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齊國大夫顏庚將蒯聵被戎狄人所殺的消息告訴田常之後,田常沉默了好長時間,才說了句:「這小子夠狠!」
顏庚:「難道執政大人知道此事是何人所為?」
田常自知有點失態,趕緊說道:「不知道,隨便說說而已。」
既然蒯聵已死,就沒有人再與姬輒搶國君之位了。
公元前477年,齊國執政田常發兵三萬護送姬輒回衛國。在回國之前,姬輒派人告知國內的孔悝,要他做好迎接新國君繼位的準備工作。
孔悝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就發動政變,帶人衝進衛國王宮,殺死正在做夢的師般。得知孔悝發動政變的消息之後,石圃迅速帶兵進宮準備營救師般,當他帶兵趕到王宮時,師般的屍體已經被抬出了宮門。
望著已經冰冷的師般屍體,石圃怒火中燒,準備與孔悝死戰到底。
這時孔悝說話了:「石將軍,我知道你很生氣,師般一上台就封你為宰相,他對你有知遇之恩;但是你好好想一想,師般是個什麼樣的人,不過一吃喝嫖賭的花花公子而已,他當國君將近一年來,幹過什麼事情?除了在宮裡吃喝之外,就是到街上去掠奪良家婦女,濮陽百姓已經對他恨之入骨了,食其肉寢其皮都不為過,我今天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是順應民意,替天行道的正義之舉。望將軍不要再執迷不悟,為他效力了。」
對於師般的所作所為,石圃不是不知道,他也曾經多次勸誡過師般,但是師般就是不聽,要麼就是表面上聽了,等他一走又繼續開始了玩樂;幾次三番之後,就連石圃自己都有些後悔當時向趙鞅推薦了師般,但轉眼一想既然已經將他扶上了君位就不應該再有異心,也許師般玩樂上幾年就會有所收斂,開始好好治理國家。但是他錯了,就算他石圃願意給師般機會,但衛國人民卻不答應了,就算孔悝不殺死他,其他人還會殺了他,到了最後姬輒一旦回國他還是免不了一死。
孔悝繼續對石圃說道:「石將軍,我知道你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先後輔佐過幾代國君,但是蒯聵、師般他們都不爭氣,怨不得你;再過幾天出公就要回國了,等他回國之後,你我繼續齊心協力輔佐與他,定能將衛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孔大人,你就等著你的高官厚祿吧,我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再說我曾經幫助過蒯聵,他是不會饒了我的。」石圃說道。
「將軍錯了,我也曾經幫助過蒯聵,但是國君他都能放過我,我想他也一定會放過你的,留下吧。」孔悝勸阻道。
石圃搖搖頭說道:「不了,謝謝孔大人的一番好意,石圃有自知之明,我就先行離開衛國了。另外衛國經過楚丘一戰,所剩兵力就剩下我帶的這點了,兵符在此,交予孔大人,帶好這些兵馬,也算是給衛國留的一點家底吧。望你們能夠將衛國治理成列國的典範,石圃就算是遠在他鄉,也會為此感到高興的。」
說完將軍隊的虎符拿出來交給了孔悝,隨後轉身駕車離去。
三天後,在齊國兵馬的護送下姬輒回到了濮陽,重新登基,即衛出公。
衛出公姬輒的再次上台之後,任命孔悝為宰相、南文子為上大夫。南文子是姬輒在齊國時期認識的一位落魄文人,經人介紹之後進入姬輒府裡當客卿,正是在南文子的運作之下,才使得田常放棄蒯聵轉而支持姬輒,在今後姬輒執政的幾十年裡,南文子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立穩腳跟之後,衛出公姬輒開始他的一系列舉措:政治上整肅吏治,經濟上發展生產,外交上與齊結盟,使得久經戰亂的衛國重新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當一切都準備的差不多的時候,一個人來到了濮陽,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戎狄頭人呼魂耶,他是來向姬輒要地方來了。姬輒當然記得這回事,但他還沒有想好到底要把那一塊地方劃歸呼魂耶,他找來南文子商議。
衛出公姬輒:「南大人,今日呼魂耶來京的事情,你可知道?」
南文子:「有所耳聞。」
姬輒:「呼魂耶這次前來濮陽,準備投奔我衛國;我也想將他們留下來,只是不知道將那塊地方劃歸他們,請大夫為我拿個主意。」
南文子:「戎狄人彪悍,不易控制,今天國君留下他們容易,將來要想趕出去可就難了。」
姬輒:「只是我已經答應他們,不好改口呀!」
南文子稍加思索道:「既然如此,那就將河谷交匯之地劃歸他們,那裡地勢低窪,水草豐茂,雖不適宜種植莊稼,但對於戎狄放牧來說卻是再好不過的了。加之此地處於晉國、齊國、衛國三國交匯的地方,任何一個國家發兵必將經過此地,一旦戎狄立足於此,將來對於衛國來說也是一道屏障。國君以為如何?」南文子所說的河谷交匯之地就是指黃河在衛國的交匯之處,春秋時期黃河在衛國朝歌一帶分叉為兩條河流,向著東北流去,由於兩條河流都在衛國,自然就形成了河谷交匯之處。
對於南文子的建議,姬輒感到滿意:「好,就以大夫之見,把河谷交匯之地劃給戎狄。」
既然地方已經定下來,姬輒命南文子便帶著呼魂耶前往河谷地帶看地方。望著一望無垠的草地和蜿蜒曲折的河流,呼魂耶高興的像個小孩,他縱馬揚鞭在遼闊的草地上奔跑,時而長嘯、時而奔跑,折騰了幾個時辰之後,呼魂耶終於累了。他平躺在草地上,把身體盡情舒展開來,望著天空飄來飄去的白雲,在外漂泊十來年的呼魂耶的心終於放下來了。但他哪裡知道,他又一次陷入到別人為他設計好的圈套裡。
隨後,呼魂耶召集散落在外的戎狄人在河谷地帶聚集,半年過後,竟然召集到好幾萬人。隨著人口的增多,衛國加大了對此地的管理,戎狄人就成了衛國的既生活又戍邊的邊民。