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風流唐帝國

正文 第六卷 鼎盛大唐第二章 紛亂局勢 文 / 雲昊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接到李儼「傷重不治」,李傑即位的消息後,整個天下實際上分成了三個涇渭分明的陣營。

    一個陣營就是強烈反對李傑即位,同時認為李儼的駕崩與李傑有關,李傑乃是弒君竊取皇位的,得位不正,不配做皇帝。應該首先確定李儼的安危是否屬實,然後再在李儼的妃子中尋找是否有遺腹子,如果實在沒有,再才在皇室中尋找適合的賢能王子。但無論如何,弒君得位的李傑不能坐這個皇帝。

    這個陣營裡面的人實際上大多不是節度使,而是出征在外的李儼親信和其他一些正統觀念十分強烈的人。在淮南的方徹為其中的代表。這個陣營人不多,但是一方面擁有重兵。方徹的幾十萬大軍天下無人膽敢忽視。另一方面,士林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人在輿論上的支持。已經擁有很高影響力的《大唐國聞》更是大力的支持。

    李傑並沒有把《大唐國聞》放在眼裡,首先看重的是朝廷的各大衙門機構,雖然也不是沒有對付《大唐國聞》的計劃,優先級卻靠得很後。

    沒想到等到事變發生的時候,《大唐國聞》編輯部竟然在李傑下手之前就已經逃出長安城,不知所蹤,隨後更不知道通過什麼渠道,將《大唐國聞》特刊發行天下。自然,特刊中充滿了對李傑的質疑和抨擊,揭開了許多內幕。讓李傑大為惱火。只是他對大唐地控制力遠遠不如李儼,雖然惱火,倒也採取了不少措施,弄得雞飛狗跳的,但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反而讓他的名聲被抹黑了不少。已經有人明確提出他的「賢王」名聲只不過是一層偽裝罷了。

    還有一個陣營則是明確的表示擁護李傑。只不過這些人中,真正擁護李傑的人少,居心叵測的人多。

    真正擁護李傑地。也有楊復恭這個大宦官,其他的人。比如說所謂地「夏王」拓跋思恭、所謂的「梁王」朱溫,甚至還有被封為「山南王」的楊師道。他們各自都有異心。從前李儼在的時候,還不怎麼敢表現出來。即使雙方都心照不宣,但至少在表面上是不敢表露出來的,否則難免一個天下共伐之的下場。可是現在李傑做皇帝,他的能力、控制力、威望都遠遜於李儼。如果說他們對李儼還有幾分忌憚之心,那麼他們對李傑就毫不在乎了。此時李儼居然完蛋。豈不正是他們崛起地好時機?

    剩下的一個陣營,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個陣營,他們的態度十分曖昧,保持中立,靜觀其變。除了幾個強力的藩鎮,其他的藩鎮大多屬於這一陣營。甚至連被李傑封為「晉王」的李克用,被封為「河中王」的王重榮,還有義成節度使王處存(他地力量遠遠小於極大強藩。又行事低調,因此沒有被封王)等等,都屬於這一陣營。此外名義上奉李重古為節度使,實際上權力卻掌握在朱玫手上的邠寧節度,開始聲明支持李傑,但是很快卻又改了口吻。變成了中間派。

    三個陣營也並不是一成不變、鐵板一塊的。三個陣營中,除了那些中堅力量,其他的也時有變化。實力弱小的節鎮往往依附於附近的強藩,與他們保持一致。至於那些附近有好幾個強藩,偏偏他們地意見並不統一的弱小節鎮,就只好接到誰的命令發出什麼樣的表態,態度變化之快也就不用說了。

