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教劉備耍懶拒不交還荊州給東吳,他自認為為劉備做了一件大事,可以深得劉備的寵愛。````憑著劉備對他的寵愛,他不久就能和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還可能取而代之的當上軍師的職位。
為了達到目的,法正也要像諸葛亮的那樣,幫劉備娶個年輕美貌的妻子。
劉備是跟千千萬萬的英雄一樣,難過美女關,自從孫夫人回東吳之後,他就時時刻刻都在想念這個年輕美麗的妻子。於是他就講他如果不這樣做,他的夫人就不能回來的了。
法正勸劉備乾脆不要那個孫尚香了。
劉備講他還是非常的想念孫尚香,因為她是那麼的年輕,而他還是想多生幾個兒子。
法正知道,孫尚香是諸葛亮幫劉備娶來的年輕夫人。
劉備娶得了孫夫人,對諸葛亮非常感激。法正想要劉備忘掉諸葛亮幫他娶年輕的夫人的恩德,他法正就得為劉備娶一個比孫夫人更有意義的女人才行。
如果法正有女兒的話,他就立刻把女兒送去給劉備做夫人,給劉備生兒女。這樣他法正就是國舅,就能掌大權。
法正沒有待嫁的女兒,法正想使用獻美人計,是行不通。
怎麼辦?法正只好把別人的美女獻給劉備。
在使用美人計之前,法正首先要消除劉備對孫尚香的迷戀才行。
法正講,劉備跟孫尚香做夫妻,命中不符合。要符合的話。劉備跟孫尚香過了幾年夫妻的生活,按照常理。他們就應該有生育才對。而現實中,孫尚香沒有給劉備生下一男半女。那就證明兩人的命運八字不宜作夫妻的了。
接著法正又給劉備分析講,孫尚香之所以不能生孩子的原因,就是她剛陽氣太旺盛,像個男人一樣(法正當時的分析,是非常符合今天的科學,因為女人的雄雌素多了,就影響她的排卵甚至是製造不出卵子來的)。這樣的女人就是很難有生育的。
劉備覺得法正講的非常有道理,因為他在成親初夜,就見到孫尚香在新房裡用很多的女兵來守衛。那嚇得他差點丟魂的呢。再後來,孫尚香又主張抱養一個女孩子,雖然講是用來對付諸葛亮的繼子。現在想起來就是孫尚香早就知道她自己不能生孩子,才這樣做的。但是他劉備作為一個君主,不能沒有夫人的了。他就把這樣的心理講給法正聽。
法正說:「那麼法正就為主公尋找一個夫人嘍。」
劉備忙問法正是不是能找到想孫尚香這樣又年輕又漂亮的女人?
法正講他不但能為主公找到又年輕又漂亮的女孩子,而且還保證她能給主公生兒子的。
劉備被忙問法正,這樣的女孩子有現成的嗎?
法正就講有現成的。她就是劉璋大哥的妻子、吳懿的妹妹。那個女孩子今年只有十四歲。曾經生下過一個男嬰,可惜男嬰早夭了,劉璋大哥劉瑁也剛死了。主公如果娶了她。對外可稱呼為吳夫人,讓外人還認為主公的夫人就是從東吳呢來的呢。這不是非常的合適了的嗎?
劉備提出先要看一看那個女孩子一下。劉備怕法正過度吹誇那個女孩子的美貌。還是眼見為實。
法正回答說,行!
法正首先向吳班通話,講劉皇叔想在明天去你家看一下你妹妹。
雖然法證沒有把話講完。但是吳班已經聽出話中話。他馬上叫來妹妹,交代妹妹明天要打扮好,劉皇叔來家裡看你。
那個吳氏也聽懂了。因為劉瑁死了,她在守寡。劉備來看她,那還不是想娶她的嗎?如果能成為劉備的妻子。將來就有福氣的了。
次日,劉備來到了吳班的府。吳班設宴招待劉備。酒過三巡,吳氏出來參見劉備。
劉備一見到吳氏,馬上驚呆了。他從來沒有見到如此的美麗女人。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吳氏之顯出異常的美麗,全是她拿出前夫給她縫製的衣服裙子。劉瑁是劉璋的弟弟,他夫人的穿戴,可與皇后比美的。所以吳氏一穿上華麗的衣裝,就成為傾國傾城的美人了。
劉備先前所娶的女人,都沒有穿上如此華麗的服裝,因此,劉備就沒有見過如此沒有的女孩子。
吳氏獻給劉備行大禮,然後又在劉備面前又歌又舞起來。劉備捋著鬍子咪笑起來。
法正湊到劉備耳邊問道:「主公意如何?」
劉備附到法正的耳邊說:「可以考慮。」
散席了,法正配劉備回府。法正問劉備幾時派媒人去說親。
劉備講他不想娶那個吳妹。
法正問劉備是不是嫌吳妹是二手貨的呢?
劉備講他不是嫌女方是二婚女,而是他曾經是劉瑁的妻子。他要是娶了她的話,那就是去了同宗人的妻子了,是被人嘲笑他是扒灰貨。
法正說:「男人能娶的一個能住他成一番事業的女人,就是英雄。」
劉備問道:「歷史有這樣的例子嗎?」
法正說:「有!」
法正就把古代的晉公重耳的故事講給劉備聽。最後他說:「晉公在逃亡時,還要娶明明是他的侄子的媳婦來做妻子,,以此來得到秦國的支持而取得晉國的政權。主公現在是剛剛獲得西川,想要鞏固政權的,就必須跟西蜀最大的實力派聯合才行。而吳懿的家族是在西蜀的勢力最大的。主公要娶了吳妹,就沒有別的勢力
起來反對的了。」
劉備說:「哦,前有重耳……」
法正又說:「正之前還聽說,劉瑁曾經請太醫給吳氏下藥,包生男嬰。她前個胎兒已是男嬰。主公果真娶吳氏,她一定還能為主公生育公子的。」
劉備微笑說:「既然如此,這事就由你去辦吧。」
後來吳氏給劉備生了兩個兒子;劉永,劉理。劉備的四個兒子(包括義子劉封在內)的名字加起來的含義就是;劉備封禪乃是永久之理。
後人有詩雲;
法正勸主拒還地,
劉備又娶得嫩妻。
吳氏為夫生二子,
又為帝業夯牢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