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怒火攻心嘔血而死,在皇帝心裡是死得其所。
雖然太后和皇帝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但皇帝對待死去的太后卻沒有太苛刻。
太后雖然果真是被葬到了后妃陵裡,葬禮卻沒有太減省,而是對得起她太后的身份,而且給上了謚號「壽顯皇后」,這個謚號也沒有顯得刻薄。
朝中大臣們都以為以皇帝苛刻和狠辣,且太后死得突然,脫不開是皇帝下的手,皇帝對死了的太后一定不會好,沒想到皇帝倒是挺大方的。
這個大方,對死了的太后自是沒有影響,卻會影響還活著的趙家人。
朝臣官員們的心思都是十分活的,揣測人心更是有一套,特別是揣測上意,更是發揮到了極致。
而皇帝則是故意讓他們揣測的,以太后的葬禮規格來知道他的意思,他對趙家,的確是沒有斬盡殺絕的意思了,而要派趙致禮南下浙江福建擴建此地水師做好海防也是確確實實的事情。
有了這個猜測,之前一直覺得皇帝心冷不念舊情的大臣,也對皇帝些微改觀了,知道趙致禮畢竟曾經做過皇帝的伴讀,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還是有情分的。
皇帝對待趙家二房那麼狠,對趙家大房卻只是恩威並重,沒有要讓趙家大房同二房一樣結局的意思。
這下,本來門可羅雀的原定國侯府,現如今又有了些人願意和趙家大房走動了。
雖然皇帝派趙致禮南下擴建水師,但是當初本是趙家麾下的軍隊,卻全都被皇帝收回手中派了另外的人接管了,且調動軍隊之權,只握在他自己手裡,這次趙致禮南下所用的人,則是另外的人。
而趙家原定國侯趙化淳因為趙家被皇帝逼得走投無路心灰意冷,在年前就大病了一場,一頭黑髮幾日之內盡皆變白,身體大不如前,在趙太后過世後,他更是顯出蒼然老態,無法過問事情。
趙家的幾位庶子,老大已經戰死,老二卻要庸碌很多,現如今趙家能夠頂起家中樑柱的只有趙致禮,後面幾位弟弟,除了老五稍稍好些,其他兩個便也是庸碌得很,根本不堪用。
趙致禮知道自己身負的職責不小,因海防和打擊海寇的方案是季衡所提出,所以在南下之前,他又和季衡見了一面。
因為皇帝有一隊在民間的暗衛,趙致禮知道皇帝有耳目,所以也並不偷偷摸摸見季衡,而是到了季府去,直接登門拜訪。
季衡已經在翰林院做修撰,雖然他有著一張惹人遐想的臉,但是作風卻是十分端正,為人嚴肅卻不死板,學識淵博,性情卻平和,並沒有文人喜好和人辯論和爭執的習慣,故而是特別討人喜歡的。
到了翰林院,雖有板正的老臣最初對他多有偏見,但是不過短短時日,便對他另眼相看了,其中的其他修撰編修們,和他也是相處得極好,和他有矛盾的,則是找不出幾個來,雖然這與他是次輔長公子又是皇帝伴讀又是這一科狀元有關,但也由此可見他處事的圓融。
趙致禮到季府時,季衡沒在自己的屋裡,而是在前院他之前和許七郎讀書的書房裡,因季衡出仕為官了,以後會接待客人和商量事務,所以季大人就讓人將用作讀書的這邊這個院子收拾整理出來讓季衡做了待客的書房院子,而瓔哥兒學習的地方,則是在他的西跨院裡另辟了一間作為書房,並且另設了一道門,供夫子進出給瓔哥兒上課。
僕人對趙致禮說,「趙大人,這邊請,大少爺在他的書房裡呢。」
趙致禮跟著僕人過去,問道,「君卿的書房搬了嗎。」
季衡的書房並沒有搬,他還是喜歡在原來的屋子裡做學問,只是處理公務之類是在前院書房罷了。
僕人則是很懂規矩的,絕對不會將家裡的事情亂講,於是就說,「大公子現在是在前院書房裡。」
趙致禮點點頭,並不再問。
季衡正在書房裡和張先生說話,張先生說季衡道,「據聞皇上多次宣你入宮侍講,你為何都推脫不去,其中可有什麼隱情?」
張先生的話裡帶著些微責備,因為即使是在皇帝跟前恃寵而驕,也該有個限度。
季衡自從上次被皇帝傷害,他怎麼會不恨不怒,只是將一切都壓在心底而已,痛苦於他,他並不願意多想,因為多想也沒有任何用處,但是,即使不想,在潛意識裡的痛苦憤怒其實並不能得到宣洩,他並不願意看到皇帝,看到皇帝,無論他面上做得多麼平靜平和,心裡都並不會如面上那般平靜無波,所以,除了上一次皇帝來為他探病,他就從此拒絕和皇帝見面了。
皇帝多次傳召他入宮,他都抗旨不遵了,甚至是在翰林院,皇帝傳他進宮做侍講,這本該是他的本職工作,他也以自己剛入翰林院並不能承擔此重任將事情推掉了。
他如此般,皇帝是完全拿他沒辦法的,而皇帝也明白,季衡對他在明面上是一派平和不吵不鬧,但是心裡卻是存了芥蒂,劃開了溝壑。
皇帝因此很介意,卻是沒有後悔當初的所為的。但是他也知道要承擔後果,所以就是給季家的賞賜不斷,幾乎是每旬都得給賞點東西,也並不是多麼名貴的,有時甚至只是時鮮水果,他也知道這些自然是不能打動季衡,好在是能夠讓他自己心裡舒坦點,而季衡拒絕入宮見他,他則是不能拿季衡怎麼辦的。
