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趕走了劉璋之後,他就自封為益州牧。然後他就給部下的問官員封官職。劉備給其他人封什麼官職,諸葛亮都不在意,但是,諸葛亮最在意的是法正的官職。因為法正是被封為楊武將軍,而諸葛亮卻被封為軍師將軍。從字面來看,劉備就是承認諸葛亮只是一個揚的將軍,法正蔡氏洋務的將軍。這樣的封號,就意味著今後諸葛亮只能在後方搞財政工作的了,到前線去指揮軍隊打仗的就是發正的了。更重要的是法正又被封為蜀郡太守。
諸葛亮早就對於蜀郡太守的這個職位,他就早已垂涎已久了。
職位一公佈出來,諸葛亮差不多氣炸了。
原來諸葛亮是被封為軍師將軍,可是新西蜀政權裡除了劉備,他的權力是最大的了,按理來講,他是可以兼任蜀郡太守的,但是,位置僅次與他的揚武將軍法正卻被任命做蜀郡太守(即今天的首都市長)。蜀郡是西川的經濟化的中心,人口眾多,商人雲集,稅收財政居西蜀之首。做這個郡的太守,每年可以從稅收那兒截留下來一大筆的錢財,不用上交到國庫。這可是一個很大的肥缺的官職呀。而諸葛亮卻做後勤總理財務工作,平時的財務出入,都是一筆一筆的登記得一清一楚,想要一點餐費也不能。因此,諸葛亮就認為法正是跟他搶要了一部分的權力。
除此之外,法正卻還是劉備身邊的參謀總長。劉備每次出征都要帶法正隨行。
種種跡象表明,劉備又像當初龐統一來之後。就要把諸葛亮封藏起來的一樣。
諸葛亮又一次感到他的位置又遭受到威脅。這就是劉備利用西蜀投降過來的法正來制衡諸葛亮的策略。
如果換是別人的話,他會發牢騷。甚至還會做反抗的的行動出來的。但是諸葛亮還是忍耐著。他懂得不忍則出亂子,則會毀滅自已的前程。諸葛亮心裡想。我的別號是叫臥龍先生,我就應該像一條龍一樣,遇到寒冷就蟄伏,遇到暖和就騰飛。
然而諸葛亮就是躺著也中箭。這支箭就是法正向他射來的。
劉備自封益州牧之後,他就命令他諸葛亮帶領一個小組為新西蜀起草《蜀科》的一部法律。小組成員有;揚武將軍法正、昭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興業將軍李李嚴等五人。
法正心裡認為,從小組成員來看,荊州籍的人士僅有諸葛亮和伊籍兩人,西蜀籍的人士就有三人。從這點來看,劉備是想以西蜀人為主來起草《蜀科》的。小組執筆人應該有他法正來做才對的。可是諸葛亮卻爭要做執筆人。他最好把氣忍在心裡。
諸葛亮在起稿本裡。他是主張嚴法治蜀,著重打擊地方豪強勢力。
法正、劉巴、李嚴等人對這樣的法律是很不滿的。因為這樣的法律是對他們的家族親戚有很大的打擊。他們很想修改。但是他們就是不敢當面跟諸葛亮講意見。
法正很快的看出稿裡有毛病,這個毛病是要危及到新西蜀的政權的。法正對於他當楊武將軍兼任蜀郡太守的職位還是不滿足,他還是很想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劉備軍師。他認為他帶路,為劉備奪得益州,這份功勞搞過諸葛亮幫劉備奪得荊州還要大得多,軍師的位置應該是他來坐的。現在諸葛亮在起稿《蜀科》出現了問題,正是他攻擊諸葛亮的最好機會。如果他跟劉備反映《蜀科》有了嚴重的問題,劉備把諸葛亮撤換了。那他就是頂替諸葛亮的人的了。
法正只是起草法律小組的成員。按理來說小組成員如果對稿有意見,就要向組長反映,讓全組人來討論修改。但是法正卻是直接去跟劉備匯報,他想通過劉備的壓力。要諸葛亮放棄初稿。讓他法正來執筆起草新的稿。這樣一來就能證明他法正比諸葛亮更有本事的了。
法正跟劉備講,主公,諸葛軍師出血老的《蜀科》。跟高祖所制定的法律相差太遠了。
劉備是不懂得幾百年前劉邦制定的法律是什麼樣的,就問法正。高祖以前的法律是怎樣的?