    一時間,因為黃巢覆滅而初步穩定下來的天下,又開始出現了紛亂的趨勢。

    然而這種趨勢,並不是這個大局的佈置者李儼所願意看到的。

    於是乎。《大唐國聞》上突然發表了護送李儼逃出玄武軍團之手的赤衛軍殘部以皇帝親兵的名義發表地聲明。表示偽帝李傑意圖謀害皇帝,乃是大逆不道之徒。幸好皇帝陛下有上天護佑。逃出其魔爪,現在已經在一個隱秘地地方安定下來,傷勢也已經穩定下來,不日即將痊癒。希望天下的臣民一起抵制李傑地統治。並表示,皇帝陛下希望看到一個安定的大唐,所以希望所有忠於皇帝陛下的人暫時不要輕舉妄動,等待皇帝陛下傷癒後收拾大局,千萬不要輕啟戰端。

    李儼到底威望非凡,這消息一出,天下詭異的安定了下來。

    很多人、很多勢力忙不迭的改變立場。忙著瘋狂的反攻倒算的大地主等勢力突然變得斯文起來、守法起來。初步顯露出繁榮景象的李傑的皇宮,又開始慢慢的冷清下來。

    那些迫於刀劍而不得不屈服的士子、官員、商人等等人,又重新開始了秘密的串聯,開始了相互照應的對李傑政府的不合作運動。而李傑用來剷除異己的軍隊,在對付這些人的時候,卻突然變得不作為起來。

    李傑大怒,卻也無可奈何。他想通過瘋狂的殺戮來讓臣民低頭,可是他用來殺戮的工具卻開始不同使喚了。他也只能在自己的皇宮內,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發洩自己的怒火,於是宮中的宮女太監就遭殃了。

    不過,還是有很人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於是他們也出手了。

    皇帝陛下到底還活著嗎?如果還活著,為什麼不出來露面以鼓舞臣民的士氣?如果還活著,為什麼發表的聲明那樣的「軟弱」?大家都知道李儼是一個殺伐決斷的英武之主,殺人不會手軟的,為什麼這一回卻表現出一副「和平主義」的面孔?這是否某些人在蒙騙天下人?

    要知道,《大唐國聞》上面的文章,雖然一向十分權威。但是這畢竟是皇帝辦地。他們表現得必然是皇帝的聲音。而現在這些卻不是皇帝的聲音,那麼只有一種可能:皇帝陛下或者遭到不測,或者仍然昏迷不醒,上面的文章,是有人偽造的!

    這一謠言引發了人們對《大唐國聞》得不信任。直到事變之後,雖然《大唐國聞》被證明沒有偽造東西,但是那不信任的感覺卻不是那麼容易消失的。於是《大唐國聞》得競爭者出現了。大唐地新聞媒體業從《大唐國聞》獨立支撐走向了百花齊放的繁榮。

    謠言還嚴重影響了天下地局勢。

    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應該相信什麼了?到處都是謠言。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被謠言淹沒。

    不少勢力因為謠言而不斷改變立場,到了最後。也許是他們累了,他們不再改變立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三緘其口,對所有的消息都不表態,只是靜觀其變。

    對於這些弱小的勢力來說,他們也只能這樣了。既然無法改變天下的局勢,除了隨波逐流外。還能幹些什麼呢?

    另外的一些人不同了,因為他們掌握了強大地力量,擁有改變天下局勢的可能性。

    當那個很能混淆視聽的謠言傳出來之後,他們大多相信了。因為《大唐國聞》對此保持了沉默。以前種種言論,《大唐國聞》都進行了評論或者批駁,唯獨這個言論,《大唐國聞》居然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只能說明《大唐國聞》擔心言多必失,擔心會在辯論的時候洩漏了真實的情況。那麼。只有當這個謠言是真實的情況,才可能會這樣。

    於是很快,王重榮突然宣佈,自己找到了事變前離開長安的李儼眾妃子中的一個地侍女,那個侍女已經有了身孕,並於不久前生下一個皇子。他將擁立這個皇子為皇帝,同時希望天下的各勢力也來擁立這個真正的龍子為帝。聲明後不過三天,就擁立這個不過半個月大的嬰兒為皇帝,改元天啟。以王重榮自己為同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兼天下諸道行營大總管,一手掌握政權和兵權。以河中節度治所河中府為臨時都城。同時對李傑宣戰,表示要攻入長安,趕走偽帝。然而他的這一番做作,應者寥寥。