皇帝對此無能為力,同在翰林院的翰林們,則是幾次三番地看到季衡推脫不入宮侍講了,這雖然給別人提供了面聖的機會,卻也會給季衡招惹些閒話。
於是季大人自然就知道了季衡總是抗旨不遵的事情。
但現在季大人卻不好自己親自勸說季衡了,甚至是說都不好在季衡面前說這件事,於是就在張先生跟前提了兩句,張先生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勸一勸季衡為好。
季衡對張先生是十分尊敬的,被張先生這麼一說,他面上雖無什麼神色變化,心裡卻是起了一點波瀾,因為想到了皇帝上次對他做的事。
季衡說道,「先生,您就不要問了。」
這還是季衡第一次對人說這種話,裡面帶著的無奈和煩躁讓人動容。
張先生歎了口氣,有些欲言又止。
季衡會這樣說,張先生自然也就有了猜測,雖然京裡傳季衡是皇帝的佞臣,但是以張先生的慧眼,並不如此認為,而張先生其實還從沒見過皇帝,無從得知皇帝對季衡的心意,卻從季衡這次這句話裡,猜測皇帝是不是對季衡有過逼迫,畢竟季衡可從不是無理取鬧之人。
張先生不好再問,只是說道,「一直抗旨不遵並不是辦法。若是是皇上的問題,那想另外的辦法倒是更好些。褒姒和西施皆是陪養出來送出後造成了亡國之禍,但是也有好的。」
張先生這話隱晦地表達了他的觀點,季衡眼睛些微睜大了,看了張先生兩眼,他心思已然變得複雜,家裡去找幾個美少年引薦給皇帝嗎。
上一次元宵節,好幾位大人帶著美貌子侄去皇帝跟前,不就是打的這個主意嗎,但皇帝也並沒有動容。
季衡垂著眼睛想了一陣,對張先生說道,「皇上性情難測,先生,我並不認為如此有多好,讓皇上知道我家本意,恐怕反而會惹來禍端,還是算了吧。」
張先生倒因他這話愣了一下,又看季衡眉目之間突然帶上了一絲恍惚愁緒,不像是別的,反而是像為情所困。
張先生一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了。
季衡難道是對皇帝生了情,兩人這是情人之間的彆扭?
外面傳來老僕的聲音,「大少爺,趙大人前來拜訪。」
這話打斷了季衡和張先生兩人的思考,張先生因自己的猜想心事重重起來,正好也藉機對季衡說道,「如此,那我先走了。」
季衡起了身對他行了送老師的大禮,道,「今日多謝先生來勸導。」
張先生搖了搖頭,道,「你是心思最剔透的,只是皇上是皇上,不是一般人,動什麼都不該動情思。」
季衡聽聞,神色變了變,而還沒來得及解釋,或者辯解,張先生已經大踏步走了。
張先生和趙致禮在迴廊上遇到,趙致禮不認識張先生,只見是個挺拔文氣的中年人,兩人互相點了點頭,也就擦身而過了。
季衡心思沉重,心情也是十分不好,趙致禮進來時,他臉上一時都擺不出笑容來,只是起身道,「季庸,你被認命參將,南下鞏固海防,打擊海寇,本該我去拜訪你,沒成想卻要你先來了。」
趙致禮看出了季衡眉宇之間的愁緒,走到他的身邊去,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又一隻長胳膊伸過去摟了他的肩一下,道,「你我之間,何需這些虛禮。我今日來你這裡,倒不是為什麼閒事,而是想和你再談一談南方海防之法。我南下,定然不能辜負皇恩,也不能辜負天下百姓,要有一番作為的。」
季衡笑了笑,道,「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台。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季庸你南下,當如是。我在京裡遙望,盼你功成名就。」
趙致禮道,「有君卿這話,若是不能做到,男兒誓死不敢還。」
季衡伸手也拍了一下趙致禮的肩膀,道,「若是我也能南下,到時候倒想和你一起合立戰功了。」
季衡這話帶著些期盼,更多卻是抑鬱之情,趙致禮不知道他為何會如此抑鬱,因季衡不是個會抑鬱的人。
不過他也是知道季衡多次抗旨不遵不入皇宮之事的,外人自然是有看笑話之嫌的,覺得季衡這是恃寵而驕,看皇帝什時候和他鬧掰,但趙致禮知道季衡和皇帝之間是君子之交,沒有那些齷齪關係,但此時看季衡這鬱鬱之感,而且眉目之間帶著的一股說不出的媚人之氣,就如張先生一般懷疑起皇帝是不是對季衡做了不合君臣之禮的事情。
雖有此猜測,趙致禮卻不會問,說道,「有君卿你這句話,我倒是盼著你做我的軍師了。」
季衡這才笑了,道,「好。」
兩人坐下談起正事來,季衡說起正事,才能將和皇帝之間的那團亂麻拋開,心緒舒展開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