法正講,高祖剛入關時。就與民眾有約法三章。那三章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也就是說,高祖剛入關時,不亂鎮壓民眾,更不能侵犯士大夫的利益的。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主張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法正講到這兒,就拿出諸葛亮起稿的《蜀科》本本遞給劉備看,他指著重點說:「主公,諸葛軍師沒有沿用高祖的法律,而是主張對士大夫採取嚴厲的打擊。我們是剛剛建立起新政權,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如果不給當地的士大夫一個寬鬆的環境,他們一不滿了,就起來鬧事,那我們就麻煩多的了。」
劉備覺得法正講的很有道理,他就跟法正講,他就叫諸葛亮來一下,叫諸葛亮修改一下稿。
諸葛亮聽到了法正暗地裡到劉備面前來告他的狀。他就知道法正想扳倒他的了。他就跟劉備講他為什麼要嚴法治蜀的理由。但是劉備還是覺得法正提出要尊循高祖的法律是對的,於是劉備就叫諸葛亮開小組會議,進行辯論,看誰得到小組成員多數的支持,那就採用誰的主張。
諸葛亮回家來之後,他想,如果進行小組辯論會,法正跟劉巴、李嚴是一夥益州籍人他們會抱成一團的,而諸葛亮只跟伊籍是荊州籍,即使伊籍是支持他的,他只有兩票,法正得三票。也說不定伊籍也能看風使舵變相去支持法正的。
開小組辯論是對諸葛亮是十分不利的。怎麼辦的呢?諸葛亮想了很久,他覺得還是用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是最好的。因為他的字功夫是比法正好的多。用書面來做辯論,法正是贏不了他的。於是諸葛亮就連夜寫出了一篇論,題目叫《答法正書》。其如下;
孝直先生,今我就以《蜀科》的問題
跟你商榷一下。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制定《蜀科》一部法律?這主要是新政權要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新的法律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要革新,不能因循守舊,要變通。
而你提出來,要沿襲高祖的舊法律,主張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這就是你太因循守舊卻不會變通。你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了。你知道為什麼秦朝為什麼要滅亡的嗎?那是它的法律和政策太苛刻,使得民民怨太高,所以只要有一人起來振臂高呼,就有眾多的人起來跟著他造反,因而就是的秦朝立即土崩瓦解。漢高祖就是利用這樣的時機而獲得天下的。高祖奪得天下之後,就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才採取比秦朝更輕鬆的法律和政策來換取民眾的支持。而劉璋昏亂軟弱,自從劉璋的父親劉焉以來就有了講究累世功勞的做法,在法規上,一方面採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採用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因此官員就極力的承奉討好主上,而造成德政不舉,威刑不嚴,蜀中的士大夫就專權隨意,君臣之道,逐漸好景不長,寵愛的就給地位,巴結順從的,就給恩賜。恩用完了,官員就對主上怠慢。所以導致出現很多的弊病,就是緣由於此的了。
今天,我採取嚴法治蜀,就是法律一實行了,官員就知恩,又限制加晉進爵位,進爵則知恩,恩榮並進,上下有節。這就是我的治國要點。
諸葛亮寫好論,他沒有直接拿去給法正,而是直接拿去交給劉備審閱。
劉備讀了諸葛亮的論,覺得諸葛亮將的觀點是非好,於是他就下令採用諸葛亮執筆起稿的《蜀科》的法律。
法正見到劉備表態支持諸葛亮的觀點了,他只好順從了。諸葛亮才渡過一個難關。
後人有詩云:
孔明仕途太坎坷,
製法又遇法正坡。
官場明爭又暗鬥,
諸葛真才奏凱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