡進口麵粉。
這一進一出一加工,西北集團就賺到了錢。
西北集團的麵粉加工廠正在快速擴張,並開始向華北擴張。此時的中國麵粉加工業,簡直就像是一張白紙。
儘管有榮氏兄弟等民族企業家開始辦麵粉加工廠,但是他們的設備、管理、政策方面都面臨著種種制約。而西北集團的麵粉加工廠第一可以免稅,第二有先進設備,第三施行嚴格的生產管理。第四,有龐大的資金,還有武力作為後盾。
在諸多的優勢下,孫繹龍決定在全國各大小麥產地將麵粉加工廠鋪開,交通方便地區建大廠,交通不便地區建小廠,只供應周邊城市所需。
第二即是在南方辦大米加工廠,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長江流域交通方便,可快速的進行擴張。
大米加工廠的利潤與麵粉加工廠相比少一些,因為市場方面就小,歐美不吃大米。再則,大米加工相對簡單,普通民眾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工具,就可以靠人力把大米踩好。因此不像大米那樣需要磨面。
但是也有一定的市場的,因為城市的商品糧需要供應,就需要有加工廠。
西北集團這一年墾殖公司開始向外部擴張,即在各省墾殖荒地,以種植小麥、棉花,特別是棉花種植。
在西北,河西走廊的種棉業也由於西北政府的鼓勵生產,以及西北集團的經營,棉花產量在過去一年突破了80萬噸。
西北紡織業發展速度也極為迅猛,紗廠的紗錠只經過兩年的擴張,就突破了10萬,不過西北紡織業不賣棉紗,而是直接供應給織布廠,生產成成品布之後再銷售。過去一年裡,盈利高達300多萬兩。
隨著鐵路的開通,銷路、原材料都不成問題,紡織業規模這一年卻沒有太過迅速的進行擴張,因為西北集團正在製造新設備。
新設備,即是使用電動機作為動力,而不再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而且設備更大,一台機器所帶動的棉紗更多。
此時的西北集團,正在進入一場工業革命的階段。西北集團開始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功應用於生產領域。
在沈凝雲的親自主持下,1903年西北集團機床廠成功製造出了第一台電動機做為動力的精密機床。儘管號稱精密機床,但是相比二十一世紀的精密機床來說就有極大的差距了。但是由於使用了電動機,機床運轉穩定,精密程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德國的機床。西北製造業,開始步入精密化時代。
這些精密機床,可以使設備造得更加精密,產品更加的先進。而且減少了機床體積,同樣也降低了製造成本。
不過這些機床是不對外銷售的,屬於西北對外技術封鎖的名單之一。
第一套子彈流水線設備也在沈凝雲的主持下成功製造了出來,流水線生產具備著非常強大的勞動力利用率的提高。
在過去,生產一種產品,工人要自己搬運,在搬運環節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就算是把兩個箱子擺在面前,也要消耗掉很多搬運時間。
流水線生產使零部件送到了工人面前,工人可以不斷的對零部件進行組裝,進行機械的重複生產。
同時流水線作業,進一步提高了分工,使得工人不再需要具備太多的技能,也許只要隨便培訓個幾天,甚至不用一天就能夠上崗了。工人不再需要具備複雜的生產技能,這一特性最是適合中國的國情。
缺點就是工人失去了勞動自由,而且生產非常枯燥。組裝再組裝,重複再重複。勞動強度增加了。但是這個缺點對中國來說不算缺點,中國老百姓比歐美工人要能吃苦得多。而且作為一個落後國家,要想使民族強大起來,每個人都必須能吃苦,多生產就富裕了。
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商品必須定型才能建設流水線。一旦產品型號改變,那麼即要改裝,甚至是報廢。
子彈顯然是一種型號固定的軍用商品,因此非常適合進行流水線生產。因此子彈流水線設備,只要製造出來,就可以一直使用,直到感覺效率太慢,有了更快的設備為止,只要一直在使用那種型號的子彈,就永遠不會報廢。
顯然西北政府使用的7。92mm口徑子彈在二三十年內是不可能變化的,因此這條流水線的意義非常重大。
設備生產出來後,迅速進行了組裝。
不到半個月時間,一個嶄新的子彈製造廠就成立了,工人已經就位,開始了第一天的正式生產。
一開始生產,還有些亂。
後面的環節甚至是在等前面的環節,造成了勞動力閒置。經過近一個月的調整之後,子彈製造廠的各環節終於調整到了最佳節奏。每個工人在開工後,都非常忙碌的進行著子彈組裝。
由於機械在子彈生產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加上工人組裝速度在流水線生產的制度下,對勞動利用率的提高,使子彈製造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按照這個生產效率,我們生產用1銀元的錢,即可生產150發子彈,成本主要是原材料價格制約。而我們用來生產子彈的女工數量大大的減少了。」
最新的統計數據出來了,孫繹龍很興奮的說道。之前一兩銀子,只能生產100發子彈,但是現在用1銀元即可生產150發子彈。銀元本身就銀子少,而且還多出了50發子彈。
有了子彈,意味著西北軍在訓練和戰爭中,都可以擁有更多的子彈供應。
同時子彈還可以出口,只要把子彈生產線改裝一下,就可以生產各種口徑的子彈,顯然有很大的利潤。
「我看用不了多長時間,德國佬幫我們建的那個子彈製造廠都可以報廢了。」張奎發很高興,看著日漸強大起來的西北工業,底氣也越來越足。
「還有炮彈、手榴彈、步槍、機槍、火炮等等,只要是定型下來長期生產的軍火,我們都可以建立流水線生產。還有小到別針,大到汽車,也都可以建立流水線生產制度。」沈凝雲在邊上說道,這流水線生產可是爆各種『海』的利器啊!
日本二戰期間之所以打不過美國,並不是因為什麼資源。日本侵華不是獲得資源了?主要原因還是工業上的落後,美國一片片各種海都爆出來了,戰車、飛機、大炮什麼的都是用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日本怎麼拚得過,也就被美國硬生生的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