    事變前,王重榮就已經和朝廷很不對頭。李儼早就準備收拾他,而收拾他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進行。那就是收回安邑、解縣兩池榷鹽課利。這兩個鹽池乃是大唐重要地池鹽產地。其收入累以巨萬。但這收入卻一直掌握在節鎮手中,朝廷一文錢都拿不到。歷史上。田令孜正是因為想收回這兩個鹽池的鹽利,才導致王重榮起兵將僖宗趕出長安,再度逃亡。而李儼的旨意一下,王重榮也果然拒不聽從。當然他還不敢象歷史上那樣起兵攻打長安,只是在和朝廷打嘴皮子仗。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情,這件事自然也只好不了了之了。王重榮也就生出了異心——他無法容忍新的皇帝在打自己手上鹽池的主意,於是乾脆自己立皇帝,那麼自己手上的東西,自然也就穩穩當當了。

    問題是他並不具有梟雄的才能,他捧出來的那個所謂的「皇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地。畢竟如果是李儼地妃子,可能還有幾分真實,但不過是妃子的一個侍女,更沒有李儼妃子出來證實,能有幾分真實性?也因為這個「皇子」地虛假性,日後這個皇子也沒有算入到「二王之亂」中來。

    王重榮的舉動,幾乎引發了天下的連鎖反應。詭異的平靜消失了。

    他想捧出一個皇帝,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別人也有樣學樣。這個人就是實際掌握了邠寧權力的朱玫。

    不過他就沒有象王重榮那樣弄個假皇子出來弄巧成拙,他找的自然是以前就跟他有聯繫的那個襄王李熅。他在邠寧立襄王為帝,改元乾元,以李重古為太師,以朱玫自己為同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在邠州建立臨時朝廷,同是也宣佈李傑乃是弒君逆賊,向李傑宣戰,準備進攻長安。

    朱玫還是比王重榮聰明一點。王重榮那是明目張膽的弄假皇子。而他弄地人,雖然也是傀儡。卻畢竟是貨真價實的皇室血脈。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很有號召力的。畢竟名正言順的皇帝似乎已經駕崩,李傑這個佔據了長安的人卻是弒君得位,王重榮的皇帝明明是假的。相比起來,還是李熅這邊更加正統一些。於是一時間到也有不少人投靠,也還有不少勢力向他宣誓效忠。

    這兩個捧出皇帝來地人有一個共同點:沒有給其他節鎮封王。他們的皇帝只是傀儡,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地權力和地位。他們希望自己能統一天下,自然不肯將給節鎮封王。增加自己統一天下的阻力了。而李傑不同。他手上沒有自己的力量,只能通過給其他節鎮封王的方式來取得他們的認可。至於封王之後,哼哼,等他有了自己的力量,收拾這些人又有什麼難的?只可惜,他地這個王的稱號,也並沒有吸引到多少人。

    一時間。天下似乎分成了三份。三個不同皇帝的勢力,在不同的地方鼎足而立。從力量上講,王重榮最強。從聲勢上講,佔據了長安,同時還有拓跋思恭、朱溫等人名義上支持的李傑最大。而朱玫力量不如王重榮,聲勢不如李傑,號召力卻比他們強,一時間倒也勢均力敵。

    三足鼎立只是表面上的現象。實際上。大唐的大小勢力都只有小部分參與了這三足鼎立的局勢。其他地人,要麼靜觀其變,要麼在悄悄發展,都沒有摻和到這中間來。即使是名義上支持李傑的朱溫等人,也只是名義上支持,實際上即使李傑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會出一兵一卒相助。當然他們倒也不是不想把李傑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只是想這樣做的人太多,大家相互忌憚下,也就無法動手了。既然無法動手,那麼李傑的生死他們也就不用太在乎了。

    然而,就在這些人各自忙活著爭權奪利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真正李儼地嫡系,似乎對李儼的生死一點都不在意!方徹在淮南按兵不動,派出去打通與歸義軍通道的幾萬大軍竟然也沒有反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這些軍隊對李儼的忠心度。可是相當高的,怎麼可能會一點反應都沒有呢?這一點都不合常理。這只有李儼安然無恙。在幕後等著某些人自己跳出來才解釋得通!

    也正因為這樣,正因為朝廷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毫無作為,才能出現這種三皇相爭的局面。同是也正因為有這些軍隊的威懾,讓那些心懷叵測的人琢磨不透他們地想法和日後地行動,他們才這麼收斂。以至於雖然有三皇相爭,仗卻沒有打得起來。

    這一點,有眼光的人還是看出來了。

    比如說西川節度使崔安潛,他就是有眼光地人的其中之一。雖然同樣出自豪門的他對李儼那大力削弱豪門世家勢力的政策也有些不滿,但是他卻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因為這種不滿就起來反對李儼。因為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知道,李儼並不會那麼簡單就受重傷甚至駕崩。這一切,一定是李儼的手段。

    有了這樣的想法,他拒絕了很多勢力的拉攏,仍然默默的執行忠實於李儼的種種方針。當然在表面上,他保持中立:儘管不敢背叛李儼,他也不想作這個出頭鳥。他的家當可經不起折騰。

    這樣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證實。在廣明三年五月,鬧了幾乎五六個月之後,他接到了李儼的密旨:集結兵力,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對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道動手。他知道,這是李儼準備結束這一切的先兆。如果不是自己的表現讓李儼滿意,只怕自己也會成為李儼動手的目標之一吧!

    有這樣的皇帝,還是什麼想法都不要有的好。世家勢力的被削弱雖然他也心有不甘,但是他不得不承認,世家的確已經影響到了大唐的根基。李儼收拾世家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動搖的。既然如此,與其被動的讓李儼收拾掉,從此傳承幾百年的世家煙消雲散,還不如主動的出讓自己的權力,從而保全自己。他知道,李儼決不會對這樣的世家不善加照顧的。從李儼的施政看得出來,他也不是一定要世家完蛋,他也不會不給世家一條出路。

    想到這裡,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心,開始悄然做起準備來。

    同一時間也接到類似旨意的人並不多。但是這些人都是勢力不弱,並且在紛亂中保持了對朝廷的忠心的人。被李傑封為晉王,但是卻沒有接受的李克用也是其中的一員。

    李克用並不是沒有野心。也不是不想更進一步。事實上,當初李傑封他為晉王的旨意下來之後,他也是無比欣喜,差點就要接受。如果這樣的話,他日後的結局也就大大的不同。

    然而,他卻有一個很好、很有眼光、很有智謀的妻子:劉氏。當初李克用與朱溫生出齷齪,朱溫想暗害李克用,正是劉氏幫助李克用穩定了局勢,沒有釀成大亂。所以李克用越近她。

    李傑的旨意下來後,李克用本想接受,劉氏卻極力阻止,說李儼這個皇帝本事高深莫測,能夠從一無所有、並且被宦官挾持的情況下發展出一支強大的軍隊,絕不可小看。他既然有這樣的能力,潼關又是他經營已久的所在,如何會被賊兵區區五千人就弄得損兵折將,自己還重傷的下場?可見其中必有緣故。李傑雖然佔據了長安,但他不像李儼,擁有忠心自己的軍隊,他的權力完全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不值得依靠。眼下的上策就是推辭這一任命,同時靜觀其變,決不多發言,多表態。

    李克用被劉氏說服了,這才沒有任何表示,也才等到了李儼的旨意。當李儼的旨意下來後,他幾乎被嚇出一身冷汗,後怕不已。因為從旨意上看來,如果當初沒有聽從劉氏的勸告,自己的覆滅就在眼前!

    這個時候,他終於從心底裡產生了對李儼的敬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